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第四讲,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本讲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业,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成就,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问题,“,三农,”,问题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第一,,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恢复时期,第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第三,,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波动时期,第四,,,“,文革,”,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第一,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土地制度改革是这一时期农村变革的主要内容。,面对旧中国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始,中央人民政府就在,1950,年,6,月,30,日和,1950,年,11,月,2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两个文件指导下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基本内容是针对农村不同阶层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对土地由国家进行重新分配。例如文件规定:对地主,除没收其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和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外,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富农自耕、雇人耕种和出租的小量土地及其他财产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分或全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这一时期是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根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461,亿元,比,1949,年增长,41.4%,;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52,年的,16391.1,万吨,比解放前最高产量高出,9.28%,,比,1949,年增长,5.1%,;棉花总产量由,1949,年的,44.44,万吨增加到,130.37,万吨,比,1949,年增长,193.7%,,年均增长,42.2%,,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高出,53.60%,;其他农副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第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农业合作运动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对农村进行改造,具体方法就是引导农民由原来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由互助组、初级社逐渐向高级社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合作生产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生产资料也逐渐归合作组织所有。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这一改造违背了自愿的初衷,后期出现了一些强制入社的现象。,由于具有了领导能力强的行政组织和更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因此这一时期农业基本建设实现了比较大的发展。,农业基本建设方面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灌溉,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据统计,,5,年内扩大耕地面积,86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水利投资,26.7,亿元。,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6,第三,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这一时期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过于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公有制具有无比优越性和人民群众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观念支配下,农村开始了各个方面的,“,大跃,”,,迅速全面地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并上马了大量的不切实际的工程项目。例如:当时全国各地都展开了大炼钢铁运动。,由于采取了以上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中国的农业生产在,1958-1960,年之间出现了大幅下降。,据统计,,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960,年的,163.5,公斤,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更是下降了,23.4%,,导致,1500,万,3000,万人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这一现象直到,1961,年开始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才有好转。,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7,第四,,“,文革,”,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1966,1978,年),这一时期进一步强化人民公社的作用,更严厉地取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份。,在度过,“,大跃进,”,所带来的危机后,国家再次采取一些激进措施,加强经济中的公有制成份,这些措施包括:加速向以生产大队为基础过渡;扩大社队规模;大力推行大寨大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取消或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等。,由于上述措施打击了人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因此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增长缓慢。,据统计,这,12,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仅增加,5%,,年均增长,3.1%,。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近,2,亿吨增加到,3,亿多吨,增长,56.67%,。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公斤上下徘徊,其他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仍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上。直到,70,年代末,农产品仍然实行统购统销,低标准凭票供应的紧张状况未见好转,当时全国农村约有,2.5,亿人口温饱问题得不到保证。,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8,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9,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0,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1,(,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2,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3,2.,农产品品种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55%,、,42%,和,6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4,3.,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5,(,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分别从,1978,年的,55.7,万台、,1.9,万台提高到,2007,年的,206.3,万台和,63.4,万台。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115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增加到,37762,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2006,年末,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3%,;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184,千公顷,占全部果园面积的,1.8%,。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6,(,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7,1.,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与,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8,2.,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农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19,(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0,1.,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197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19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6%,,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36.5%,,到,2007,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40.8%,。,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2007,年现金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5.2%,,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1,2.,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306,元、,210,元和,328,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比,1980,年分别提高了,4.4,、,4.4,和,9.8,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在传统耐用消费品稳步提高的同时,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加快,,200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3.7,台。,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2,3.,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3,(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4,1.,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5,2.,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30,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4%,的乡镇有储蓄所。,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6,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6%,的县,惠及,7.3,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7,(,六),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810,亿元,比,2001,年增长,1.1,倍;实现利润总额,14735,亿元,比,2001,年增长,1.5,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和外出从业人员比重迅速增长,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1,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7%,提高到,29.2%,。,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产依托,加快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4.9%,。,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8,(七),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29,1.,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从三次产业来看,全社会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男劳动力占,50.8%,,女劳动力占,49.2%,。农村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15.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1985,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61%,。,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0,2.,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流动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劳动力,1.3,亿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7.5%,。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21-40,岁占,6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二是外出务工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0.5%,。,三是外出打工的模式发生转变。,改革初期,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或者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打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外出打工出现新迹象,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1,三、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2,第一,农业资源危机日益严峻,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农业发展走了一条低水平的平面垦殖面积扩张、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致使我国农业过多地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据统计,,1978,1997,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441.9,万公顷,而同期人口却增加了,2.74,亿人,人均耕地由,0.1033,公顷降为,0.0768,公顷。而从,1997,(,1997,年中办、国办发布了加强土地管理的,16,号文件)到,2004,年的短短,7,年间,中国的土地就减少了,1,亿亩。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还将不可避免,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而且由于自然条件差,开发成本很大。,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增加到,160,万平方公里以上,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其中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占到当地土地面积的,90%,,长江流域也达,20%,以上。长江流沙量已达,7,亿吨,相当于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的总和,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按最保守的估计也在,50,亿吨以上,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成分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施用的总量。,二是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至,2002,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1,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风蚀荒漠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平均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每年,2100,平方公里和,80,、,90,年代的,2460,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全国每年荒漠化净扩展面积超过,66.67,万公顷。,三是水资源破坏严重。,水不仅利用效率低而且污染严重。,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416,亿吨,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63%,,造成了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其中,辽河、海河、淮河最为严重,,60,年代可以,“,淘米洗菜,”,,,90,年代变成了,“,鱼虾绝代,”,。,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3,第二,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从,1978,年以后,中国的农业生产总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总量甚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超过社会总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农业的生产结构性矛盾却很突出。,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某些农产品大大超过社会的需求,而另一些社会需求的农产品却又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这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四多、四少,”,: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例如,我国目前奶牛全年平均每头产奶只有,1600,多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也在,2000,公斤以上,欧美发达国家每头奶牛一般都在,6000,公斤以上;我国牛奶的鲜食率较低,牛奶加工与鲜食比例约为,11,,而国外的鲜食率一般达,60%,70%,。另外,具体到粮食生产来看,中国的普通粮生产有余,优质粮不足。例如中国小麦品种基本上是软粒小麦,而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能磨制强力粉、适于制作高级面包和优质面条的小麦少,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含量低、面筋强度小、能磨制弱力粉、适于制作优质饼干和糕点的小麦少。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每年在国内农产品剩余的同时,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农产品。,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4,第三,缺乏一个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体系。,中国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将新的农业科技应用到生产上去的体系不很有效。,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农业科研体系是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继承下来的,虽然原有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业和科研体系却没有同步发变化,这使得现有科研体系在支持农业生产时变得不是很有效。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仍用管理行政机构的方法管理科研机构,形成了,“,官本位,”,的导向,扭曲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造成了科研机构的官僚化或者半官僚化;同时使得科研机构内部的行政和后勤部门庞大,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5,第四,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仍不突出,农业生产仍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与其他改革一样,中国农业改革的目的也是要实现农业生产与需求的市场化。但是从目前来看,农业的市场化改革总起来看相对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农产品交易提供场所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这些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主管部门不同,管理规则也不同,因而使得交易显得有些混乱;,第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农业经济组织还很不发达。,由于单个农民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中的地位比较弱,因此一种较好的办法是通过一些组织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目前中国农民的这种组织虽有一些发展,但规模还很小,远未满足实际需求;,第三,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产品宏观控制体系。,由于存在知识水平和一些信息难以得到等问题,因此单个农户很难对农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准确地判断,一个较好的办法是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农产品宏观控制体系,但目前中国这一体系的建设还很落后,尤其是大多数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这样一个体系,这就使得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什么价高,大家就种什么,种什么,什么就难卖,”,的尴尬局面。,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6,第五,政府和银行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时需要新的技术、生产工具和更多的肥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同时,由于农业收入具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民有时需要从外面借钱以解决一些临时性支出增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要有一个资金供给系统以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有意义。,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这一系统还远没有成熟并发挥应用的作用。,1979,年以前,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国家不仅没有对农业发展投入一分钱,而且还将大量的剩余农产品无偿征收。,1979,年以后,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从资金上支持农业的发展,但与农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较,这些支持还显得很不够,还没形成一个有效的农业资金扶持系统。,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7,第六,非法占用农地现象严重。,土地是数量基本固定的资源,其他用地的增多往往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在单纯追求,GDP,指标的影响下并为了从中谋利,普遍利用土地法中规定的对土地的征用权,大量的违规征用土地办开发区,使中国的农业用地迅速减少。,据统计,至,2004,年初,全国各地办的开发区大约是,5700,多个,其中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大概只有,30,几个,经过省级批准的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自己搞的开发区。从具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地方政府大规模征地有两次:第一次开始于,1992,年,,“,圈地运动,”,延续了大约五年时间,大概是,3000,多万公顷的土地被征占;第二次始于,2001,年,用大约上次一半左右的时间,占地的规模是上次的两倍;第三次是,2005-2006,年。这些大规模的征地活动从总体上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8,四、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问题,1994,年,有一个叫做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的美国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声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在改革开放前的短缺时期,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所关注的焦点,而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使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但自从,2000,年开始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以后,及,2008,年上半年世界性粮食价格暴涨,这一问题再次受到高度的关注。,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39,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0,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面临着未来人口的巨大增长,因此仅靠自身的力量将无法为本国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粮食危机),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仍然存在很大的潜力,通过努力使这些潜力转化为粮食增产的现实就完全可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粮食安全),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1,第一种观点:中国无法解决自身的粮食问题,中国的人口增长最高峰是在,2030,年,那时中国的总人口将达到,16,亿,如果按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计算,那么中国的粮食总需求将为,6.4,亿吨。到时中国粮食产量能否达到这个水平呢?,若以中国粮食增长较快的,1985-1995,年为例,按年均增长,1.2%,计算,,1995,年粮食生产接近,4.67,亿吨,如果今后,35,年粮食仍能按这一速度增长,那么到,2030,年中国粮食生产将达到,6.63,亿吨以上,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粮食生产潜能已释放的差不多了,因此未来将难以维持这种增长速度。,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2,第二种观点:中国完全可以靠自身力量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粮食生产在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等方面是有很大潜力的,通过挖掘这些潜力使其变成生产的现实,中国就可基本解决自身粮食需求问题。例如,中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悬殊,高的每公顷,7500-15000,公斤,低的只有,3000-5000,公斤,通过实现各地区产出的平衡即可实现总产量的大幅增长;再如,改革开放后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平均贡献率约为,5,,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均在以上。因此,通过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也可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幅增长。,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3,粮食安全,曾任美国里根政府农业部长的约翰,布洛克曾说:,“,粮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国系在我们身上,他们就不会捣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全球食品巨头对粮食的垄断性操控才是粮食危机的推手。,”,,,“,它们采用两大手段操纵粮价:一是推行粮食自由贸易,二是通过粮食援助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例子:,20,年前,海地年产大米,17,万吨,可满足,95%,内需,但,1995,年向美国敞开大米贸易,比海地米便宜一半的美国米迅速占领市场,农民失去土地和生计,如今海地,3/4,的大米都来自美国。,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4,关于中国粮食供给的建议,首先,中国的粮食供给只能立足于基本自给,而不可能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第二,对农民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第三,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单独的一个提高农业生产的问题,粮食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农村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结合在一起进行。,第四,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土地要素流动体制。,最后,必须对现有的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5,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就是粮食从生产到销售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的组成形式。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相比,由于粮食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特殊性,因此其市场化改革进程要慢得多。,1985,年初,中国宣布取消实行,30,多年的粮食统一收购,实行合同定购。但,1986,年改革出现徘徊,政府恢复粮食定购,并实行购销双轨制。,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制度,随后又成立了组织和管理国家粮食储备的专门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国家、地方、农民三级粮食储备体系也逐步形成。到,1993,年,改革又出现反复,政府采取了一些加强干预的措施。,1997,年至,2003,年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这其中,1998,年,5,月国务院又出台了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粮改举措。,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6,五、,“,三农,”,问题与农地制度,“,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1996,年以后,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7,农业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农业的规模经济问题。面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冲击,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改变中国目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落后与生产规模偏小的状况,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与规模经济性。,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8,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突出表现是,户籍制度,问题。中国过去的户籍制度是将城乡人为地分割开来,从而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在计划经济下,这种户籍制度有利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但在新形式下,随着它所带来的诸如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农村人口难以有效转移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化,改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已成必然。但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实在太多,因此如果改革处理不当,在户籍制度取消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那么所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49,农民问题,一般认为,农民问题可以分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问题。,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根本在于义务教育。,增加农民收入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及制度改革。,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0,农民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有农业,就有农民,有农民,就有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既具有时间特性,也具有空间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农民问题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在生产的要素结构等方面必然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也会导致农民问题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点。,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内,农民问题根本应是经济问题。说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或说农民问题是制度问题,或说农民问题是技术问题等等,其最终落脚点都是经济。经济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基础变量,经济也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础。,但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结系统,其中生产要素所有权结构是最为关键的。而在生产要素系统中,核心生产要素又是最关键的。谁掌握了核心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谁就掌握了经济生活中生产和分配的主导权。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权力的生产和分配,而权力的生产和分配取决于经济行为人所掌握的生产要素的重要与稀缺程度。从根本方面看,农民问题是经济问题,但最关键是核心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问题。,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1,由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代,核心生产要素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代,农民问题呈现不同的特征。,在农业经济时代,农民问题可以说是土地问题。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类的生产主要表现为人与土地的关系,这时决定了土地是最重要或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所以,这时谁掌握了土地所有权,谁就掌握了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权,土地所有者成了农业经济时代的最富有者。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农民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地权的实现问题。,在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生产要素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货币资本、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的地位不断上升。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主要依靠资本,资本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的多少决定了财富分配额的多少。马克思说,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财富越来越向资本所有者集中。这时,加大资本投入,让农民真正拥有发展的资本,是工业经济时代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工业经济时代,农民问题实质是资本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了知识,谁就可以获得财富。,“,知识,=,财富,“,将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一条基本公理,知识的拥有者将是社会的最富有者。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农民问题最重要的应是知识和技术的投入问题。,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2,在未来社会,农民问题是什么问题,最终取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结构,取决于未来社会的生产要素结构,这里关键是核心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特征。,在终极意义看,农民问题实质也是幸福的问题。幸福是人类社会整体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民群体追求的最终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总是通过各种手段,寻找通往幸福彼岸的路径。,解决农民问题,关键是要落实核心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所有权收益。但在现实社会,核心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结构不可能是十分均衡和理想的,这时,就存在一个利益分配的不均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农民问题;一方面,要在核心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结构做文章;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定来弥补其不足,如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各种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利益再分配的力度,依此解决农民收入分配低下的问题。,在中国,由于内外环境的不同,解决农民问题的任务比其他国家将更为繁重。从内部看,长期的小农经济结构和特定的人文传统,决定了中国农民问题内部解决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里不仅要进行经济的改造,也需要对沉重的历史人文精神进行改造,而且改造后者需要一种韧性和持久的精神。从外部看,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背景是别人先进我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大了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难度,也加大了农业本身发展的难度。,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政府在农民问题的解决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总体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在发展组织上,重视了家庭的生产功能,(二)在发展目标上,重视了物质方面的建设,(三)在发展动力上,重视了内部积极性的调动,三十年农村的发展,其动力源主要是农村自身的活力。中央制定的政策。主要体现在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上,也就是给了农民自由。自由是产生活力的前提,自由也是产生创造性的前提。同时,自由的农民,也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强大支持。表现在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支持。提供了各种原材料的支持,提供了消费市场的支持,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创新农村发展思路。,第一,在发展的组织选择上,要更加注重各种合作组织的建设,中国农村发展,既要重视和发挥以血缘为纽带的合作功能,也要大力发展以地缘和业缘为纽带的合作,这也是更有效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第二,在发展的目标选择上,要更加体现和落实人文关怀理念,坚持发展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落到实处,一是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要注重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三是要注重农村人的道德伦理方面的建设。,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4,第三,在发展的动力选择上,要更加注重外部力量的推动和拉动,党的十七届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农村所处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外部力量的推动和拉动主要体现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拉动。对农村内部而言,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解决农村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关键。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稳固的前提;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稳定的市场需求支持。,第四,在发展的精神建设上,要更加注重农民诚信品格的培育。,诚信缺乏已是制约农民自身发展和农村健康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建设诚信社会,人文精神改造是基础。而改造人文精神,习俗改造是切入点。首先,习俗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与形式。从外在的习俗入手,是改造人文精神的第一步。其次,历史越悠久,习俗的沉淀就会越厚重,习俗对发展的阻碍就会越大,发展就越要重视对习俗的改造。中国是一个历史的悠久的国家,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和儒家文化的一统天下,使与之相适应的习俗越来越深入到国人的意识深处,如面子文化,其本质就是缺乏诚信的,所以,中国的发展必须重视对习俗的改造。,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5,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虽然侧重点不一,但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由于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因此,所谓,“,三农问题,”,其实就是农民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国际发展经验与中国的现实出发,能否提高农民收入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二是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建立;三是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速度与推广水平。而这些因素的制度前提是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6,复习与思考,1.,中国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吗?怎么办?,2.,如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7,参考文献,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网,中国农业经济网,浙江大学,“,卡特,”,中心,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8,课堂讨论:土地流转制度,什么是土地流转制度?,为什么推行土地流转制度?,推行土地流转制度可能的影响:第一批,“,新地主,”,将在中国出现?,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59,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威廉,配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中国,土地被农民视为命根子。然而,我们今天在农村随处可见丢荒的丘岗,废弃的良田。不少迁入城市的农民,为了应对国家关于,“,凡全家迁入设区的即地级以上城市的要交回承包地。,”,的文件规定而保住承包地,宁可让老人孩子留守兼业,或宁可让土地丢荒也决不交给集体,可谓寸土不让。尽管政策规定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采用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双方商定转包费、租金、转让费,但随着农村富余劳力的不断转移,农民丢荒土地的现象还是有增无减。因而,妥善处理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的矛盾是一个关健。,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60,陈清洁(,2008,)认为,中央和国家文件规定土地承包在原有,1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仍显预期不足。延长农民的土地承包期,切实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有利于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有利于农地承包经营权向职业农民转移。,廖元和(,2007,)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功能和性质将发生变动。当农村的农民进入城市、进入第二或第三产业并转化为城市市民以后,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资料了。进城农民原先拥有的土地无论是继续承包还是农村集体组织都利少弊多。,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国家运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确立了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和入股等四种土地流转方式。新的探索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共同的局限是未改变农村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有实行进城农民承包土地的国有化,才有利于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9/17/2024,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61,土地使用权流转最终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要摆正政府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位置,积极发挥政策服务和中介服务的作用。,二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价格应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充分反映土地使用权的供求关系和流转后土地经营的价值。,三是:要鼓励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等投资农业,建立农业资本市场,将新农业发展置身于全面的国民经济市场发展之中,彻底解决我国二元经济发展的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明确允许农民将土地承包权实行流转,这为农业土地发展拓宽了政策环境。土地制度创新,一是要以土地为基础,建立农业基本市场。二是要建立粮食耕地面积安全机制。通过法律措施,确保全国粮食耕地,18,亿亩面积安全。,三是要以规划为前提,一方面满面足农业发展和粮食耕地安全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农民分流发展的需要。在县一级设置独立的农业土地规划局、农业资本市场评价和土地承包权交易中心和粮食,耕地管理局,并纳入法律体系,以确保土地规划的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