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社会新--自然辨证法

上传人:抢*** 文档编号:243146372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X 页数:164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与社会新--自然辨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科技与社会新--自然辨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科技与社会新--自然辨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科技与社会,1,、科学分界问题,2,、科学与宗教,3,、科学与伦理,4,、科技与价值,一、科学划界,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伪科学,科学,非科学,科学划界问题,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一)划界问题的提出,1,、科学哲学发展的推动,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基础性问题),;,(德)石里克,(1882,1936),(美籍)卡尔纳普,(,1891,1970),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的,其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2,、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自然科学以“实验科学”,(实证科学),的身份来表明自身,与信仰权威的宗教,的分界。,美国“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20,世纪),“,美国的,反进化论,运动,不只是,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表现,也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愚昧无知者的反科学运动!,不同的科学观念或科学划界标准,在特定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的,直接碰撞,!,”,这场争论始终贯穿着,“科学是什么或科学不是什么?”,这一主题;,这场争论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国家法律禁止或捍卫,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在,1921,年到,1929,年间,,创世主义,者先后在,37,个州提出,反进化论,的立场,议案,;,4,个州(俄克拉荷马,,1923,;,田纳西,,,1925,年;密西西比,,1926,年,,阿肯色,,,1928,年),反进化论议案,获得通过并成为法律,,禁止,在公立学校,讲授进化论,。,(二)划界实质,1,、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早期),波谱尔: “划界问题”是区分,“经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与,“非科学” (哲学、宗教、艺术),的标准问题。,科学:,逻辑实证,;,非科学:,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2,、,区分“科学”与“伪科学”,“,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内容却自称是,“科学” 的“非科学”,。,宗教是,“科学”,或,“非科学”,抑或,“伪科学”,?,科学可以实证;而宗教只能信仰。,荒唐的,伪科学事例,人犯罪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的出生月日,时,和这个时间的,卦象中,早就储存了犯罪信息,这种信息运行到预定的时期,就会爆发犯罪。,“,水变油”,伪科学,始作俑者是哈尔滨的一个司机,王洪成,(,只上过四年小学),。,1984,年初,王洪成推出了他的,“,水变油,”,发明,“,水基燃料,”,(中国的五大发明),。,一些科学家上书中央尽快组织研究,使这项重大发明造福人类;一些企业或购买王的,“,膨化剂,”,,或投资与王共同办厂,或投资进行开发研究。,据,科技日报,1995,年报道,,“,水变油,”,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元之多。,福布斯富豪陈金义败走水变油,2000,年,陈金义以,8000,万美元的身家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5,位,;,2003,年,陈金义决定主业转型,,停止,已成气候的,饮料业,投资,主攻被称为,“水变油”的重油乳化;,2005,年,因其投资“水变油”项目而被列为“,2005,年浙江年度经济人物”。,浙江金义集团董事长,,从事主要行业:食品、饮料。,“,伪科学”的特点:,冒充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对社会及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消费者要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怀疑、理性、实证的科学精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要相信,神奇功效,,不要相信所谓的,科学术语,,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权威鉴定机构,和名人、患者的证词。”,方舟子,“,消费者要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怀疑、理性、实证的科学精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要相信,神奇功效,,不要相信所谓的,科学术语,,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权威鉴定机构,和名人、患者的证词。,”,方舟子,科学划界标准,当代(,20,世纪,70,年代末),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重建标准,(多元),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末),绝对标准,绝对标准,相对标准;,消解标准,1,、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划界标准:可证实原则,凡原则上被经验可证实的,就是有意义的,而有意义的,也就是科学的;,任何原则上,不能被检验,的命题肯定,是非科学,的。(思辨哲学、宗教、美学,),2,、批判理性主义(波谱尔),划界标准:可证伪标准,波谱尔提出了,“归纳问题”,即单称命题为真,并不能证明全称命题的真。,许多天鹅是白的“凡天鹅皆白”,科学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个别 一般,(奥地利)波谱尔(,1902-1994,),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都是科学的命题,。,那些罗列,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明天这里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无法,用经验证伪,在逻辑上永远正确,它们都是,“,非科学的”,。,3,、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库恩、拉卡托斯的模糊标准,库恩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社会事业和活动,,同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科学发展本质上是,“,范式,”,的转变,是,科学信念的转变,科学革命,。,“范式”,科学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美国),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1922,1996,),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库恩提出的范式间的,“不可同约性”,从而引发了,相对性(主义),的问题。,拉卡托斯: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取代退步的纲领,进而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抛出了科学研究是,“怎么都行!”,的纲领。,费耶阿本德主张“怎么都行”有两大理由,:,第一,我们想探索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未知的实体,,人不可,预先,作茧自缚,。,第二,,科学划界是“人为的” 、“有害的”,;,“,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不仅是人为的,而且对知识的进步是有害的。,”,“,培育个性,而只有个性才造就或者说才能造就充分发展的人。,”,(,反对方法,),反一致性原则:,我们,不应该把,科学与非科学硬性,分开,。事实上,科学到处都在利用非科学的方法,和非科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中国医道同源),(,东晋,),葛洪,“还丹”,的化学反应:,“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丹砂就是硫化汞,),芝诺:知识圆圈说(所知越多,无知也越多),(老师),知识领域,学生,无知领域,(老师),知识领域,学生,芝诺,无知领域,科学的划界,标准的消解,也随之带来了,新的困难:,否认科学与非科学的本质区别,是不妥的,也不利于知识的进步,。,标准消解了,我们也就不能解决,反伪科学,的问题。,4,、重建标准(多元标准),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科学哲学家,萨伽德,(,P,Thagard,)和,邦格,(,M. Bunge,)他们把确立科学划界的目的作了调整,提出了,一,个考虑社会历史因素的划界标准;,关注伪科学对文化的危害,,也就是说他们将划界的侧重点在,“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上。,邦格多元划界标准(,12,个条件),历史上的科学划界方案之所以难以令人信服,是因为大多数哲学家都试图,以,一元标准,来划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科学是一种复杂的东西,,不可能用一种特征来表明,伪科学也一样。,“,我们判断一块金属是不是真金,除了看颜色和光泽之外还要考察许多属性。同样,判断一个知识领域是不是科学也要考察它的,许多特征,”,。,小结,学派,有无划界标准,划界目的,具体标准,标准特征,逻辑实证主义,有,拒斥形而上学,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可证实,一元论、确定的,波谱尔,有,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可证实,伪,一元论、确定的,库恩,模糊,区分前科学与常规规科学,范式,历史、社会、心理、不可通约、相对、模糊,费耶阿本德,无,“,怎么都行”,萨迦德、邦格,有,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多元,多元,不同学派在科学划界问题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绝对标准,相对标准;,一元,多元;,确定,模糊;,简单,复杂;,现在的科学哲学家通常承认科学与伪科学之间没有绝对的划界标准,,但“没有绝对的划界标准”并不意味着“没有划界标准”,。,二、 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之分,现实情况使得分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医和中药?中医是科学吗?,科学逻辑实证,虚火、经络是不能实证的。,否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不等于全盘否定中药。,眼保健操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署名为石泉),石泉:眼保健操的,“经络穴位之说没有科学依据”,。,张定兴:,“中国多年来推行眼保健操,,从没有医学统计说中国学生近视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少,。”,近视发病率却居,世界第二,(日本居首),人数居世界之首。,方舟子:,“中医的经络理论设计并无科学依据。”,并没有看到证据表明,促进血液循环,对保护眼睛有好处 。,眼科专家陈跃国:,“眼保健操,不能阻止眼球轴长变长,只能缓解疲劳。”,从,保健和让神经放松,的角度来说,眼保健操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实际分界工作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容易,分界不明,会给“伪科学”有机可乘。,分界过头,有可能完全把诸如宗教、中医等“非科学”领域的知识一股脑完全否定。,科学是什么?,科学,活动:,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知识体系:,是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成果;,社会生产力:,标志了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社会建制:,科学活动具有自身的职业化的组织和研究机构,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文化:,科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学正是上述一切表现的,统一体。,科学的本质属性(主要),客观真理性,根本属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它的内容与客观存在的过程或现象相联系。,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可检验性,科学关键的特征,科学命题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应当给予,明确的解释,并同时,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可检验性是科学,关键的特征,,它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系统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是通过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论,等形式准确表达出来,而且必须,自成一个系统,,有,自己的,前提,论证和结论,。,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科学命题的,可检验性,,必须能够在,不同的认识主体之间实现,;,科学命题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二)非科学,1,、含义,非科学:凡,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诸多领域 。,2,、非科学性质,“,非科学”并非是“不科学的”、“不好的”,,并非是个“坏”字眼,;,非科学,中不乏有价值者,不等于没有意义,,,更不等于伪科学,。,“非科学”不等于没有意义,并不可耻,也并不可惧,有些,还有自己特殊的存在价值,表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三)伪科学(,P.96,),1,、伪科学的定义,伪科学,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常见的伪科学形式包括,把神学、哲学当科学,(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把迷信当科学,(血型与人的性格),把幻想当科学,(永动机、外星人),诺查丹玛斯的预言,(,1503,1566,),16,世纪的法国星相家、最著名的预言家,“,1999,年,,7,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蒙古大王重新出现,这期间, 战神以幸福的名义主宰世界。,”,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五岛勉,又写下,1999,人类大劫难,诺查丹玛斯恐怖大预言,一书 。,1999,年,8,月,18,日,伪科学,科学,非科学,科学,不可检验,非科学,标榜是科学,伪科学,2,、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不可检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经验;,伪装,:,冒充科学,打着,科学的招牌,,打着科学的幌子出现,,把自己,装扮,成科学的样子,,或者,标榜,自己不是传统的科学,是当代最新的科学,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是假的,(欺骗性、虚伪性),本质特征。,3,、伪科学大致有几种类型,最世俗化的是江湖术士型(算命、特异功能),学术骗子型,(水变油),政治骗子型,(李森科事件,),商业骗子型,李森科事件,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即在种植前使种子湿润和冷冻,以加速其生长。,声称找到了,解决霜冻威胁的灵丹妙药,。,坚持生物,获得性遗传,观念,,否定基因,的存在性,用拉马克遗传学抵制主流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李森科(,18981976,),瓦维诺夫与李森科的斗争,苏联农业科学研究院前任院长,NI,瓦维洛夫,成为李森科的头号对手。,他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这一手段得到了,斯大林,的首肯,李森科把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瓦维诺夫,伪科学是一种现代的迷信,,,它们的共同点是,把假的说成真的,,为了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于卑鄙的目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四)科学与伪科学之分,“,科学”,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伪科学”,有着,原则上的对立,:,1,、客观性,2,、理性至上,提倡怀疑精神,3,、可检验性,4,、可重复,5,、批判性,6,、预言性,7,、科学知识的增长,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开设风水课引发争议,(“建筑”与“风水”),130,名学生选修“风水课”(,2008,年,9,月),;,老师:该课讲授人与自然和谐,;,学生: 分不清是科学还是迷信,;,争议:专家与开发商意见不一,主讲教师,马威,二、科学与宗教,科学时代,宗教热,长期并存,丹皮尔的,科学史,是以一首小诗作为开头的,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巫术阶段,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宗教阶段,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哲人王阶段,制定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但是大自然在微笑,-,斯芬克司式的笑脸,注视着好景不长的哲人和圣贤,,她耐心地等了一会儿,-,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科学阶段,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随着殖民时代的西方理性文化的大扩张,早期的进化论派人类学把人类精神的金花划分成三阶段模式,那就是由弗雷泽,金枝,所提出的“巫术宗教科学”模式。按照这种直线进化的尺度,如果说西方理性代表进化的最高阶段即科学,那么所有的非西方文化则分别被归入不能等级的低级阶段或原始阶段,大部分无文字社会被指为野蛮落后的巫术阶段。,巫术,远在宗教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巫术意识,并产生了巫术。在远古的时候,当人们认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又找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时,就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这两种现象组合到自己的认识结果之中。这种以灵性为前提,用幻想思维形式构建因果联系链条,从而组成的知识结构或意识形式,就是巫术意识。而运用巫术意识以达到某种价值目标的行为模式,就是巫术。,按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说法,巫术分为顺式巫术和接触巫术两种。,顺势巫术,是指通过模仿,一个人就可以实现他的愿望。,(,馒头、巫毒、木偶,),而接触巫术,是指通过对某人接触过的东西施法(金创膏、毛发、衣物)。,唐望:,从普通人的观点看,巫术是一派胡言,或超出理解的神秘邪术。这样的看法虽充满偏见,却也不能说错,因为普通人缺乏掌握巫术的能量。,人类意识像是一间巨大的鬼屋,日常的意识则像是一辈子被关在其中一个房间里。我们通过一个奇妙的入口进入那房间,那入口就是我们的出生,我们也能通过一个奇妙的出口离开那房间,那出口是我们的死亡。,但是巫师能够找到其他的出入口,能够在或者时离开那房间,那是项伟大的成就。但他们最惊人的成就是,当他们逃离那小房间时,他们选择的是自由。,宗教在巫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和巫术的区别在于,宗教认为:自然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塑或可变的,我们可以向控制自然进程的神灵们祈求我们的利益,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向。宗教认为,统治世界的力量是有意识和具有人格的。,巫师的风险大,而祭司则否。,宗教认为,世界是由那些其意志可以被说服的、有意识的行为者加以引导的,这一点基本上是同巫术以及科学相对立的。,巫术或科学都当然的认为,自然的进程不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激情或任性,而是取决于机械进行着的不变的法则。不同的是,这种认识在巫术是暗含的,而在科学却毫不避讳。,即:迷信和宗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鬼神的主人自居;而后者则以鬼神的仆人自居。,到了中世纪,在天主教的影响下,庞大的猎巫行动开始了,无数女巫葬身于火海之中或死于利箭和断头台之下,女巫从此变得更加邪恶了。但在文艺复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男巫(,Sorcerer,)成为了饱学之士,如炼金士、医生等的代名词。甚至有人相信这些人的知识是从超自然的来源里得到的。更有很多贵族和主教都争先研究起巫术来。,流行的神话:科学与宗教不共戴天,经典案例:,布鲁诺被烧死在意大利的鲜花广场,塞尔维特被野蛮地用慢火烤死,伽利略的审判,教会反对达尔文进化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自冷战结束以后,人类将逐步进入一个文明冲突的时代,而文明的冲突归根到底也就是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的冲突,”,科学与宗教是影响当今世界发展趋向的两大重要因素,“一车二轮”,需要认真对待二者的关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以认识自然界为目的;,广义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即包括以认识社会为目的的人类活动。,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止于认识,而是还要用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的认识为自己谋取福利,因此科学也必须变成技术、工程,人类才算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科学内涵:,宗教是在人类尚未认知的和不可控制的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用信仰取代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科学只能解释已知世界,对人类来说,永远有一个未知的,不可测的领域,是人力暂时所不能及(或永远?)的。然而人类不可能永远甘于承受孤独感和危机感的煎熬。为了追寻内心平静,为了以相对有限的能力去描述无穷的世界,人们为世界“取了个近似”,那个不定的差值,就是宗教。换言之,一个理智的人,完全可以在不了解达尔文学说时接受神创论,待知识增长之后再对有偏差的宇宙观进行修正。所谓神,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符号,是客观世界边缘的一个变量,人类的努力,是不断揭示它的真义,拓展已知世界的疆域。,维特根斯坦:“基督信仰的重心不在历史事件的真实与否,而在于耶稣的教导使人类生活所发生的巨大的“改变”作用”。,世界宗教信仰现状,人类信仰结构,每1000人当中,有329人信奉基督教,178人信奉伊斯兰教,132人信奉印度教,60人信奉佛教,3人信奉犹太教,86人信奉其他宗教,167人不信教,45人是无神论者。,(见中国宗教学会大道,1997年第4期第版),客观事实:,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其中,基督教徒超过,1000,万;天主教徒,400,万,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人口,1800,万。,全国共有宗教活动场所约,85000,余处,其中佛教寺院约,13000,余处;道教宫观约,150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约,30000,余处;天主教教堂及会所约,4600,余处;基督教教堂,12000,余座和活动点约,25000,余处。,(引自叶小文,200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演),全国有各类宗教团体,3000,余个,办有宗教院校,70,余所,目前在校学生,4000,余人。宗教界人士中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协委员的人数为,17000,余人,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六十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十六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二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一人。,“,所有确切知识范围的是科学;确切知识无法解答的内容则属于宗教与哲学的范围。而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对待方式不同,前者诉诸于权威(如圣经,教皇等);后者诉诸于理性。”,罗素,怀特海,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科学家对待宗教的态度 :,1,、为了避免与宗教的冲突,在内心上完全坚持科学真理,但是迫于宗教的压力又不得不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做出妥协。,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天体运行论,序言,伽利略:支持哥白尼日心说,受到警告,,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再次被召至罗马并遭到刑讯的恐吓,被迫宣布放弃哥白尼学说并使用了低三下四的语言求情。,科学家对待宗教的态度 :,2,、坚持科学与宗教的和谐。牛顿的著作试图通过普遍规律来证明上帝存在的学说,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晚年他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解释。“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我们必须记住,宗教和科学所处理的事情性质各不相同。科学所从事的是观察某些控制物理现象的一般条件,而宗教则完全沉浸于道德与美学价值的玄思中。”,3,、在科学研究之后逐渐改变了宗教信仰。达尔文、正统信仰、圣经上的恒定不变的物种、贝格尔号的航行、发现“自然选择”能够说明适应和多样性的逐渐进化、不再信仰某个超自然的(制造钟表的)“钟表匠”。,科学家对待宗教的态度 :,4,、泛神论者。不相信那种主宰人类情感和命运的上帝,而是相信主宰着自然的和谐与秩序的上帝。爱因斯坦: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宗教感情是不一样的,普通人信仰宗教,希望得到上帝的保佑,而科学家确实相信一种宇宙宗教精神,即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的因果关系。科学与宗教互相需要。“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定应该是什么,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仍然是必然的。而宗教只涉及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评价:它不能正当地揭示事实和事实间的联系。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现在宗教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的上帝这一概念。”,5,、坚持无神论立场,坚决反对宗教。布鲁诺是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激烈支持者,结果被罗马宗教法庭宣判为有罪,,1600,年被放在火刑柱上烧死。,约耳,普里马克是天体物理学家,他研究过努力解释宇宙形成和结构的暗物质理论。他也相信上帝。,著名物理学家、,宇宙的结构:空间、时间与实在的构成,一书的作者布赖恩,格林说:“宇宙神奇无比、美妙无比,它让我感到其背后存在我们没有充分理解的东西,如果有人将上帝一词代替这些词,我会欣然赞成的。”,“宗教是有关伦理的,或我们应做什么,而科学是有关真理的,它们是不同的东西。”,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泰斗李约瑟先生,甚至以道家自居,并为自己起了道号“十宿道人”和“胜冗子”。李约瑟先生认为,中国道教的自然观远比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一系的机械唯物主义更加高明。他甚至说:如果没有西方近代科学的冲击,听任中国道教的自然观发展,完全可以直接发展出更强调整体、联系、演化和复杂性的当代科学思想。,爱因斯坦满怀深情地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的一种信仰:相信那些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发展趋势:,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在未来的,21,世纪必将长期与科学共存和发展,从总趋势上预测,:,科学的繁荣必将超过宗教的发展,宗教对科学将会在不断加剧交锋的同时,也不断地寻求与科学及现实社会的共融和协调。,科学与宗教其实还存在本质上的同一性。科学与宗教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都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都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它们都统一于人这个共同的基础之上。人的物质性和精神生活,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科学生活则促使人去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人自身和周围世界,为人的活动提供理性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宗教生活,则是为人在精神上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求自身的完满提供一种条件和途径,同时它还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终极的思想价值观和追求目标,使人的精神生活有所依归。,科学可以创造出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财富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宗教则是从精神上超越自身有限性而走向无限性的形式。通过宗教生活,人们可以在对神和神圣世界的信仰和追求中超越和摆脱现实世界的各种烦恼、痛苦和恐惧,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在具体的功用上,科学具有更多的功利性,为人们提供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手段,以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尤其是生理的需要;而宗教则具有更多的非功利性,它提供的是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的满足。,关系:,一方面,宗教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佛教对人的精神心理的深刻揭示(唯识学),人体生命的揭示(人的入胎过程,舍利子,肉身不坏,虹化,见“真相”),对精神与物质关系的揭示(楞严经),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解释(华严经,长阿含经之世纪经);对方法论的贡献;,道教对养生(经络气脉)、天文、化学(炼丹)等学科的贡献;,宗教信仰对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激励作用。,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能够将信仰与科学研究的内容统一起来,能够超越现实的功利性去进行研究,激发出科学探索的热情,以出世的精神建立入世的功业。,另一方面,科学也可以促进宗教的发展。一是某些科学理论有助于某些宗教教义的阐释。如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就不断有神学家借助现代科学的发展来阐释神学理论,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许多科学发展的技术和设备会不断被宗教利用,以提高宗教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使宗教得到更快的传播和发展。,2,、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宗教偏重于精神力量(灵魂,神灵,佛,上帝);人与神灵的关系;这种精神力量本身是无相的。,在方法上偏重发展了精神心理疗法;,佛语心为宗;,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科学偏重于有相具体的事物及其因果关系;,在方法上偏重发展了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的方法;,(,2,)研究方法工具侧重点不同,宗教以信仰为主,辅之以理性;,信主得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教有所不同,她强调以理性的智慧为先导,智慧和道德并重,故佛又称为两足尊:即智慧和道德都达到圆满的境地;,爱因斯坦对于佛教有如下评价:,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 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佛教与科学一样,注重实证精神: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信受奉行;信解行证,),爱因斯坦文集,里面有这一句话: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促进 健康,不可以仇止仇。,”,宗教内在以观想、直觉、顿悟等非逻辑的思维方法为主,辅之以理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宗教修行原则侧重无为法,扫一切相:,佛家 古今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儒家: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一无臆测心;二无期必心,事之未来,不期望它跟预想的完全一样;三无固执心,不会偏执于某一种想法;四是没有唯我心,凡事不是以我为尊。,宗教修行外在以身体为主;,佛家的观想、直觉、禅定;,道家的养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儒家的内圣外王,皆以身体为基础;,科学,内在以概念的逻辑推理为主(演绎和归纳(数学属于完全归纳),分析和综合,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以非逻辑的思维(直觉和灵感)和信仰为辅;外在以一系列的物质工具(科学仪器)为主。,(,3,)宗教以人的现实生死为出发点和契机,在灵魂不灭的基础上主张生命的因果报应,从而引导人们为善去恶,注重现实的道德修养,解决生死问题,最终达到生命的自由自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科学对人的生死、灵魂及其因果报应问题,或者嗤之以鼻,或者鞭长莫及,基本不予考虑。对现实生活的道德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现实的科学理论很难有效地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平。,如当代社会中堕胎、避孕、人工受精、代理母亲、收养交易、卖淫、性病及性道德以及核战争对人类的威胁等问题,都是对生命的轻视和践踏。而科学却对此无能无力,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助长了这些问题的产生。而这些问题确实宗教极力反对和避免的。,(,4,)宗教指向人类及宇宙的终极无限问题,往往提出宇宙的终极真理(佛号称正遍知;基督教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现有的科学手段无法验证此种真理的真伪;,科学都是研究具体事物的变化规律,其理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无法对宇宙的终极无限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对不能验证的问题不予考虑。,三、科技与伦理,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何智炫,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一、,人类文化历程中的伦理变迁,伦理的定义:,1.,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所以,伦理也就是道德,.,所谓伦理学,也就是讲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原则以及道德规范等伦理思想的学说,2.,英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乐纪,:,乐者,通伦理者也,3.,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4.,伦理是指人们心目中认可社会行为规范,.,伦理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只是它调整的范围包括整个社会的范畴,.,管理与伦理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一方面,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当然不开伦理的规范作用,5.,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生态伦理是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在对一种环境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6.,伦理就是指一种关系,也意味着经过自觉领悟和治理的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如夫妻的两性关系、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关系等,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关系,一、,人类文化历程中的伦理变迁,伦理问题的探讨,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s,,意为风俗 、习惯 、性格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第一阶段:早期文明中伦理的自然发展,第二阶段:古代和中世纪文明对伦理问题的高扬,第三阶段:近、现代科学崛起突进背景下伦理的日渐衰退,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的当代伦理困惑,1.,克隆技术,自从,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多利”问世以来,有关克隆人的争论一直不断。,观点,理由,1.,不赞成,(1),克隆人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2),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3),克隆人是制造在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4),克隆技术尚不成熟,.,2.,赞成,(1),技术问题可以通过胚胎分割,基因诊断和染色体检查等方法得到解决,;,(2),克隆人是一项科学研究,既然是科学,就应该允许研究克隆人,.,3.,中国政府的态度,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更有趣,也更发人深思的是,反对者和赞成者都举起了科学和人道这两面大旗。,赞成者认为,克隆人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的生老病死,体现了科学不断进取的精神和科学自由的原则,是阻挡不了的。同时,对于那些无法生育的人和痛失亲人的人,生殖性克隆是福音。早在,1998,年初,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锡德就说:“人类克隆技术能够延长人类生命,改善人类文明。”,反对者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强调,为人类造福是科学的最高目的,科学进取精神和自由原则也不能背离这一目的。克隆出畸形、残疾、夭折的人,会败坏科学的形象和声誉,反而不利于科学发展。禁止生殖性克隆,正是为了科学更健康更有序地发展。从极少数用辅助生殖技术仍无法生育的夫妇看,克隆人也许是福音,但从整体看长远看,会不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呢?两相比较,哪一个更人道并不难选择。被誉为克隆羊“多利”之父的维尔穆特、坎贝尔等著名科学家一再表示反对克隆人,不是没有道理的。,2,、设计试管婴儿引发的伦理性问题,什么是“试管婴儿”?,体外受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目前是世界上最广为采用的生殖辅助技术。“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婴儿,而是从卵巢内取出几个卵子,在实验室里让它们与男方的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然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妈妈的子宫内着床,妊娠。正常的受孕需要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相遇,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再回到子宫腔,继续妊娠。所以“试管婴儿”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由于实验室的试管代替了输卵管的功能而称为“试管婴儿”。尽管体外受精原用于治疗由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现已发现体外受精对由于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精子异常(数目异常或形态异常)引起的不孕症,甚至原因不明性不孕症都有所帮助。研究显示一个周期治疗后的妊娠率在,40,左右,出生率稍微低一点。,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三胞胎试管婴儿,1,男,2,女,观点,理由,1.,不符合伦理道德,(1),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敬,;,(2),早期的生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抛弃或杀死多余的胚胎,无异于”谋杀”,;,(3),有人会滥用设计试管婴儿技术,而设计婴儿性别,;,2.,符合伦理道德,(1),设计试管婴儿是为了救人,是救治患者的最好,最快捷的办法之一,;,(2),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3),脐带血乃试管婴儿的”身外之物”,.,3.,中国政府的观点,中国卫生部在,中规定,”,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必须获得卫生部批准证书”,.,3,.,基因研究迅猛发展,引发的伦理性问题,1990,年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被赞誉为堪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的伟大科学壮举。经过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十余年的共同努力,现已胜利完成,进入所谓“后基因组”时代。,HGP,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子计划:进行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研究,(ELSI),。美国国会在讨论,HGP,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HGP,首任负责人沃森特别强调,ELSI,,得到国会的批准,并决定在,30,亿美元的拨款中拨出,1.5,亿美元,(,占,5%),用于,ELSI,。这一做法也得到有关国家包括中国的赞同和仿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建立了伦理委员会。,这在科学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一个国际合作的大科学计划,把,ELSI,列入子计划,作为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采取种种措施,包括课题立项、成果评估、论文发表、临床应用等等,以推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遵循伦理规范,更好地为人类造福,非常耐人寻味。,以上所述表明,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其必然性。科技与伦理尽管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活动,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生命伦理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辩护。,4,.,安乐死,引发的伦理性问题,一直以来,安乐死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国际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发达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安乐死愈来愈受到来自医学、社会、伦理、宗教等多个角度的普遍关注。关于安乐死的讨论突破了国界种族和信仰,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全球性论战。关于安乐死的是与非可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外赞成安乐死实施的呼声越来越高,荷兰关于乐死合法性的通过,意味着安乐死在法律上首次得到世人承认。尽管如此,由于涉及诸多伦理道德问题,安乐死在道德伦理和情感心态上被接受,仍然存在诸多顾虑,特别是在重视人伦道德的我国。,2006,年,12,月,20,日晚,,60,岁的皮耶尔乔治,韦尔比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在医生马里奥,里乔的帮助下,因肌肉萎缩症全身瘫痪近十年的韦尔比,终于能够摆脱进食管和呼吸机,实现自己死亡的愿望。就在他的生命尘埃落定的时候,一场关于安乐死的激烈争论在意大利拉开了帷幕,并引起全球的关注。,韦尔比在生命最后阶段发起的这场维护斗争,在意大利掀起了激烈的辩论。里乔认为,意大利法律赋予了病人拒绝治疗的权力,激进党主席马尔科,帕耐拉在得知韦尔比死亡的消息后说:“我们感激他的所作所为。这对我们这些热爱生命、自由和责任的男人和女人来说,是一种力量、爱和希望的源泉。”意大利众议院主席弗斯托,贝尔提诺提也表示:“他在众目睽睽下经历了痛苦,他为解决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做出了贡献。”但是,仍旧有非常多的人认为意大利法律禁止安乐死,韦尔比是被谋杀的,里乔就是凶手,意大利天主教会也拒绝为韦尔比举行宗教葬礼。,2009,年,5,月,2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韩国大法院长李容勋(中)对安乐死案作出裁决。批准对,76,岁的植物人患者停止延命治疗,并摘除呼吸机。这是韩国大法院首次批准执行安乐死。,(一) 赞成安乐死的观点认为:,1,安乐死是尊重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维护病人的尊严的体现,也是人类对生与死的更理性的认识和选择的文明体现。人们在追求快乐生活和生存价值的时候,若遇死亡来临,有权要求选择痛苦轻、折磨少、能维护尊严的死亡方式来缩短死亡的过程。人应有尊严死去的自主权,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是人道的选择。,2,实施安乐死符合现代生命伦理观。生命是神圣的,但又是相对的,人们在追求延长人的期望寿命的同时,应该重视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如果病人还有一线生机,就应当克服一切困难,竭尽全力进行抢救;但对于那些不可逆转的临终病人,则应尽可够解除他们的痛苦,使他们能在尊重、友爱、平静的气氛中告别人世。,3,实施安乐死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矛盾的困境之中,一方面,把有限的公费医疗资源支付给身患绝症、不可能治愈的病人,另一方面,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常有年轻人或儿童因小病得不到良好治疗而死亡或残疾。这无疑是医疗保健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表现,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能把这些资源用在可以康复的病人身上,既符合社会资源合理、公正分配的原则,又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二) 反对安乐死的观点认为:,1,安乐死是以不可逆转的诊断为前提的,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治不了的疾病,在今天的医疗技术条件下的不治之症,有望在明天成为可治之症。但是如果实行安乐死,病人就可能会失去改善的机会。这有悖于维护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2,生命是神圣的,生命只有一次。安乐死侵犯生命尊严,危害生命权利。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生命的国家,传统文化一向看中生命、重视血缘、注重孝道。因此,安乐死与我们传统的尊老敬老,尊重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文化不相吻合。对绝症患者放弃治疗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而且,对于家属来说不仅要承担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面对各方面来自社会的压力。,3,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人为地结束病人的生命,这是违反了古老医学道德传统的。,4,安乐死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安乐死理解上的差异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安乐死的患者自愿的前提条件很难界定,容易为自杀、他杀提供机会,尤其是会给一些不愿赡养老人的子女打开方便之门,甚至会出现遗弃老人的现象。,5,、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闪闪的红星,被“恶搞”成了网络短片,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除了主旋律影片被“恶搞”外,英雄人物、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也被“恶搞”,如雷锋、董存瑞、福娃等。 。有人在网上“恶搞”、编造了雷锋的所谓“,20,条死因”。有的说,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还有的说是看了网络笑话笑死的。,许多人们熟知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崇敬的偶像一再被调侃丑化。但是,面对试图借网络颠覆几代人心中英雄形象的歪风,众多网友愤而在各大网站和等社区发帖谴责,5,、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网络是知识经济的桥梁,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可以进行资源获取,缩短人们沟通的距离空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等。但由其衍生出的新问题接迥不断地出现,譬如“艳照门”事件、南京公交人肉搜索、邓玉娇事件等,都涉及到网络的道德问题。,邓玉娇事件,也是通过网络这样一个桥梁传播出来的。这个事件分析起来比较复杂,单究其从利用网络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看,笔者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思考:首先,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给事件本身的透明度带来了好处,有利于社会对事件的了解,而不是曲解,也有利于舆论的监督;但另一方面,我想谈的是,一段时间网络舆论过度地宣扬该事件,导致舆论胁迫司法的可能出现,这也是不愿意看到的。诚如这是一件正面的事件,舆论胁迫司法,给司法施加压力,形成公正判决,尚有可取之处;如过被一些没有道德的不法份子利用,来颠倒黑白,形成错误的舆论误导,让判决缺乏公正力,使真正的黑手逃之夭夭。这将是及其悲哀的一件事情。,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商业化发展,网络正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网民们在这一虚拟的社区中进行着“数字化”生存。然而网络社会日益凸现出道德失范问题,如利用网络知识产权、人身名誉侵害、虚拟财产实施侵权,甚至借助网络实施诈骗、犯罪等。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反思网络社会秩序有效建立的各个要素,以及如何在虚拟世界当中实现伦理道德的重新建构。,1,、网络易造成情感冷漠。网络的发展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由于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因而又减少了人与人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因此虚拟家庭、虚拟情人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使一些人在网络上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而难以面对现实的社会,这就直接影响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引起了情感的冷漠。,2,、信息安全与产权的的保障问题。网络的出现使信息安全与产权保护面临种种困惑,在日益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有很多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甚至是有害信息也充斥了整个网络,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些甚至直接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使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产生了极大怀疑。,3,、信息“霸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但实际上,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不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互联网主机在高收入和低收入地区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例如,芬兰的主机比拉美与加勒比的总和还多,亚太地区的三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的主机比该地区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纽约的主机比非洲的总和还多。”,4,、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融合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技术层面上,互联网以其高科技的优越性俘获并控制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如果人们事无巨细都要跟各类网络终端打交道,人际交往势必弱化,人类的生存方式将受制于网络技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具体内容为:(,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文件里去窥探;(,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盗;(,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作假证;(,6,)你不应该拷贝或合作你没有购买的软件;(,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人类同胞的理解和尊重。,三、科技,-,伦理意识及反思,2001,年一月五日人民网科教版发表署名刘大椿文章:现代科技的伦理反思,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家的伦理责任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发展,科学研究逐渐职业化和组织化,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也随之从其他社会角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集合为有形的或无形的科学共同体。当我们将科学建制放到社会情境中考察的时候,科学建制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其更为重要的目标是,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利,且前者不得有悖后者之要求。因此,科学研究中的责任成为对科学进行全局性伦理考虑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规范,也得以广泛地建构。,对科技负载价值的伦理反思有关科技的哲学、历史、社会学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科技与科技的运用后果并非绝对分立,科技本身是负载价值的。它所负载的价值是社会因素与科技因素渗透融合的产物。站在一个相对中性的立场,可以认为,科技的核心机制是“设计”和“创新”。纵观现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如果说现代科学把世界带进了实验室,现代技术则反过来把实验室引进到世界之中,最后,世界成为总体的实验室,科学之“眼”和技术之“手”将世界建构为一个人工世界。,我们看到,迅猛发展的当代科技与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的互动往往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一方面,革命性的、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技术的出现,常常会带来伦理上的巨大恐慌;另一方面,如果绝对禁止这些新科技,我们又可能丧失许多为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新机遇,甚至与新的发展趋势失之交臂。为了克服科技的加速变迁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巨大惯性之间的矛盾,将当代科技活动拓展为开放性的科技,伦理实践,必须建立一种互动协调机制,当代科技的伦理“软着陆”机制,即当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的缓冲机制。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公众对当代科技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具体的讨论,使支持方、反对方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及其前提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通过磋商,对当代科技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其二,科技工作者和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