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全科医生在岗培训课程原创课件

上传人:hknru****knru 文档编号:243155762 上传时间:2024-09-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全科医生在岗培训课程原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全科医生在岗培训课程原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全科医生在岗培训课程原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1/4/27,*,*,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2020/11/5,*,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0/11/5,*,医学心理学-全科医生在岗培训课程原创,医学心理学-全科医生在岗培训课程原创医学心理学-全科医生在岗培训课程原创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的实质是人脑的功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消失的动力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等来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1感觉的概念与特征,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特征包括:适应;对比;后象;联觉。,2知觉的概念与特征,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综合感觉。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3记忆的概念与规律,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回忆。,4思维的概念与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是指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者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进程。概括性则是找出同一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属性的联系。,5想象与创造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是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研究发现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2021/4/272,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的实质是人脑的功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消失的动力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等来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1,感觉的概念与特征,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特征包括:适应;对比;后象;联觉。,2,知觉的概念与特征,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综合感觉。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3,记忆的概念与规律,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回忆。,4,思维的概念与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是指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者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进程。概括性则是找出同一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属性的联系。,5,想象与创造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是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研究发现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2021/4/27,2,(二)情绪与情感过程,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的高级心理,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情绪的产生多与生物性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和精神需要以及社会需要的满足有关;情绪的产生伴有生理与行为的变化,情感产生多不伴有生理与行为的改变;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冲动性,情感不易受情景性的影响,冲动性较小。,2021/4/27,3,(三)意志过程,1,意志的概念与特征,意志是根据目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特征主要有三个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2,意志的品质与培养,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2021/4/27,4,二、人格,(一)人格的概念及一般特征,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两部分组成:人格特征与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人格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与世界观等,(二)能力的概念与分类,能力是指能直接影响人们完成活动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画家的色彩辨别力、音乐家的音色辨别力等。,(三)气质的概念与类型,气质是人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气质无好坏之分,与能力的大小无关,但与健康、选择职业、选择教育方法有关。,2021/4/27,5,(四)性格的概念、分类与意义,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它是人格的核心,反应了人的本质属性。根据对某些心身疾病的易患性分为:,A,型性格:指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身疾病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过度的时间紧迫感、行为急促、强烈的竞争意识、大声说话、容易激怒。,B,型性格:是与,A,型性格相反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悠闲自得、行为迟缓、顺从安宁、抱负较少、说话声低。,C,型性格:指易患癌症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过度的压抑,过分的忍耐、缺乏自信、对焦虑、忧虑、绝望等消极情绪体验过多。,(五)需要的概念与分类,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对某些目标的苛求和欲望。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六)动机的概念、分类与意义,动机即推动个体投入行为达到目的的心理动力。它是以需要为基础,并在外界诱因作用下产生的。同一时间内如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时,难以取舍,产生斗争为动机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有: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人有相同的吸引力,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时的冲突;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威胁,产生同等程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形势只能择其一时的冲突,如“前有狼,后有虎”;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事物产生相矛盾的动机,既想得到它,又想避开它。,2021/4/27,6,(七)行为,行为是机体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行为与疾病的关系,常将行为分为:,(,1,),A,型行为:,A,型行为是指容易发生冠心病的行为模式,其特征为:时间紧迫感,如同一时间做两件事,行为急促,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脾气暴躁,容易激动;争强好胜;对人有敌意等,(,2,),B,型行为:,B,型行为与,A,型行为相对应,其特征是温和、安静,言行缓慢、不争强好胜,无时间紧迫感。这种人容易患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等,(,3,),C,型行为与肿瘤:,C,型行为是指易患肿瘤的行为模式,其特征为:童年生活多挫折、不顺利;性格克制,压抑情绪,压抑愤怒;焦虑、抑郁;谦虚、谨慎、过分合作、调和行为,第二节 心理防御与心身疾病,2021/4/27,7,第二节 心理防御与心身疾病,一、挫折和心理防御反应,(一)挫折,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1,挫折的产生,(,1,)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又可分为实质环境与社会环境。实质环境包括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因素限制。社会环境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遭受到经济、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的限制。,(,2,)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生理条件与心理动机冲突的限制。,2,影响挫折产生的因素,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主要是抱负水平和个人容忍力。,(,1,)抱负水平: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而规定的标准。,(,2,)个人容忍力:指人们遇到作者时的适应能力。,(二)应对,2021/4/27,8,(二)应对,是指个体对困难情境作出的尽可能合适的反应。应对是机体的一种适应功能,主要方式有:改变情绪或环境;适度的压抑;正确对待挫折;面对显示修正目标;精神宣泄和放松。,(三)心理防御反应,心理防御反应,(,机制,),,指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的,为了摆脱遭受挫折后精神上的痛苦、不快而发生的应对。根据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早晚和其特征,可将其分为,4,类:自爱的幼稚的神经症性成熟的,.,防御机制,(,1,)潜抑作用: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的作用,这是心理防御机制最根本的方式。,(,2,)否认作用: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把心理上或情感上不愿接受事物,当作没有这回事,从而避免心理上的不安与痛苦,减轻心理上的负担。,(,3,)退化作用:当人们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习得的成人方式,而恢复用早期幼稚的方式去回避令人烦恼的现实,摆脱痛苦,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化现象,(,4,)幻想作用: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这些问题,便以幻想方法,使自己脱离现实,(,5,)曲解作用:指对客观的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6,)转移作用:指当人们遭遇挫折时,因对造成挫折的对象无法或物理进行攻击,便在潜意识之中把它转移到另外的人或物上。,(,7,)理想化作用:指将个人所爱、所崇拜的人或事物完美化,而忽视其实际存在的缺陷或问题,(,8,)合理化作用:即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或其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出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9,)投射作用:指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10,)摄入作用:称内射作用,是与投射作用相反的一种防御机制。摄入作用乃是广泛地、毫不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2021/4/27,9,(,11,)反向作用:即以“矫枉过正”的形式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行为。,(,12,)补偿作用:个体因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称为补偿作用。,(,13,)同一化:又称自居作用,这种机制使一个人力图把自己变得跟他们相似,甚至以他人自居。,(,14,)隔离:是指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不愉快。,(,15,)抵消:是指以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16,)升华: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积极形式。,(,17,)幽默: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形式。,2021/4/27,10,(四)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有害物质、威胁、挑战经认识评价后,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持久、过强的心理应激可以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即神经系统,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即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三条中介机制而引起心身疾病,2021/4/27,11,二、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的感念,心身反应是指心理因素引起的短暂的生理反应,心身障碍是指长期的心理刺激引起的躯体功能持久变化,但不伴有器质性变化,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是情绪引起的躯体变化并伴有器质性变化。七种经典心身疾病为: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及类风湿关节炎、甲亢及神经性皮炎,(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特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已明确有器质性病变,如胃溃疡、动脉硬化、糖尿病等。,(,2,)疾病的发病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如情绪障碍、生活事件、,A,型行为、心理紧张等。,(,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心因性精神障碍。,(,4,)用单纯的生物学的治疗措施收效甚微。,(三)心身疾病的分类,(四)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2021/4/27,12,第三节心理学的基本技能,一、心理评估,(一)心理评估的概念及意义,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目前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测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会谈法、作品分析法等。,(二)心理测验的概念分类,心测,是心理评估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根据客观的、标准化了的程序来测量个体的某种心理指标与行为,以判定个体差异的工具。,1,)智力测验:主要应用于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鉴定、脑器质性损害及退行性病变、特殊教育与职业选择时的咨询参考指标,2,)人格测验:多用于某些心理障碍病人的诊断和病情预后的参考、科研和心理咨询对人格的评价。,3,)神经心理学测验:可用于脑器质性损害的辅助诊断和对脑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二、心理咨询,2021/4/27,13,二、心理咨询,(一)心理咨询概述,心理咨询,是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二)心理咨询的程序与技巧,(,1,)了解情况,建立合作关系,(,2,)分析讨论,提出问题,(,3,)制定方案,指导实施,(,4,)追踪检查,巩固效果,(三)心理咨询应注意的事项,尊重来访者,严守秘密;,心理障碍不是一天形成的,因而心理咨询不是一次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把握时间,每次咨询时间为,30,1h,心理咨询者要态度冷静客观、情绪稳定,环境要保持安静、舒适、无新异感。,三、心理治疗,2021/4/27,14,三、心理治疗,(一)心理治疗的概述,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为目的。心理治疗对象称为病人。主要为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心理障碍等患者,按,治疗的原理分,为:支持心理疗法:主要是医生、护士用自己的言语、表情、行为等向来访者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的方法;分析心理疗法:重新分析心理社会因素、帮助病人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如精神分析疗法。训练心理疗法:主要是通过训练来纠正不良行为常见的行为疗法。,(二)心理疗法的常见方法:,2021/4/27,15,(二)心理疗法的常见方法:,1,、精神分析疗法的常用方法,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移情,2,、行为主义疗法的常用方法:,1,)系统脱敏疗法,2,)厌恶疗法,3,)放松训练法,4,)生物反馈疗法,3,、人本主义疗法的特点: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询者中心疗法,它有以下特点:,1,)以患者为中心:动员患者内在的自我实现潜力,使病人有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治疗他们自己。,2,)把心理治疗看成是一个转变过程:心理治疗主要是调整自我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过程。,3,)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反对支配和操纵病人,避免代替病人作决定,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从而强化病人的言语表达,激发病人的情感,使病人进一步暴露自己,并随之产生批判性的自我感觉。,第五节 病人心理与病人行为,2021/4/27,16,第五节 病人心理与病人行为,一、病人心理,(一)病人角色概念,病人角色,是指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它是以社会角色为基础,是人患病后在社会医疗结构中占有的位置。,(二)病人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受到社会的尊重、理解的权利;享受医疗服务与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义务应尽可能地及时就医,早日康复;认真遵守医嘱;遵守医疗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三)病人角色的变化,(,1,)病人角色缺如(,2,)病人角色冲突(,3,)病人角色减退,(,4,)病人角色强化(,5,)病人角色异常,(四)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需要,1,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焦虑(,2,)退化 (,3,)主观感觉异常(,4,)猜忌,(,5,)愤怒(,6,)孤独感(,7,)失助感 (,8,)期待,2,病人的心理需要,(,1,)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2,)关心与尊重的需要,(,3,)信息获取的需要 (,4,)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2021/4/27,17,二、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一)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的概念,求医行为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遵医行为是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亦称为病人的“依从性”。,(二)求医的原因及求医类型,(三)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四)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与提高遵医率的方法,2021/4/27,18,第六节 医患关系,一、概述,医患关系就是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景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二、医患关系的模式,(,1,)主动,被动型:该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婴儿型。这种模式把病人置于被动位置,而医生处于主导的位置的一种模式。,(,2,)指导,合作型:该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儿童型。该模式中医生是指导者;病人是合作者、服从者。,(,3,)共同参与型:该模式的原型的成人,成人型。该模式中医生的作用是帮助病人自助,病人利用专家的帮助并且是这种合作关系的参加者。,三、医患交往中的两种形式,2021/4/27,19,三、医患交往中的两种形式,(,1,)言语形式的交往:即用语言来传递信息。,(,2,)非言语形式的交往:用语言以外的方式传递信息,包括动作与躯体两个方面,即语言、声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与手势等。,四、医患交往的两个水平,(,1,)技术水平:医务人员凭自己的技术性的医学知识,为病人作出诊断和治疗。,(,2,)非技术水平:医患间的交往像任何步入社会关系中的两个人的交往一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五、医患交往中的冲突,医患间冲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医患间交往的信息量过少。,(,2,)病人不遵从医嘱,甚至表现攻击行为。,六、医患交往障碍的原因,医患交往障碍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医生方面表现为:医生对病人的病痛缺乏应有的同情和责任感;以是否具有“医疗价值”或“科研价值”为标准去对待病人;以对方是否能带来物质利益而确定关系的好坏。,(,2,)病人方面的原因:情绪不稳,容易激惹,反应敏感;过分挑剔或过分冷淡。,2021/4/27,20,第七节 心理健康,一、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各种状况下主体都能适应良好,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条件;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条件。,(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乐观,(,3,)意志品质较强,(,4,)人际关系和谐,(,5,)适应和改造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7,)有健康的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三)评估心理健康的原则,2021/4/27,21,(三)评估心理健康的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3,)人格的稳定性。,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一)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三)中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四)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三、不同群体心理健康,2021/4/27,22,谢谢观赏!,2020/11/5,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