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修学手册学习提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3115123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皈依修学手册学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皈依修学手册学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皈依修学手册学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皈依修学手册学习提纲,广化寺,39,期、,40,期佛学班共修,对于皈依的认识,错误的认识:,皈依仅是一个手续,皈依仅是一个仪式,正确的认识:,皈依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皈依贯穿整个成佛的修行。,皈依是我们初学佛人目前应当努力实践的修行法门。,关于皈依法门的几个重要的问题,1,、什么是正当的皈依之因?,2,、如何培养对三宝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并,使之持久作用?,3,、应如何修习并不断强化、深化皈依?,4,、皈依后应当研读哪些经论?,5,、皈依后应当遵循怎样的修学次第?,6,、如何选择并亲近善知识?,皈依修学手册,的结构分为九章,【,一,】,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三,】,认识三宝,【,四,】,如何皈依,【,五,】,皈依的正行,【,六,】,皈依的学处,【,七,】,皈依的利益,【,八,】,皈依的修习,【,九,】,结束语,一、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1,、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2,、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3,、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4,、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修学佛法的共同要领和基本规则,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1,、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皈依的意义,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手续。,皈依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大道的开端,皈依不仅是领取一张入场证(皈依证)还要自己去走,才能生效。,不皈依的过失,若不皈依,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也会有一些收益,但所得极少。,不皈依的修学,只是凭个人喜好的抉择,没有全身心的归投三宝,无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脱颖而出。,2,、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皈依三宝的目的,错误的皈依目的,等待三宝的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正确的皈依目的,使自己成为三宝!,自身成就三宝的品质!,什么是三宝的品质?,佛,觉悟。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空性和趣入空性的中道。,僧,圣贤僧的品质即无漏慧及解脱德。,注意: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萨那样的品质!,念诵佛菩萨名号修行的功德和过失,功德,仰慕其智慧、德行,从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最终于自身成就同样的品质。,这是标准的佛子行。,是对皈依的圆满完成。,举例如下页,过失,为了得到佛菩萨的护佑。,为了祈求满足一己的私欲,为了成就自己的凡夫心。,念诵佛菩萨名号的真实意义,念观音圣号,忆念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激发自己圆满成就同样的慈悲品质。,念弥陀洪名,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为修学的楷模。策励自己成就同样的宏誓伟愿。,3,、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我不知除皈依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阿底峡尊者,例举佛法不同修行法门与皈依三宝之间的关系,早期,阿含经,极为重视忆念三宝的修行。,三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六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十随念:六随念,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汉传佛教中:,净土宗念佛法门,念佛: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例举佛法不同修行法门与皈依三宝之间的关系,禅宗,即心是佛,普贤行愿品,至高至深至圆至顿的念佛法门属于深层次念佛。概括为: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结论: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皆以对佛陀的忆念和皈依为核心!,一切法门的修行都未曾离开皈依三宝。换言之,是对皈依三宝的不同诠释。,忆念三宝的内容,念佛:应闻思经教,如理思惟。尤其对于信心尚未完全建立者,唯有加深对佛陀功德、品质的认识,才能使所念佛号充满力量。,念法:忆念佛陀的教法及所设施法门,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念僧:以忆念圣贤僧为主,一切未成佛的声闻圣者及诸大菩萨,忆念他们的德行,忆念他们的修行法门,4,、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皈依是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皈依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皈依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这种信仰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是修行的动力。,是否具足对三宝的信心及决定胜解,请时常自问如下问题:,1,、对于所学的佛陀言教都信受奉行了吗?,2,、对于所受的戒律都悉心守护了吗?,3,、对于善知识的教诲都如法实践了吗?,以上问题是检验三宝在我们心中是否确立稳固地位的试金石。,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1,、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2,、念死无常,3,、念三恶道苦,4,、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1,、认识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何为暇满人生?,暇满分为:八有暇和十圆满,可概括为这么几点:,首先是心智健全,具有听闻和理解佛法的能力;,其次是没有耳聋、目盲等残障,能阅读经典或聆听善知识说法;,第三是没有错误观念为障碍,如受某些思潮影响而全盘否定宗教;,第四是生活在有机会听闻佛法的地方。,八有暇,非地狱道,非饿鬼道,非畜生道,非盲聋暗哑,非世智邪辩,非正法灭尽时,非北俱芦洲,非无想天,十圆满,1,、众同分圆满:谓得生为人,2,、处所圆满:谓生于有四众弟子之地,3,、依正圆满:依报是生于有佛法之地;正报是诸根不缺,能听闻受持佛法,4,、无业障圆满:谓今生不曾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5,、无信解障圆满:谓不被拔无因果等邪见所蒙蔽,6,、大师圆满:谓遇佛出世,7,、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谓值遇无上佛法,8,、胜义正法流转圆满:谓值佛弟子等依法证得诸果向等,9,、正行不灭圆满:谓教证之法仍在世间流转,10,、随顺资粮圆满:谓具足修行所需资粮。,暇满人生具有多大的价值呢?,无法用语言描述,因为它是无价的,超过一切世间珍宝。,它能使我们开发生命的无尽宝藏,尽未来际解决自他一切有情的痛苦,共同走向解脱的彼岸。,人身难得,暇满人身较之人身更为难得,若不懂珍惜,不善于开发其潜能,将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皈依是开发生命无尽宝藏的必由之路。,念死无常是生起猛烈皈依之心的强劲动力,观无常,足以得道!,世尊,为什么要念死无常?,不是自寻烦恼,也非消极避世。为了使我们充分认识现实的严峻,时刻准备应对一切意外。即使在死亡突然来临时,也能从容面对,自在把握。因此念死正是为了鞭策我们积极利用今生来修法,使之成为改造生命的转折点,念死能使我们看清自身在轮回中的险境,认识佛法于生命的意义。自然生发寻找救护之心,就像落水者期待强者施与援手那样迫切。,一天不思惟死亡,这天就很可能空过,因为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回到往昔习气中,被串习左右,习惯有巨大的力量,必得以念死这般猛利手段对治之。,时常忆念三恶道苦是生起猛利皈依心的重要因缘,佛教认为有情众生于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而三恶道非常苦迫啊!三恶道离我们并不遥远,仅是一息之隔。这口气不来,我们有把握不堕落吗?,如何避免三恶道苦?拯救自他一切有情于轮回呢?唯有皈依三宝、如法修行乃得究竟解脱。,对于死亡的态度,凡夫怕死的原因,1,、放不下对世间的执着;,2,、不知死后去向何方?,修行成就者笑对死亡的原因,对于前途了如指掌,能随自身愿力作出抉择,或往生极乐,花开见佛;或倒驾慈航乘愿再来。,4,、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皆归死,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赖,不究竟的依赖,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金钱随时会换主人。,地位:将地位作为靠山,地位不会永远保有。,家庭:将亲人作港湾。,家庭难免出现变故。,因为一切皆在无常变幻中,本身就不稳定。,最究竟的依赖,生命的终极问题就是,如何安身立命。,而世间的一切无法究竟解决生命的终极问题,无法作为真正的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惟有三宝。,三宝的究竟处何在?,对于三宝的究竟处可以从实、德、能三方面分析。,一、真实。,佛陀是真实不虚的人天导师。,1,、佛陀确有其人,是彻底的觉悟者;,2,、佛陀施设的教法,能引领众生断除无明、圆满智慧;,3,、历代高僧大德依佛法走向解脱觉悟了。,二、德行圆满。,佛陀具备圆满的断德、智德和悲德。,1,、断德:断除一切烦恼,不会有任何缺陷,没有丝毫贪嗔之心;,2,、智德:成就一切智慧。,(,1,)如所有智:证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2,)尽所有智:了知缘起显现差别的智慧。,3,、悲德:圆满大慈大悲。,三宝的究竟处何在?,三、佛陀具有度化众生的能力,1,、断德圆满:故能引导众生熄灭烦恼,断除妄想;,2,、智德圆满:故能按众生种种根基施设教法,分门别类地予以教化;,3,、悲德圆满:故能感知众生苦难,而发心救度,没有附加条件,远离亲疏分别。,结论:实、德、能是选择信仰的的判断标准,三、认识三宝,1,、何为三宝,2,、三宝的种类,3,、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正是通过修学佛法开启这一宝藏!,济群法师,1,、何为三宝,三宝的名称,佛,:梵语,布达。乃觉悟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梵语,达玛。包括佛陀所证之法及所,说之法。,僧,:梵语,僧伽。为献身佛法的实践及弘,扬者,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宣称三皈依,梵语: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汉译: 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三宝的内涵,佛,佛:觉者,觉悟的人。,成佛就是智慧的圆满成就。经典中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也是至高无上、彻底圆满的觉悟,佛的核心内涵就是觉悟,佛之三德的核心不曾离开觉,:,智德是觉悟的体现,亦为契入空性的妙用;,断德因觉悟而有,觉悟能化解烦恼习气;,悲德未离觉悟作用,究竟意义说悲智不二。,十方世界皆有佛,本土教主为释迦牟尼。,三宝的内涵,法:,能诠的言教,法:佛陀所演说的觉悟教法。有三藏十二部。,三藏,经藏,梵语修多罗,藏有蕴涵之义,贯穿佛法不令散失;,律藏,梵语毗奈耶藏,灭诸过失、止恶修善、调伏诸根,如法律般断决罪之轻重,是佛弟子的行为准则;,论藏,梵语阿毗达摩藏,抉择辨别一切法义,以无漏智慧对观四谛诸法之理,为各大菩萨及历代祖师对佛法的领悟和诠释。,十二部则指一切经教的内容分类,分别是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和授记。,三宝的内涵,法:,所诠的义理,教法,理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二谛、三性、缘起性空等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破除无明烦恼业障。,教法偏重理论,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证法,行持,戒定慧、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修行法门。,证法偏重行持,即调整心行之术,帮助我们改善生命现状,证得诸法实相,成就佛菩萨那样良好的品质。,三宝的内涵,僧,僧伽:和合之义,一人不能称僧,须四人以上方可。僧团,清净和合的团体。,僧伽是佛陀的追随者、正法的住持者、修行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众生的指导者。,僧伽有圣贤僧和凡夫僧之分。,圣贤僧,十地菩萨、四果四向等,又有声闻僧和菩萨僧之分。,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凡夫僧,包括一切出家现僧相而尚未证果、见道者。,为何将佛法僧称为“宝”?,三宝之“宝”具有六层含义:,一、稀有难得,。虽人人具有三宝品质,却深藏不露、,虽有若无。,二、清净,。三宝品质乃远离一切的的无垢法。,三、势力,。三宝具有强大势力,可解除一切烦恼执着,四、庄严。,一者三宝能净化心灵烦恼(净化世间);,再者三宝品质蕴涵无尽功德(清净诸佛国土),五、最胜,。三宝品质极为殊胜、清净无漏,拥有化解,烦恼的能力,六、不变。,相对多变、不稳定的有漏世间而言。,2,、三宝的种类,(,1,)、住持三宝:,(,2,)、化相三宝:,(,3,)、理体三宝:,(,4,)、一体三宝:,(,5,)、自性三宝:,(,1,)住持三宝,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使其在世间薪火相传之意。,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住持三宝为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2,)化相三宝,化相三宝乃三宝在世间的化现。,佛宝:应化于世、八相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法宝:四谛、十二因缘等义理,僧宝:佛陀在世间度化的僧伽,(,3,)理体三宝,理体三宝是三宝最究竟的意义。是三宝成其为三宝的真正原因。,佛宝:觉悟。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宝:空性。一切经教和修行法门最终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证悟空性。法的究竟处为空性,而非经教。,僧宝:贤圣僧的品质。无漏的智慧和解脱。,(,4,)一体三宝,三宝就其内容而言有佛、法、僧三,但从本质而言是一体的。,佛的实质是觉性,法的实质是空性,僧的实质是和谐(不二),(,5,)自性三宝,从实质上与理体三宝、一体三宝无别;所不同的是就凡夫众生而言。认识到在生命某个层面具有佛菩萨那样的品质,无疑会给众生在修行上提供极大信心。,3,、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皈依三宝中的两种过失,执着外在三宝的过失,通常学佛者往往偏于住持三宝,执着佛像、经书、现前僧团的师父,忘却了皈依住持三宝是为了通达理体三宝、自性三宝,最终开发内在的三宝。,若仅仅停留于住持三宝,这种皈依必是流于形式,不得真实受用。,排斥外在三宝的过失,某些“禅宗行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自己本来是佛,何必听闻经教,皈依外在三宝。,须知,自性三宝虽存在于生命的某个层面,但要通过相应的修学实践才能认识这一层面。,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的关系,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本是一体的,只因我法二执将其分开。无论是排斥外在三宝还是执着外在三宝,都将成为开发内在三宝的障碍。一旦破除我法二执,便不存在内外之别了。,修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认识有多深。,四、如何皈依,1,、生起皈依之心,2,、依法传授皈依,3,、菩提信物,4,、注意事项,1,、生起皈依之心,修学的当务之急:,加深对皈依之因的认识,有下列皈依之因:,发心求解脱、发心度众生;,基于对佛教的朦胧好感;,在佛教中寻找精神慰藉,祈求平安护佑,潜藏某些投机心理,皈依的实质所在,认识正确的皈依之因,发誓皈依三宝的前提在于,通过对轮回苦及三宝功德的忆念,于三宝具足极大信心,产生对三宝完全的依赖、信服和追随,最终依此一暖步入佛道修行。,若未将三宝视为唯一救祜者,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皈依之因,并通过如理思惟加强。,不如法的皈依行为,不少人皈依之后,也愿意参加各类佛教活动,也喜欢寺院的清净氛围,也认同佛法的种种道理。但这种喜欢和认同都不够强烈,更不是唯一的。因为他们同时还喜欢红尘的繁华,也认同世俗的标准。于是乎,,过着有宗教情怀的世俗生活,,并以此为乐。当然,懂得些佛法道理并运用于生活,总能起到相应的调心效果。而佛法本身,也并不排斥世间法。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二者孰轻孰重,其中又以什么,为究竟、唯一的皈依处。,如法的皈依心行,皈依是以至诚恳切之心,发自肺腑地宣誓:我从此皈依三宝,以佛为皈依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助伴,济群法师法语,对三宝生起真切皈依之心,我们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状态走出来。生命虽是一大推混乱的综合体,但其中又以无明、我执为核心。无明为惑业之源,我执为烦恼之本。若想从这种生命状态脱颖而出,其难度远胜于摆脱地球吸引力。唯有对三宝生起完全信解将生命轴心由自我转变为三宝,方能进入全新的生命轨道,就像火箭推动飞船进入太空。所以说皈依之心是推动生命素质提升的强劲动力,2,、依法传授皈依,皈依仪轨包括以下内容:,一、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有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二、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皈依: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尽形寿归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四、回向。,我们是否得到皈依体了?,“三皈依”的内容为皈依仪式的关键所在。若皈依时未曾听清,便不得皈依体。,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受皈依时,是否听清法师宣讲的三皈内容?若只是懵懵懂懂参加了皈依仪式,对三皈内容未有明确认识,是需要重新皈依的。,3,、菩提信物,1,、法名,2,、皈依证,3,、念珠,4,、发本,4,、注意事项,1,、三宝是一体的,不可能只皈依三宝之一;,2,、皈依时应发心并观想:,(,1,)上等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2,)中等发心,为个人解脱而发心,(,3,)下等发心,为眼前平安如意而皈依,皈依体也相应分为上中下三等,3,、皈依时自称名字。,五、皈依的正行,1,、亲近善知识,2,、听闻正法,3,、如理作意,4,、法随法行,瑜伽师地论,-,四法行,1,、亲近善知识,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皈依之后,须选择如法生活,具备佛子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而契入空性,解除内心迷惑打开生命宝藏。,这一切都有赖于师长悉心指点。,佛陀时代新出家僧人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如何是堪为众生依止的善知识?,大乘庄严经论,列举善知识十条标准:,1,、具足戒;,2,、具足定;,3,、具足慧;,4,、德行圆满;,5,、精进;,6,、通达教理;,7,、通达真实,8,、说法善巧;,9,、具足悲悯,10,、断除疲厌,济群法师:作为善知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素养,第一、具足戒行。,佛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律为修行的基础,具足戒行堪为人天导师、众生依怙。,第二、具足正见,。这是善知识标准最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更重要。如果知见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将我们引向解脱。正见是佛教与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见,自断善根。,第三、具足悲心,。惟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弟子无微不至的指点。,值遇善知识后,我们应如何亲近并获得传授呢?,第一、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第二、念恩生敬。,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如是念:在无尽生死中,我们之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第三、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2,、听闻正法,(,1,)听闻正法的意义,(,1,)听闻佛法的意义。,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按照,听闻集,所言,听闻正法有如下利益:,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广学多闻,广泛读诵大小乘经论;其二、对同样的内容反复不断的听闻思维。,如因果之理、无我之理,必须不厌其烦地数数听闻,将法义无遗漏地拷贝于脑海,镌刻于心中,成为思维的一部分。多闻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能转化为摧毁错误观念的力量。凡夫心刚强难调,若没有量的积累,法义对我们的作用,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即可隐而不显。唯以多闻不断强化,才能使佛法在心中打下深深烙印,乃至起心动念皆以法相应。,何为“多闻能远恶”?,生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观,若是观念错误,便会不断制造问题,导致不良心态。一旦观念调整,心行必随之调整。而树立正确观念的捷径便是闻思经教,通过观察修端正认识,从而远离不善的行为和情绪,如此也就扭转了人生的轨迹。,何为“多闻舍无义”?,无义即无意义的人生。在这个世间,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浑浑噩噩地度日,忙碌于工作、事业、家庭、儿女等等,以此为生命轴心,有人不堪重负,也有人乐在其中,但以佛法的智慧观察,这一切于人生只有暂时的意义,只是行将消失的泡沫而已。无论事业还是金钱,一切成败得失无非意味着泡沫的大小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意义。通过多闻,我们能拥有透视现实的智慧,看清世间本质。否则也会向世人一样,将之当做真实来追求,耗费一生光阴。当然多闻主要是听闻佛法,而非世间林林总总的知识、信息,唯有听闻正法才能帮助我们照见人生真相。,何为“多闻得涅槃”?,涅槃是彻底的熄灭烦恼,契入生命的真实。这一境界也需要通过多闻乃能证得。因为多闻能使我们获得佛法正见,进而契入空性,导向涅槃,证佛所证。,(,2,)端正闻法的态度,若将我们的心比喻为法器,如何将法乳尽数装入其中并保持原有品质,就需要以相应的条件为前提。,菩提道次第论,中为我们总结了闻法必须远离的三种过失和六种观想。,三种过失,倒覆之器,谓于闻法过程中心不在焉,思绪纷飞,不能将法义注入心田。这种时常处于昏沉和散乱中的心,就像倒覆的器皿无法装入任何东西。所以闻法时当摄心端坐,专心聆听,切忌昏沉掉举。,不净之器,带着许多固有观念而非清净心闻法,于所闻法义不能如实接受,反而使其经过原有想法的处理和污染,不再是纯正的佛法。就像一个充斥辣椒、酱油、醋的器皿,即便倒入纯净的水,也会变成辣椒、酱油和醋的混合物,面目全非。因此我们应以清净心闻法,从而保持所闻法义的纯正性。,漏 器,虽然对所闻法义没有污染,但闻法后不加思维温习,就如有漏的器皿,虽已将水完完全全倒入,仍将流的一滴不剩,六种观想,于己须如病者想;,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于教法生起医药想;,于修行生起疗病想;,于如来须作正士想;,于正法生起久住想。,哪些属于正法?又应依怎样的次第修学呢?,首先应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此两部经帮助我们认识三宝甚深功德,通过对三宝的了解和忆念,强化皈依之心。,此两部经阐述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因地修行的宏伟愿力和广大行持,是大乘行者应当积极培养的信念,其次,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生活、持戒、止恶行善,阿毗达摩法蕴足论,-,学处品,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十善业道经,在家居士应当认识和遵行的学处,对五戒有详细说明。,在家居士应如何待人处事,如法生活。,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拣别佛法与其他宗教知见上的不同。,再次、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基本套路和次第,佛法概论,(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菩提道次第论,(宗喀巴),佛法基本内涵,成佛修行的基本脉络,从学佛到成佛的完整纲要。帮助我们在短时间掌握佛法要领,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最后要树立佛菩萨的行愿,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弥勒菩萨著),入菩萨行论,(寂天菩萨著),菩萨地,从菩萨的发心及行果,全面阐述了菩萨道的修学内容。尤其是,菩萨地,中的,戒品,,在汉地、藏地都曾单独译出,广行流通,成为实践菩萨道的重要准则。,此论由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开篇,详细说明了菩提心修习的前行、受持及如何依六度圆满菩提心的过程,对于菩提心、菩萨行的实践原理及方法论述得非常透彻,操作性极强。,此两论为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具备行愿后,还须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辨中边论,金刚经,六祖坛经,唯识宗重要典籍,依三性建立唯识中道见,为我们阐述了何为中道,何为边见的根本问题,对树立佛法正见有重大指导意义。,为般若系重要典籍。主要阐述空、无相、无所得的思想。指出菩萨行者在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过程中更应当具备的中观正见。,禅宗的根本典籍,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至高见地开显了成佛修行的捷径。,3,、如理作意,作为佛弟子应当具备的基本观念,四共:,1,、思维人身难得;,2,、念死无常;,3,、思维轮回是苦;,4,、深信业果。,深信因果,“,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关于业果之理,我们既要深信业的真实不虚,也应认识到,佛教的业力观是无我的业力观,故业力亦无自性,可以通过忏悔改变。若不能改变的话,无始以来所造业力足以使我们长劫受苦,永无出头之日。净除业障,乃一切修行的前行,主要通过追悔力(因信业果而竭力追悔)、依止力(修习皈依并发菩提心)、对治力(读诵大乘经典及修空观等)、遮止力(不复再造)进行对治。同时,广泛修习善行,使生命不断提升,生生增上。,如何净除业障,净除业障乃一切修行的前行。主要通过以下内容对治:,1,、追悔力,因信业果而努力追悔;,2,、依止力,修习皈依并发菩提心;,3,、对治力,读诵大乘经典并修空观等;,4,、遮止力,不复再造。,同时广泛修习善行,使生命不断提升,生生增上。,4,、法随法行,(,1,)皈依修习,(,2,)发心,(,3,)五戒,(,4,)四无量心,(,1,)皈依修习,(,1,)皈依修习的目的:,增长、强化对三宝的信心,使之坚定不移,乃至宁舍生命、亦不舍皈依,使三宝深深铭刻在心,起心动念不忘三宝,这是学佛者所要具备的基本功,必须经过修习皈依来完成。,(,2,)皈依修习的定课:,具体修习方式可根据,皈依修习仪轨,进行。,a,念诵三皈。,每日念三皈,1000,遍,在二至三年间累计完成百万遍;,b,礼佛。,(,2,)修习发心,下士道,增上善心,中士道,出离心,上士道,菩提心,中士道出离心的修习,出离不仅是出离现世,更是出离轮回,修学三无漏,三十七道品,成就解脱道,菩提心乃是觉悟、利他之心,更兼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上士道菩提心的修习,座上观修生起愿菩提心,1,、自他交换法。,(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2,、七因果法。,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而至菩提心。,(阿底峡尊者,修心七要,),3,、十种因缘。,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父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为念正法得久住,(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座下实修行菩提心,利他行,参照济群法师,认识菩提心,奉行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3,)奉行五戒十善,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十善:,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绮语,7,、不恶口,8,、不贪,9,、不嗔,10,、不邪见,(,4,)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无量是菩萨无我利他的广大心,一是指所缘众生的无量;一是指能缘之心无量。,这种无限的心行,与凡夫心确实存在根本差别,在初修习时,可从身边亲人开始观想,然后扩展到素不相识者,最后是曾经的冤家仇敌。逐步打开心量,包容一切,平等一味。,结论:佛法修习的共同基础,法随法行,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发心为我们把握了修行的方向,,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关于皈依的正行的总结,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和体会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生命本自具备的三宝品质。,六、皈依的学处,1,、遮止学处,2,、奉行学处,3,、共同学处,注:,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这里指皈依后,为护持皈依体所应遵循的实践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遮止学处,意谓皈依后不能做的行为;,奉行学处,意谓皈依后必须要做的行为;,共同学处,是相对于不共学处而言的,遮止学处与奉行学处为不共学处故。,1,、遮止学处,遮止学处共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僧宝有关,故为不共各别学处之一。,(,1,)皈依佛,终不皈依外道邪魔;,(,2,)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3,)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1,)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佛后,永远不皈依其他宗教或民间信仰。,也不应再以世间的感财物、地位为,究竟,归宿。,(,2,)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法后,应依教奉行,依法遵行各种戒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重点是,奉行五戒十善,。,(,3,)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僧后,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但遮止的意义主要在于不以其为皈依处,并不排斥在工作中与他们接触乃至合作。,注意当我们皈依后,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绝不能随顺。宁舍生命,不舍皈依。无论以什么方式认同毁谤三宝的做法,将立即失去皈依体。,2,、奉行学处,奉行学处即是,敬佛、敬法、经僧。,敬佛、敬法、敬僧是每个佛弟子必须做到的。不仅要发自内心地恭敬,更要将这份恭敬体现于一言一行中。,虽然众生本具佛陀的品质和智慧,但现有心行基础仍是凡夫心。若欲转变这一生命状态,必须从恭敬外在三宝开始逐步成就内在三宝,(,1,)敬佛,礼敬佛像。这是我们自身修行的需要,通过恭敬达到净化内心的效果。,恭敬佛像。,供奉如法、庄严、质地精良的造像。,本着恭敬心对破损、脏污的造像进行处理。,切勿将佛像作为装饰品、工艺品随处摆放。,不能以买卖佛像牟利。(发心及效果),(,2,)敬法,恭敬法、恭敬佛经等一切法宝,将经典视为佛的法身。,敬法根本在于依教奉行。,对法的恭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修学并实践佛法。如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是真正的佛子所为。,(,3,)敬僧,时常忆念僧宝恩德,因为他们对佛法的住持和弘扬,我们才有机会亲近僧团,听闻正法、走向解脱。,在家居士应护持僧团发展,或随缘乐助寺院建设;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行四事供养;或身体力行地参与各项弘法活动。,不说僧过恶,不妄加评论僧人。,恭敬三宝的意义,还在于帮助我们培植出家解脱之因。,3,、共同学处,共同学处即对三宝必须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共有五点:,第一、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第二、随念三宝大恩。,第三、随念大悲。,第四、凡事启白三宝。,第五、守护不舍。,第一、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1,、时常忆念佛、法、僧的无量功德,生起虔诚皈依之心。(自利),2,、看到每一个众生,皆存念:“汝等众生,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利他),功德:随时发愿,念念与三宝相应,将对自身心行改善有着不可思议的作用。,第二、随念三宝大恩,家中设一佛堂,每日至少以净水为供,平常得到任何精良的食品或衣物,皆应供养后才享用。,供养的意义:,1,、三宝乃世间最胜福田,由供养三宝而获无上福报。,2,、强化三宝在心中的地位,不断修习供养,内心就会时常与三宝相应,使其牢牢扎根于我们心中,第三、随念大悲,所以皈依三宝,就因为三宝具有无缘大慈、通体大悲的殊胜品质,我们要效仿佛菩萨,最终成就他们那样的慈悲和智慧。诸佛菩萨以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来修习大悲,我们从佛法得到利益后,也应引导一切众生投归三宝的怀抱,弘扬佛法,自利利他。,第四、凡事启白三宝,每做一件事前,首先恭敬合掌,启白三宝曰:十方三宝证知,弟子某某今日准备做什么,乞求十方三宝加持。,遇到困难时,同样可以向三宝祈求帮助,恭敬合掌曰:弟子某某遭遇困难,祈求十方三宝加持,使违缘远去,顺缘具足。,时时启白三宝不仅能获得三宝加持,也是培养皈依之心的重要修行。,第五、守护不舍,皈依之后,应坚定地守护皈依体,乃至舍命,亦不舍皈依。,切莫将外道与三宝的功德相提并论。若以为所有宗教殊途同归,说明我们对三宝并未生起不共的信心及坚定的信解。这样的观念会使我们舍弃皈依。,七、皈依的利益,1,、入佛子数,2,、诸戒之本,3,、减灭诸障,4,、集广大福,5,、不堕恶趣,6,、人与非人不能为灾,7,、随愿皆成,8,、速得成佛,八、皈依的修习,1,1,、如何修习皈依。,(,1,)唱三宝歌,(,2,)发心、供养、忏悔,(,3,)观察修,(,4,)安住修,(,5,)发愿,(,6,)回向,八、皈依的修行,2,2,、,仪轨,中发心的说明,八、皈依的修行,3,3,、,仪轨,中忏悔的说明,八、皈依的修行,4,4,、,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八、皈依的修行,5,5,、,仪轨,中发愿的说明,九、结束语,现状,济群法师认为当前教界存在三个问题:,大众修学无序,僧团管理混乱,弘法布教薄弱,济群法师认为大众在修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皈依师或老师修学,但目前对佛法有系统,认识并堪能引导他人修学的具格善知识很少,因缺乏系统引导,不能使学人得到受用;,自学、自修者,凭个人感觉阅读经论、摸索实践,因缺乏方向而知难而退或妄自尊大:多数修行人要么不得要领,要么偏执一端;学教者易落入玄谈,实修者又易流于盲修,济群法师撰写,手册,的缘起,济群法师撰写,手册,的缘起,背景,济群法师根据当代人根基浅薄、无力承,担圆顿法门的现状,以及当前教界以及大众修学中的问题,为正确引导信众修学佛法、断惑证真,而,提出建构大众化的修学体系的设想。,隋唐时人:根基较利、教理基础扎实、立宗立派时未将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主要阐扬圆顿大法,使上根利智者直下契入本心、立地成佛。,如: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当代人:根基浅薄,圆顿法门犹如天边云彩,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认识修学共同基础建构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是教界的当务之急。,基于对修学现状和背景的担忧和考量,济群法师提出了建立大众化修学体系以及现代佛教教育制度的宏大构想。,大众化修学体系主要包括:,1,、佛法的核心要素,2,、佛法的修行次第,3,、佛法的实践,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五项内容既是佛法的核心内容,又是佛法的修行次第,探讨佛法的核心要素,目的在于认识到这些内容“统摄一切佛法”、“适用于一切宗派”。,探讨修学次第,关键是要认识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佛教教育制度的构建,根据皈依、发心、戒律三大要素建立,佛教的初级教育制度;,围绕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以获得闻思正见为核心,建立佛教的中级教育制度,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理论为基础,以止观为重点,建立佛教的高级教育制度,依各类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参照社会先进教育经验,建立有佛教特色的实用教育制度。,皈依修学在佛法体系中的地位,其一、皈依修学是整个佛法核心内容的基础;,其二、皈依修学是佛法修行次第的基础,其三、皈依修学在佛教教育中属于初级教育的阶段。,缘起之一,皈依修学手册的撰述是在济群法师针对目前教界以及大众修学中的问题,为慈悲引导大众而构建大众化修学体系以及完善现行佛教教育制度的实践中产生的。其内容既具有作为佛法核心要素之一的“皈依”之内容;同时也提供了作为具体修学次第初步“皈依”阶段的行持指南。这是第一个缘起。,缘起之二,济群法师皈依修学手册是对皈依共修仪轨内容的具体说明。,我们应当知道,手册的内容是从佛法核心要素的角度阐述“皈依修学”;而仪轨是从修行次第的角度制定具体的修学程序和内容,这就为建立佛法与信仰的根本,为其后的发心、持戒、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修习止观打下牢固的基础。,佛法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之分,解脱道,解脱道的修行目标,是开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证得涅槃,成就解脱;,菩萨道,菩萨道的修行目标,是圆满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质,从而解除惑业,得大自在。,作为佛法核心内容的修行,解脱道皈依的修行,首先对解脱道的目标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脱对人生的重大意义,相信依法修行必能解脱。若缺乏信心,修行从何谈起?皈依正是对解脱的目标(佛)、解脱的方法(法)及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导师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与之建立信赖依存的密切关系,全身心皈依投靠。,菩萨道皈依的修行,就是对菩萨道的目标(佛)、修习菩萨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导我们走向无上菩提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身心归投,至诚依靠。,作为佛法修行次第的修行,皈依的修学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和考察。,1,、,是考察动机。(手册第二章),2,、,是否获得皈依体。,(手册第四章),3,、,是守护皈依体。,4,、,是修习并强化皈依。,手册,的结构和内容,【一】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三】认识三宝,【四】如何皈依,【五】皈依的正行,【六】皈依的学处,【七】皈依的利益,【八】皈依的修习,【九】结束语,仪轨,内容概述,手册中第八章的内容就是仪轨的内容,这个仪轨包括了前行、正行、回向三个部分(,P41-45,),前行发心、忏悔、修七支供(帮助集资净障),正行观察修、安住修、发愿(核心是念诵三皈依),回向将修行功德回向。这部分内容,将,由张师兄向大家介绍。,【一】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济群法师依据佛法的核心要素及修学次第提出:,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而皈依在其中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要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去体会这一点。,【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如何建立正确的皈依之因是这一章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认识到生死无常、认识到三恶道苦,这是正确的皈依之因;,而通过对,三宝的实德能的考察判断进而认识到惟有三宝能够救度我们以及众生脱离苦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选择皈依三宝而不是其它的宗教或思想。,这是这一章的内容。,【三】认识三宝,三宝即是佛法僧。这是我们皈依的对象,那么三宝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大家不仅从名相上了解三宝以及三宝的种类(住持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自性三宝)而且要特别注意内在三宝,要逐渐趋体会内在三宝的涵义。因为内在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四】如何皈依,这是要解决如何获得皈依体的问题,皈依体是由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代代传承而来,全身心的皈依三宝,便意味着我们得到了由诸佛世尊沿袭至今的衣传承。我们以怎样的心接受,便会成就怎样的皈依体。,【五】皈依的正行,这是讲我们皈依仪式后又应如何进一步修行皈依。其内容为“四法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六】皈依的学处,这一章是讲在皈依后,应当奉行的行为规范,有共同和不共同之分,不共同的又有奉行学处和遮止学处之分。,遮止学处是皈依后不应当做的行为;而奉行学处是皈依后应当做的敬佛、敬法、敬僧。这部分内容要好好看、好好学、好好做。,【七】皈依的利益,皈依有八种利益,如佛子数、诸戒之本、减灭诸障、集广大福、不堕恶道、人与非人不能为灾随愿皆成、速得成佛;,可以说从世间的利益直至成佛都可以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