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名士的休闲服

上传人:c****d 文档编号:242959732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7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代名士的休闲服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晋代名士的休闲服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晋代名士的休闲服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5/4/25,#,孟晖 晋代名士好为“散发裸身之饮”,这种风气对于美术史的意义,就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从此出现了许多袒胸露怀乃至半裸的男人形象,传统绘画由此多了一大表现主题。东晋南北朝是艺术史上一个伟大辉煌的时代,艺术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成就,迄为后人所难以想象。在这,1,一时期极其活跃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表现名士们和他们“散发裸身之饮”的活动,是绘画中的一个热门题材。“热”到什么程度?“热”到士大夫们不仅生前欣赏、甚至亲自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死后还要用表现“竹林七贤”的绘画装饰自己的墓室。近年,这些安置在墓室墙壁,2,上的表现“竹林七贤”的砖画、壁画,有一些被从南北朝的墓葬中发掘了出来。拿这些出土艺术品一比照,人们才发现,传世画卷、原来相传为唐代画家孙位所作的,高士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也正是表现“竹林七贤”的一幅作品。墓室绘画中的“竹林七贤”作品有一个共,3,同特征,就是它们都呈现出彼此大致相同的表现样式,说明在南北朝时代,这一类描绘“竹林七贤”的作品一直十分流行,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样式。南北朝墓室绘画中呈现的这种“七贤”表现样式,在,高士图,中几乎一样不变地得到了再现,这就说明,不管这一画卷本身,4,的具体产生年代是哪一朝,它主要是临摹和记录了南北朝产生的、此后代代相传的一种“竹林七贤”的表现样本。江苏西善桥东晋墓出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之向秀与刘伶“散发裸身之饮”的士大夫们,都披着半圆形的轻纱纶巾(,传,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身,5,披半透明轻纱纶巾的王戎(,传,唐,孙位,高士图,局部)有意思的是,在大样式一致的前提下,,高士图,在对“七贤”的具体表现上要比墓室绘画更大胆、彻底,墓室绘画中,七贤一般仅仅是“露头散发”、“箕踞”,至于“裸袒”,则至多是表现为衣衫凌乱,露出了前,6,胸、胳膊和腿脚,点到为止而已。大概在死亡面前要做到“放达”还是太难了,因此当时的士大夫中谁也没有胆量在自己的坟墓里画上一群裸体男人。但是,,高士图,是给阳世的人欣赏的,就没有这一番顾忌,于是,画上把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画卷已残,其余三人,7,已失)真地画成了没穿上衣的半裸体。在传世绘画中,这样大胆的作品并非仅此一例,流传到国外、现藏波士顿美术馆的,北齐校书图,,甚至比它走得更远。,北齐校书图,相传是北齐画家杨子华的作品(现存为北宋人摹本,原本已失),从画中表现有一些北朝时代才出现的,8,服饰这一线索来判断,这一画卷的原本确实应当是产生在北朝后期,即北齐前后的时代。这时代据“七贤”、“八达”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一段距离了,不过,晋人开创的独特风气看来仍然很受推崇。画中左边一段,就是画了一群士大夫,围坐在一张大坐榻上,一个个都是醉体难,9,支的样子,一看便知是“酣饮已累日”(,晋书,光逸传,)。沉醉中,这些人却在援笔凝思,准备乘着酒劲灵感大发,写出些美妙诗文。周围一群女婢在忙着服侍这些放达之士,有人捧来了琴,有人提着酒瓶,有人抱着供主客凭靠的隐几、隐囊。这其实是在表现后世文人画中,10,也一直津津乐道的一个主题,即“文人雅集”。不过,与后人不大相同的地方是,这一帮士大夫如同,高士图,中的人物一样,个个都是半裸体,全身用来避体的衣服,只有围在下身的一件吊带式的白裙。然而,让人感兴趣的是,,北齐校书图,中的这一帮放浪形骸的高士虽然,11,都已是半裸了,在没有穿襦衫的肩背上却都披了一条式样独特的轻纱披巾。这种披巾样式很有特色,是半圆形的,相当宽大,披在肩头,巾下缘足以垂到腰部以下。高士们把披巾搭绕在肩背上,两只巾角垂在胸前,披巾的两襟上缀有一对帛带,用以系结住巾角。无独有偶,,高,12,士图,中的山涛等人也是这样,在赤露的肩臂上披着同样的半圆形轻纱披巾。,北史,李翥传,中记载:“(李翥)晚节颇以贪酒为累。贫无居宅,寄止佛寺中。尝(常)著巾帔,终日对酒,招致宾客,风调详雅。”那么,什么是“巾帔”呢?据,释名,释衣服,所释:“帔,,13,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北齐校书图,中描绘的这种“披之肩背”的披巾,显然就是当时所说的“帔”,李翥“终日对酒”时所披的“巾帔”,与,北齐校书图,中描绘的披巾应当是形式上大致相近的同一类服饰。由此看来,,北齐校书图,、,高士图,中的描绘显然,14,都不是凭空杜撰,南北朝的士大夫在闲居的时候,确实经常披戴帔巾,作为便服的一部分。最有意思的是,在敦煌第,103,窟著名的唐代壁画“维摩诘经变”上,手持如意,与维摩诘论辩正酣的文殊菩萨,也在两肩上披着这样一件近乎透明的轻纱巾帔。维摩诘与文殊论辩,是为,15,东晋南北朝艺术家所热衷的题材,而那时的艺术家之所以对这一题材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题材最好地寄托了士大夫的人生理想。经过东晋南北朝艺术家的热情创作,这一题材逐渐形成了它独有的十分固定的表现程式,并且为唐代艺术所忠实地继承。观察现存的,16,维摩诘题材的绘画、雕塑,种种细节都表明,那些创作并发展了这一题材的东晋南北朝艺术家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借题发挥,通过这一佛教题材,他们实际上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士大夫们在清谈时的真实状态。也就是说,南北朝及唐代的维摩诘题材作品,其实是对东晋南北,17,朝士大夫的生活,特别是清谈活动的具体反映。在这样一类的作品中,文殊手执如意、身披轻纱巾帔侃侃清言的形象,显然正是对当时士大夫的理想化表现。把这一条资料与,北齐校书图,、,高士图,等表现两晋南北朝士大夫的作品相比证,不难看出,半圆形帔巾正是当时士,18,大夫格外喜爱的一种服饰。我总在揣测,在绘画中屡屡出现的这一种半圆形纱帔,就是文献中常常提及的“纶巾”。学者们一向认为纶巾是一种头巾。可是,陆翙,邺中记,有云:“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著紫纶巾,熟锦袴褶。”,陈书,儒林传,贺德基,中谈到:“,19,德基少游学于京师,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夹襦绔。尝于白马寺前逢一妇人,容服甚胜,呼德基入寺门,脱白纶巾以赠之。”从这两段文字的意思来推测,纶巾能够在冬天穿用,当是一种具有御寒作用的服饰。因为贺德基冬日衣裤单薄,妇人才赠他白纶巾,20,,赠巾之意,自当是助其御寒,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以赠披巾、披风一类服饰为宜,而不应赠头巾。再说,古人最重视头上所戴的巾冠,很难想象男女混用同一种头巾的情况,贺德基这样一位“世传,礼,学”的儒者,恐怕也不会接受女人的头巾。,晋书,谢万传,中更记载,21,,谢万曾“衣白纶巾”,证明纶巾是一种穿在身上的服饰,而非戴在头上的头巾。在文献中,纶巾又写做“轮巾”,“纶”、“轮”相混。如徐君倩,初春携内人行戏诗,中描写女性装束:“树斜牵锦帔,风横入红纶”,沈约,观新婚诗,却作:“红轮映早寒,画扇迎初曙”,,22,庾信,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也有句云:“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唐人李贺,谢秀才有妾缟练,诗之四:“泪湿红轮重,栖乌上井梁”,王琦汇解:“庾信诗:步摇钗梁动,红轮披角斜。李颀诗:织成花映红纶巾。二诗轮纶字体虽殊,详义则一。疑是妇女佩巾披,23,之属,故为泪所沾湿也”,庾信诗中更明言“红轮”是帔巾。另外,,后汉书,章帝纪,记:“癸巳,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唐李贤注:“纶,似絮而轻”,说明“纶”是一种似绵絮而轻的丝类物。,北齐校书图,等图中表现的披巾都呈半圆形,而且无一例外都是,24,以极为轻盈透明的纱罗制成,由此推测,或许最初因为这种帔巾形如半轮,因形得名为“轮巾”;后来,轮巾渐渐都改成以轻纱为质,于是又转写成了“纶巾”。,12,25,osrdffe,手串把玩与鉴赏,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