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性格特征

上传人:hy****d 文档编号:243364612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性格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孔子的性格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孔子的性格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孔子的性格特征,1,周予同论孔子,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第一,固在于他自身道德的完成;其次,就在于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孔子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更以教育方面为最有意义而最成功。,( 孔子,开明中学生丛书第一种,开明书局,,1934,, 370),2,钱穆论孔子,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事隔两千五百年,孔子之政治事业已不足全为现代人所承袭,然在其政治事业之背后,实有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番精神,为孔子学术思想之笃实深厚处。,( 孔子传,1974序),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孔子自言为学的日进无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此节言学则日进,非夸言自己七十而究明一切,行不逾矩。,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述而,据鲁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子罕),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5,重视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6,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7,为学目的,为人与为己之学的分别,8,学习为自我完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9,更过与文过的分别,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小人之过必文。(子张),10,学志于道,道即命,11,儒道的变化,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2,梁漱溟,梁氏如此看重自己,是因为在他对自己的要求,己非一人之安乐安危,其重于己者愈甚,即见其责于己者愈大。,1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4,学而优则仕。,士而怀居,不足以士矣。(宪问),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15,修己以安人,己欲立而立人,1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17,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18,子路和子贡都因为管仲没有以身殉公小纠,怀疑管仲未达于仁。,孔子对子路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多次称赞管仲,是因为他凭借自身的政治才干,起到安民的作用。,19,重己、修己,因为己系天下安危。所以孔子才这样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重视自己,这样磨练自己,。,20,以礼为本,21,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思想体系以仁为中心,而仁的具体实践则为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论仁礼总离不开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以礼为节,22,礼即由人类的习惯而累积演化的社会秩序,可以维持社会和谐的秩序。,孔子一生所贯注探索的,是群我之际,而礼是由人类成长过程中累积而致的维系群我的宝贵经验,故孔子学说,以礼为核心。,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23,权变,24,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乡党),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