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_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上传人:抢*** 文档编号:243397678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_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_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_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人格心理学,之,人本理论,1,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2,提 纲,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3,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1,、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把自身定位于反对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1,),行为主义,人是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2,),精神分析,意识自我是无意识自我所驱使的“奴仆”,(,3,),二者共同点,机械决定论、还原主义、贬低人性,2.,哲学背景,(,1,),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2,),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4,海德格尔用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探讨了本体的存在。他把人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因此应该通过主客体关系的分析来理解人的存在及其实质。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内在经验世界”带入到科学研究中,以解决有意义的人类实际问题,马斯洛反对心理学中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观点,认为现象学方法更适于研究人类个体的现象,因为它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5,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3.,社会历史背景,(,1,)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2,)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3,)对战争的反思,(,4,)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6,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1.,产生初期,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2.,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3.,进一步深化,自我实现与自我选择的辩论,4.,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的消失,7,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1.,个体的现象学,2.,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3.,人能够自由选择,4.,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意识,5.,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8,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1.,贡献:,(,1,)为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观点,(,2,)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管理等领域,2.,局限:,(,1,)虽然重视意识的主观内容但并没有为其理论提出实证支持,(,2,)许多关键概念模糊不清,(,3,)研究方法过于主观不够科学,9,第二节 马斯洛的需要 与自我实现理论,10,马斯洛生平,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市。,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人大学后读到,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11,马斯洛生平,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1926,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W.,冯特的学生,-,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E.,铁钦纳,但他很快厌倦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分析和铁钦纳的枯燥乏味。不久又返回纽约市立学院。,1928,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Bertha Goodman,)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20,岁,贝莎,19,岁。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12,马斯洛生平,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 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1937,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13,马斯洛生平,1951,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1954,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直到,1961,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会。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9,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Laughlin,)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14,马斯洛的人性观,对人性本质的看法,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显示了以下四个论点:,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心身合一的一元论观点,此观点显示在其需求层次论,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发展是采连续观。,天性与教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天赋善根是其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对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综合观点,他认为理性主义所讲的先天理性、经验主义所讲的后天经验及现象论所指直觉,全都是知识的来源,而直觉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非决定论的看法,不但反对物质决定论,而且也反对精神决定论。因此他强调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他自己,决定于他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此点正显示马斯洛思想的“人本”特征。,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的身上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它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象幻想中的天堂一样美好。,15,提 纲,一、需要层次论,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16,一、需要层次论,人类的两种需要:,1.,随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2.,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五种层次的需要就分布于这两种需要之间。,17,一、需要层次论,(一)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1.,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受动机驱动的,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类本能的需要,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基本需要,”,与,“,动机,”,区别:,基本需要是先天的,是一种潜能;,动机是在先天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18,一、需要层次论,(二)五种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五种需要中最强烈、最具有优势的一种,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2.,安全需要,: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和生活保障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人们渴望自己能属于某个团体或组织,渴望彼此之间相互信赖的、亲热的关系。,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需要,:对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充分发展自身内在本性的需要。,19,一、需要层次论,(三)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基本需要的一般顺序,图,9-1,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20,(三)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例如:创造性的人的创造驱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为强烈,也有些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如此强烈。以致宁愿死也不放弃他们。,七层需求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较高的后三层称为成长需求(,growth needs,)。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质,为均系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产生,故而又称匮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需求的层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较低,这种需求容易消失,同时相伴的酬赏延迟也较没关系;,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高层次的需求强度较弱;,高层次需求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稳,内在生活非常富裕等;,当个人的环境(经济、教育等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21,一、需要层次论,(四)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1.,基本需要满足的条件,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完善人格走向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基本需要的性质虽然是人类本能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它与单纯的先天本能不同,容易被后天的环境所压制、改变。,基本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人际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为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实现,无论是安全感、归属关系、爱、价值感以及自尊等,都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22,一、需要层次论,(四)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2.,基本需要满足的后果,价值评价的变化,认识能力的变化,有助于人的发展,一些特殊的后果,23,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一)自我实现的概念,在马斯洛的理论体系中,自我实现包括两层含义:,1.,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是实现潜能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2.,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它往往被视为一种终极状态。,24,二、自我实现的理论,1.,两种类型的自我实现者,务实型自我实现者,超越型自我实现者,2.,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据马斯洛估计,人群中能够自我实现者不过十分之一,原因是个人条件 之外,难免受环境因素的限制。他选出美国名人中杰佛逊、林肯、爱因斯坦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25,二、自我实现者的共同的,人格特质,有良好的现实知觉;,能正视自己、别人和自然;,他们活动和反应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能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看法;,有独立自主性,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能认识人类;,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谊;,有与众不同的鉴赏力和审美观;,具有民主的价值观;,有一种哲理性、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创造力;,有较多的高峰体验;,有高度的社会兴趣,但不墨守成规。,26,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三)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1.,外部条件与障碍,(,1,),言论自由,: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保卫自由、正义、公平及秩序。,(,2,),社会经济状况,:为人们的自我实现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先决条件。,(,3,),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强加于个人的规范,阻滞一个人的自我实现。,27,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三)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2.,内部条件与障碍,(,1,)自我概念的缩减,(,2,)固着于现有的自我概念,(,3,)不愿离开安全的环境个人,(,4,),.,成功恐惧,“约拿情节”,28,二、自我实现的理论,(,四,),自我实现的途径,1.,两条主要途径,通过个人成长达到自我实现,通过改变社会环境促进自我实现,两者的统一关系,2.,八条具体途径,忘掉伪装和角色,做出成长的抉择,有高度的自发性,做出真正的自我决定,从小事做起,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创造更多的高峰体验,识别并放弃防御心理,29,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五)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1.,高峰体验是一种身心融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在这种时刻,人会产生一种返璞归真或与自然合一的愉悦情绪。高峰体验是一种成长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焦虑,人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高峰体验在个体之间差异很大。马斯洛将其比喻为“到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去旅行”。,2.,马斯洛还发现了“高峰体验”与“非高峰体验”的区别。务实型自我实现者通常是非高峰体验者,他们脚踏实地,对生活有明确的目标;超越型自我实现者通常是高峰体验者,他们大多从事写作、音乐、哲学和宗教等。这两类自我实现者都可以从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只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30,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五)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3.,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也是通向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所有人都可能产生高峰体验,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才能经历频率更高、强度更大、更充分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之所以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迈向自我实现的每一步都有高峰体验出现。它似乎是一种奖赏,引导人达到更为完善的自我实现。,31,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1.,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看成是先天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类似本能的需要,过于强调生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使其理论带有一定的生物决定论色彩。,另外,马斯洛一方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另一方面他又说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潜能的愿望,每个人都可能天生是画家、诗人或木匠,关键是哪一个自我被控制着等待发展。,这种先验论似乎和他一直所强调的自由意志相抵触,这也是整个人本主义所面临的矛盾。,32,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2.,马斯洛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和选择的自我实现,。,他本人也认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因此他转而寻求一种超越自我实现的新理论,超个人心理学,它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兴趣,他超越人性、自我、和自我实现等观念。认为这种自我仅仅是一种十分渺小、狭隘、孤立的个人,“,小我,”,,这种,“,小我,”,实际上一种超个人的,“,大我,”,的一部分,个人只有超越,“,小我,”,,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才能无私和完满。超个人心理学所说的,“,大我,”,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名称,西方称之为上帝,我国则称之为道、天等。,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超个人的神秘经验,其神秘化倾向容易引起大众的误解;而最严肃的问题是它缺乏实证的基础,它的资料大多来源于个人的体验,而个人体验在科学领域是没有位置的。,33,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3.,马斯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美国人,其研究是在典型的美国文化下进行的,而美国又是个体主义最强的国家,因而其理论不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性。,中国文化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的是使每一个“个人”都变成一个深信“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源泉”,心甘情愿尽社会义务和责任的“自己”;而西方社会的教化则是把“个人”培养成一个自主独立,肯为自己幸福而奋斗的“个己”。因此,马斯洛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会有一定的局限性。,34,马斯洛的主要著作,Cases in Personality and Abnormal Psychology. 1938,变态心理学原理:,Principl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The Dynamics of Psychic Illness.,与米特曼(,Bela,Mittelmann,)合著,,1941,The Social Personality Inventory: A Test for Self-esteem in Women. 1942,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1943,自我实现者的研究:,1950,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 1970,New knowledge in human values. 1956,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1964,健全心理管理:,1965,科学心理学:,Psychology of science: A reconnaissance. 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The Fu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1971,35,第三节 罗杰斯自我理论,36,罗杰斯生平,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卡尔,罗杰斯,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一个离芝加哥,30,英里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37,罗杰斯生平,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 习六个月,他说,他的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大学毕业后,卡尔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海伦,埃莉雅特(,Helen Elliot,)结婚,并在纽约安家。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著名的自由宗教研究机构,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 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 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离开芝 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62,年,-1963,年,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佳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38,罗杰斯生平,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 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 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 专业贡献奖。,39,提纲,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二、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四、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40,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既是罗杰斯人格学说的核心概念,也是其学说的理论基础,而自我概念的提出又是以他的现象学观点为基础的。,(一)个人的现象场,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对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都赋予一定的主观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个人现象场既包括有意识的感知也包括无意识的感知,,罗杰斯认为,个人现象场中有意识的感知是决定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41,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二)自我概念,1.,自我概念的含义,在个人现象场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这就是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自我知觉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它代表个体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2.,自我概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其相关的评价,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其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42,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二)自我概念,3.,罗杰斯的自我与精神分析的自我的区别,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43,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二)自我概念,4.,两类不同的自我概念,现实自我: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理想自我: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距离可以用,Q,分类法来测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能够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5.,自我一致,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与自我系统运行有关,指个体倾向于是自己的活动与自我系统协调一致。,罗杰斯认为,个体承认自己的经验并允许其成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这种诚实对待自我的方式对人格的发展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实现。,44,二、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罗杰斯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长、变化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独一无二的,且会引导所有人的行为。,罗杰斯的整个人格理论建立在如下两个基础假设之上:,(,1,)人的行为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着,(,2,)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45,二、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一)自我实现倾向(,actua1izing tendency,),1.,自我实现倾向概述,自我实现倾向指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它能够增加个体的自主性和自足感,提高个人的成长动机。,罗杰斯认为,所有行为都受自我实现倾向的制约,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其它一切动机都可归属于这种自我实现倾向下。,自我实现倾向分为两个层面:(,1,)它引导机体产生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行为,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共有;(,2,)指向个人成长维持和增强自我,为人类所特有。,2.,自我实现倾向通过机体评估过程来引导行为,罗杰斯认为,我们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我们自身来评价经验,他称这一过程为,机体评估过程,机体评估过程,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反馈系统,使个体能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现。,46,二、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二)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积极看待与消极看待,个体的积极看待最初来源于身边重要的人(如父母、老师),最着自我的发展,即极看待的提供者更多的从他人转向自己。,无条件的积极看待:给某个人积极看待与他某一具体的行为无关,而是因为我们把这个人当作一个整体来接受和尊重,认为值得把他作为一个积极看待的对象。,有条件的积极看待:积极看待提供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对象的品行或成就,只有达到标准才提供积极看待,否则就提供消极看待。,有条件的积极看待和无条件的积极看待都可能从他人或自己处得到。但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说,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最重要。,构成有条件积极看待的具体价值判断可能干扰一个人自我实现倾向,影响他的健康发展。,47,二、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三)价值的条件,价值条件:他人或自己对具体行为给与积极或消极看待的条件。,积极看待有极为强大的力量,因此,价值条件可能干预甚至替代机体的评估过程,从而阻止个人自我实现倾向的自由发挥,阻碍他的健康成长。,48,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一)机能完善者的特征,1.,经验的开放,2.,自我的协调,3.,机体评估过程,4.,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5.,与同事和睦相处,49,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二)机能完善者的形成,1.,成为机能完善者的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婴儿早期的现象场是一个混合的、没有分化的简单的整体。,早期自我主要是在父母对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儿童会将父母的价值条件内化为自我结构的一部分,即“良心”或“超我”。,这样,,儿童自身的评价标准就包含了他人价值条件的成分,而不再是其原有的自我概念。,如果,,儿童总是优先迎合他人的评价,过分追求他人的积极看待,拒绝真正的自我评价,,就会,,使个人的经验和自我开始疏远,进而导致自我的不协调状态。,50,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二)机能完善者的形成,2.,父母与教师的无条件积极看待能避免儿童自我的不协调状态,父母与教师成为儿童人格发展的“促进者”,必须具备四种特质:,信赖儿童的潜能;,诚实;,尊重重视儿童的经验、情感和意见;,同情心,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给儿童已无条件的积极看待。,3.,走向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1,)对经验日益开放,(,2,)越来越重视存在的经验,(,3,)对自己机体的信赖不断增强,51,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二)机能完善者的形成,4.,政治上的新人,(,1,)他们恳诚而具有开放性。,(,2,)他们对物质享受和物质报酬很冷漠,对名利地位也不感兴越,他们只愿意与人保持平等的关系。,(,3,)他们关心他人,渴望帮助他人,为社会作贡献。,(,4,)他们信任自己的体验,而不信任外界的权威。,(,5,)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就是变化。,52,四、自我实现倾向的 受阻与恢复正常,(一)威胁的经验,罗杰斯把威胁定义为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感受到他的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的不协调。,威胁的原因外部价值条件中强加的评价与机体内的部评估过程发生了冲突。,(二)防御过程,防御过程通过感知歪曲和否认,来达到维持自我与经验之间相一致的目的。,53,四、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三)心理调整,心理调整需要主观经验与外部现实的紧密符合。,(四)瓦解和崩溃,自我概念与经验的不一致程度不高,则引起的焦虑程度也不太高,个体通过防御机制就足以应付它们。,当经验与自我概念高度不一致时,个体感到高度的焦虑,以致干扰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这时个体的防御机制就会过分地歪曲和否认经验,其结果是一致的和整体的自我解体了,个人行为也是紊乱的。,54,四、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五)重新整合,当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或心理调整来减轻焦虑时,就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来解决。,1.,为个体提供无条件积极看待的情景,2.,使外在强加的价值条件失去评价行为的作用,3.,使个体放弃防御机制,4.,使个体正视所歪曲和否认的经验并准确感知他们,5.,形成新的一致的自我概念,55,提示,罗杰斯提倡多给个体一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但并不是说价值条件一无是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刻意地回避价值条件的影响,甚至在我们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和我们形成内在标准和价值观的过程中,价值条件是不可缺少的。,罗杰斯反对的是价值条件的影响广泛和强大到超过、替代、干预个体的内在自我评价,这时人格健康才会受到损害。,治疗的根本就是给予患者大量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使他的内在自我评价重新强大健康起来。,56,主要著作,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一种存在方式,(,1980,)、,咨询和心理治疗,(1942),、,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 践、含义和理论,(1957),、,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1959),、,变成一个人:精神病治疗家的精神病观点, (1961),、,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一种存在方式,(,1980,),57,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58,罗洛,.,梅生平,罗洛,梅,Rollo May 1909.04.21,1994.10.22,,美国心理学家,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表之一。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埃达(,Ada,),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蒂伯龙(,Tiburon,)。,父亲是基督教青年会秘书。父母感情并不融洽,先分居最后离婚,导致他的姐姐精神崩溃。梅的童年生活不快乐,可能是他以后研究咨询心理学的原因之一。 在密西根大学就读时,因参与一激进学生杂志的出版工作而遭退学。转入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就读。年轻时醉心文学艺术,,1930,年,4,月获奥伯林学院文学士学位。毕业后,赴希腊亚纳托利亚大学教授英文三年,此期间,他也客串游历四方的艺术家,其画作造诣颇高;此外,他还参加了,A.,阿德勒,在维也纳山区举办的暑期培训班,梅最初对心理治疗的兴趣以及他早期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都受到阿德勒的影响。,59,罗洛,.,梅生平,返美后于,1934,1936,年在密歇根州立学院任学生心理咨询员。后来改进纽约联合神学院,研究当时正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旨在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938,年毕业,获神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从德国新教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那里第一次接受了存在主义思想,后来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担任纽约市立学院学生咨询员,并研习精神分析。,1946,年开业从事私人心理治疗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在此期间,梅曾患肺结核濒临死亡,不得不入疗养院静养三年,然此病反成为其生命转折点。面对死亡、遍 览群籍之余,梅尤其耽读存在主义宗教思想家,S.,克尔凯郭尔,之著作。出院之后,入怀特学院攻读精神分析,遇沙利文与,E.,弗洛姆,等人,交往甚密。病中他精研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中所讨论的焦虑问题。病愈后即以,焦虑的含意,为题提出论文,于,194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首位临床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担任纽约社会新学院研究员,并以访问教授名义分赴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讲课,并曾担任怀特学院 的训练兼主任分析师。梅毕生致力于将存在心理学引入美国,直至病逝。,在心理学史上,梅是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人物。在他,1958,年出版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一书中,首次将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从此一方面建立了他的存在心理治疗体系,另一方面为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60,提纲,一、存在论,二、人格论,三、人性善恶并存轮,四、罗洛,.,梅理论的简评,61,存在分析就是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结合的产物,罗洛,.,梅的心理学观点深受这两方面的影响。,1.,精神分析方面,罗洛,.,梅的社会,人格观,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罗洛,.,梅人格理论对未来因素的强调,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罗洛,.,梅强调自我实现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2.,存在主义方面,罗洛,.,梅从精神分析最终转向存在主义,是因为存在主义具有以下特点:,存在主义研究个人的情感、自由选择和内在经验。,存在主义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之中,强调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及个体面临困境时所产生的焦虑、空虚等情绪。,存在主义认为自我意识支配着行为,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自由选择。,62,一、存在论,(一)存在概念,存在分析所有的理论均建立在“人的存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存在,是指人的具体存在,即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二)存在特点,1.,个人的存在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2.,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是由潜能走向实现的动态存在。,3.,存在与非存在对立统一,,非存在包括死亡、焦虑等是存在的一部分。,63,一、存在论,(三)存在的三个世界,1.,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生理的内在环境,2.,由他人组成的人际关系世界。,个体被他人接受并得到信赖,意味着他自由地获得了对自己的存在的体验,这是产生“我的存在”体验的必要条件。,存在不是适应,存在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双向的接受。,3.,自我、自我价值与潜能所组成的内在世界。,内在世界是我们觉察、理解事物的意义,与外在世界进行联系的基础。,“我的存在感” 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全部经过,是自我的发展的先决条件。,上述三个世界是人的存在的三种方式,人同时存在于物、己、人三个世界中。正是“存在感”才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的身与心联成一体。,64,二、人格论,(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与社会整合且具有宗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程的现实化。,1.,自由选择,个人的行为既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而是在自由选择中进行着的。,如果个人放弃自由选择,把这一权力交给社会或他人,,就会导致人格的丧失,,从而进入个人的独特潜能得不到发挥的非真实的存在状态,,而逐渐产生空虚、生活毫无价值和无意义等痛苦的情绪。,65,二、人格论,(一)人格的概念,2.,独特性,个体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就必须认识自己,对自己负责。,个体只有接受了各种意识和潜意识水平的影响才能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个体化。,接受自我的独特性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之一。,3.,社会整合,一个人要想成为他自己就必须与他人建立联系,与社会相互依赖,在一个能创造自己健康人格和发现生命意义的世界中完善自我。,因此,自我实现的目标本身即依赖于强烈的个体性,又依赖于个人对自己世界的成熟责任感。,4.,宗教紧张,指存在于人格中的一种焦虑倾向。,它是保证个体存在,促使人格不断变化、完善的动力因素。,66,二、人格论,(二)人格的特征,1.,中心性,个体在本质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每个存在着的人都以自我为中心。,2,自我肯定,个体对自我中心性的保持,自我肯定的勇气分为四种:生理勇气、道德勇气、社会勇气和创造勇气。,67,二、人格论,(二)人格的特征,3,参与,个体必须参与到人际世界中去。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必然损害人格正常发展。,但参与过多也会失去自我中心性,从而感到空虚、无聊、生活无意义。,4,觉知,个体与外界接触时发现外在威胁或危险的能力。,5,自我意识,个人能够使自己观察自己的能力。,6,焦虑,个体的存在面临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68,二、人格论,(三)原始生命力的发展,罗洛,.,梅的原始生命力这一概念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念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一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它是一切生命肯定、确证、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原始生命力超越于善恶之外,它既可以激发善的一面,也可以激发恶的一面,原始生命力的发展就处于善恶两端之间。,原始生命力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69,二、人格论,(三)原始生命力的发展,1.,非人格状态,原始生命力最初被体验为一种原始性的盲目冲动,这时它处于非人格状态。,2.,原始生命力人格化阶段,把原始生命力整合到自我之中。,只有把原始生命力人格化,我们的人格才能获得从分的展示。,在人格化过程中,原始生命力不可能被充分理性化,因为原始生命力的根本特征是,它既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同时也具有潜在的破坏性。,3.,原始生命力的逻辑化阶段,我们对肉体、对爱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作更为深刻的理解,以达到普遍规律性或逻辑化,。,70,三、人性善恶并存轮,罗洛,.,梅认为把人看作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潜能,它既是建设性也是破坏性冲动的源泉。如果它被整合于我们的人格之中,它将产生创造性;如果它控制了人格,它就产生破坏性。,罗洛,.,梅认为正是人造就了文化,文化的善或恶是因为创造文化的人是善的或恶的;人是和文化交互作用的,人本身要对文化的破坏性影响负责。,生活并不存在一种实现善的预定的模式,而是一种挑战。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出抉择,是向善还是向恶。,71,四、罗洛,.,梅理论的简评,1.,罗洛,.,梅把存在哲学的基本原则与精神分析学说集合起来,在促进精神分析向人本主义过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罗洛,.,梅虽然承认无意识但更注重人的意识,他强调对人格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完整分析,重视自我意识在促进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罗洛,.,梅虽然强调过去,不忽略内心的冲突等因素,但认为现在和将来对人格有更重要的影响。只要人还具有自我意识,人就自由,就有意志力,人就永远在改变自己,努力探索自我实现。,3.,罗洛,.,梅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研究和探讨人的心理现象,避免了对人格作机械的、零碎的分析,但他矫枉过正,过分强调整体综合而缺乏深入分析,就使得他的论述显得不够严谨、缺乏可操作性。,72,咨询的艺术:,The art of counseling. 1938,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nxiety. 1950,追寻自我的现代人:,Mans Search for Himself. 1953,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Existence,:,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1958,创造性生活的动力:,1960,存在心理学:,1960,心理学与人类两难:,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 1967,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 1969,创造的勇气:,The Courage to Create. 1969,权力与无知:,Power and Innocence. 1972,自由与命运:,Freedom and Destiny. 1981,存在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Being. 1983,我追求的美:,My quest for beauty. 1985,哭喊神话:,The Cry for Myth. 1991,主要著作,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