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上传人:gp****x 文档编号:242948765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李 世 杰,研究生导师培训班(合肥),1,变化的全球形势,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单位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全球化,没有国际竞争力,就没有国内竞争力。,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和生命周期缩短。有人说:人们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新技术,到工作岗位上几年后就已经过时了。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才成为就业的主要保障,地区和单位发展不平衡,世界市场不稳定。突发机遇和突发危机并存,快速应对的正确与否决定单位、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命运。,2,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4%,,,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消耗量分别占,7.4%,,,31%,,,30%,,,27%,和,40%,。,3,中国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难以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虽然有相对完整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规模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但,科学技术总体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4,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在减少;,SCI,收录的我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6,位,论文实际引文率却从,1986,年的,0.56,下降到,1995,年的,0.26,2003,年的,0.3,且在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不多;,1995,年,在国家授予专利总数中发明专利仅占,3.7%,,,若扣除其中国外机构、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则我国的发明专利仅占总数的,1.9%,;,2001,年我国的发明专利也仅占授予专利总数的,4.7%,。,5,SCI,,,2001,年底收录论文,3.5,万篇,第,6,位,占世界总量,3.5%,,,2003,年占,4.38%,;,高影响因子期刊比例,不高,;,引证率,下降,,,86,年,0.56,,,94,年,0.44,,,95,年,0.25,,,2003,年,0.3,;,平均引用次数,1.993,次,,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22,次)。,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及其影响,6,2004,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万件,但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7,高层次科学人才匮乏,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以及以杰出科学家为核心的基础研究人才群落或研究学派,不仅是制约我国科学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而且对我国未来杰出科学家的培养与成长将产生长期不利影响,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中国处于第,18,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有,206,人,占总数(,9073,人)的,2.26%,,其中一级组织担任主席仅,1,名,占,0.4%,,二级组织主席仅,24,人,占,1.1%,专家不少大家少,8,自,1998,年以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 产业技术的进步基本靠引进,本土的科技能力未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也促使科技发展战略调整。,9,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10,中国科学院历来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办院宗旨;,知识创新工程本身是一种出成果、出人才的机制,研究生培养就是知识创新工程的特殊,“,成果,”,和主要产出之一,是走人才强院之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11,路甬祥院长指出:,研究生不仅支撑着中国科学院,的现在,更塑造着中国科学院的未来。,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追溯历史,可以说,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与新中国研究生教育是同步发展的,中科院参与了全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和重大改革,在国内培养研究生方面始终站在最前沿、走在最前列,是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创始单位和见证者。,13,作为一种高级人才,研究生既是知识创新工程的成果,同时又是创造科技成果的生力军,,逐渐从知识传播的受体向知识创新的主体过渡。,研究生参与发表的论文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流动的研究生队伍还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带来了新活力;,这支流动大军进入社会后,还将对我国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管理和全社会科技素质的提高产生大的影响,将对我国未来的科技教育发展做出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14,导师的责任与素质,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导师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有创造性思维。,要具有责任心、事业心、自信心,要有统揽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宽博的知识面,把握学,科发展方向),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学风),要有创新的拼搏精神(创造性思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团队协作精神(开放、协作、奋进),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15,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之,要读书,更要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得失之迹。,”,“,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朱子语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16,审问之,“,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论衡 实知,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慎思之,“,举一反三,”,论语,述而,篇,“,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篇,“,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篇,17,明辨之,“,思之慎,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见于行。,”,朱憙,中庸或问,“,言必有三表(有历史事实做依据,符合一般的感性知识,于国于民有利),”,墨子,非命,笃行之,自,“,博学之,”,至,“,明辨之,”,为致知之事,,“,笃行,”,则为力行之事。,在知与行关系上,毛泽东认为,“,行,”,更重要。,布鲁诺、枷利略和开普勒皆是,“,笃行,”,的榜样,18,研究生培养,分类、因人制宜, 掌握 硕士生的培养和博士生的培养特点,开放性培养,学科交叉性培养,科学与技术兼顾性培养,创造条件:了解学科发展、了解科学问题、了解国际动向,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19,创造性,创造性思维能以常人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对比和分析,找到其中的相互关系,综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新想法、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新作品等。学术争论和学科交叉常常在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创造性的人能在迅速变化的复杂事物面前,及时抓住新机遇, 看到新前景,发现新现象,提出非传统的新思想,并发展出独特而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开始时,他们新奇的想法可能不为人们接受,经过反覆科学地验证之后,才为同行普遍认可。,20,知识的运用和发挥在于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知识的收集、存贮、,交流、传输和使用,目的是要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创造性潜力,形成组织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实现知识创,新的内在动力。,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为此要着重建立群体创新,的环境、氛围和机制,物色、培育和激励富于创造性的,人才。,研究生规模的增大,要从培养质量着手。分析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21,知识,公开的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以文字或多媒体形式发表,可为他人共享的知识,隐藏或个人特有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未公开发表或不可能发表的知识,如经验、技巧、诀窍,个人独特的观点、判断、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美感等,这部分知识是产生创造性最重要的源泉,挖掘组织中成员的隐藏知识,使之成为创造性的源泉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22,创造性和创新的对比,创造性,-,能以常人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对比和分析,找到其中的相互关系,综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新想法,创新,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者操作方法,23,创新环境和氛围,有临界规模和相关学科齐全的科学家群体、技术熟练的辅助人员、热心服务的管理人员和起领导作用的杰出科学家,主动迎接挑战和积极参与,并能够持续地吸引最优秀的青年加入,在共同目标下,进行自由探索,开展学术争论的基础上支持独特新颖的创意,不急于求成,给与宽裕的思考和探索时间,没有内部个人之间的利害冲突,24,创新环境和氛围(续),持续就研究课题展开辩论,保持气氛有趣和幽默,研究方案一旦确定,就充分信任和受权,加强对外交流、协作,实行开放政策,领导愿承担风险,允许失败,尊重和欣赏思维风格的差异,25,创造性强的个人具有的品质,先天遗传天赋较高,生长教育环境良好。,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喜欢标新立异,刻苦勤奋,善于学习。,自信心强,有主见,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不跟踪别人,走自己独特的路实现超越,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可疑之点,对事物的思考从大处和全局着眼,追求对现象和事物系统的合乎逻辑的理解,26,创造性强的个人具有的品质(续),有远大抱负,不贪图小利,不急于求成,一心深入实际,追求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和选择方向,一旦决定就实干苦干,一追到底,不得到明确科学结论决不休止。,有多种才干,又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眼界既高,手又灵巧,能在实践中证实或推翻自己的猜想。,27,科技,商务,共享看法,共同攻关,信息库,个性,对职位满意,领导能力,信仰,自身,需求,机遇,他人,被组织,被领导,被团队,思考,走路,作试验,去挑战,去改变,去问,内部,外部,提升创造力,共同研讨,TRIZ,个人知识,团队知识,信任,自信,网络,了解,创新技巧,激情,内在动力,有时间,受权,工具,机会,承认和奖励,远见,集体组织中影响创造性的因素,28,一个对现状适应得最好的,组织和个人在环境大变迁下,,产生的创造性障碍最多,,生存机会最小。,创造性障碍,错觉,感官,思维不清,大脑,情绪,波动,情感,精神压抑,心理,无人支持,社会,29,人文和社会环境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自然科学的重大科学发现过程不仅是科学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方法,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进行的探索,又表现出科学家的个性、爱好和观点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学术思想上的碰撞、冲突和融合,也反映出社会的评价、政策和学术群体的文化氛围带给科学界的鼓励、包容和压力。,我们不仅应当从自然科学本身的规律出发去了解这一过程,而且应当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去研究知识创新过程的管理,创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条件和环境。,30,提问题,学习,创新,论证,分析,协同,预见,应用,总结,集成,文献、专利,技术、理论,系统集成,传播、普及,生产、销售,新市场机遇,提出新战略新任务,信息收集和知识发掘,分解任务,集中资源,组织力量,合作研发,新想法新知识,新技术和完成,任务途经,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知识创新周期框架,31,知识创新常常来源于知识的交流、共享和融合。将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一学科的前沿,能够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学科交叉产生的知识流动和人员流动是创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加快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一个群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快速应对,快速决策,快速适应必须加以解决的课题。,32,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障碍,为信息技术所困惑,危及中层领导的权力,太忙,不尊重知识产权,内部竞争,纵向组织抑制横向联系,33,克服知识交流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障碍在于局部和个人利益不同,不愿进行交流和共享,其次有个人性格差异,面子观念等产生的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公开游戏规则,提倡公平竞争,形成相互尊重的道德风尚和互助的人际关系都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34,科学创新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善于学习和鉴别,对已有的结论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选择地继承并加以发展,才能作出重大创新。,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并不会孤立的出现,在它之前必然已经有前人大量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知识,不断突出矛盾,不断扫清外围和清除错误观念,等待着幸运儿的出现。因此,只有掌握了前人发展的全部关键知识,又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相信自己的智慧,依靠自己的判断加以选择,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抓住机遇,实现突破。,35,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导师在指,导知识创新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在竞争激烈又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时间是决定的因素,早日选择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方向,早做好各种准备,比竞争对手早进行部署,为此而坚持不懈,十分重要。,高明的学术带头人,善于利用自身积累的知识优势,发现科学前沿的切入点,及时部署力量,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36,宽松的人文环境,创新需要想象力和主动性,需要强烈的兴趣和自由思考的空间,要有内在的紧迫感和自主的动力,重大创新不可能在被动的外界压力下产生。,宽松的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同样重要,导师在学术上要能人人平等地展开严肃的学术争论,并且支持青年的创意,可以在完成指定工作之余进行自由选题。,37,失败是成功之母,取得重大发现的路程不会一帆风顺,中间会出现、甚至多次出现失败和挫折,最后方能成功。要允许失败,鼓励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坚定信心,继续奋斗。,进入任何领域,有事业心的青年必须充满自信,不畏艰险,不怕失败,以坚定不移的努力去实现认定的目标。,38,敢于竞争,善于合作,要敢于竞争,更善于合作。强调通过学习、交流和协作达到双赢,隐藏于科技人员头脑中的经验、诀窍和未发表的知识是单位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朋友间的交往和非正式的讨论方能提取出来。创造轻松的意见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场所、氛围和环境是启发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39,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预见并发现新事物和新现象的过程,只有通过观察实践和理论分析两条途径密切结合,相互验证,才能保证成功。,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唯一的标准,保持理论和实验的密切合作是取得重大发现,证明理论正确的关键。,要在强调专业深入的同时,经常向学生进行扩大知识面的教育。要创造条件,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他们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和合作。,40,谢谢各位!,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