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96001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西方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西方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二、托马斯的,“,情境分析,”,思想,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自我与社会),四、符号互动论的三种形式,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库利是美国早期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学家。,他的代表作是:,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社会过程,(,1918,),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研究,(,1930,),他有两个学术创造:,一是,“,初级群体,”,概念及其理论;二是,“,镜中我,”,概念及其理论。它们是当代西方社会学中互动理论的重要支柱。,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1,、,库利对符号互动论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2,、,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3,、初级群体的概念,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与他的初级群体思想密切相关。他认为,,初级群体是人们的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使得个人学会设身处地从他人的立场看问题的本领。,对他人的态度、评价作出迅速的反应,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对他人态度的敏感性只能在初级群体中得到培养。,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二、托马斯的,“,情境分析,”,思想,托马斯(,1863-1947,),他与弗洛里安,.,茨纳涅茨基合著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1958,),在西方影响很大。他对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了,情境定义、情境分析,的思想。,1,、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与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情景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情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它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托马斯认为主观因素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大作用。,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2,、对所处环境的反应依据对所处环境的主观定义,。,托马斯强调了情境定义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们把一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定理,”,。,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释,这对于解释个人行动的主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意义也仅仅在这里。他强调主观主义的客观后果,有明显的缺陷,个人与群体行动都离不开对于情境的主观定义,但个人与群体行动归根结底是受情境本身的作用。情境本身与主观定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自我与社会),符号互动的思想到了米德这里,才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他被称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创立者。,他生前只发表了很少一些文章,主要著作都是在他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他的代表作是:,当代哲学,(,1932,),心智、自我与社会,(,1934,),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行动哲学,(,1938,),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米德的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定是:,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米德认为,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实现的。同时,他把人际沟通过程加入,“,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公式。,米德认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环境中的这些客体通过在人们行为中发挥功能而成为刺激因素。,在此过程中,它们被定义为与上述行为过程相关的东西。正是在活动过程中,刺激因素获得了意义。,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1,、心灵,人和动物都有心灵,但动物只有生理性冲动,人还有反映性理智,二者互动构成人类行为。,(,1,)心灵能力是理解和运用有意义的姿势(尤其是语言)的能力。,(,2,)心灵能力是承担他人角色的能力。,(,3,)心灵能力是想象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心灵是行动,是使用符号去指导符号通向自我的行动,”,。,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2,、自我,(,1,)自我是客我与主我互动的统一体,-,主我:主我是非反思的、自生的、冲动的自我,是对情景刺激的直接回答,它赋予个人自由感和创造性。,-,客我:客我存在于意识之中,它把自身视为客体,从他人的角度评价自身的行为,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2,)自我的形成,-,自我的形成依赖心灵的能力。,-,人们从每一个互动场合中的具体他人那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最终结晶为相对稳定、把自己归属于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儿童自我形成二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米德认为,自我是对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产生于人的社会经历。他区分了,“,主体我,”,(,I,)、,“,客体我,”,(,ME,),主体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客体我也称社会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主体我与客体我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动态过程。客体我是社会提出的问题与任务,主体我则回答。个人的外在行动一般表现为客体我。也就是说,个人按照一定群体中人们的共同的态度与反应模式计划自己的行动,准备作出适应他人并符合自己身份的反应。,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3,、社会,(,1,)社会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产物。他人是,“,概化他人,”,,即能使个人一体化并对个人有影响的结构关系。,(,2,)社会是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合,他是动态与静态、历史与现实、个人与集体互动的统一。,人类有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是通过某些手势、姿势进行沟通。在社会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运用象征符号和姿态来表达思想意愿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合作,从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有意义的姿势是人际沟通中的象征符号。人类用于沟通的象征符号不仅仅限于身体姿势,还包括语词,即具有共同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人类使用有声符号的能力,使人类沟通不只局限于直接沟通,还可以进行间接沟通,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断精致与巧妙。,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4,、米德的理论并没有引起当代社会学者的多大兴趣,关注他的人很少。他的一位学生列举了三个原因:,(,1,)社会学者在探讨社会学的心理基础时,最常引用的是制约学习论,而米德没有提供这种理论;,(,2,)社会学方法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而米德的概念与理论难以量化;,(,3,)政府需要能够有效操纵和控制大众行为的技术。米德的观点不如制约学习论那样容易应用于控制大众行为。,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四、符号互动论的三种形式,(一)布鲁默及芝加哥学派,布鲁默(,1900,),,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业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1969,),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布鲁默的社会观,(,1,)即不同意把现实世界看作是心灵的产物。也不同意把现实世界看作是外部于人,固定于某中静态的形式。认为现实世界是人与人互动的结果。,(,2,)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刺激,反映过程,人们总是对对方的行为对出解释和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反映,这是一个符号互动的过程。,(,3,)社会科学研究应回到经验世界。它包括个人的活动、众多个人之间交错的活动。,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他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整理,全面、系统地论证了这一理论,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因此,人们也常常把完成符号互动理论体系的功劳归之于布鲁默。,1,、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1962,年,布鲁默发表了,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的重要论文,全面探讨了社会中的符号互动现象。人具有创造与运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大家都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人对符号作出反应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才考虑人体的需要。因而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2,、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传统的社会学家将社会视为一种结构或组织,认为人的行为就是这种结构与组织的产物,宏观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在决定人们的活动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布鲁默认为,他的符号互动论与此相反。它注意的是人们行动的联合,认为社会结构或组织只不过是一个框架,它们之所以能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它们影响了个人对情境的定义。人是有主观选择能力的。,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3,、关于符号互动论基本思想的归纳,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方法,(,1969,)中,比较全面地归纳了符号互动理论。,他提出的符号互动理论有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行动以事物对人们的意义为基础。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也各不相同。,第二、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与其同伴的社会互动之中。即人们的态度、观点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第三、当人们在处理所遇到的事物时,通过解释过程,事物的意义被运用和修改。,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4,、,“,共同行动,”,的概念,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行动。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个体通过解释过程将各自的行动路线协调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共同的解释和定义为行动者提供了内在的一致性。,5,、人们具有以他人的立场,通过移情,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事物的能力。,6,、文化、社会系统、社会分层等结构因素只是人们行动的情景。,而情景本身也是互动的产物,并且不是不变的。,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6,)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他在,符号互动的方法论立场,一文中,全面说明了他的方法论原则。,布鲁默强调经验主义的方法,,他反对西方流行的、专门技术和严格定量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他认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就是尽力把经验世界作为注意中心,尽力从经验中、从被研究者的立场上来了解社会现象。,布鲁默不愧为符号互动论的集大成者。符号互动论发展到他这里,已经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从基本概念到基本命题以至研究方法都比较齐备了。,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二)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拟剧分析框架),戈夫曼(,1922-1982,),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9,),公共场合中的行为,(,1963,),相遇,(,19660,策略性互动,(,1969,),公共中的关系,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戈夫曼的兴趣主要在于研究社会互动,注重分析互动时的状况。他的研究涉及到了人际互动中的许多细节,如问候、寒暄、致贺、道歉等。这是他理论的特点,也标志着符号互动论已经走上了对社会更为微观的具体细节进行研究的道路。,戈夫曼根据人际互动发生的场合,将互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社会机构,”,内,,即在一定的界限内发生的经常性的、持续性的互动;另一种是没有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如人们在接头的邂逅相逢。,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1,、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由于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理论被成为,“,戏剧论,”,。,戈夫曼认为,在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他认为,在互动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需要。,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1,)社会即舞台,戈夫曼创立了一种角色互动论,又称,“,拟剧论,”,(,dramaturgy,)。他把社会比作一种剧场,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扮演一定角色的演员,认为社会互动过程就是一种戏剧过程。,社会如同一个戏剧表演的大舞台,社会中的行动者如同舞台上的演员,每个人在社会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如同扮演一定的角色;,演员必须按剧本去表演,行动者也要遵守各种行为规范;,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对彼此的表演作出适当的反应和配合,行动者也必须针对互动者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演员必须与观众相呼应,行动者也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的,“,概化他人,”,的态度。,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2,)舞台分析,前台和后台,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社会舞台如同戏剧舞台一样,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演员面向观众表演的场所,前台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存在,它所构成的先决条件已由特定时空应有的历史环境提供,对演员要演的角色形成制约,演员的自主选择性是有限的。,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角色而言,演员自我表现的场所。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作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到后台来,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到表演中来。,因此,戈夫曼指出,成功的形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布景与个人门面,戈夫曼认为,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就要运用一些手段、工具来装点门面。前台是由布景和门面组成。,首先要有外部设施,布景,,是指保障演员表演的场景,是由一系列物理性的东西构成。,其次要有个人的装扮,门面,,门面分为外观和举止。,他还将个人的装扮分成两部分,一是,仪表,,这是人们身份的外部标志,二是,举止,,这是人们扮演角色时出现出来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3,),角色分析,理想化表演。,在前台,角色在观众面前呈现自己时,其表演要符合已经规定的角色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也构成观众的期望。意味着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在他人面前的表现要体现和例证社会公认的规则,符合社会的期望。,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印象管理。,理想化表演意味着演员要在观众面前创造理想的印象,控制和管理非期望性行为。,A,、创造理想印象的方法,-,选择,:尽可能按角色要求,对已有的前台背景、环境给以选用,使之有利于演员的表演。,-,隐藏,:在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东西,使观众不明内情而去赞赏表演。,-,掩饰,:用其他手段对演出过程中的差错进行遮盖,使观众无法发现演出问题。,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B,、非期望性行为的控制方法,-,预防,:在表演的前、中、后阶段,预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考虑,设计好应对的办法。,-,神秘化,:在观众和演员之间保持距离,使观众对演员产生敬畏。,-,补救,:当演出出现问题或干扰时,运用随即应变的办法使演出尽可能接近理想化。,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根据表演者目的不同,表演可分为,“,误解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误解表演的目的是通过表演给人一种错觉。神秘的表演是故意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给人一种神秘的现象,使别人产生崇敬的心理。,戈夫曼的研究是以符号互动论关于:主体我、客体我、镜中我和情境定义等思想为理论前提的。他从戏剧表演的角度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他认为,想让表演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实现剧组和观众之间的合作。因此,表演者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不依赖于他人的自我。演出必须包括情境定义的涉及,其中自我概念是重要组成部分。,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在表演中,会有一种,“,表现出来的自我,”,,这是观众根据演员的表演而得出的印象,被成为,“,强加给他的自我,”,。这种强加给的自我是舞台、表演等情境的产物,是所有参加表演人员的共同活动的产物。不管这个自我是否真实,它都是互动的关键。,在演出中,如果这个表现出来的自我不能令观众信服或引起观众怀疑,那么,互动过程就可能被破坏,社会机构中直接的、间接的系统就会出问题。同样,对于表演者本人来说,自我被别人怀疑,也会导致他个人的解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直接对表演者提出挑战。这是因为,在社会互动中,互动双方对于维持相互之间的身份共同承担着责任,一方的失败意味着另一方的活动也无法顺利进行。,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2,、对于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在,公共场合中的行为,、,相遇,等著作中,还研究了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他指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印象管理的原则也适用,即热门总是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期给他人留下有利的印象。,在对这类互动的研究中,戈夫曼提出了,“,角色距离,”,的概念。角色距离的研究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更进一步说明,只有当某种角色不仅适合一个人承担,而且对他具有某种,“,挑战,”,意味时,这个人才可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达到,“,进入角色,”,的程度。,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总之,,戈夫曼的理论专门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互动现象与技巧,企图通过这些表演手段来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他的理论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事实,揭示了人际互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但要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实现协调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起到修修补补的作用。,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三)标签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种理论自,50,6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到,70,年代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标签理论的基本倾向在库利和米德的著作中已有所表现,但勒默特、克贝尔等人的努力,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勒默特:,社会病态,(,1951,),人类的越轨、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1967,),克贝尔:,局外人:越轨社会学之研究,(,1963,),埃里克森也发表过文章,。,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观点:,标签理论认为,,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因此,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着重研究某种社会状况或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以及为什么被定为社会问题。,标签理论指出,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在一些社会中被视为是正当的,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则被视为问题;就是在同一社会中,对于同样的现象,人们也会贴上不同的标签。,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因为帖上不同的标签会分别有益于不同社会中的社会势力,或有益于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社会势力。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一些人被贴上,“,有越轨行为,”,的标签后,他们往往会真地按照标签所定的越轨行为的模式去做,结果发展出更多的越轨行为。,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勒默特最先提出了初次和再次越轨行为的理论。他认为,,那类第一次发生的、虽然违背了普遍的行为规范,但行为者本人与别人却并没有这样认定的越轨行为是,初次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这样的行为被公布于众,而且行为者的朋友、父母、雇主或者警察、法庭等也视这个人为越轨行为者,他就有可能发展为,再次越轨行为。,当再次越轨行为出现时,不但别人这样看,而且行为者本人也有意无意地接受这些,“,标签,”,。一旦某人被贴上了越轨行为的标签,他周围的人就会对他另眼相看。这就会迫使他与其他越轨者为伍,以越轨者自居,按照这种行为模式去做,并将此类行为变为自己的习惯。勒默特认为,将某种行为贴上再次越轨行为的标签反而会助长这种行为。,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标签理论认为,可以利用贴标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但只有将某种社会状况与行为贴上了,“,正当的,”,、,“,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标签,才会自动消除它们的对立性。,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评价:,标签理论强调了对社会问题、越轨行为主观评价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在评价、处理某种社会问题、越轨行为时,划分问题的界限要适当,打击面不能过大。,但是,标签理论片面强调人们心理上的反应,而忽视社会问题本身的性质,不去研究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是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对问题的主观评价上。因而,它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和正确处理越轨行为。,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小结:,符号互动理论的意义:,1,、它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理解人类社会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2,、它注重微观的研究,重视人际互动的过程,强调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条件(可以寻找产生问题的个人或个别原因);,3,、它重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理论,有助于人们研究现实的、实际的问题。,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的缺陷:,1,、它过于强调人的主观因素、主观心理因素,忽略了客观实际;过于强调表现出来的、为人们所认识到的东西,对于未表现出来的、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则认识不足;,2,、它过于强调每个个别人的因素,没有看到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制度等的作用;,3,、它的方法论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性。这是肤浅的经验主义行业现象主义的表现。,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思考题:,1,、库利的,“,镜中我,”,与米德的,“,自我,”,之间的一致和区别。,2,、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3,、戈夫曼戏剧分析的特点和基本内容。,4,、什么是标签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