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

上传人:gp****x 文档编号:243146423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12,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Textual Identity, Semiotic Self,1,主体问题的理论史,2,现象学与符号学交界处,五十年代梅洛-庞蒂试图融合存在主义与符号学。,格雷马斯讨论“激情符号学”。,西尼正式提出“现象符号学”。,高盖试图建立一门“主体符号学”。,对于主观经验、身份、自我,形式论至今无法找到清晰的论辩基础。,3,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Consciousness &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4,“,主体符号学”(,Subjective Semiotics,),主体这个课题,在西方哲学中已经演变得非常复杂:,一个完整自洽的主体,在哲学上已经是不值得一谈的幼稚幻想。,符号学必须包容并且超越哲学的论辩。,符号学的还原方法,讨论元素,讨论构成。,拒绝一蹴而就跳到哲学概念。,5,主体有?主体无?,6,说主体无:对自我持怀疑态度,从经验主义者洛克,到现代怀疑主义的创始人休谟;,一直延续到逻辑实证论的罗素,维特根斯坦。,尼采把主体看成是个“语法虚构”;,弗洛伊德认为主体只可能是分裂的;,阿尔都塞,福柯,布迪厄:主体是一个社会或意识形态建构。,德里达:个体与自我是形而上学的幻想谬见。,7,David Hume1711-1776,8,说主体有,说主体有的起始于十七世纪起的欧陆哲学,那是理性主义的天下。,笛卡尔首先提出了主体中心论的唯心主义;,康德与黑格尔都强调主体的重要性,及完善的可能。,主体乐观一直延续到胡塞尔的私人的,非社会的自我。,9,“启蒙主体”,Enlightenment Subject,霍尔指出西方理论史上对主体看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启蒙主体”:个人主义化的主体及其身份。主体内核是中心化、整体化的个人。,又分成两个亚类:,“进取的理性主义”:笛卡儿理性主义为源头,法国启蒙主义,尤其卢梭,强调理性的力量;,“进化的理性主义”:怀疑论哲学家休模等:个人的理性受制于特定的传统与社会生活过程。,10,Stuart Hall,11,“社会学主体”,Sociological Subject,社会学的主体并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在与共处一个社会中的“有意义的他者”的关系中形成的。,这个“他者”把他/她生活其中的世界价值、意义、符号文化传达给主体。,社会学的主体概念弥合了“内在身份”与“外在身份”的鸿沟,个体与公共世界的鸿沟。,主体感觉与社会文化世界联成一体。,12,“后现代主体”,(Postmodern Subject),原先具有一体化静态身份的主体碎裂了。,不是由一个、而是由多个、有时是矛盾的或悬而未定的身份组成。 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与永恒的身份。,在文化系统表征方式的关系中持续地转化。,没有一个连贯的自我中心:内部冲突向不同的方向引拉身份。,13,主体符号学的论辩路线,符号学应当是当今难见的主体有乐观派。,符号学可能的论辩方式:,身份-自我,自我的升降-自我的时间维度,文本身份-符号自我,思维主体-试错主体-反思主体,14,清理主体概念,15,纠缠的概念,西文实际上比中文更加纠缠,不得不从西文开始整理。每个术语有几种翻译,给研究带来更多困难。,“个人”(individual)原是“不可分”,(non-dividable),但如今,个人就是分成了许多概念。,“主体”(subject),“自我”(self,I,或ego),“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人格”(personality),“认同”(identification),“身份”(identity),16,Subject之谜,subject并没有 “作主”色彩。语法上译成“主语”,就已经不尽合适。,西方学者不断讨论“I”与“me”之间的复杂关系,me,依然是”自我”,却不是主语。,自我就从主体分裂出来,自我是一个非整体化的主体。,17,主体-主语,subject作为主语,不一定是主体:,班维尼斯特与格雷马斯讨论这个问题:所有的“陈述”都是subject,的“行为知识”以及“行为意愿”(所有话语都是“我说”的产物)。,例如“我走了”,实际上是“我说我走了”。因此“我走了”这句子里的“我”,实际上“主语性”不足,因为是“我说”的宾我。,中文几乎无法传达这些西方论辩者由于代词格变化引出的思考。,18,中西文意思正好相反,subject的另一个意义是“臣民”,作为动词,是“臣服”,“顺从”。而中文中的“主体”含有“统治地位” 或“主体思想”。,“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汉书.东方朔传,朝鲜的用语“主体思想“,朝鲜的英文出版物上作Juche Ideology;“主体电影”,Juche Cinema; “主体足球“,Juche Football。倒是避免了意义混淆,。,19,Judith Butler,的用法,巴特勒说:“权力强加于臣民(subject)身上,迫使他们服从,从而采取了一种心理特征构成主体(subject)的自我身份,权力话语的内化创造了主体(subject),顺从(subjection)包括这种对话语根本性的依赖”。,原文在一词四义中打转,读起来简直像绕口令。这段中译是我做的,我挑选不同的词,中文读者依然不会明白。,20,Subject 非 Agent,思维者非实践者,中文“主体” ,现在词典上的正式解释是“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人”,subject:a thinking or feeling entity。也就是说,subject 只与心灵相关联;,Agency:capacity of acting on ones choices。,这个差别引出中西方“主体性”观念的巨大差别:中国哲人不断讨论 “知与行”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几乎不存在。,21,中国无行动主体?,有美国汉学家写了整整一本厚书,讨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缺乏,agency(行动主体)的道德责任感”。,中国人不太明白此书在讨论什么。,22,23,“身份”与“认同”,Identity词源拉丁语idem(相同)有两义:“身份”(personality)“认同”(identification),the subjects identity,中文有时候是“主体的身份”,有时候是“主体的认同”,有时候则是“主体的身份认同”。,西文的混淆多义,不需要成为中文的不便。,24,Semiotics of Self,“自我“,可以当作“主体”的同义词来使用。用“自我符号学” ,代替 “主体符号学” 。,我们将讨论“自我”与“身份”在符号学中的关系,讨论自我如何依靠身份;,然后讨论“文本身份”的构成方式,以及与“符号自我”的关系。,25,主体与自我,任何符号表意和解释活动,都需要从一个意识源头出发:没有意图的表意和解释,不可能进行。,在符号学的具体实际分析操作层面上,主体与“自我”这个概念可互换。,26,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Subjectivity & intersubjectivity,27,“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作为主体的“自我”,是与他者相对而出现的。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既然称为“他者”,主体就等同于自我。,符号传达是一个互动过程,主体只能理解为“交互主体性” 。,主体性是交互主体性的延伸。,28,胡塞尔:交互主体性,胡塞尔是现代最后一个主体哲学论者,他思考的主体性依然是“绝对而纯粹的同一性”。,但是他已经看到主体与他者必须结合成一个主体之间的“移入”与“共现”关系。,他者实际上是“另一个自我,”(alter ego),。“移入”就是“在他者中生活,同经历、同体验、同思维、同欢乐,化入他者的存在”。,29,Edmund Husserl1859-1938,30,共同主体性,com-subjectivity,胡塞尔晚年思考“共同主体性”:“每一个自我主体和我们所有的人都相互一起地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上,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它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有效存在的,并且是通过这种共同生活而明晰地给定着。”,符号文本进入传播流程,最后演化成一个文化中的“共同主体性”。,31,“我的问题把我构成为主体”,拉康说交流构成自我:“当发出者从接收者那里接到反方向传来的自己的信息语言的功用正是让他人回应。正是我的问题把我构成为主体”。,我对我在符号交流中采取的各种身份有所感觉,有所反思,有所觉悟,自我就在这些“自我感觉“中产生。,32,Jacques Lacan,33,符号交流主体,一个理想的符号表意行为,发生在两个充分的主体,(full-fledged subjectivities),才能出现各种调适应变。,在实际符号传达过程中,关键在于自我是否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不是判定意义对错,而是是否互相承认对方是符号游戏的参加者。,34,符号表意必是主体间行为,符号文本生产和传播过程,正是对 “充分主体”神话的挑战,迫使它们考虑对方的存在。,这样理解的主体,是相互的,是应答式的。以承认(愿意接受)对方的表意活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冥思苦索,是把自己当作表意对象,是在内心经验中寻找”他者”的回应。,35,身份,identity,36,自我是身份的集合,一旦进入表意活动,自我就暂时以表意身份或解释身份出现,因此,身份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自我,暂时遮蔽了自我,替代了自我。,身份有真诚有假扮,有暂时有长久,有存心有无意,,但是最后我们自己能理解的自我,实际上就是我所采用的所有身份的集合。,37,自我与身份,自我是一个社会构成,人际构成,在社会表意活动中确定自身。,各种身份累加成为自我。,自我作为思索主体的表意与解释,作为行动主体的行为与反应,都必须从一个具体身份才能进行。,38,身份的对应性,身份是与对方、与符号文本相关的一个人际角色或社会角色。对于任何符号表意,都有一个身份相应。(例如训话,有父亲身份),身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不然,表意就会失败,人只能随时采取一种身份进入意义游戏,不可能以抽象的自我进行意义活动。,39,多重身份,当一个人面对的是自己作思索,或梦想,此时必须用同等的身份表意、接受。,多重身份,出现于不同的意义活动,并不冲突。,但是自恋是是同一主体爱自己,实际上是自己的一个身份,爱上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很可能患有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40,41,人格分裂是病态,斯蒂文森的著名中篇小说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把主体分裂归罪于药物,现代世界压迫自我分裂。,丹尼尔.贝尔指出资本主义文化中道德无法合一,资产阶级必须“白天正人君子,晚上花花公子”;,詹姆逊把精神分裂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格病,因为他们无法把个人与世界合一,无法再时间中把握延续;,42,43,资本主义与人格分裂,德勒兹则声称精神分裂者才能对抗资本主义的合一化匀质化压力,才能把人格从社会压力中解放出来。,他的意思是真实的自我应当是分裂的。如果自我是靠符号身份集合而成,那么一定说自我是完整的,就是要求过高了。,44,45,伪装身份之难,对一个特定的人,他很难甚至完全无法展示另一些身份。例如:,成年人因为性情不喜欢“装嫩”;,知识太少的人因为缺乏能力,很难展示学者身份;,男子因为生理原因,很难装女子身份。,要伪装身份,必须有意愿,也有进行“修辞”的能力。,特别能乔装身份的人,是演员,骗子,谋略家。,46,身份在绝对真与绝对假之间,身份 “认真” ,就是与“自我”的距离相当近。,身份的“真假”,实际上是此身份与同一自我的其他身份之间的关系:,例如写作时的性角色(例如女作家用男人身份乔治.艾略特写作),与写作风格有关。,同性恋中的性身份,非常认真。,对身份,不能轻易谈真假:没有身份是绝对“本真”的,也没有绝对的作假。,大部分人变化身份的能力超过自己意识到的程度。,47,George Eliot(Mary Ann Evans, 1819-1880),48,49,符号文本的顺身份接收,身份接受符号文本的基本条件,接受身份可以是顺应的。例如:,面对发出符号文本的父亲,长官,法庭,教师,导演,歌手,广告商,一个人不得不选择是否采用儿子,下属,犯人,学生,观众,歌众,潜在购买者的身份来接受。,他对符号文本的接受和解释,必须在这个身份选择上建立。,50,接受可以用逆身份,但不能无身份,可以拒绝采用采取发出者料想中的身份,采取非发出者意图中的身份。例如当他,采取逆子身份,父亲的话就失去权威性;,采取观众身份,教师的话就失去认知价值;,采取批判者身份,导演的文本就失去催人泪下逼真性。,应和得出迎合的意义;,对抗得出反讽的意义;,同样的符号文本,意义因接受身份而异。,完全没有身份对应(拒绝接受),符号文本就无意义。,51,身份的范畴,符号交流身份分作很多社会性类别范畴。大致分成社群、文化、种族三个区域。例如:,性别身份,性倾向身份,机构身份,民族身份,种族身份,语言身份,心理身份,宗教信仰身份,职业身份,交友身份,,新的身份,例如网络身份,(online identity)。,各种身份及其文化阐释,构成了自我的“初步等级”,,只有心灵才能给与第一等级的材料以意义。,52,马甲四类:,曝光马甲:指大多数普通网友知道其主ID是谁的马甲。又分为主动曝光马甲和被动曝光马甲。,限制级曝光马甲:指在特定的圈子里曝光但并不为广大普通网友所知。,疑似马甲:指被大多数普通网友怀疑为某主ID的马甲却不能证实的ID。,私密马甲:指除了使用者本人暂时无人知晓其主ID。,53,从身份到自我,From Identity to the Self,54,William James,身份自我论,任何自我无法逃避采用一种身份,更准确地说,没有这些身份的赋形作用,自我无从成立。自我就是个体的各种身份之集合?,威廉.詹姆士说的极为通俗:“自我”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例如身体,能力,房子,家庭,祖先朋友,荣誉,工作,地产,银行账户。每一个“拥有” 都必须有身份。,查尔斯.泰勒,在名著自我的本源中,也认为诸身份是构成自我之源。,55,William James,56,可以盗窃身份,无法借用自我,一旦自我消失(例如死亡,例如昏迷),身份也消失。,不在乎身份,例如“随波逐流”(不同于骗子),就没有自我。,身份能够被偷窃借用(例如假新娘,例如双面间谍,例如“装好人“)自我却不可能被借用:只有自我有能力认知身份。,57,58,戏剧人格符号,戏剧符号学说演员即 “能指”,角色即“所指”,过于简单了。,巴尔特说面对镜头的人同时有四个身份:,我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导演以为我是的那个人;,导演要用以展示其艺术的那个人。,哪个更“真”?,59,演员(或戏剧化的人)有六种身份,我认为我是的那个人( “自我”self);,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面具persona);,导演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演员actor);,导演用以展示文本的那个人(角色character);,观众明明知道我是某个人(我的名字代表的人person);,但是被我的表演所催动相信我是的人(进入角色的人格personality)。,60,演员为什么骄傲?,张君秋扮演红娘在舞台上亮相时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瞧,我张君秋扮演红娘扮演得多么好。,他为得到观众的喝彩而感到高兴。,但这高兴,并不是因为“我是张君秋”,也不是因为“我是红娘”,而是因为“我张君秋扮演红娘扮演得多么好”。,61,62,张君秋920-1997,63,人际互动身份确定法 interpersonal identity,第一步是“范畴化”,即是把相对于自我的他人贴上标签,要把自我定位是中产阶级,首先要把相对自我的他人贴标签为打工族;,第二步是把自己所属的集团与社会其他集团进行比较,例如把商界,官场,学界进行比较,把中国人与日本人比较;,第三部是认同,即在比较后把自己的身份归于某个集团,例如归属于学界集团。,所有这三步,都是排除过程:我认为我是什么身份,取决于我自认为不是什么身份。,64,多重身份,临时身份,一个自我的身份本身是多重的,哪怕在同一交流场合,自我也不得不采取多重身份。,只有在作有关的符号意义交流时,才需要相关的身份:不谈足球时,不需要球迷身份;不谈全球化进程,不需要新左派身份。,65,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身份偏执”。,本质主义认为:自我有确定的本质,例如男女,种族。某些身份有普遍性与恒常性;,反本质主义认为:身份必然随语境变化。,两者其实都是有道理的。一个无时不在坚持同一身份的人,会遇到很大的交流困难,是 “身份偏执”。(例如“摆领导架子”),正因为身份可以有非本质主义的部分,身份整合而成的自我,就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整体。,66,自我,The Self,67,“自我感觉”(sense of self),在身份集合起来的时候,产生一种整体感。,自我有一个比较抽象的向度:一种关于自身的感觉与思考,或者称为对自己的身份“自我说明“的解释元语言,,一般称为“意识” ,或“自我感觉”。,隐身在身份背后的意识,对他人来说不可捉摸,自己也不一定自觉。,68,自我与身份的不同,“独一性”:自我有充分自觉能力的选择;,“延续性”:符合主体的一贯品格;,“归属性” :与某种持久的社会组合有关。,三种特征是三种“自我认知”。,69,身份与自我,何者决定何者?,在身份集合基础上,才能获得自我意识;而身份的选择,靠自我的认识能力。,柏格森提出“深度自我”与“表演的角色”之间有张力:身份是自我对自己的文化说明,是健康的自我延伸。,身份也能与病态自我构成竞争。社会责任(例如父亲身份),能使一个沉溺的自我清醒一些。,70,马克思谈人的本质,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持什么观念,也是解说纷纭。,一些人引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些人引用1844年手稿,“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1,佛法的“无我”与“有我”,原始佛教说“无我”,(Anatman),,主张人无我,法亦无我。人无我指的是不存在常恒自在的主体 ,法无我指一切由种种因缘和合生成,不断变迁。,“无我”解为“无主宰”,我非我身之主 宰,世界万物也没有造物主,72,佛性我,(Buddhato),人法均无我,业报轮回就落了空没有相续承继的 主体。,为此,佛教诸派,提出种种复杂理论。,大乘的般若实相宗,提出“如来藏” ,即佛性我,乃种种假相后面的“实相”。,汉传佛教从天台宗到华严宗,已经开始含混本心究竟是“真心”还是“人心”。,73,禅宗与个人主义,禅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万有之主宰,佛性就只能存于人心。众生皆 有佛性,佛性能否取得,就是自我的一种选择。,慧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之中”,(,坛经,)。能否见心成佛,只在乎一念之间。无我,在禅宗中,就成了有我, 成为以我为主,佛性佛法,反而是其次的。,74,禅宗的自我,在禅宗看来,自我虽是流变无常,却是定慧的转纽之纲。注重心性悟解,必然超佛越 祖。只有自我,才能发现自我之本来面目。,这是汉传佛教,与印度原始佛教最大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禅宗的强烈个人主义,与佛法正相通。,75,自我的不稳定焦虑,76,自我并不稳定,大部分人希望自己的自我相对稳定地存在,每当自我会在身份压力之下变化,就会很痛苦。,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例如赢了彩票大奖)的人再三强调说:“我还是我自己。,77,“存在性安全感”,莱恩认为:“一个基本上有着存在性安全感的人,他对自己和他人的现实性与统一性具有根本上是稳固的感觉,这样的人不仅感到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还感到事物的永恒性,自然过程的可靠性和实在性,以及他人的实在性。”,78,理想社会,自我自由支配身份,马克思说在未来社会,”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理想的自我有充分的选择身份的能力;,反过来说,也只有享有充分自由的身份选择权,自我的充足性才能实现。,79,雅斯贝尔斯论“自我焦虑”,“同这些时代(已逝的黄金时代,那时候,人类生活在一个精神稳固的环境下,他们有能力掌控自我以及能够很好地建立自我与生活世界之关系)的人相比,今天的人们失去了家园,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他们生存在一个只不过是由历史决定的、变化着的状况之中。存在的基础仿佛已被打碎。”,“以往仅仅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了。”,80,“此刻我是谁?下一刻我又是谁?”,当代文化的剧烈变动,使稳定自我成了幻想。,例如歌手在,MTV,中不得不表演成各种身份。于是出现自我恍惚:“稳定自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多样的身份“。,卡夫卡恶梦:自我无法找到稳固的核心,内心永远处于失望、焦虑之中,因为他无法知道他的身份是否还由他控制。,当代人的身份多变使自我无从确立,身份拆解了自我。,81,自我的上下位移,82,自我连续带,自我定义方式极多,散布成一个连续带。,胡塞尔的“责任自我”;,米德的人类社会学自我;,泰勒的社群主义自我;,弗洛伊德的本我。,一端是人内心隐藏的本能,即所谓自由无忌的自我,克里斯台娃的“零逻辑主体。,zerologic subject,而另一端是“高度理性”的由社会文化定位的自我。,83,自我上下位移,弗洛伊德与拉康都讨论过自我的上下层次。,卢曼提出: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个人,都分成六个层次:,中间是“心理的”个人,,向上可以位移成为“人际互动的”,“组织的”, “社会的”个人;,向下可以位移成为“有机生物的”,甚至“机械的”个人,。,84,向上超越,向下超越,瓦尔(Jean Wahl):向上超越(trans-ascendance),向下超越(trans-descendence)。,威利(Norbert Wiley):“向上还原”, “向下还原” 还原即转换成另一种符号体系,转换即意义之所在。,塔拉斯蒂(Eero Tarasti) 称向上为“外符号”(exosemiotic)向下为“内符号”(endosemiotic)。,85,向下位移与其危险,向上向下的运动,都有危险。,弗洛伊德,拉康,克里斯台娃等心理分析学者,对向下位移讨论较多,承认主体可以进入非理性的范围。,下移并非否定自我,无意识也是按符号方式格式化的。,如果自我继续下行,向 “信号-反应”的机械方向过分位移,自我作为一种意识渐渐失去意义。,86,向上位移及其危险,向上位移,使自我变成,文化自我,社会自我。,这使自我丰富化,理想化,充满了社会意义。但是自我的上升位移也可能有危险,有可能使自我变成纯粹理性的自我, “他人的自我”。,最后自我丧失独立性,被吸纳进社会意识形态。,这正是福柯与阿尔都塞所批判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个体的自我,只有资本主义社会建构的自我。,87,位移自我会缺乏担当,当代人的自我不可能不位移,但是过多位移也会产生 “自我意识危机” 。,孟子“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过分的担当,会因装模作样而虚伪,或因不自量力而狂躁。,88,“持中守正”是保全自我之道?,既然无论向上、向下位移都有风险。让人不由想到古代贤哲的智慧:,易经要求君子“守持正固”;,老子也具有同样的智慧,“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孔子讲君子要行“中庸之道”。,君子要修身;如此才能“没身不殆”,避免过分剧烈的上下位移。,89,自我的横向位移,90,自我循时间分解,除了这种纵向位移,自我还有一个循时间分解的向度:,一个人只有在此刻才是真正的存在;,在考虑过去的经验时,思考的是对象自我;,在考虑到我的此刻之后果时,面对的是未来自我。,91,自我与未来自我,皮尔斯说,自我是“对未来事件的非固定性原因” 。,过去的我可以说是这个符号的对象;,未来的我可以说是这个符号的解释项。,皮尔斯认为自我会无限衍义:解释项进一步延伸成为新的自我。,克尔凯郭尔:“对于一个主体,没有比存在着,(existing),更难的事了,他不可能完全存在,他只能以存在为目标”。,92,自我是个悖论,93,悖论:自我无法形成自我,如果自我靠各种身份集合而成,身份是自我的选择,自我不可能自己选择自我。,如果自我意识是自我符号表意,这种思考的对象究竟是什么?,自我无法思考此时此刻的自我,因为此时此刻的我是思考主体。我能思考的,不可能是我的思考。,我能思考的只可能是我的经验和意向,而经验存在于过去,意向尚未出现,两者都非此时此刻的我。,94,关于自我的悖论,梅洛-庞蒂:“全世界都在我之中,而我则完全在我之外”。,萨特认为自我“不是自我的是,而是自我的不是”(,It is not what it is. It is what is not,);,95,自我的悖论,拉康的名言更加悖论:“当我思我思故我在正是我不在之时”(,Where I think “I think therefore I am”, that is where I am not.,);,纳博科夫说,自我是“能意识到自我意识的意识“,Being aware of being aware of being “,。,米德:自我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反思。,96,布斯的兄弟,有一次布斯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上台声称自己是韦恩.布斯的兄弟,布斯因病不能来,他来说一番与他兄弟不同的意见,把学生和教师都听懵了。,好一阵才回味过来:布斯在模仿苏格拉底,只是他玩的是自我反讽,借自己驳斥自己,最后自己证实自己。,布斯去世后出版我的许多自我,(My Many Selves),。,97,萨特的冰箱,萨特的比喻:自我意识就像冰箱里的灯,灯一直在那里,冰箱关起来工作时,不需要灯,只有当我们从外面打开冰箱查看时,才赫然看见有灯照亮冰箱内部。,自我只有从外面打开,才能发现它的存在:自我内部不需要自我照亮:因此,自我实际上无法也不必提供自我的证明。,自我无法打开自己。何人能代替我站到我之外,来打开自我这个冰箱?,98,试推自我,99,”我痛”: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从符号表意的角度来论辩自我之无:,他说例如“痛”这个体验,“若果没有公共语言我们无法描述这个体验”,,逻辑上的“个人”是外人不能理解的:我既然无法说“我痛”,就无法说“我”。,100,试推自我abductionist self,皮尔士认为有自我:大人教孩子不要碰火炉,当孩子摸了一下,发现烫的痛苦,才突然意识到:由于他承认无知,自我出现了:空的自我,被经验注入意义。,通过试错, “我痛” 有了个符号发送主体出现。此种符号自我的认识方法,与笛卡尔正好相反:,对自己进行意义矫正,形成自我,可称之为试推自我。,说主体有,说主体无,在皮尔斯的自我符号理论中达成妥协。,101,试推自我=反思自我,试推自我比理性自我谦卑得多:自我是解释矫正的反思意识。,有了“反思自我”:自我就可以是符号的源头,又是符号的“对象”。,102,文本身份,Textual Identity,103,文本身份,文本身份与发出者和解释者的身份有关,却并不等同:文本身份是相对独立的。,文本身份,是符号文本与隐文本背后的价值支持,或社会地位,或体裁范畴。,没有文本身份,文本几乎无法表意,不同文本身份要求的解释完全不同:,104,符号文本必有身份,没有神圣身份的书,不是经书;,没有四书身份的,春秋,,只是鲁国宫廷的一些记事,王安石称为“断烂朝报”;,没有五经身份的,礼记,是一批杂乱的文字合集;,没有指挥身份的红绿灯无法要人服从;,没有学校权威的铃声无法让学生回到课堂上去;,没有帝王墓碑身份的“无字碑”只是没有刻上字的碑石;,没有虚构身份的电视广播,有可能被当做现场直播。,105,文本身份独立于发出者身份,文本身份究竟是发出者赋予的,还是文本的社会属性?,经常,文本身份比发出者身份更为重要:很可能没有发出者(例如自然符号),或发出者身份不明(例如民间故事),或是一个制作集团(平话小说,今日的广告)。,此时发出者采取的身份自由度很小。,文本本身是文化作用于符号表意的结果。,106,公文的文本身份,费伦:“在一位大学教务主任写给全体教师的一封信中规定了呈交成绩单的特定日期,人们禁不住会说这番话语中,没有声音,,说话者是一台官僚机器,我们识别出那种声音,不是因为我们识别出那份信的作者,而是因为社会存在,我们在其他场合听到了那个声音对我们说话。”,费伦说这是与“个人声音”相对的“社会声音”,也就是文本身份。,107,文本性别身份,例如歌曲,电影,游戏、广告等,都有相当明显的“性别身份”:,“男歌” male是男对女唱的歌;,“女歌” female是女对男唱的歌;,“男女间歌” both是男女互唱的歌;,“既男又女歌” intersex即男女通用的歌;,“非男非女歌” non-sex是没有明显性别身份的歌。,许多宋词作者就是“男子作闺音”,歌曲文本性别身份之复杂,可见一斑。,108,文本身份更受社会控制,“女歌”往往包含着社会对女性的各种期盼,想法,偏见(例如女性必须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独立而不傲慢,女性必须美丽,女性最好年轻等等)。,这些并不一定是歌曲制作集团(符号的发出者)有意为之,不一定完全是他们有意识的安排。,符号文本身份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在文本产生之前就已经决定。,109,广告文本的性别身份,例如广告,更换设计者对文本的影响很有限。,产品市场目标在白领女性消费者,这就规定了它的文本不得不是“女性身份”。,深层“男性身份”:女子为取悦男性而美丽,取悦男性以后就能得到幸福。,广告表层身份,不取决于发送者(广告设计者,广告公司,电视台工作人员),而是取决于整个文化的各种控制方式:消费主义,阶层分野,符号价值,男性文化主宰。,110,文本身份更自由,生理性别往往强行决定人的性别身份,而文本身份却靠社会文化,“既男又女,(androgyny)”的身份,社会视为异类,在表意文本中却相当自然。,在各类广告中,各类衣装中,都很常见。,在演员中,特别受欢迎:Judie Foster,李宇春,李霄云,,因为她们是“半文本半人”。,111,112,113,114,“即兴运作”(improvisation),格林布拉特在Sir Walter Raleigh的传记中,指出人不断用文本身份进行“自我戏剧化”。,拉雷在诗歌,书信,游记中,扮演出一个个角色。有大量“戏剧性”(theatricality)成分,文本身份构成自我塑造与呈现(Self-Fashioning & Representation)。,他把自我的这种文本身份化称作“即兴运作”(角色参与) :“能够让大多数人适应一种既定的文化,让自己参与其中”。,115,“好的”文本身份,能挽救自我?,布朗肖在认为:卡夫卡写作时不得不采取的文本身份挽救了他不至于自我崩溃。,提倡“解放哲学”的德勒兹和瓜塔里 在千高原: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提出,创作艺术的文本身份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至于陷入混乱。,116,海上钢琴师:文本身份的力量,轮船从一港口到另一港口无休止的穿梭,像一种不断重复回归的身份,标示了这个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结合点,使混乱趋于秩序。,甚至在暴风雨中,当轮船即将沉没的时刻,这个人也依然在弹着钢琴。音乐文本的主宰力量是短暂的,却是切实的。,这位生来从未下船的钢琴师,象征了一个不与社会接触,只有艺术身份的自我,由此获得一个稳定的自我。,117,118,一无所有用文本身份重建主体,在社会动荡时期,个人身份出现了问题,这时候就出现文本身份的集体追求。,崔健通过文本身份重建来寻找个人身份:,中国的第一首摇滚一无所有,表层文本身份是情歌,深层文本身份却是精神追求。,”崔健就这样展开了自己与时代的对话。这里已经不仅仅是我与你的爱情问题,而是一种存在身份定位意义的追问。”,119,文本身份集合成类主体,120,类主体,pseudo-subject,虚构作品,历史描述,档案积累,都能给我们足够身份材料,或是提喻性符号,来构建一个类似主体的复杂人物。,从书集合一个“曹操”,有别于真正存在过的曹操;福尔摩斯,林黛玉,更是类主体。,从八卦“星闻”,建构被崇拜对象。虽然不是真实主体,对粉丝来说,比真实主体更重要。,121,“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布斯提出此理论:从小说文本中寻找作者身份,从而构筑一个与作者的自我相仿的类主体,一个假定能够集合各种文本身份的出发点。,布斯是在小说修辞这本名著中提出这个概念40年之后,在85岁高龄去世前最后一文中,依然要为此概念的必要性作自辩。,122,普遍隐含主体,implied subject,这个概念可以扩大到所有的符号文本,可以称作隐含主体。,任何文本背后都有一个可以推出的,支持此文本诸价值的主体。,“此人”是解读文本的产物。,他不是“存在”,而是“文在,(texistence),123,范仲淹苏遮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思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24,普遍隐含主体,任何符号文本都有一套价值观,也就是一个隐含作者,例如一座楼盘的设计,专门供应“社会精英分子”:高档豪华但不奢侈,有游泳池和健身房给讲究生活质量的人,生态环境的关心者,关怀家庭的男人。,这些文本身份集合构成的类主体,与房产开发公司这真正的主体或许有关,但是只有为房产大王写传记的人,才会关注这种联系。,125,粉丝借名人获得身份,“趋同”,Togetherness,126,粉丝追求什么?,“粉丝” 英语fans, “我是粉丝”,比英文更正确:,“明星”的最确切定义,是具有大量粉丝的人,,做谁的粉丝似乎出于自由意志,粉丝却绝对不会是独行侠。利物浦球迷歌:“你永远不会独行”。,粉丝是天下最无私的人群,既没有宣誓效忠在先,又没有组织鼓励在旁,更无督战队机枪押后:他们自觉自愿地,无条件地奉献一切。,真粉丝就是要忠于旧日偶像,看不惯新人,以落伍为自豪。,127,“唯粉丝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粉丝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与明星灵魂合二而一:自己一生平庸,有明星代为出名,心里也就平衡了。,所以明星一生必须丰富多彩,多少人的空虚要靠他们来填满。明星还应当有点政治或宗教领袖的自信和魄力,坚信自己值得被百万人钟爱,关键时刻绝不犹豫绝不谦虚,敢为迷途的灵魂指路。,现代社会自我壳里内容实在不够,一旦空得难受,他们就要狠命拥抱明星。粉丝与明星就进入了一场认真透顶的恋爱。,明星与粉丝处于绝对不对等的地位,明星只希望粉丝隔一个距离为他欢呼,近了明星会大叫受到骚扰。,128,“粉杀”与情杀,“粉杀”, 后现代之前闻所未闻。这些凶手多半会被开脱谋杀罪,在精神病院悠游度过余生。,“粉杀”与情杀,看起来都是想独占爱的对象。不过情杀肯定会判谋杀罪,因为爱情是一对一的占有,为争夺独占权而谋杀,动机清楚。,粉丝是千百万对一,绝对无希望占有,为独占而杀,脑子绝对不清楚。此时粉丝的复数性,可以变成法庭辩护根据。,129,“趋同,”(togetherness),文本身份一样有群体(人际),种族,社会,阶级,性别等范畴。,崇拜某种经典的人,喜爱某种电影的人,喜欢某种网上交际的人,喜欢某种麻将牌戏的人,喜欢某种科学理念的人,喜欢“闪游”的人,他们走到一起来的原因,是对某一类符号文本身份的认同。,因此符号文本的身份,与接受者身份趋同效果,比发出者身份更明显。,130,富不过二代?企业人格化意识,广州南方都市报。时代周刊讨论各地党校都开始办“富二代培训班“?,费孝通云南三村记载,,1943,年张之毅回玉村考察,发现旧有富商基本走向衰败,原因都是儿子好烟好赌不成器。,此文问:为什么创业者在世时没有培养接班人?,为什么除了自己的亲属,亲戚外,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招募职业化经理?,该文的回答是:“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缺少企业人格化意识“。,131,儿童游戏的文本身份趋同,性别理论专家里弗在研究儿童游戏后得出的结论:,人类文明往往让“男孩子培养了扮演广义他者角色的行为能力,女孩子发展了扮演具体他者的移情能力”。,这不仅表现在男孩与女孩身上,更表现在他们热衷的游戏的“身份”上。,“女性”游戏身份往往是具体的阴柔,而“男性”游戏身份却往往不具有明确的性别特征,是“非标出”的正项。,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