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检测技术概述

上传人:门**** 文档编号:243116477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5.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_检测技术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第一章_检测技术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第一章_检测技术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自动检测技术,Automation,of Test & Measurement Technology,绪论,检测技术,这门课是什么?,有什么用? 有用吗?,讲什么内容? 有意思吗?,怎么讲?,如何学?,考试容易吗?,测试和检测的定义是什么,?,测试与检测,没有望远镜就没有天文学,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细胞学,没有指南针就没有航海事业,测试和检测的概念,对一个物理量的测量,-,测试,-,解释,1,检查有无、测量特征,-,检测(针对材料质量的检查,-,检测,-,)解释,2,妥协的结果,-,测试与检测,英文的对应词,:,measurement,testing,广义上是人的认知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度量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例如“热”,),例:曹冲称象,方法:比较法;,装置:船、石头、小秤;,检查,、,测量,,从而得到:,定性,、,定量,的结果。,涉及的学科内容,对被测试量的认识:,如热是什么?,如何感知被测量量?,怎样才能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感受被测量量及其变化?,物化为传感技术,如何比较被感知量?,定量化问题,量纲,量测技术,涉及的学科内容,检测的物理原理(传感原理),-,物理化学原理,传感器技术,-,被测量转换为电信号,材料,半导体,微纳米等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方法,:FFT,小波,硬件,处理器件为例,: LM101-AD620, Z80-FPGA,软件,计算机技术,交叉学科,它的意义?(,1,),对于科学的意义,: “,科学,只有当人类懂得测量时才开始”,-,门捷列夫,桌椅,建筑,飞机的雷达等各种检测测试设备,载人飞船大量测试设备,它的意义?(,2,1,),工业过程中的地位以加工一个零件为例,毛坯,成品,检验出厂,半成品,它的意义?(,2,2,),以加工一个零件为例,涉及的检测问题,如何知道毛坯是否符合要求,形状尺寸,内部质量,如何知道半成品符合要求,尺寸,质量要求,如何知道达到了成品的要求,如何知道成品达到了出厂要求,它的意义?(,2,3,),工业过程中的地位以加工一个零件为例,毛坯,成品,检验出厂,半成品,检测过程,它的意义?(,2,4,),工业过程简化为一个测控过程,测量和检测是信息的源头,信息获取,有用信息,反馈控制,信息处理,工业过程,它的意义?(,3,),日常生活,再谈温度,检查身体,国家的实力,南海撞机事件的本质是侦察和反侦察,NMD,的核心技术,发现,-,检测,拦截,-,检测,击毁,-,检测,NMD和TMD,从,NMD,和,TMD,说起,如何发现目标,-,一个测试过程,卫星如何预警,地基雷达如何预警,如何使拦截导弹击中目标,一颗子弹如何才能打中另一颗子弹?,思考题:,如果要,1.5,马赫速度的拦截以,1,马赫飞来的导弹,请思考需要解决的检测和测试问题,讲什么?,(1-1),如何完成需要我们解决的一个检测任务,?,检测一个我们关心的量?思考它涉及的东西,如何测量天气的闷热?,如何测量人体的基因缺陷?,如果你在大海之中,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如何发现敌方的导弹?,.,讲什么?,(1-2),任务分解,对检测任务的科学描述,如“闷热”,从系统角度介绍测试和检测的基本原理,热,-,测温度,温度测量的各种方法,闷,-,湿度,如何搭建一个检测系统,如何评价一个检测系统,讲什么?,(2),在上述基础上分析材料缺陷的检测技术,:,缺陷的描述,从缺陷检测的基本原理,如何搭建一个缺陷检测系统,测试系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无损评价的可能性,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学会某一本书上的东西?,会搭建一个测试系统?,考试及格?,教学目的?,我的教学目的:,考试及格,学会某一本书上的东西,会搭建一个测试系统,怎么讲?,以你们为主,和大家一起分析完成一个检测任务,从简单的温度测量谈起,结合科研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气体检测,泄漏检测,位置测量,倾斜检测,参考书,检索“测试”或“检测”为主题的书籍,检测信号的处理部分,传感器部分,具体参考书:,检测原理部分:传感器基础,缺陷检测部分: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测试系统及其评价:测试技术基础,第,1,章 检测技术概述,1.1,检测的地位与作用,1.2,检测的基本概念,1.3,检测系统的构成,1.4,一般检测方法,1.5,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25,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1.1.1,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1.1.2,信息流是客观世界的一个主流,1.1.3,检测仪器仪表的作用,26,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1.1.1,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历史时代:,手工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生产方式:,人与简单工具,动力机与机械,自动测量控制,智能机械装置,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工业革命,蒸汽机内燃机电机,石器木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27,测控系统中人与机器的机能对应关系,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检测技术是人类感觉器官的扩展和延伸,是人类观察自然和测量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电路手段,检测技术是一门实用型、综合型的新兴边沿学科,其应用领域非常 广泛。,28,检测系统中人与机器的相互参与程度,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100%,100%,?!,人力,机器,远古 社会发展时间轴 未来,29,1.1.2,信息流是客观世界的一个主流,物,料,流,能量流,信息流,客观世界,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30,信息获取是信息流的一环,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链,信息应用,传感器,仪器仪表,自动化,通信,计算机,信息链 ,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应用,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无所不在,通讯和网络技术,=,信息传输无所不在,自动化科学与技术,=,信息应用无所不在,信息获取 ?,=,无所不在 ?,信息流的瓶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科学与技术,32,获取信息,是仪器科学的基本任务,仪器仪表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器仪表是信息工业的,源头,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33,“信息获取”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方向,五至十年后必将出现信息获取无所不在的景象。,存在的问题:,(,1,)未从信息获取科学的角度建立学科的理论基础;,(,2,)未能从系统的角度建立学科体系;,(,3,)存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创立“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学科” 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科学需求,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必然性!,34,信息获取的,学科体系,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物理型敏感材料与元件,敏感材料与元件,传感器与仪器,机器感知,化学型敏感材料与元件,生物型敏感材料与元件,力学量传感器与仪器,物理量传感器与仪器,化学量传感器与仪器,结构型敏感材料与元件,机器视觉,机器触觉,机器嗅觉,机器味觉,生物量传感器与仪器,机器听觉,信息获取理论,信息获取的仿生学模型,信息获取的信息论模型,35,1.1.3,检测仪器仪表的作用,工业生产,倍增器,科学研究,先行官,社会生活,物化法官,军事斗争,战斗力,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36,资料:,据统计,一辆汽车内配备的检测点有,50100,个,一架飞机内约有,3000,个,一台大型发电机组内约有,4000,个,一个大型石油化工厂约,6000,个,一个大型钢铁厂约,2,万个,在各种现代化高新技术产品设计制造中,测量工作已占首位,而测量系统的成本甚至可以达到该装备系统总成本,50%,以上。,资料:,在军事方面,可以说现在战争是科技战争,也就是传感器战争。从,20,世纪初的探测地雷,到现代的阻击导弹。为了寻找伊拉克所谓大规模杀伤武器,联合国武器检查组使用传感器搜索了伊拉克的每个角落,甚至是隐藏于地下近百米的军事设施也不能幸免。,检测技术及仪表,唐山学院,信息工程系,资料:,海洋是人类,21,世纪重点开发的新的生存空间,是蕴藏巨大资源的宝库,是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主要战场。要开发海洋,必须先认识海洋。因此,对海底重力场、磁场、地形、地质、矿藏种类、气象、化学成分、特别是对,5000m,以下的深海探测,主要依赖于各种传感器。,资料:,美国早在,20,世纪就把,80,年代看作是传感器年代,把传感技术列为,90,年代,22,项关键技术之一。,日本把传感技术列为十大技术之首。,我国也把传感技术列为八五、九五重点发展项目。,在当今社会,传感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工业生产倍增器,检测技术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 关键领域,在美国:检测技术占,4%,,拉动经济增长,66%,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41,检测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在线检测:零件尺寸、产品缺陷、装配定位、 过程控制,.,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42,检测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离线检测:零件参数、,尺寸与形位公差、,品质参数,现代工程装备中,,检测环节的成本约占,5070,%,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43,44,检测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日新月异,发动机:,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提供发动机的工作状况信息,,对发动机工作状况进行精确控制,温度、压力、位置、转速、流量、气体浓度和爆震传感器等,汽车传感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内容,普通轿车:约安装几十到近百只传感器,,豪华轿车:传感器数量可多达二百余只。,底 盘:,控制变速器系统、悬架系统、动力转向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等,车速、踏板、加速度、节气门、发动机转速、水温、油温,车 身:,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等,温度、湿度、风量、日照、加速度、车速、测距、图象等,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45,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46,检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日俱增,家用电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自动对焦,-,红外测距传感器,数字体温计:接触式,-,热敏电阻,非接触式,-,红外传感器,自动感应灯:亮度检测,-,光敏电阻,空调、冰箱、电饭煲:温度检测,-,热敏电阻、热电偶,电话、麦克风:话音转换,-,电容传感器,遥控接收:红外检测,-,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办公商务:,可视对讲、可视电话:图像获取,-,面阵,CCD,扫描仪:文档扫描,-,线阵,CCD,红外传输数据:红外检测,-,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医疗卫生:,电子血压计:血压检测,-,压力传感器,血糖测试仪、胆固醇检测仪,-,离子传感器,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47,48,科学研究的先行官,诺贝尔奖获得者,R. R. Ernst,说“,现代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靠尖端仪器的发展,”,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指出“,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近,80,年来,与科学仪器密切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38,人,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检测技术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49,军事战斗力,1991,年海湾战争 精确制导武器,8%,2003,年伊拉克战争,90%,1994,年美国防部建立自动测试系统执行局:统一,海陆空测试产品的规格标准,立体作战,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50,检测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美军研制的未来单兵作战武器,-,OICW,夜,视瞄准机系统:非冷却红外传感器技术,激光测距仪:可精确定位目标。在发射,20,毫米高爆弹时,激光测距仪可将目标的距离信息自动传输至高爆弹的爆炸引信,以便精确的设定引爆时间。,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51,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检测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1.,地基拦截器,2.,早期预警系统,3.,前沿部署,(,如雷达),4.,管理与控制系统,5.,卫星红外线监测系统,监测系统,:,探测和发现敌人导弹的发射并追踪导弹的飞行轨道;,拦截器:能识别真假弹头,敌友方,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52,检测技术在航天领域举足轻重,飞行器测控,-,检测飞行器姿态、发电机工况,控制与操纵,火箭测控,-,检测火箭状况、姿态、轨迹,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53,“阿波罗,10”,:,火箭部分,-2077,个传感器,飞船部分,-1218,个传感器,,检测参数,-,加速度、温度、压力、 振动、流量、应变、 声学、,神舟飞船:,185,台(套)仪器装置,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54,“物化法官”,检查产品质量,监测环境污染,识别指纹假钞,查服违禁药物,侦破刑事案件,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55,教学实验、气象预报、大地测绘、灾情预报、环境监测、交通运输、海关缉私、医药卫生,涵盖,:,吃穿用、农轻重、海陆空,1.1,检测的地位和作用,56,57,58,59,60,61,62,63,我国与世界存在巨大差距:,世界上有,2,万多种传感器,而我国仅能生产,3000,种;,世界传感器市场,790,亿美元,我国产品仅占,1.4%,。,64,目前的传感技术难以完全满足国家需求,主要问题: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中、高档产品被国外垄断,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先进军事装备被禁运。,传感器面临技术落后瓶颈,需要新的突破!,65,1.2,检测的基本概念,自动检测技术:,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任 务:,寻找与自然信息具有对应关系的种种表现形式的信号,以及确定二者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从反映某一信息的多种信号表现中挑选出在所处条件下最为合适的表现形式,以及寻求最佳的采集、变换、处理、传输、存储、显示等的方法和相应的设备。,66,定义,:,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传感器、检测仪器、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全部操作,:,检测过程:,信号采集、信号处理、信号显示、信号输出,检测器具:,被测信息,:,物理量(光、电、力、热、磁、声、,),被测对象,:,宇宙万物(固液气体、动物、植物、天体,),化学量(,PH,、,成份,),生物量(酶、葡萄糖、,), ,1.2,检测的基本概念,物理量、化学量,实验比较过程,测量因素,:对象、方法、设备,67,工业检测技术涉及的内容,:,热工量:,温度,t,( 、,K,、 ),例:,0 ,等于,32 ,,,20 ,等于,68 ,,,100 ,等于,212 ,压力(压强),p,(,Pa,)、,压差,p,、,真空度、流量,q,(,t,、,m,3,)、,流速,v,(,m/s,)、,物位、液位,h,(,m,),机械量:,直线位移,x,(,m,)、,角位移,、,速度、加速度,a,(,m/s,2,) 、,转速,n,(,r/min,)、,应变,(,m/m,)、,力矩,T,(,Nm,)、,振动、噪声、质量(重量),m,(,kg,、,t,),几何量,长度、厚度、角度、直径、间距、形状、粗糙度、,硬度、材料缺陷等,68,工业检测涉及的内容(,续),物体的性质和成分量:,空气的湿度(绝对、相对)、气体的化学成分、浓度、液体的粘度、浊度、透明度、物体的颜色,状态量:,工作机械的运动状态(启停等)、生产设备的异常状态(超温、过载、泄漏、变形、磨损、堵塞、断裂等),电工量(,U,、,I,、,f,、,R,、,Z,、,E,、,B,在电工、电子等课程中讲授,大多数不属于本课程的范围。),69,接口总线,存储显示分析监控判断决策,一般构成:,信号检出,信号检出,信号检出,信号转换,信号转换,信号转换,处理显示,处理显示,处理显示,信号检出:,功能,-,将被测信号的转换为电信号的变化,器件,-,传感器,信号转换:,功能,-,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转换为便于处理的形式,器件,-,信号调理电路,处理显示:,功能,-,分析,、,处理,、,显示,通讯接口,/,总线接口,(RS232,、,RS485,、,GPIB,、,PCI,、, ),其它环节:,存储、监控、决策,1.3,检测系统的构成,70,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压力,流量,温度,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光电式,磁电式,电桥,放大器,滤波器,调制器,解调器,运算器,阻抗变换器,笔式记录仪,光线示波器,磁带记录仪,电子示波器,半导体存储器,显示器,磁卡,数据处理器,频谱分析仪,FFT,实时信号分析仪,电子计算机,被测对象,传感器,中间变换,测量装置,显示及,记录装置,实验结果,处理装置,激发装置,1.3,检测系统的构成,71,检测与控制系统,实例,控制仪表,控制器,检测仪,表,被控对象,举例:汽包系统,72,按测量手续分类:,直接测量、间接测量、联立测量,;,按测量方式分类:,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微差式测量,;,按敏感元件是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分类:,接触式测量、非接触式测量,;,按被测量变化快慢分类:,静态测量、动态测量,;,按测量系统是否向被测对象施加能量分类:,主动式测量、被动式测量,;,按被测量是否是在生产进行的实际过程中被测分类:,在线测量、离线测量,。,1.4,检测方法分类,73,静态测量,74,对缓慢变化的对象进行测量亦属于静态测量。,最高、最低,温度计,75,动态测量,地震测量,振动波形,76,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直接测量:直接将,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包含,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标准量,标准计量单位(如米尺、光栅尺、激光、,),绝对测量,定值标准量(如某一固定尺寸),相对测量,优点:,测量过程简单而迅速,,缺点:,难以达到较高测量精度。直接测量方法在工程实践中被广泛应用。,77,-,绝对测量:,采用仪器、设备、手段测量被测量,直接得到测量值,测量结果:,20.1 mm,-,相对测量:,将被测量直接与基准量比较,得到偏差值,特点:,简单、直观、明了; 测量精度不高,基准量:,20.00 mm,测量值:,+0.08 mm,结 果:,20.08 mm,特点:,精确度高;复杂、成本高、要求高,78,直接测量,电子卡尺,79,间接测量,如测导线的导电率,:,测量与被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参量,被测量由计算获得,如质量流量,:,优势:间接测量可以实现难以直接测量的被测量的测量。,缺点:相对于直接测量,间接测量过程手续较多,所需时间较长,有时可以得到较高的测量精度。间接测量多用于实验室测量,工程测量中亦有应用。,80,间接测量,对多个被测量进行测量,经过计算求得被测量(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比重)。,81,开环测量与闭环测量,开环测量:,反馈测量:,特点,:简单、直观、明了; 测量精确度不高,特点,:精确度高;复杂、成本高、要求高,传感器,输入量,x,输出量,y,传感器,输入量,x,输出量,y,放大,反向传感器,82,偏差式测量、零位测量、微差式测量,偏差式测量法,:测量过程中用测量仪表指针的位移,(,即偏差,),决定被测量。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时,标准量具不装在仪表内,而是事先用标准量具对仪表刻度进行校准。,优点:偏差式测量法简单、迅速;,缺点:由于是间接与标准量进行比较,测量结果精度较低。,83,零位式测量法,:又称补偿式测量或平衡式测量,测量过程中,用指零仪表的零位指示测量系统的平衡状态,在测量系统达到平衡时,用已知的基准量决定未知量。用此方法进行测量时,标准量具设置在仪表内,在测量过程中标准量直接与被测量相比较;测量时,要调整标准量,即进行平衡操作,一直到被测量与标准量相等,即指零仪回零。,优点:用零位式测量可获得高的测量精度;,缺点:由于需要可调的标准量,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进行标准量的动态调节,致使仪表构成复杂,难以测量快变信号。,84,微差式测量方法,:综合了偏差式测量法与零位式测量法的优点,此方法是将被测的未知量与已知的标准量进行比较,取得差值,然后用偏差法测得此差值。应用此方式测量时,标准量具装在仪表内,该标准量具的值与被测量非常接近。在测量过程中,标准量直接与被测量进行比较,由于两者的值很接近,测量过程中不需调整标准量,而只需测两者的差值。,优点:反应快、精度高。,微差法:,偏差法和零位法的结合,确定被测量余数,确定被测量大值(与标准量大体平衡),85,接触式测量、非接触式测量,接触检测,:指在测量过程中敏感元件与被测介质产生实际物理上的接触。,非接触检测,:指利用物理、化学及声、光学的原理,使被测对象与敏感元件之间不发生物理上的直接接触而对被测量进行检测的方法。,86,接触式测量,87,非接触式测量,例:雷达测速,车载电子警察,88,离线测量,产品质量检验,89,在线测量,在流水线上,边加工,边检验,可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加工精度。,90,思考:,杆秤、磅秤和天平分别属于何种检测方法?,动圈式毫伏表?自动平衡是仪表?,检测方法分类,91,1.5,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国际发展趋势:,微型化,采用,MEMS,技术、纳米技术,集成化,采用,IC,技术和,SOC,技术等,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与信息融合技术,学科发展趋势:,建立系统的信息获取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趋势:,仿生学微纳米技术传感技术,92,人类技术创新之源,=,生产实践,+,模仿自然界,仿生学为攻克信息获取难关,提供了新的科学途径,技术创新趋势,仿生学,+,微纳米技术,+,传感器, 仿生微纳米传感器,仿生学,微纳米技术,传感器,解决传感器目前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1,测量技术指标不断提高,2,高新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大量采用,3,微型化、智能化、固体化,4,立体化、,网络化,现代检测技术发展趋势,95,不断提高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量程范围、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要求也相应地在提高。近年来,人们研制出许多高精度和宽量程的检测仪器以满足各种需要。人们还对传感器的可靠性和故障率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得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及寿命大幅度的提高。现在,许多检测系统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连续工作数十万小时。目前,人们正在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检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96,1,测量技术指标不断提高,精确度、测量范围、速度、可靠性、稳定性等,例如:工业参数测量精确度普遍优于,0 .02%,;,电压测量范围:纳伏,10,6,V,;,电阻测量范围:超导,10,14,;,频率测量范围:,10,10,Hz,;,压力测量范围:,10,8,Pa,;,温度测量范围: 接近绝对零度,10,10,C,;,尺寸测量灵敏度:纳米甚至亚纳米,可靠性:平均,25,万,h,,,甚至高达,25,万,h,;,稳定性,:年变精确度,0 .05%,;,现代检测技术发展趋势,97,提高测量精度,数字电压、欧姆表,将量程切换到,2V,时,最小显示值为,1V,提高可靠性,承受剧烈振动,2,、,高新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大量采用,检测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技术学科,新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激光技术、微纳米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新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等,新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等,1.5,现代检测技术发展趋势,100,2.,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物理效应,扩大检测领域,月球车,2.,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物理效应,扩大检测领域(续),火星车,2.,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物理效应,扩大检测领域(续),“惠更斯”号登陆土卫六的效果图,土卫六表面,2.,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物理效应,扩大检测领域(续),安全检查,3,微型化、智能化、固体化,微型化:,微电子技术和纳米技术:体积小、集成度高、功能增加。如,MEMS,器件:集传感、监测、信号处理、执行等功于一体。微泵、微流量控制芯片、微生物芯片等。,智能化:,计算机(包括,DSP,),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具有理解、分析、判断和控制等多种功能的仪器。,固体化:,分离式仪器仪表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做成一个封装的系统。,1.5,现代检测技术发展趋势,105,3.,发展集成化、功能化的传感器,可,拍照的手机,4.,采用计算机技术,使检测技术智能化,面部 识别技术,4.,采用计算机技术,使检测技术智能化(续),单片机芯片,4,立体化、,网络化,立体化:,单个仪器仪表测量处理一维、二维、三维信息。,传感器与仪表空间配置,完成大型工业装置、,工业控制过程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化:,互联网、局域网、现场总线将各仪器仪表联系,在一起,实施网络化测量、数据传输与共享、,远程诊断等。,1.5,现代检测技术发展趋势,109,110,111,112,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