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综合农协-实现农村就地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课件

上传人:1ta3****9ta1 文档编号:243095471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综合农协-实现农村就地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建设综合农协-实现农村就地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建设综合农协-实现农村就地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建设综合农协实现农村就地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杨 团,2013.8,提纲,1,、,何谓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就地现代化,2、农村就地现代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3、农村就地现代化需要综合农协,4、农村就地现代化的东亚经验,5、中国综合农协的地方试验,6、总结,1.1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以低成本、强势政府主导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经济模式;以高消耗、城市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经济、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大中小城镇合理布局,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然要逐步完成: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市场和产业结构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三阶段。,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什么关系?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比例怎样?,1.2 什么是农村就地现代化,农民就地市民化、服务就地公共化;生态农业持续化,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无差异,专业农和兼业农在生存底线之上有序发展,幸福指数与城市大体持平 ;,生态维持、资源保护、社区服务、文教发展、多种就业、多样收入、农民共富、集体发声、城乡平等、互补共荣,超越工业社会现代化的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追求后工业时代人与地球和谐共处,2、,农村就地现代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过去30年,中国有5亿人迁入城市,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口总和。到2030年,预计还有3亿人将放弃农耕进入城市生活,到那时,中国城市人口将占到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中国将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在零星区域拥有巨额财富以及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但城市里充斥着庞大的贫民窟,在固化的社会分化中腐朽。,”,自1980年以来,建成区面积增加了3倍多,城市人口仅增长120%。,“,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城市化,”,。,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移居背后的故事,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2.2亿农民工中,有1.31亿人渴望成为城镇永久居民。如果这么多人(大约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真的在城市里定居下来,那么中国的命运在更大程度上将受他们的购买力、而非劳动力影响。,无序扩张的城市吸引到足够市民后,它们提供的生活质量将是低下的,这将促成一个分裂的社会和无法兑现承诺的经济,中国传统城市发展的三大动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工业反哺农业区域一体化,周边借势与融合,新型城镇化需要找到城市发展的长期动力和城市发展的核心能力,农村就地现代化,政策创新、组织创新要与城市的全要素对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村生态文明与社区建设。区域创新优势,不同区域不同特色,核心要素转换为人文特色、生产性和生活写性服务业、各类群体聚集圈等软性指标,3、农村就地现代化需要综合农协,农村,不仅是农作物产出地,更是是生态保护地和历史文化传承之地,可持续农业,是生态循环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农户生产、社团经营的,农民,不仅是农作物生产经营者,也是大地园丁,生态护卫者和文化传承人,以农为本即三农可持续发展,其中最有动力和活力的是农民,农民要随着乡村建设而抬头,乡村要随着农民抬头而建设,循环往复,乡村建设,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综合建设,农民抬头,共同富裕 集体发声,农民抬头、乡村建设,要建立以农为本的社会结构和履行综合功能的农协组织,综合农协,何谓综合农协(新农村综合发展协会),兼有,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以经济手段完成社会目标的职业农民团体。,目标,:农民增收、增权、增能;农业可持续;农村稳定发展;城乡和谐,功能,信用,供销,保险,推广,农村社区社会事业(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教育推广、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推广),三农政策执行,4、农村就地现代化的东亚经验,东亚地区(日、韩及台湾地区)综合农协特征,以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为基本成员,以乡镇为地域覆盖全体农民,以互助合作为基础,以权能分立为结构,以法定机构为制衡,为农户会员提供购销、信用、加工、商业、农技推广、文化教育与福利事业等综合服务。保护生态、传承文化是其基础,综合农协不是一般社团法领域的私法人,而是由特别法规定的法定机构和公法人社团。,大湖农会经营机构,农会出产的大米,鹿谷乡农会农民诊所,鹿谷乡农会的供销部,东亚农协的主要经验,立法保障,公法社团,需求导向,以农为本,社会企业,资产建设、权能分立、内部分配,集约经营,追求效率,推广教育,提高素质,以台湾农会为例-台湾60年农业成效,1952年农业产值占GDP的36%,就业占56%,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5%; 2011年这三者分别下降到1.7%、4.7%和.4%。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60%降到现在的13%,2011年,台湾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居世界第20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0%提高到80年代的95以上;农业增加值占GDP的1.6%,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一致;农业国际化水平高,2011年台湾农产品出口4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为59%,与荷兰等国接近;人均农业增加值1.33万美元,是大陆的10倍;城乡收入差距约.3:1,远低于大陆的3.3:1。,2011年台湾农会共302家,有会员187万人,占全省农户数的99% 台湾人口总数的8.1%,5、中国综合农协的地方试验,从农村合作金融走向综合农协,四川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从农村社区推广教育走向综合农协,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农协,从农民组织治理结构走向综合农协,湖北建始县河水坪新农协,从农业专业合作走向综合农协,四川南江县黄羊发展专业协会-南江县新农协,从农业公司走向综合农协,内蒙克什克腾旗赤峰永胜新农协,案例: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山西永济蒲州镇农民协会),横跨蒲州、韩阳两个乡镇、43个自然村,6220户,25800多人口,区域面积260平方公里,耕地8万亩,协会年销售额愈千万,近60名全职授薪人员,农民自己出资,自我经营,22个经济合作社十余个社会组织的整合体,经济合作:农资连锁、有机联合购销、资金互助、红娘手工艺等,社会合作:农耕家园(生态家园-垃圾分类、节庆礼仪、村史谚语、儿童教育、戏剧、食宿),农技推广:青年农场、农技推广员(有机棉花、小麦、玉米),恢复了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重建社会信任和信用,以综合农协的集体力量促进组织资产增长和农民增收;使分散的小农户恢复自信、自强自立,使农村基层社会充满活力。,1998,年创办“寨子科技中心”,农资店,2001,年创办妇女文化活动中心,2004,年创办农民协会,农资连锁超市,有机联合社,青 年 农 场,红娘手工艺,城乡互动中心,永济,运城,其它,服务宗旨,没有前后上下,只有真诚,不要讨价还价,只要公平合理,不以金钱第一,却要品质第一,产品输入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种子、农药、化肥服务,产销互动服务,22,个专业合作社,2008:经济合作部流程,有机棉种植基地,红,娘,手,工,艺,2001-2012 社区教育文化合作,妇女文化活动部,老年与残疾人服务部(8名护理员,服务8户),儿童教育促进部(年轻妈妈-幼教工作者),健康协会,农民学校,农耕家园,(垃圾分类、节庆礼仪、村史谚语、儿童教育、戏剧、食宿),电脑服务部,科技培训、健康教育,社区文化,综合农协的特征,中间性:,联结政府与农户、市场与农户的中间组织;,互助性:,会员互助,自我管理;,社区性:,以超越行政村的较大社区为基本单位;,社会性,:以实现共同富裕、集体发声为目的;,经营性:,企业方式运作,重视积累要有盈余;,服务性,:为会员提供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各类公共服务,农协,政府,市场,农,户,综合农协的社会机制,法人登记 产权保护,社会企业 公共分配,权能分立 市场经营,政府支持 民主监督,全员参与 推广教育,综合农协的意义和作用,战略上:,实现生态维持基础上的农村就地现代化和城乡互补共荣,经济意义:,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公平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意义:,实现农民共富、集体发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政治意义:,乡村民主治理、遏制腐败,重建农民和政府之间关系,总 结,农村就地现代化是生态农村、可持续农业和小农户的三农就地现代化,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实现三农就地现代化要重建农村社会基础结构,重整农村功能,综合农协是其三农建设的抓手。,综合农协以经济手段实现社会目标,是兼有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职业农民团体,在日韩台均为法定机构和公法人社团,其屹立百年、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中国综合农协的出现适应了中国走出三农困境和乡镇治理困境,重建农村基础结构,重建农民和政府之间关系的迫切需要。,综合农协建设应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在最近5-10年中进行政策试验和理论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