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分析

上传人:zuime****idai 文档编号:243095205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B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AB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AB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AB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分析,新版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主要内容解析,2,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申报材料的基本内容,第三章 专项审查的控制条件,第四章 专项审查的内容,第五章 超限大跨空间结构的审查,第六章 专项审查意见,第七章 附则,附录一: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主要范围的参照简表,表一 房屋高度(m)超过下列规定的高层建筑工程,表二、同时具有下列三项及以上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不论高度是否大于表一),表三、具有下列某一项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不论高度是否大于表一),表四、其他高层建筑,附录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项目,附录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专项审查情况表,3,第一章 总则,第二条 下列工程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一) 房屋高度超过规定,包括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第8章钢结构最大适用高度、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章中有较多短肢墙的剪力墙结构、第10章中错层结构和第11章混合结构最大适用高度的高层建筑工程。,(二) 房屋高度不超过规定,但建筑结构布置属于抗震规范、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的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三) 房屋高度大于24米且屋盖结构超出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和网壳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常用形式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暂不含轻型的膜结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主要范围参见附录一。,4,第三条 在本技术要点第二条规定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中,属于下列情况的,建议委托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一) 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B级高度的混凝土结构(超限高层建筑);,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第11章最大适用高度的混合结构。,(二) 5种超限结构,高度超过规定的错层结构;,塔体显著不同或(连体)跨度大于24m的连体结构;,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四种类型中三种的复杂结构;,5,委托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高度超过抗震规范规定且转换层位置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层数的混凝土结构;,(高位转换不利),高度超过抗震规范规定且水平和竖向均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三) 超过抗震规范第8章适用范围的钢结构;,(高度超限、或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或建造于类场地的钢结构,),(四) 各地认为审查难度较大的其他超限高层建筑工程。,6,第四条 对主体结构总高度超过350m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满足以下要求:,(新增),(一) 从严把握抗震设防的各项技术性指标;,(二) 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会同工程所在地省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共同开展,或在当地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中央与地方共同审查;或在地方审查基础上,再由中央审查),(三) 审查后及时将审查信息录入全国重要超限高层建筑数据库,审查信息包括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项目(附录二)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情况表(附录三)。,7,第五条 建设单位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申报材料应符合第二章的要求。专家组提出的专项审查意见应符合第六章的要求。,对于本技术要点第二条(三)款规定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除参照第三、四章的相关内容外,应按第五章执行。,第五章 超限大跨空间结构的审查,(三) 房屋高度大于24米且屋盖结构超出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和网壳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常用形式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暂不含轻型的膜结构),8,第六条 建设单位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应提供以下资料:,(一)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申报表项目见附录二, 至少5份);,(二) 建筑结构工程超限设计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至少5份);,(三) 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四) 结构工程初步设计计算书(主要结果,至少5份);,(五) 初步设计文件(建筑和结构工程部分,至少5份);,(六) 当参考使用国外有关抗震设计标准、工程实例和震害资料及计算机程序时,应提供理由和相应的说明;,(七) 进行模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结构工程,应提交抗震试验研究报告。,第二章 申报材料的基本内容,9,第七条 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提供的资料,应符合下列具体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共5款,),(一) 高层建筑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应说明其超限的类型(如高度、转换层形式和位置、多塔、连体、错层、加强层、竖向不规则、平面不规则、超限大跨空间结构等)和程度,并提出有效控制安全的技术措施,包括抗震技术措施的适用性、可靠性,整体结构及其薄弱部位的加强措施和预期的性能目标。,(二)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岩土特性参数、地基承载力、场地类别、液化评价、剪切波速测试成果及地基方案。当设计有要求时,应按规范规定提供结构工程时程分析所需的资料。,处于抗震不利地段时,应有相应的边坡稳定评价、断裂影响和地形影响等抗震性能评价内容。,10,(三),结构设计计算书应包括,:,软件名称和版本,力学模型,电算的原始参数(是否考虑扭转耦连、周期折减系数、地震作用修正系数、内力调整系数、输入地震时程记录的时间、台站名称和峰值加速度等);,结构自振特性(周期,扭转周期比,对多塔、连体类含必要的振型);,位移、扭转位移比、结构总重力和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刚度比、墙体(或筒体)和框架承担的地震作用分配等整体计算结果,主要构件的轴压比、剪压比和应力比控制等。,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采用时程分析时,其结果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进行总剪力和层剪力沿高度分布等的比较。对多个软件的计算结果应加以比较,按规范的要求确认其合理、有效性。,11,(四) 初步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的要求,设计说明要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结构的抗震等级等内容。,(五) 抗震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要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结论。,12,第三章 专项审查的控制条件,第八条 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重点是结构抗震安全性和预期的性能目标。为此,超限工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共4款),(一) 严格执行规范、规程的强制性条文,并注意系统掌握、全面理解其准确内涵和相关条文。,(二) 不应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和多塔等五种类型中的四种及以上的复杂类型,。,允许具有其中的三种,13,(三) 房屋高度在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B级高度范围内且比较规则的高层建筑应按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执行。,其余超限工程,应根据不规则项的多少、程度和薄弱部位,明确提出为达到安全而比现行规范、规程的规定更严格的针对性强的抗震措施或预期性能目标。,其中,房屋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的B级高度以及房屋高度、平面和竖向规则性等三方面均不满足规定时,应提供达到预期性能目标的充分依据,如试验研究成果、所采用的抗震新技术和新措施、以及不同结构体系的对比分析等的详细论证。,此款有较大修改,14,(四)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当结构安全与建筑形体等方面出现矛盾时,应以安全为重;建筑方案(包括局部方案)设计应服从结构安全的需要。(新增),第九条 对超高很多或结构体系特别复杂、结构类型特殊的工程,当没有可借鉴的设计依据时,应选择整体结构模型、结构构件、部件或节点模型进行必要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15,第四章 专项审查的内容,(7条),第十条 专项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 建筑抗震设防依据;,(二) 场地勘察成果;,(三) 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方案;,(四) 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和性能目标;,(五) 总体计算和关键部位计算的工程判断;,(六) 薄弱部位的抗震措施;,(七) 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对于特殊体型或风洞试验结果与荷载规范规定相差较大的风荷载取值以及特殊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规模大、高宽比大等)的隔震、减震技术,宜由相关专业的专家在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前进行专门论证。(新增),16,第十一条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作了较多补充,由原来的7款增加到10款),(一) 各种类型的结构应有其合适的使用高度、单位面积自重和墙体厚度。,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含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协调符合规范的要求),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的要求。,(二) 应明确多道防线的要求。框架与墙体、筒体共同抗侧力的各类结构中,框架部分地震剪力的调整应依据其超限程度比规范的规定适当增加。主要抗侧力构件中沿全高不开洞的单肢墙,应针对其延性不足采取相应措施。,17,(三) 超高时应从严掌握建筑结构规则性的要求,明确竖向不规则和水平向不规则的程度,应注意楼板局部开大洞导致较多数量的长短柱共用和细腰形平面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对不规则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可依据抗震设防烈度和高度的不同有所区别。主楼与裙房间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适当加大或采取其他措施。,(四) 应避免软弱层和薄弱层出现在同一楼层。,(柔软层:侧向刚度比相邻楼层的低;,薄弱层:水平抗震承载力比相邻楼层低),18,19,20,(五)转换层应严格控制上、下刚度比;墙体通过次梁转换和,柱顶墙体开洞,应有针对性的加强措施。,水平加强层的设置数量、位置、结构形式,应认真分析比较;伸臂的构件内力计算宜采用弹性膜楼板假定,上下弦杆应贯通核心筒的墙体,墙体在伸臂斜腹杆的节点处应采取措施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破坏。,(六) 多塔、连体、错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应注意分析局部区域或沿某个地震作用方向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相应加强措施。,21,22,(七) 当几部分结构的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必要时可取结构整体模型和分开模型计算的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八) 注意加强楼板的整体性,避免楼板的削弱部位在大震下受剪破坏;当楼板在板面或板厚内开洞较大时,宜进行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九) 出屋面结构和装饰构架自身较高或体型相对复杂时,应参与整体结构分析,材料不同时还需适当考虑阻尼比不同的影响,应特别加强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部位。,(十)高宽比较大时,应注意复核地震下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23,第十二条 关于,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有较大改动,由原来的3款增加到5款),(一) 根据结构超限情况、震后损失、修复难易程度和大震不倒等确定抗震性能目标。即在预期水准(如中震、大震或某些重现期的地震)的地震作用下结构、部位或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变形、损坏程度及延性的要求。,具体的承载力、变形参考指标,(二) 选择预期水准的地震作用设计参数时,中震和大震可仍按规范的设计参数采用。,24,(三) 结构提高抗震承载力目标举例:水平转换构件在大震下受弯、受剪极限承载力复核。竖向构件和关键部位构件在中震下偏压、偏拉、受剪屈服承载力复核,同时受剪截面满足大震下的截面控制条件。竖向构件和关键部位构件中震下偏压、偏拉、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复核。,(四) 确定所需的延性构造等级。中震时出现小偏心受拉的混凝土构件应采用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中规定的特一级构造,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时宜设置型钢。,(五) 按抗震性能目标论证抗震措施(如内力增大系数、配筋率、配箍率和含钢率)的合理可行性。,25,第十三条 关于结构计算,分析模型和计算结果 (共10款),(作了较多的补充),(一) 正确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注意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的差异(包括刚性板、弹性膜、分块刚性板的区别),通过结构各部分受力分布的变化,以及最大层间位移的位置和分布特征,判断结构受力特征的不利情况。,(二) 结构总地震剪力以及各层的地震剪力与其以上各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类场地时尚宜适当增加(如10%左右)。当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偏小需调整时,其以上各层的剪力也均应适当调整。,(三) 结构时程分析的嵌固端应与反应谱分析一致,所用的水平、竖向地震时程曲线应符合规范要求,持续时间一般不小于结构基本周期的5倍;弹性时程分析的结果也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即采用三组时程时宜取包络值,采用七组时程时可取平均值。,26,(四) 软弱层地震剪力和不落地构件传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的调整系数取值,应依据超限的具体情况大于规范的规定值;楼层刚度比值的控制值仍需符合规范的要求。,(五) 上部墙体开设边门洞等的水平转换构件,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必要时,宜采用重力荷载下不考虑墙体共同工作的手算复核。,(六) 跨度大于24m的连体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宜参照竖向时程分析结果确定。,27,(七) 错层结构各分块楼盖的扭转位移比,应利用电算结果进行手算复核。,(八) 对于结构的弹塑性分析,高度超过200m应采用动力弹塑性分析;高度超过300m应做两个独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计算应以构件的实际承载力为基础,着重于发现薄弱部位和提出相应加强措施。,(九) 必要时(如特别复杂的结构、高度超过200m的混合结构、大跨空间结构、静载下构件竖向压缩变形差异较大的结构等),应有重力荷载下的结构施工模拟分析,当施工方案与施工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时,应重新调整相应的计算。,(十) 当计算结果有明显疑问时,应另行专项复核。,28,第十四条 关于结构抗震加强措施,(一) 对抗震等级、内力调整、轴压比、剪压比、钢材的材质选取等方面的加强,应根据烈度、超限程度和构件在结构中所处部位及其破坏影响的不同,区别对待、综合考虑。,(二) 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采用增设芯柱、约束边缘构件、型钢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构件,以及减震耗能部件等提高延性的措施。,(三) 抗震薄弱部位应在承载力和细部构造两方面有相应的综合措施。,29,第十五条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一) 波速测试孔数量和布置应符合规范要求;测量数据的数量应符合规定。,(二) 液化判别孔和砂土、粉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据以及粘粒含量分析的数量应符合要求;水位的确定应合理。,(三)场地类别划分、液化判别和液化等级评定应准确、可靠;脉动测试结果仅作为参考。,(四)处于不同场地类别的分界附近时,应要求用内插法确定计算地震作用的特征周期。,30,第十六条 关于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方案,(一) 地基基础类型合理,地基持力层选择可靠。,(二) 主楼和裙房设置沉降缝的利弊分析正确。,(三) 建筑物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31,第十七条 关于试验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震害经验,(一) 对按规定需进行,抗震试验研究的项目,,要明确试验模型与实际结构工程相符的程度以及试验结果可利用的部分。,(二),借鉴国外经验,时,应区分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了解是否经过地震考验,并判断是否与该工程项目的具体条件相似。,(三) 对超高很多或结构体系特别复杂、结构类型特殊的工程,宜要求进行实际结构工程的动力特性测试,。,32,第五章 超限大跨空间结构的审查,第十八条 关于可行性论证报告,(一) 明确所采用的大跨屋盖的结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安全控制荷载和控制目标。,(二) 列出所采用的屋盖结构形式与常用结构形式在振型、内力分布、位移分布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三) 明确关键杆件和薄弱部位,提出有效控制屋盖构件承载力和稳定的具体措施,详细论证其技术可行性。,33,第十九条 关于结构计算分析 (共2款),(一),作用和作用效应组合,设防烈度为7度(0.15g)及以上时,屋盖的竖向地震作用应参照时程分析结果按支承结构的高度确定。,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应按100年一遇采用;屋盖体型复杂时,屋面积雪分布系数、风载体型系数和风振系数,应比规范要求增大或经风洞试验等方法确定;屋盖坡度较大时尚宜考虑积雪融化可能产生的滑落冲击荷载。尚可依据当地气象资料考虑可能超出荷载规范的风力。,温度作用应按合理的温差值确定。应分别考虑施工、合拢和使用三个不同时期各自的不利温差。,除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作用效应组合外,应增加考虑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作用效应组合。,34,(二),计算模型和设计参数,屋盖结构与支承结构的主要连接部位的构造应与计算模型相符。,计算模型应计入屋盖结构与下部结构的协同作用。,整体结构计算分析时,应考虑支承结构与屋盖结构不同阻尼比的影响。若各支承结构单元动力特性不同且彼此连接薄弱,应采用整体模型与分开单独模型进行静载、地震、风力和温度作用下各部位相互影响的计算分析的比较,合理取值。,应进行施工安装过程中的内力分析。地震作用及使用阶段的结构内力组合,应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的静载内力为初始状态。,除进行重力荷载下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外,必要时应进行罕遇地震下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的弹塑性分析。,超长结构(如大于400m)应按抗震规范的要求考虑行波效应的多点和多方向地震输入的分析比较。,35,第二十条 关于屋盖构件的抗震措施,(一) 明确主要传力结构杆件,采取加强措施。,(二) 从严控制关键杆件应力比及稳定要求。在重力和中震组合下以及重力与风力组合下,关键杆件的应力比控制应比规范的规定适当加严,(三) 特殊连接构造及其支座在罕遇地震下安全可靠,并确保屋盖的地震作用直接传递到下部支承结构。,(四) 对某些复杂结构形式,应考虑个别关键构件失效导致屋盖整体连续倒塌的可能。,36,第二十一条 关于屋盖的支承结构,(一) 支座(支承结构)差异沉降应严格控制。,(二) 支承结构应确保抗震安全,不应先于屋盖破坏;当其不规则性属于超限专项审查范围时,应符合本技术要点的有关要求。,(三) 支座采用隔震、滑移或减震等技术时,应有可行性论证。,37,第六章 专项审查意见,第二十二条 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主要包括下列三方面内容:,(一) 总评。对抗震设防标准、建筑体型规则性、结构体系、场地评价、构造措施、计算结果等做简要评定,。,(二) 问题。对影响结构抗震安全的问题,应进行讨论、研究,主要安全问题应写入书面审查意见中,并提出便于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查的主要控制指标(含性能目标)。,(三) 结论。分为“通过”、“修改”、“复审”三种。,38,审查结论“通过”,,,指抗震设防标准正确,抗震措施和性能设计目标基本符合要求;对专项审查所列举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勘察设计单位应明确其落实方法。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后,在施工图审查时由施工图审查机构检查落实情况。,审查结论“修改”,指抗震设防标准正确,建筑和结构的布置、计算和构造不尽合理、存在明显缺陷;对专项审查所列举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勘察设计单位落实后所能达到的具体指标尚需经原专项审查专家组再次检查。因此,补充修改后提出的书面报告需经原专项审查专家组确认已达到“通过”的要求,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由施工图审查机构检查落实。,39,审查结论“复审”,指存在明显的抗震安全问题、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建筑和结构的工程方案均需大调整。修改后提出修改内容的详细报告,由建设单位按申报程序重新申报审查。,40,谢 谢!,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机械电气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