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1][1].ppt08

上传人:ning****hua 文档编号:243149694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1][1].ppt08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八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1][1].ppt08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八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1][1].ppt08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英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的领导权仍由国教会掌握,一些宗教团体为宣传教义,兴办“慈善学校,收纳贫家子弟,向他们灌输宗教教义及进行宗教道德教育,也教授一些初步的读写算知识,并教女童一些缝纫知识等。,1763,年,一些宗教界人士又兴办“,星期日学校,”,(SundaySch001),,亦称主日学校,利用星期日对儿童及少数成人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以及一些粗浅的读写算知识。这种学校既以宗教宣传来麻痹儿童的精神,又聚拢了贫穷儿童和社会闲置人员,不仅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也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在,中等教育,方面,:,文法学校强调古典语言和文法的教学,目的是把贵族及大资产阶级子弟培养造就成国家的各级官员或上层社会职业者。,公学则是一种私立的寄宿学校,学校师资和设备条件优越,学费昂贵,以贵族和大资产所有者的子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向他们传授希腊文、拉丁文和人文学科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另外,,17,世纪时,英国还出现了一种重视科学、接近生活实际,具有实科倾向的中等学校,阿加德米,(Academy),,改变了文法学校和公学只重古典学科与宗教课程的传统,以培养人的多方面能力为目的。这种学校一直流行到,18,世纪后期才逐渐消失。,在,高等教育,方面,,这一时期英国仍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为中心,大学的教学内容仍以古典文科和宗教神学为主。,17,世纪末、,18,世纪初,由于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物理学理论对大学教学内容的改变所起的推动作用,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走进大学课堂。,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1,英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1806,年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853,年国会又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款两万英镑作为对初等学校的建筑补助金,但仍交由宗教团体“贫民教育促进会”和“英国及海外学校协会”全权负责。,1839,年,英国政府才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经费的分配。,1856,年又改组为“,教育局,”,最终于,1899,年废教育局,设“,教育署,”,把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领导权集中起来,从此,初步完成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进程,。,2,初等教育的发展。,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更为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继续拨款扶助教育,全国划分学区,学区内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国民教育与宗教分离;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等,从而使教育国家化的制度最终形成。,英国的初等教育逐步发展起来,私人办学获得很大发展,例如贫儿学校、“,导生制,”(“导生制”是英国一些学校为了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实行的先由教师对学生班长(导生)施教,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同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学校以及欧文的幼儿学校等都应运而生,尤其是导生制学校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推广,在欧美各国广为流传。,3,中等教育的演进。,英国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两种传统的中等学校已远远不能适应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文法学校为顺应时代潮流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削减古典科目,增加实科课程,扩大学校规模,给中层资产者子弟提供入学机会,改善寄宿制度,允许最高年级实行学生自治等。,但是,这些举措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中等教育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关于教育的两次社会调查。国会分别在,1861,年和,1864,年组织调查委员会对公学和其他的中等学校进行全面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革建议等。这一时期,英国的技术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4,高等教育的改革。,英国在,19,世纪终于掀起了一场“新大学运动”以改革旧大学,创建新大学。,1826,年,第一所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精神的伦敦大学学院成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许多发达城市相继成立地方性大学。贵族和国教会不甘失败,为加以抵制在伦敦也成立了“国王学院”,然而,此举阻止不了历史发展的趋势,,1836,年国王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成为一个拥有,50,多个院、所的大学。在此形势下,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也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领导机构,校务会,取消了宗教宣誓,增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建立了荣誉学位制和导师制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使国家保留了对教育的补助权和监督权。,1898,年在布赖斯委员会关于中等教育调查报告的影响下,英国成立了新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教育局和科学与艺术局。该委员会的主要职权是管理检查学校,分配教育经费,在英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统一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管理。,1902,年,,巴尔福法案,的制定则进一步奠定了英国现代的教育领导体制。该法案规定在各郡及郡级市设立地方教育局,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学校入学委员会,负责兴办学校,支付教师的工资、对学校给予资助等。这样,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教育领导体制初步形成,这种教育领导体制一直沿用至今。此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增加国家对初等教育的补助金额,实施普及的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到,1918,年真正地实现了免费初等教育。这一时期,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数激增。,中等教育方面,原有的公学虽未改变为贵族等上层阶级服务的性质,但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招生对象等方面开始有了很大地改进。公学设立免费生名额,收纳少量穷人家子弟,废止古典语文的教学,增设了一些实用性学科。文法学校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办学方向倾向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另外,英国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认可学校”的中学,它是符合一定要求的私立学校,一般有,6,个年级,招收,12,至,18,岁的学生。女子中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1850,年布斯,(Bus),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所没有阶级限制的女子中学,北伦敦女子学校。,1868,年的,捐款学校法,中还明确地提出了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到,19,世纪末,英国已建立,33,所为女子提供中等教育的学校,招收女生七千一百多人。,高等教育方面,“新大学运动”继续发展,又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大学,如曼逊科学学院、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雷丁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等,成为英国新兴工业的科技人才培养中心。牛津、剑桥等传统大学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扩大招收中下层阶级子弟入学,注重实用学科、职业性学科的教育。两所大学还开始招收女性,开创了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后期,1,教育法案与教育改革。,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便力图改革国民教育。在初等教育方面颁布了,1918,年的,费舍教育法,,创办幼儿学校,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强对童工的使用管理与教育。后来又颁布了旨在改革中等教育的,啥多报告书,和,斯宾斯报告书,,以及主要从理论上论证不同的儿童应进入不同学校的,诺伍德报告书,等。这些法令、报告书有的虽未实施,但它们却反映了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状况,对英国的教育制度有较大的影响。,1944,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一个对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颇具影响的教育法令,巴特勒法案,,该法案成为战后英国半个世纪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础。其主要内容有: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与领导,设立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规定初等教育分托幼教育、幼儿学校及初级学校三个阶段;规定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为代表的中等教育是初等教育的延续;加强职业教育;保留私立和教会学校;通过奖学金的形式加强对高等教育控制等等。该法案在英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结束了原来英国学校制度混乱的状况,加强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并使由,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而开始的英国教育国有化运动最终得以完成。,2,考试制度。,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以,1944,年教育法所规定的一套复杂、严格的考试制度作为基础的。这套表面上体现“教育机会平等”的考试制度,实质上是英国实行“双轨制”的合法外衣。它的主要内容有:十一岁考试。又称“,11+,考试”,并根据,3A(Age,年龄,,Abilty,能力,,Aptitude,性向,),分别纳入相应的中等学校;,60,年代这一考试被取消,学生免试升入综合中学学习。十六岁考试。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这种十六岁考试来取得相应的资格。考试分两种:一种为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简称,GCE,考试。考试成绩分普通水平和高级水平两种,只有通过普通水平和高级水平两种考试的人才可进人大学或技术学院继续深造。另一种为中等教育证书考试,简称,CSE,考试。大学奖学金考试和学位考试。,3,初等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幼儿学校招收五至七岁的儿童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儿童的认知领域、发展智力、锻炼体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教学主要在开放教室中进行,采用开放式的非正规教学方法,以便于开发儿童的潜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初级学校招收七至十一岁儿童,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培养其理想、情操、责任感和文明习惯等。课程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卫生、美术、手工、音乐、体育和宗教等。教学上一般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另外,英国还有一种上承幼儿园、下接公学的独立学校系统,预备学校,招收八至十三岁的儿童,为其升入公学作准备。,4,中等教育。,英国的中等教育实行多轨制:英国的公学质量较高,在英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公学修业年限为五年,(,十三至十八岁,),,课程上重视学术性,把古典文科列为重点,,70,年代以来有所变化,增加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比重。文法中学是传统的中学,学制五至七年,主要为上层社会子弟升学作准备,教学内容也偏向学术性。技术中学是一种仅次于文法中学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中等学校,修业年限也为七年,主要培养各种工程技术人才。现代中学实际上是专为下层社会子弟接受中等教育的学校,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教学内容除普通教育学科知识外,还注重职业教育和工艺训练。综合中学是把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的课程合并起来所成立的一种新型学校。学制分七年和五年制两种,取消了入学考试,学生可以广泛选修各科目。,5,高等教育。,英国的高等教育在战后有了较大发展,一些新型大学应运而生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五大类:大学,(,包括古典大学和现代大学,),、多科技术学院、新大学、师范学院及开放大学等。,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独具特色,至今无一所直属中央政府的国立大学。大学完全自治,有学位授予权,不受教育和科学部的直接领导,直接从国会享受津贴。学院以下的高等学校无学位授予权,归属于教育和科学部的领导,接受部派的督学员的视察与指导。,二、法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1,天主教会的教育。,1682,年成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曾开办免费的初等学校,实行班级教学。,1684,年开办了欧洲最早的师范学校,教师讲习所,训练初等学校的教师。此后,教师讲习所还附设“练习学校”。兄弟会学校在办学宗旨上虽是为了灌输宗教思想,但它对普及平民初等教育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等教育方面,天主教会较多地保留了耶稣会的传统,不太注重与新教教派的争夺。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天主教会则态度强硬,,1638,年大学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后来还禁止学习笛卡儿的著作。巴黎大学神学院还把卢梭的,爱弥儿,列为禁书。,2,新教教派的教育。,他们反对天主教耶稣会的学校教育,反对对儿童横加压制和滥用惩罚,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们还反对单纯地以拉丁语教学,主张学习本民族语言和近代语,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和判断力,反对死记硬背,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等。,1611,年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就是一个从事教育活动为主的教派团体,该会成员接受了笛卡儿的思想,尊重人的理性,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注重本族语和现代语的学习,反对体罚,主张用表扬与威胁的教育方法。“圣乐会”所办的中学对法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变迁对法国的教育有着巨大影响。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早已公开写进了大革命中各执政党的教育法案中,其中著名的有康多塞和雷佩尔提方案等。康多塞方案要求国家承担全体男女公民免费的普及教育,设计出一种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中等学校和专科学校,(,大学,),在内的统一的相互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实行统一的学校管理体制等。针对康多塞方案中没有涉及实际操作问题,雷佩尔提在他的方案中主张建立“国民教育之家”,(,寄宿学校,),,通过向富人征税,给儿童免费提供衣食,保障教育的实施。该方案很重视儿童的体育、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健壮、爱劳动、守纪律、富有知识的公民,成为真诚的爱国主义者。这些方案最终虽未付诸实施,却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国民教育的迫切要求。,在教育体制方面,法国在这一时期新旧教育体制随其政权的更替而变更,但总的趋势是完成教会教育向国家教育的转变,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初步形成。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基本上是在拿破仑时代完成的。,1806,年,拿破仑创设帝国大学,(,相当于教育部,),,其首脑称总监,附设评议会,作为审议机构。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区设总长和学区评议会,还按省分设大学区督学。总长、督学以至大学和中学的教师都属国家官员,由帝国大学总监任命,总监由拿破仑直接任命,体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学校各种教学活动都是全国划一的,这样,宗教教育在行政上便附属于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中了。,19,世纪的法国在初等教育方面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30,年代起,工业革命的进展对初等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求,初等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1833,年,教育部长基佐颁布一项国民教育法令,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并觌定全国每一分区设初等小学一所,修业六年,学习法语、神学、道德及读写算知识。每一城市设高等小学一所,修业三年,增设几何、测量、绘画、自然、音乐、史地等科目,并且规定小学教师必须通过国家证书考试方能任教,以保证教育质量,基佐法案大大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在随后的第二共和国时期卡诺法案虽然也提出了对十四岁以下男女儿童实施普及、强迫和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但是此法案在六月工人起义失败后成为泡影。蓬勃一时的初等教育大发展到第二帝国时期走向了倒退,宗教神学又充斥初等教育。,中等、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却有了较大地发展。拿破仑统治时期,中央政府设立国立中学,地方设立市立中学,目的是培养官吏和军官。开设的课程有古典语文和各种实用学科,这两类学校一直是法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从,1852,年起,中学的课程设置出现一种文、实分科的做法,文科注重拉丁文和希腊文,实科注重数学和自然学科。,1864,年又废除分科制,创办一种类似德国实科中学的中等教育学校,以培养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需要的一般专业人才。,法国的高等教育在,19,世纪发生很大变化,旧大学一改经院主义习气,顺应社会发展,文科改变其预科性质,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神学科地位大大降低,法学专业受到社会的青睐。大学走向综合化,巴黎大学已发展成为包括许多独立学校,具有近代大学规模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成为法国科学文化教育的一个中心。另外,一些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在培养高等人才方面作了较大贡献。巴黎理工学校培养出大批军事、科技人才,巴黎师范学校也以培养大量高水平的国立中学教师而闻名于世。,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法国基本上沿袭了拿破仑时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大学区制,在教育上实行整齐划一制。,20,世纪初,法国政府对教会势力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解散教会组织,封闭教会学校,重申教会同国家分离等,这对中央集权制下的大学区制的继续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此阶段形成的法国学校教育制度是欧洲大陆双轨制的典型代表。其中,为劳动人民子女而设立的学校是:母育学校,(2,至,6,岁,),初等学校,(6,至,11,岁,),高等小学,艺徒学校或职业学校;另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学校:家庭教育或中学预备班一国立中学或市立中学,大学或专门学院。双轨制明显地带有阶级性、不公平性,弓,I,起社会下层阶级的强烈反对。政府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颁布了,费里法案,(,1881,年,),,重新规定国民教育制度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的三大原则,废除幼儿园和初等学校的学费,规定,6,至,13,岁为义务教育期,实施强迫义务教育;承认家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该法案的颁布形成了法国初等教育的现代形式。,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法国的中等教育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中学实现文理分组,开始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实物教学法,强调实验教学。最具特色的是,法国中等学校实行学士学位制度,对中学毕业生进行两次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学士学位,意味着他取得了升大学或就业的资格。与初等、中等教育的进展相比,法国的高等教育则进展缓慢,虽然也取得了大学恢复部分权力,(,如内部纪律和财政等,),的自治、学院联结为大学等方面的进步,然而,大学的闭锁性过重,政府对大学的控制过死等弊端却严重地束缚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战后这种弊端便明显地暴露出来。,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后期,1,194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二战后,法国组织“教育改革委员会”,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继物理学家朗之万担任委员会主席,他在,1947,年向议会提交了一份教育改革的方案。该方案严厉批评了法国教育存在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现代科学相脱节,以及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提出了改革的社会公正原则;学科价值平等;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学生先受一般方向指导后再受职业方向指导;在加强专门教育时注意普通教育;重视学生离开学校后的继续教育等六大原则。并且规定了实行六至十八岁的义务教育制,(,实际未实现,),,其中,六至十一岁为基础阶段,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十二至十五岁为方向指导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普通文化课程;十六至十八岁为决定阶段,大多数学生进职业学校,少数学生进理论学校。方案还提出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自然科学和技术科目的比重,增设经济科目,各级学校的教师一律由师范大学培养等。,2,1959,年戴高乐政府的三个教育法案。,教育改革法令,。该法令规定将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两年,至十六岁;中学的前两年设“观察期”,指导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等。这项法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动了法国教育的发展。,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案,。此项法案是政府为了加强对私立学校的控制而颁布的。其中规定:国家采用补助教师工资和设备经费的方式给私立学校以财政资助;建立新型综合性初级中学,即市立中学;对中学的初中阶段进行改组;并允许这些学校讲授教义和举行宗教仪式。,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该法案的重点是高等学校实行“自治”、“民主参与”和“多科性结构”三原则,调整和重组大学,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横向交往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它的宗旨是缓和学生与政府的矛盾,改进政府对大学的控制,使高等教育的专业组合和分布更适合于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3,1975,年的,哈比改革法案,。,“哈比改革”是为改变法国教育的僵化、保守的状况,以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和技术人才。法案规定学生人学、升学与跳级的自由性,重视职业教育,对小学预备班和六、五年级,(,法国的年级是逆数的,相当于我国的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扩大了中学校长的行政权力。该法案的实施加速了法国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4,各级教育的发展。,法国实行的是六至十六岁的义务教育制,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共五年,分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为预备班,第二、三学年为初级班,第四、五学年为中级班。法国中等教育的年限为七年,(,十二至十八岁,),,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初中四年,前两年为观察期,后两年为方向指导期;高中阶段有长期高中教育与短期高中教育之分,长期高中有国立中学与市立中学两种,是为升大学或高等技术学院作准备;而短期高中实际上是技术职业教育,包括市立普通中学与市立技术中学。,法国该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技术大学三大类。大学学制为五至七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年的普通教育和选择方向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两年的深入学习与专业化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两年以上的专业化的科学研究阶段。高等专科学校又称大学校,培养教育和科学技术部门的高级专业人才,这类学校规模不大,条件却很优越,入学竞争激烈。而短期技术大学则实施为期两年的短期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人员。,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五至十二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18,世纪一,19,世纪中期,18,世纪末德国出现泛爱主义教育运动。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要热爱儿童,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他们重视体育,注重发展人的理性,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泛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巴泽西在德国东部德骚开办一所泛爱学校,对学生进行免费教育。各地纷纷仿效,极大地促进了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在这一时期,德国还出现了一场学习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运动,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德。在他担任公共教育部部长期间,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他强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案,改进和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工作;在中等教育方面,他对文科中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制订新的中学教学计划,减少古典语文的教时数,这些措施使文科中学更接近实际生活;在高等教育方面,他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首次提出“教学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对后来德国教育、科研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然而,欧洲“神圣同盟”成立后,普鲁士反动政府对国民教育事业进行了野蛮地摧残,使德国教育走向倒退。政府命令学校监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接着又削减自然学科,增加古典学科,加重神学课,这些倒行逆施严重地阻碍了德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德国的学校教育倒退了许多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普鲁士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胜法国,建立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帝国政府也十分注重利用教育来为其经济、政治服务。德国学校教育始终贯穿着民族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僧侣主义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精神,强调学校为国家服务的精神,目的是为了把青年培养成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培养大批效忠的具有初步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及士兵是帝国初等教育的初衷。根据,1872,年颁布的教育法,德国对,6,岁儿童实施了为期,8,年的强迫义务教育,并把初等学校分成初、高两级,每级,4,年。初级称基础学校,高级称高等国民学校。法令还规定设立为期,6,年的中间学校,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普通教育和一些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领域方面,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和高级实科学校三种类型。三种学校都注重宗教、德语、德国历史和地理等科目的学习,以培养“德意志精神”。不同之处在于文科中学较为注重古典学科,把拉丁文和希腊文作为课程的中心,现代学科则相形见绌;高级实科学校与之相反,强调现代学科,注重发挥其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优势,完全删除了古典学科;文实中学则介于两者之间,算是一种折中的产物。,德国的大学包括神学、医学、法学和哲学四个学部,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5,年。这一时期中,大学内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课程上强调科学、技术、商业、现代外国语和管理学等;增设科学实验室;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讲座和报告、讨论和练习、调查和实验等。,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后期,1,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一战后,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首先表现在普及强迫义务教育上,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八年,(,六至十四岁,),,包括四年的基础学校和四年的高等国民学校。中等教育在原有的古典中学、文实中学和实科学校三类传统中学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中学。其中,德意志中学是在基础学校之上,以学习“德意志学科”、“德意志文化”为主的一种中学,带有浓厚的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色彩;而上层建筑中学是建立在国民学校七年制基础上,培养未来统治人才的中学,带有一定的阶级性。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发展较为迅速,大批高等技术学校纷纷成立,大学也成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场所,并实现了自治,这使德国的科技文化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希特勒上台后实行法西斯专政,教育也走上法西斯化,宣扬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向青年不断灌输对领袖的极端个人崇拜。,1934,年,德国又成立科学、训练和国民教育部,转向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学制上缩短年限,各类中学的学习年限一律减少了一半,增加了“乡村生活年”和“劳动服役”。办学的类型上,重视德意志中学并使之取代文科中学成为主要的中等学校。,1938,年,德意志中学招收的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83.3,。此外,德国还设立了三种特殊学校:希特勒学校、全国政治教育学校和骑士团城堡学校,以专门训练纳粹法西斯大小军政头目。,3,联邦德国的教育。,二战结束后,在美、英、法占领区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简称联邦德国。面对教育事业的废墟,联邦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该国的教育事业尽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1969,年成立的全国教育科学部标志着全国统一的教育领导机构在德国已基本形成。联邦德国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其中,第一阶段为基础学校教育,(,四年,),,期满后进人第五、六两个学年的“观察期”,(,相当于初中,),,再经过指导、“选择”或考试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中等教育,的学校类型有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三种。主要学校是初等小学课程的继续,教授一些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和职业知识的预备教育。实科学校,又称中间学校,主要学习一些实用学科,以便直接参加工作,也可升人中等专科学校继续学习。完全中学就是传统的文科中学,入学时要经严格选拔,还要交纳高额学费,这里的毕业学生一般可以升入大学。,高等教育,方面,联邦德国的大学分两大类:学术性大学,(,包括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和非学术性大学,(,包括高等师范学校、高等艺术学校和高等体育学校等,),,大学实行免费入学,但要求学生持有完全中学的毕业证书。大学考试一般分毕业考试、国家考试和博士学位考试三种,学生通过考试依次可获取毕业文凭、完全中学教师、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四、美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以前的教育不仅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而且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各种学校隶属于各种教派,教育和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北部的几个殖民地是清教徒的集聚地,他们稻植了英国的妇女学校,开设了读写学校。中部与南方则办起了慈善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有初步的读写算知识及宗教问答等常识,被称为,4R,学科,(Reading,,,Wrting,,,ArithnetandReligion,),。,中高等教育主要是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拉丁文法学校是畔等学校的主要类型,主要学习拉丁语言、希腊文及其他古典学科,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体罚盛行。到,18,世纪中叶还出现了偏重实科的新式中等学校。另外还仿照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开设了许多高等学府,其中著名的有哈佛学院、布朗学院等。,18,世纪一,19,世纪中期,独立战争后,美国教育处于觉醒与振兴时期,地方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充分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普通教育走向公立化、国有化。国家进行教育立法,提出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初等教育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英国的导生制和主日学校。中等教育方面,文实中学,(Academy),和公学逐渐代替了贵族化的拉丁文法学校。文实中学最初由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创办,设文科和实科两种课程,后广为流传,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等教育方面则呈现州立化趋势,各州兴办大学,坚持自由发展原则。实用的学科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植物学等学科成为大学的主要课程。,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地方分权型的教育领导体制致使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教育,其弊端也日见其显,,1866,年,众议院议员加菲尔德,(,JamesA,Garfidld,),曾提出设立中央教育部的议案,两年后美国增设教育总署,,1870,年又改称教育局,但它没有决策权,无权领导各州教育委员会,只负责材料、情报与经费的管理。这一时期美国的各级教育都有长足进展,自,1855,年德国教育家舒尔兹夫人在美创立第一所幼儿园开始,美国的学前教育便从此发展起来。小学阶段实施义务教育,普及初等教育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只是各州义务教育的年限不等,学习内容也产生很大的区别。中等教育阶段上,文实中学日益衰落,而较切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公立中学日渐兴盛。高等教育阶段上加强了学校的学术性,此外,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中等专业的技术教育也有了较快地发展。,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1,初等教育的普及化。,颁布义务教育法令,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联邦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提供教育拨款资助那些亟待进一步普及教育的州和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教育理论在美国的传播,美国初等教育思想焕然一新。詹姆土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观、儿童观风靡一时,连小学课程都着眼于当前的使用价值,除原有的阅读、拼写、文法、算术、地理、历史、音乐、图画外,甚至园艺、农业、手工等也成为教育新科目。教学方法上,人们更多地欣赏直观教学的新方法,越来越多的公立初等学校的教师受到直观教学的训练。,这一时期,谢尔顿领导的奥斯维哥运动(,19,世纪中后期,美国教育家谢尔顿在纽约州的奥斯维哥师范学校中大力推行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法,尤重实物教学和心理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时轰动全美形成了“奥斯维哥运动”),帕克领导的昆西运动(,1875,年就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的美国教育家帕克深受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等人的影响,在实践中注重直观教学和实物教学,注意新旧知识联系的教学原则。他的“昆西教学法”影响很大,形成了著名的“昆西运动”),以及杜威的进步教育运动等教育改革运动对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中等教育走向大众化。,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中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原有的学制渐露弊端,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改革学制,缩短年限,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在各级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于,1918,年实现了“八,四”学制向“六,三,三”学制的转轨,即小学修业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该学制奠定了美国中等教育的基础,对其他一些国家的学制也曾产生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美国的公立中学得以迅猛发展,主要类型有综合中学、初级中学、职业中学、手工训练中学以及工业、商业、农业中学等。中学的课程出现科目增多,学科重组,重视实用性和职业性的倾向。另外,在教材的组织上由原来重知识体系的逻辑组织,逐渐转变为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着眼于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需要。,3,初级学院运动。,美国的高等教育继续沿着前一时期发展方向稳固地发展着,初级学院运动便是其中一个最有意义的步伐。初级学院是为满足未能进大学深造的中学毕业生继续完成他们的正规教育而设立。,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帕,(,WiuiamRHarpe,,,),组织创建全美第一所初级学院,他把大学的一、二年级称为“阿卡德采学院”,后两年称“大学学院”,(,高级学院,),。,1902,年,伊利诺斯州的乔利埃特又建立了作为一个独立教育机构的公立初级学院。由于初级学院较能适应美国社会实际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发展较快。,1876,年成立的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第一任校长古尔曼倡导的人才主义,不重建筑,而重人才素质,标榜培养天才,使该大学被誉为美国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新纪元的到来。,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垄断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在教育上推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致使教育领域严重偏向实际,轻视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使美国人意识到自己教育的落伍和在培养人才、发展尖端科技方面的落后。这种状况引起全美各阶层人士的关注,美国人开始大力进行教育改革,,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1965,年颁布了“初等与中等教育法”,,60,年代还开始了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这些教改措施被称为美国战后的“教育十年”,(19571965),;,70,年代美国进入教育新发展阶段,,80,年代教育再度面临危机,美国又掀起了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可以说,美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与改革是西方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1,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在教育领导体制上,美国实行的是地方分权制,各州均有教育的领导权,执行机构是各州的教育委员会,州下设学区,负责各自教育工作的具体事宜。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教育,只是通过最高法院的教育判决及教育拨款来加强对各州教育事业的控制。全国性的教育组织有,1857,年成立的“全国教育协会”和,1935,年成立的“教育政策委员会”,(,简称,EPC),,它们虽不是官方组织,但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另外,垄断财团组建的各种教育基金会也对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2,教育立法与教育改革。,八年研究计划。,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之中,这场危机也波及教育领域,人们开始对中等学校课程及中学与大学的关系进行重新评价。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展开一项为期八年,(19331941),的实验计划,其主要内容有:,(1),决定教育目的,确定中学教育的目的除升学外还有为实现个人发展、为走向社会作准备,有效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建立行政机构。为帮助各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建立了专门咨询机构负责课程设计、教育评估以及实验研究人员的培训等。,(3),设计新的课程和教学方法。,(4),检查、评估工作。八年研究是由进步教育协会组织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传统教育的“信任危机”,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专门为升学而设计的中学传统课程已不是惟一可靠和成功的选择。,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惊美国朝野,美国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人,改革教育的制度和内容,大兴科研之风,提高教育的质量,以“满足国家基本安全的要求”。,国防教育法,的中心内容是通过联邦政府增拨教育经费,加强科技方面的教育。它规定从,19591962,年的,4,年内拨款,8,亿多美元以实施以下一些教育措施:加强各级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新三艺”,),的教学;增加学生贷款;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加强,VZ,才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等。,196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修正案,,规定了该法案的延长期限和内容的扩展。,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1959,年,美国教育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专家会议讨论美国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及改革问题,最后由大会主席布鲁纳作了,教育过程,的报告(,63,年正式出版)。专家们认为美国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成为美国教育质量提高的滞障,因此,,60,年代开始便由许多专家参与编写中小学课程与教材,并邀请了许多教师参加“暑期教学大纲研讨会”,使他们理解新大纲,运用好教材。课程改革主要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为基本精神,重视课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内在的知识体系能反映各门学科的现代发展水平,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为课程与教材的中心与主线,并注重儿童的知识发展结构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然而这种理论极易导致教材的难度偏大,而且,这场课程改革运动又是由专家来编写教材,导致教材深奥难懂,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这场课程改革运动总体上说是以失败而告终。,“恢复基础”教育运动。,60,年代的课程改革实际上造成美国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于是一场旨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否定当时教育革新的教育运动,“,回带基础去”的教育运动于,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包括初等学校重视读写算;中等教育强调国语、自然科学、数学及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取消选修科目,停止讲授华而不实的学科;取缔一切教育“革新”;取消学校的“社会性服务”;恢复爱国精神的教育等。,1983,年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报告。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于,1983,年,4,月提交了一份报告,为提高教育质量,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重建教育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学生的才能,帮助其从事终身的学习。他们建议要重视“新基础科目”,(,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增加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素质。,3,各级教育的发展。,美国许多教育家把学前教育称“前初等教育”,把它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在美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教育对象是三至五岁的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幼儿园和保育班。,美国的初等教育是包括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六岁开始的六年制小学教育。各州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有所不同,大致有九年、十年至十二年不等;教学内容由地方制定,主要以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及社会意识、良好习惯的培养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还广泛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上则实行能力分组制及开放教室制。,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四年制中学,(,八,四制,),、六年制中学,(,六,三,三制,),、中间学校,(,四,四,四制或五,三,四制中的小学五年级至初中八年级合成的一种学校,),,另外还有一些私立中学。中等教育的教育内容历来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其课程主要有英语、社会学科、理科、数学、人文学科、计算机等。美国的中学广泛采用学分制,规定中学毕业学分数为十六个学分,其中必修课占一半以上。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十分注意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美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初等学院、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三级结构。二战后美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尤其是,国防教育法,颁布后,高教事业突飞猛进,初级学院兴盛,还出现了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美国高校还曾出现一种新做法,一、二年级不分系,加强学习文、理基础知识,高年级分系而不设专业,广泛设立专业基础课程,以便为未来深入研究尖端科技建立基础。(王天一:,外国教育史,,,10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思考题:,分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教育制度变革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与变革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