第六章 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

上传人:猪** 文档编号:243416133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六章 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六章 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重点问题:,苏俄早期夺取海权的胜利,苏俄南下的地缘战略选择,苏俄东扩的地缘战略目标,苏联解体对“心脏地带”地缘政治的影响,2024/9/22,1,教学内容,第一节,西进:夺取入海口和消除不安全因素,第二节,南下:渗入地中海和印度洋,第三节,东扩:抵达太平洋,第四节 “心脏地带”的破碎及其地缘战略调整,2024/9/22,2,第一节,西进:夺取入海口和消除不安全因素,一、夺取西线入海口,二、安定西部陆地边境,2024/9/22,3,夺取西线入海口,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沙皇俄国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占领和蚕食活动,俄国也由一个小小的公国生长为一个大国,领土面积达到,1 400,多万平方公里。然而,那时它仍然是一个与海洋隔绝的内陆国家,这种状况对于一个力量激剧增长的国家来说是不合理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2024/9/22,4,尽管俄国的北方是一片海洋,但在破冰船发明以前,那里是不可到达的,因为那片海洋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结冰的;而且,在那片海洋上航行对于俄国而言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因此,沙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择将最近的波罗的海作为它夺取入海口的第一步。,2024/9/22,5,波罗的海在地理上接近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天然的海港,其中部分港湾属不冻港,可常年通航。但是,这片“值得用黄金来衡量”的海域一直处在瑞典、丹麦、立陶宛、波兰等国的控制之下。为了夺取这一地区,俄国从伊凡四世开始就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从,1558,年到,1583,年的延续,25,年之久的战争反映了伊凡四世在位时期夺取通向波罗的海门户的坚定信念。,2024/9/22,6,彼得一世继位后,曾试图南下夺取黑海的控制权,但未能成功,于是转而向北再次以波罗的海为目标。在他看来,瑞典是波罗的海的主要强国,只有打败瑞典,才能立足于这一地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彼得一世一方面采取外交手段,利用各利益国家间的矛盾,先后同波兰、丹麦、土耳其等国修好,签订停战和军事同盟条约,拼凑反瑞典的“北方同盟”(俄、波兰、丹麦);另一方面又积极备战,发动了“北方战争”,战争进程虽几经周折,但俄国最终还是占领了波罗的海沿海的大片土地。,2024/9/22,7,为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彼得一世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新都城圣彼得堡,将之作为俄国新的政治中心,从此,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变成了濒海国。更为重要的是,彼得一世为完全控制波罗的海,不惜巨资建立了一支海军,他认为:“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从,1703,年至,1724,年短短,21,年的时间里,俄国不仅将瑞典赶出了东波罗的海,而且还建成了一支由几百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俄国已是一个海军国家。,2024/9/22,8,夺取西线的入海口、建立海军和迁都圣彼得堡显示了俄国地缘政治扩张的新趋向。,首先,波罗的海和圣彼得堡成了“俄国得以俯瞰欧洲的窗户”。,其次,迁都至圣彼得堡的明显用意在于“有意给他的领土制造了一个外偏中心”,从而使之“置于一个不能保证安全,甚至不能保证不受屈辱的地位”,。,2024/9/22,9,最后,彼得大帝向俄罗斯种族传统的抗海本能提出了挑战,他斩断了“老莫斯科公国沙皇们的蚕食体制与大俄罗斯种族天赋的才能和抱负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纽带”。,迁都以后,俄国在北方各邻国中的优势地位明显表现出来,俄国可以与欧洲所有国家保持经常接触,特别是与海上强国建立了相当程度的物质依赖关系。,2024/9/22,10,安定西部陆地边境,如何消除西部的不安全感是困扰俄国历代统治者的核心问题之一,除了夺取入海口对欧洲列强施加压力外,他们还要在陆地上进行最大限度的蚕食活动,直到抵达不可逾越的天然疆界。然而,在向西的欧洲自然环境中,似乎没有俄国人较满意的这种障碍。积习已久的不安全感导致了它同它的邻国长期处于不能和解的紧张状态中,因为,“绝对安全的需求必然导致一个国家走上征服世界的道路”。,2024/9/22,11,在西进的过程中,波兰这个邻国成了俄国吞食的主要对象。历史上,俄国伙同其他国家多次瓜分波兰,俄国深信,在波兰建立一个缓冲地带是俄国与法国、德意志对抗的关键。,17721795,年,俄国通过伙同其他周边国家对波兰进行三次瓜分而实现了这一地区的均势。俄国在这几次瓜分中“共鲸吞,40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波兰全国领土的,62%,”。,2024/9/22,12,2024/9/22,13,从,1812,年开始,俄法两个陆权国家又一次为夺取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展开了厮杀。两国军队虽相差悬殊,但俄国借助广大的国土面积拖垮了拿破仑的军队。这次战争的结果对于俄国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俄国借此机会乘胜追击,联合周边国家打败了法国,从此,欧洲从法国的长期统治中解放出来,俄国成了头号强国,其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俄国利用分赃会议,重新确立了欧洲的领土划分,其中,波兰的,9/10,被俄国兼并,波兰自此被沙俄统治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波兰才获得独立。,2024/9/22,1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强国德国经由波兰对苏联发动了突然攻击,这极大地震动了苏联领导人。,波兰问题关系到苏联的安全,历史上侵略者对它的两次大规模的入侵都是经由波兰的,这里是苏联政治中心的门户,因而“,我们拥护独立的波兰并愿意帮助它,但波兰必须有一个对苏联友好的政府”。,2024/9/22,15,战争的进程使苏联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图行事,而美国人对此无能为力,这也正如斯大林,1945,年与铁托的一席话所言:“不管谁都是将其自身的制度强加于他们所占领的土地之上的,任何人都是将其自身的制度强加于他的军队所能推进到的地方,绝无例外。”,2024/9/22,16,除了波兰之外,与俄罗斯西部相邻的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心脏地带有史以来蚕食和殖民的对象,俄国的西进历史也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战争史。在俄国人的头脑中,其边界永远是不安全的,邻国即敌国。这一点我们可以用豪斯霍弗尔的一句话来进行概括:,“,边界即战场,”,。当俄国,“,陆权,”,占优势时,其西部相邻诸国的命运就取决于俄国;,“,海权,”,势力介入这一地区后,地缘政治的对抗完全操纵了这一地区的发展,进程。,2024/9/22,17,第二节 南下:渗入地中海和印度洋,彼得在位时期为俄国设计的南下蓝图包括三条,路线:,一,是通过征服奥斯曼帝国控制黑海及黑海海峡,从而进入,地中海;,二,是占领南北高加索,经波斯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三,是从中亚经阿富汗侵入印度,进而控制印度洋。,2024/9/22,18,进入地中海,控制黑海和黑海海峡是沙俄南下的第一步目标。黑海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而且还是俄国经济贸易的主要运输水域。但是,黑海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内海,因此,要夺取黑海地区的统治权,必须挫败奥斯曼帝国。一旦控制了黑海海峡和黑海沿岸地区,俄国就能进入地中海,进而对欧洲形成钳夹之势。,2024/9/22,19,2024/9/22,20,为达此目标,彼得一世在位时期,先后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16861700,年,,17101711,年),但是,这一时期俄国的军队并未能推进到黑海沿岸,彼得一世的南下目标受挫。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位后,在对外战略上继续推行南下政策,精心制订了征服奥斯曼帝国的计划,并对奥斯曼发动了新的战争(,17681774,年,,17871792,年)。正是在这一时期,俄国兼并了黑海沿岸大片土地。,2024/9/22,21,在整个,19,世纪,俄国对奥斯曼帝国共进行了四次战争(,18061812,年,,18281829,年,,18531856,年,,18771878,年),这一时期俄国的主要目标就是夺取君士坦丁堡沙皇将此城称为“我们房屋的钥匙”。和黑海海峡,完全控制黑海地区,并进而肢解奥斯曼帝国。,整个,19,世纪正是世界(尤其是欧洲)各列强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转变的时期,各列强之间的利益与冲突紧密交织在了一起,这给沙皇俄国的地缘政治扩张提供了各种机遇。,2024/9/22,22,由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控制黑海及海峡的目标也因此破灭。列宁领导的苏俄政权,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一方面同西方干涉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另一方面,通过支持黑海沿岸各国(尤其是土耳其)的民族独立运动,最大限度地消除英、法、德等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并在海峡问题上坚持黑海沿岸各国的共同管理,拒绝外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2024/9/22,23,在黑海及海峡问题上,苏联与土耳其之间也存在某些分歧,,1936,年的,蒙特勒公约,是这一分歧的明显例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问题也是盟国之间(主要是英苏之间)分歧的焦点。对于临近苏联经济命脉的国家,苏联一贯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一个由孱弱而易于控制的邻国组成的地带。然而,除了土耳其本身骑墙居中外,英国的态度也是苏联所不能接受的,这一点从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不顾苏联的强烈反对,执意要在地中海地区开辟第二战场,并要土耳其参加。,2024/9/22,24,苏联政府于,1945,年,3,月宣布废除了,1925,年苏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并提出了缔结新条约的要求:(,1,)把卡尔斯、阿尔达汉和阿尔特温归还给苏联;(,2,)允许苏联参加对海峡的监管,并允许苏联在海峡建立军事基地;(,3,)修改,蒙特勒公约,;(,4,)土耳其政府应调整其与保加利亚的边界。显然,双方不可能达成一致。,2024/9/22,25,正是由于双方长期的不愉快关系和土耳其固有的政治性格,决定了土耳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倒向了西方,意欲借海权国家来制约苏联。同时,美国在取代海权国家英国的地位后,将土耳其视为遏制苏联南下的最敏感地区之一。因此,美土两者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土耳其成为美国全球遏制的第一块基石。此后,它名正言顺地以欧洲国家的身份参加了“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对西方在中东地区拼凑军事集团的行为积极响应,成为“巴格达条约组织”中的一员。,2024/9/22,26,打开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通道,“,心脏地带”南下的第二条路线:占领波斯的北部、夺取里海西岸高加索地区和南岸地带、打开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通道,这是老沙皇为他的继承者们设计的第二个南下目标。,1722,年,彼得一世将侵略矛头指向波斯,到,1724,年,俄奥共同瓜分了波斯西北部。叶卡捷琳娜二世虽主要侧重于征服奥斯曼帝国,但她同样未忽视向波斯的扩张。,1809,年,她发动对波斯的战争,夺取了格鲁吉亚、巴库、埃里温与南高加索的其他地区。,2024/9/22,27,传统的海权与陆权的对抗到,20,世纪初已变得十分激烈,英国对俄国得寸进尺的推进感到恐慌和不满,强烈要求通过谈判划分势力范围,然而俄国的目的显然不只是要蚕食土地,而是要夺取整个波斯,从而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20,世纪初,在波斯暂时出现的均势是日俄战争和波斯,1905,年革命的结果,至此,俄国吞并了里海西岸南高加索的广大地区,并将波斯北部置于其直接控制之下。,2024/9/22,28,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沙皇强加给伊朗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从伊朗领土上撤军。但是,在国际反共浪潮的影响下,伊朗作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和处于海权和陆权夹缝中生存的国家,其政治性格必然驱使它表现出所有边缘地带国家必然表现的行为趋向,即亲海权而敌视陆权,因此,伊朗政权对列宁的和平谈判建议不予理睬,反而利用国际会议(,1919,年的巴黎和会)要求苏维埃政府归还沙皇俄国夺去的“波斯帝国”的领土。,2024/9/22,29,苏维埃政府对伊朗的亲海权国家的行为感到极为不安:因为如果在伊朗不能建立一个对苏友好的政权,社会主义的胜利果实将受到极大威胁。为此,苏俄在反对国内外干涉和颠覆活动的斗争中,重新占领了伊朗北部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并在那里扶持亲苏政权和组织。自此,伊朗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面对迫在眉睫的北部威胁,伊朗被迫改变对苏态度。,1921,年政变后上台的新内阁很快就批准了苏伊友好条约,两国紧张关系因此得以缓和。,2024/9/22,30,随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法西斯反苏反共宣传的日益猖獗,伊朗和土耳其一样,抱有一种收复历史失地的幻想,它们期盼德国能够打败苏联,为它们提供机会。不言而喻,伊朗亲德的行为是盟国所不愿看到的,如果听任德国在波斯湾地区为所欲为,长驱直入,不仅苏联的安全将遭受严重威胁,西方的经济生命线也将被掐断。因此,苏、英军队南北夹击,于,1941,年,89,月间共同占领了伊朗。苏联指出,这一行动是迫不得已根据,1921,年友好条约的第六条规定而采取的必要步骤,目的在于“自卫”,“当威胁苏联和伊朗利益的这些危险一经消除,苏联政府将根据,1921,年苏伊条约规定的义务,立即从伊朗境内撤出它的军队”。,2024/9/22,31,在战后,苏联并不履行三国首脑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就伊朗问题达成的协议,拒不撤军,而且还在北方石油开采特权问题上与伊朗斤斤计较。最终,苏联在伊朗问题上的僵硬态度完全把伊朗推到了西方一边。,1945,年和,1946,年美英从伊撤军后,苏联被迫在未达到任何目的反而增加了更多敌视的情况下撤出了自己的军队,伊朗成为遏制苏联的又一个重要“点”。,1947,年,美伊签订新的军事同盟条约。,1954,年,伊朗正式成为“巴格达条约组织”中的一员。“心脏地带”传统的地缘战略目标在这条“线”上再次受挫。,2024/9/22,32,苏联虽在土耳其、伊朗等地受挫,但也有意外的收获。受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宣传的影响,以及出于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胜法西斯作出的巨大贡献的崇敬,中东地区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和取得政治独立后,纷纷亲近苏联,愿意与之建立政治和经济贸易联系。,19431944,年间,苏联先后同中东的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近百年来的进入阿拉伯世界的愿望在战时顺利实现了。从此,苏联成为中东这一地区此伏彼起的各类冲突和矛盾的操纵者之一。,2024/9/22,33,然而,经过实践的检验后,中东一些国家发现,苏联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它在这里同样是为了争夺利益,获取能够控制的暖水港,进入海洋以便为与帝国主义争夺霸权铺路搭桥。在,20,世纪,70,年代的十年缓和时期,苏联虽在中东地区扩大了影响,但也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和排斥。,2024/9/22,34,到达印度洋,就俄国人南下而言,第三条线,即征服中亚,经阿富汗和印度抵达印度洋,似乎是下策,因为从地理距离上看,这显得相当遥远。但是,俄国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这一途径。彼得一世时期,俄国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但无功而返。,2024/9/22,35,到,19,世纪中叶,沙俄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它分兵两路向中亚草原推进:一路横跨里海到咸海的草原;一路经额尔齐斯河到斋桑泊、巴尔喀什湖和伊塞克湖,然后向西,与另一路会合。在这一时期,俄国很快吞并了哈萨克斯坦草原,之后又向阿富汗边界继续蚕食,并将其周边的几个汗国和城市并入俄国版图。“在,50,年之内,俄国在中亚把它的边界向南推进了约,1 300公里,一直推进到阿富汗的东北部”,2024/9/22,36,阿富汗尽管是个贫瘠山国,又是一个内陆国家,但在海权与陆权的对抗中它却成了双方的必争之地。对于俄国“心脏地带”的向前推进,英国感到极为担心:一旦俄国夺取阿富汗,英国与俄国间的缓冲地带就不存在了;而且英属印度的地位也将面临威胁,因为它与伊朗毗邻,向南,500,公里即是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而俄国早就有征服印度的计划。为此,当俄国将势力推进到阿富汗边界后,英国便不惜武力夺取了其在阿的势力范围。领土的兼并和势力范围的划定是早期海权与陆权争夺的主要方式。,1907,年,俄、英划定了其在伊朗和阿富汗的势力范围,俄国通过放弃其在阿富汗的利益换取了其对伊朗北部的控制,从此,阿富汗成了英国的保护国。,2024/9/22,37,2024/9/22,38,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制度剧变,阿富汗国内民族解放运动也导致了其政权的更迭。两个新政权很快走到了一起,阿富汗希望依靠苏俄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苏俄也愿意看到在它的中亚边界地区有一个对苏友好的独立国家,因为这对苏联的安全有利。,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在全世界第一个承认阿富汗的独立。,2024/9/22,39,阿富汗与苏联全面修好。,1921,年,两国签订友好条约。,1926,年,两国又签订了苏阿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1931,年续约,有效期五年,,1936,年又延长十年)。,在这段时期内,苏阿关系实现了稳定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富汗考虑到它夹在苏联和英属印度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拒绝了轴心国的诱惑,宣布中立。阿富汗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对苏联和盟国有利的。,2024/9/22,40,战后,美国也想利用这个地势险要的山国来遏制苏联,遂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诱饵,力图使苏阿疏远,并采取迂回手段企图把阿纳入其反苏军事同盟中去。但阿富汗政府和人民出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拒绝参加任何军事同盟,坚持中立睦邻的外交政策。阿富汗的这种实质上亲苏的做法令俄国人极为满意,它也因此得到了回报。苏联对它提供了各种大量援助,还在阿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中支持它。,2024/9/22,41,20,世纪,60,年代后,国际局势发生了较大转变,阿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先后出访欧美,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寻求西方的经济援助;二是向它们宣传阿的中立不结盟政策,以消除误解。这些行动既可缓解国内的矛盾,也可在东西方对抗中搞均衡,可谓是处在夹缝中求生存国家的明智之举。使阿富汗难以预料的是,由于阿事实上长期亲苏并从苏获取大量援助,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与苏紧紧联结在了一起,各种条约和协定为它们设置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导致下列结果成为不可避免:第一,苏对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各部门进行了实际上的控制;第二,阿向西方的靠拢是极其有限的。在十年缓和时期,苏联不仅加速向世界各权力真空地带进行渗透,而且还加紧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控制。,2024/9/22,42,1978,年,阿富汗国内政局急剧动荡,特别是具有反苏倾向的民族主义分子夺取了政权,这使苏联感到非常恼火。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及宗教上的多重原因,苏联自,1979,年,9,月就做好了武装入侵阿富汗的周密准备,到同年,12,月,27,日,它终于按捺不住,对这个长期以来亲苏的中立不结盟国家实施了全面的军事占领。,2024/9/22,43,对于苏联的行为,除了西方国家进行了强烈谴责外,其他各种利益集团和组织的反应也是十分激烈的。可以说,苏联走出这一步后,即在国际社会中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同样,在战场上也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历时九年的侵阿战争表明,这是苏联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军事失败。综上所述,俄苏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虽处心积虑实施南下政策,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处理同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等国的关系上,其政策僵硬,过分强调自身利益的实现,忽视别国的主权完整,最终导致在其边界出现了一条坚固的反内陆地带,从而使其南下印度洋受阻,其本身的不安全感也因此加剧。,2024/9/22,44,第三节,东扩:抵达太平洋,一、沙俄东扩的历程及后果,二、苏俄政府远东政策的调整,2024/9/22,45,沙俄东扩的历程及后果,俄国越过乌拉尔山脉和西伯利亚寒泽直达太平洋的扩张,早在彼得大帝时代以前就完成了。它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任何国家的殖民者对这块广阔、荒凉、寒冷而又交通不便的土地感兴趣,即使在俄国,也只有少数的个人、商贩、士兵和探险家对此情有独钟,自愿去开拓边疆。他们将那些荒无人烟或仅有极少原始部落居住的地方占领下来,并不断向前推进。他们甚至一直推进到了北美的阿拉斯加。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俄国在西伯利亚和北太平洋的活动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交通工具的缺乏;二是气候严寒;三是粮食供应困难。,2024/9/22,46,正因如此,它对被隔离于黑龙江以外极为不满,要求在对华贸易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1842,年鸦片战争后,俄国也加入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蚕食活动,并于,1858,年强迫中国清政府地方官员与之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将黑龙江北岸地区据为己有,同时将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地区。,1860,年,俄国又乘中国之危,和清政府订立了对俄国十分有利的,北京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俄国获得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太平洋之间的一大片土地。,2024/9/22,47,2024/9/22,48,这一占领的巨大意义在于:俄国可以在这里修建一个良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年中只有当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结冰),为其在中国的殖民扩张和在太平洋的活动服务;另外,,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放后,俄国从敖德萨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上运输时间缩短至,45,天,这大大增强了它在远东与海权国家争斗的实力。但是,这并未在根本上解决俄国东扩过程中的根本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俄国对东扩的主要兴趣在于贸易而非领土征服。俄国对西伯利亚及其以东地区的开发仍然困难重重,因为粮食和运输问题非短期内所能解决的。,2024/9/22,49,俄国国内认为,修筑一条直达太平洋沿岸的铁路是极为必要的,于是,在,1891,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开始修建。然而,这条铁路并未伸向白令海峡,而是折向了中国东北,这表明,俄国在远东最关心的地区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十分明显,如有可能使这条铁路线笔直穿过满洲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而无须沿着俄国弯弯曲曲的边境线,俄国将要获得莫大的便利。朝鲜则以其不冻港吸引着俄国人的注意”,.,2024/9/22,50,对俄国利益真正构成威胁的不是英国或法国,而是亚洲新兴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对与之地理上接近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有着特殊的兴趣,这是日本作为一个强国生长和必然扩张的空间(或称为第一步目标),因此,“心脏地带”的俄国成为日本利益的天然敌手。,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缔结不仅把中国在朝鲜半岛的不完整控制权剥夺殆尽,而且也使俄国(或许此时还包括欧洲其他列强)完全失去了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利益地区的瓜分机会:朝鲜被宣布为独立国家(实际是日本的保护地);日本吞并了澎湖列岛、台湾岛和包括旅顺在内的辽东半岛。,2024/9/22,51,1896,年,李鸿章同俄国订立了一个针对日本的防御联盟条约。作为对俄国提供保护的回报,中国允许修筑一条横贯中国东北的铁路,称为“中东铁路”,该铁路由属于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其总裁乌赫托姆斯基以鼓吹俄国在亚洲的“命定论”而著名。进行控制,期限为,80,年。这一事件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修筑铁路的问题,但实质上却蕴涵了俄国在远东利益的实现。,2024/9/22,52,首先,这条铁路通车后,俄国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路程将缩短约,450,英里。这是沙俄在远东进行地缘政治扩张的夙愿。其次,由于关于修筑铁路的协议附带种种条件,俄国人实际上在中国东北占据了支配地位,尤其是该铁路公司被准许维持一支警备部队的规定使俄国士兵实际开进了中国东北,拥有了此处的管辖权。这无疑为俄国吞并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奠定了基础。最后,从此,俄国即形成了对日本的威慑,迫使日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与俄分享利益,两国最终于,1896,年建立了对朝鲜的共同管辖权。,2024/9/22,53,1904,年,“心脏地带”的俄国与海权国日本之间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战争爆发了,日本借助优势的兵力、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英美的支持,战胜了俄国,使俄国不得不将自己在远东处心经营多年的利益拱手让给日本。之后,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几乎一无所有,仅剩的就是对中国东北北部和外蒙古的支配权,这对于俄国的东扩而言是个巨大的损失,俄国国内也因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2024/9/22,54,苏俄政府远东政策的调整,在,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苏俄政府两次对华发表宣言,重申废除沙皇时期两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其在华一切特权和赔款,呼吁两国间应迅速建立起正常的经济贸易关系,提出另行签订使用中东铁路的条约,希望中国政府禁止一切反苏俄势力在其境内的活动等。,1922,年,8,月,中苏双方开始谈判,两国在中东铁路和外蒙古问题上分歧严重。苏方认为中东铁路由俄国出资建造,又关系到苏俄的远东安全,因此要求中苏共管;在外蒙问题上,苏俄政府拒绝放弃支持蒙古独立的立场,也不从蒙古撤军。,2024/9/22,55,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面临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双重威胁。但是,德国的威胁比起日本的威胁而言要严重得多,因此,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对于亚洲的日本,苏联采取了与之改善关系、避免卷入武装冲突中去的态度,因为它十分清楚,日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而不是苏联。于是,苏联对日本在中国的行为及对其利益挑衅采取了忍让立场。,2024/9/22,56,中国的胜利无疑是世界历史中海权与陆权力量对比变化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世界上两个对国际事务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一个位于“心脏地带”,一个位于“边缘地带”)结成了意识形态联盟,取代英国海权地位的美国被迫将防御线撤至太平洋地区的“外月形地带”(即由岛屿构成的环形地带)。然而,苏联在对待东西方的社会主义国家问题上态度是一致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运行机制一开始就被苏联的大党及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所破坏。,2024/9/22,57,中苏两国关系一度恶化到发生流血冲突的境地。苏联在远东问题上再次失策,“边缘地带”的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重新与美国改善关系,海权与陆权的远东对抗最终以陆权的回归而趋于均衡状态。,2024/9/22,58,第四节 “心脏地带”的破碎及其地缘战略调整,一、“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变迁,二、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三、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地缘战略,2024/9/22,59,“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变迁,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第一,其新思维是对苏联对外政策进行历史的反思的结果。,第二,新思维是对当代世界局势进行客观评价及思索的产物。,第三,新思维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2024/9/22,60,戈尔巴乔夫正是在“新思维”的指导下全面调整了苏联的对外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行动。,首先,全面缓和了同美国和西方的关系。,其次,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强调平等、独立。,最后,在热点问题上采取克制态度,寻求利用政治途径解决阿富汗和柬埔寨问题。,2024/9/22,61,从对外战略上而言,戈氏上台后进行了全面的收缩与和解,解决了一些矛盾和积怨,在某种意义上确实获得了不小的成功。然而,戈氏在权力上的做法在国内引出了麻烦,除了在改革上步履维艰外,民族矛盾和危机的总爆发对他及其国家而言是灾难性的。,2024/9/22,62,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等,11,个独立国家的首脑会议在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正式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通知戈尔巴乔夫:苏联总统设置已停止存在。,12,月,25,日,戈氏宣布辞职。至此,存在了近,70,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解体,“心脏地带”又回到了俄国的状态。,2024/9/22,63,总体来看,俄罗斯最初的地缘地位取决于下列几个方面的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第一,与独联体各国的关系。,第二,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关系。,第三,同亚太国家的关系。,2024/9/22,64,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战略的变化进行简要叙述:,(,1,)就总的地缘政治态势而言,冷战的结束在欧亚大陆正中心造成了一个“黑洞”。,(,2,)俄罗斯的出海通道受到钳制。,(,3,)俄罗斯的战略防御纵深大幅缩减。,(,4,)俄罗斯与众多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问题。,2024/9/22,65,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最初的地缘战略选择是“一边倒”的亲西方战略。苏联解体后,以叶利钦为主的新领导集体在地缘战略上采取“一边倒”的亲西方战略,特别是与美国建立“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2024/9/22,66,俄一心扑向西方,同时为了在经济上谋求得到西方援助,争取西方对俄罗斯采取“马歇尔计划”式的援助,甚至不惜向西方作出重大让步。而西方各国也确实承诺要给予俄罗斯大批援助,并签署了一系列贷款协议。俄罗斯幻想在地缘政治上用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伙伴关系”来取代冷战时期的美苏争夺。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国际现实,也不符合俄罗斯国内的实际情况,美国不可能与俄罗斯分享全球性力量,俄罗斯国力的衰弱也使得它不能充当与美国真正平等的全球性伙伴,美俄在许多有关国家利益的重要地缘战略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2024/9/22,67,西方,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也令俄罗斯大失所望,并对其“一边倒”地缘战略的有效性产生了重大疑问,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调整战略。在“一边倒”政策受到质疑后,“近邻外国”的主张成为对亲西方政策的主要批评并初步成为俄罗斯地缘战略的另一选择。,2024/9/22,68,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俄开始强调其在独联体地区有“特殊利益”,并要求西方承认俄对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负有特殊责任”。同时,俄罗斯开始重视东方,提出既面向西方也兼顾东方的所谓“双头鹰政策”,,1992,年下半年出台了面向亚洲的“新东方政策”,,1993,年,1,月,叶利钦总统访问印度时发表演说称,俄罗斯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东方政策,俄罗斯要实行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但同时,俄罗斯仍然强调不改变将俄融入西方社会、建成民主国家的战略方针,仍将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的外交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2024/9/22,69,1995,年,叶利钦在总统国情咨文中又提出了“全方位”战略的概念。俄罗斯地缘战略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在不放弃争取同西方建立伙伴和合作关系的同时,努力显示和争取恢复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以捍卫俄国家利益。,2024/9/22,70,第一,在与独联体的关系上,俄强调自己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公开表明独联体是其特殊利益地区,从而把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在其对外关系中的“首位”。,第二,在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俄为争取平等地位和确保国家利益,主张俄罗斯应在多极世界里发挥一个有影响的大国作用,俄罗斯尤其反感西方特别是美国以冷战胜利者自居的姿态,对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垄断国际事务,阻挠俄罗斯成为新的世界力量中心,公开表示不满和反对。,2024/9/22,71,第三,在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上,俄力求进一步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拓宽俄地缘政治的空间,发挥大国作用,是俄这一时期在该地区地缘战略的重点。,俄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且还设想建立中俄印三角关系,力图用东方来平衡其整个战略,并以此加大抗衡西方的力度,增强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改变不利环境。,2024/9/22,72,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一是东西平衡的全方位地缘战略。,“,911,”事件以后,普京在,2002,年又提出了“一点、两洋、三段、四中心”的“稳定弧线”理论,即充分利用与北约、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关系,在俄罗斯的西、南、东三个战略方面建立起一条和平、稳定的地带。,2024/9/22,73,“一点”指以俄罗斯南部地区为支点,“两洋”指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三段”的东段指包括中国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中段为俄罗斯主导的包括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西段是俄罗斯与北约的“,20,国机制”,“四中心”指在这个“稳定弧线”中包括中、俄、美、欧四大力量中心。,2024/9/22,74,在西线,俄罗斯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北约东扩。俄罗斯认为,北约东扩及其向欧洲军事政治主导力量的演变造成重新划分欧洲大陆的危险,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是俄所不能接受的。俄采取了灵活的战略,力求把这一威胁降到最低程度,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2024/9/22,75,第一,反对北约继续东扩,确保俄罗斯的固有利益,继续把中东欧地区视为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关系重大的地缘政治空间。,第二,俄对欧盟有积极的认识,希望通过“回归”和“融入”欧洲的进程实现国家的变革和振兴,因此积极处理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避免与欧洲国家的军事对抗。,第三,加强同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合作也是俄罗斯西部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9/22,76,在南线,:,俄罗斯力图遏制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泛滥,防止该地区的武装冲突和分离主义危及俄罗斯的联邦体制;重视里海及其周边的外高加索三国的作用,防止西方国家利用里海能源开发问题在该地区占据地缘政治优势;极力加固同高加索和中亚国家的战略体系,抓紧独联体这一传统势力范围。,2024/9/22,77,在东线,面对美日韩的军事同盟和中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俄罗斯感到面临着丧失亚洲大国地位的危险。,俄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参与亚洲事务,意在亚洲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2024/9/22,78,首先,发挥俄罗斯远东的经济潜力和地缘经济优势,作为平等成员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进程。,其次,积极推动建立各国利益一致和互相依赖、形式灵活、有一系列彼此相关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会谈机制的亚太地区安全体系。,最后,正确处理与亚太大国的关系。,2024/9/22,79,普京把处理好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作为其亚洲政策的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努力在各个方向发展与中国的互惠友好关系,继续发展同中国的紧密友好关系和经济合作,扩大经济合作的规模;加强印俄合作;缓和与日本的关系,争取日本对俄罗斯的投资;通过介入东北亚事务来积极扩大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2024/9/22,80,二是能源成为地缘战略的重要工具。,普京在重新恢复国家对能源战略资源控制的基础上,将能源作为加快经济复苏、维护地缘政治及增强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以能源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在把欧洲作为能源战略主战场的基础上,开辟亚太地区能源战略的新战场,普京在对独联体、欧洲、亚洲和美国的外交中大打“能源牌”,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目的。,2024/9/22,81,欧亚联盟?,2024/9/22,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