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全套课件137P)--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2855189 上传时间:2024-09-08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全套课件137P)--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全套课件137P)--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全套课件137P)--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 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于是,便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有心理障碍的群体。当然,有心理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很小,约在10%左右。 有一点应当说明,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比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可是,他们的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一分支学科,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来访者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没,只能将它们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在这种两难处境中,心理学家们仍然采用前面的名称,即,“,abnormal psychology,”,来命名这一分支学科,称之为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对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它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具体说,它要研究如何定义变态心理,它是如何发生的,它自身有那些种类,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有那些性质和特点,它有那些具体表现形式,它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它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怎样的破坏,等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不过,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而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等。,其实,对于变态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即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早就被人们所关注。从古至今,人类对自身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有一个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从神秘主义的判断到天才的猜测,再到现代的科学解释,其间,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懈努力。正是这一漫长的认知历程,谱写了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的学科历史。,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如果我们把现代的变态心理学看作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那末,在这里,我们只能把变态心理学的发端,定位在西方人最早关注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时代,这个时代,大概始于公元前,400,年。,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天才的推论,他用当时自己提出的体液学说,即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他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尽管当时人类受到科学手段的局限,无法直接证实这种推论,但是,这种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型。,无奈的是,人类历史往往被他们自己的愚昧所扭曲,在公元,5,世纪到,16,世纪,即欧洲的中世纪期间,那时的欧洲人导演了一场人类思想的悲剧,天空被宗教的乌云彻底遮盖,宗教以残忍的手段扼杀了古代自然哲学的天才思想,希波克里特关于心理异常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彻底被镇压,极端的神秘主义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时,心理异常现象,完全被看作魔鬼附身,于是鞭打、火烧、禁闭、捆绑作为驱鬼的手段横加在患者身上。,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它无情地摧毁人类自身的专横,涤荡了人类自身造成的历史污垢。欧洲的中世纪,在经历了一场卑劣的造神运动和摧残人性的黑暗时代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成长,一场解放人性的运动,以不可阻挡之势在欧洲爆发了。很快,文艺复兴的曙光照遍了整个欧洲。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虽然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对象同是异常心理,但在17世纪以前,由于精神病学肩负着从酷刑中解放精神病人的重任,所以他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之中,才能获得发展。,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于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几乎与此同时,帕斯德(pasteur)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这种强有力的形势,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急剧扩大,一直延续至今。,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应从20世纪算起,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作者,则各自有所侧重。,(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是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的,这两个基本命题,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感、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2)、,“,第二个命提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以上文字,引自高觉敷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第8页,商务印书馆,1984。北京),2、以上述两个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的判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libido);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和生殖器欲阶段。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所以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有时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依据上述假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 (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此,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者性心理发展“固著”。这种“退化”或“固著”,就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 (2)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3)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那时,我们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我们就可以形成意识不到痛苦。但是,意识不到的痛苦,并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他们只是隐藏起来,躲藏到潜意识之中而已。躲藏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比如,以显性梦或隐性梦的形式、以口误或失误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等等;,4、,简评,使用自己的理论假设解释人的心理异常,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因为任何学者都有这样的权利。但是,解释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自圆其说,而在于理论假设的真实可靠性如何。这一点,恰恰是历来许多学者抨击该理论的切入点。 我们从来是用历史的眼光评估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待心理分析理论和创始人弗洛伊德,亦如此。,其实,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首先不在心理学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他的理论所影响和波及的领域,更主要地是在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方面。在哲学领域,他以自己的理论,坚定地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他用“力比多”这一人类自身的生物本能,替代了上帝的意志。他认为,人的动机和行为,不是上帝启示的结果,而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他以自己的理论判断和演绎,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从天上移到地上,从上帝手中夺来,还给人类自己,将人类从上帝的王国中解放出来。人们把弗洛伊德理论的这一部分,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所遭遇的打压,当时主要不是来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而是来自宗教。,心理学界对他的批评,首先在方法论方面。弗洛伊德建立自己学说的时候,心理学恰恰处在摆脱哲学式的心理学并开始成为独立的实证学科。这时,心理学绝对重视的是实验研究,而逻辑演绎式地分析心理现象的理论,不被视为真正的心理学。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在很长时期内,心理学史中见不到弗洛伊德名字的缘由。 弗洛伊德的理论尽管未经(像实验心理学那样的)实验证明,但它决非空穴来风。他的理论,是他对自己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正如他自己所说,“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病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他作为一个医生,不满足只对症状的观察,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症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一问题,恰恰是弗洛伊德进入理论思考的开端。,弗洛伊德是从潜意识出发,逐步地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但是,潜意识这个概念的原意,不是始于弗洛伊德。法国医生让内,第一个提出神经症的症状是病人的“隐意识观念”( ides inconscienes)的表达。弗洛伊德曾说:“我承认自己向来很重视让内对神经症症征候的解释,因为他曾将这些征候视为占据病人心内的“隐意识观念”的表示。但是后来让内的态度异常慎重,好像他以为“隐意识”一词只是一个名词,一个“权宜”的名词,并没有明确的意义。此后,我就未能了解让内的学说;但我相信他自己无缘无故地丢掉了自己的伟大的地位。”(出处同上,201页)。,从这段历史看,在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企图在意识的深处寻找症状原因的并非弗洛伊德一人。由于当时的心理学根本没有能力去解释症状的原因,所以,通过观察症状后,能推论出一种说法,已实属不易。尽管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当时弗洛伊德的推测确实不十分完善,但我们却无权过分苛求前人。,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特别在19世纪末,解释精神异常现象时,更倾向于和大脑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神经科学急速发展的时代里,精神分析的理论,基本被迫退出了这一领域。,即便是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基本被所谓“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而各类“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建人,恰恰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或后继者,甚至他的女儿也没有绝对地、不折不扣地继承父业,她和艾里克森一起建立了自我心理学,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脑科学迅猛发展,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异常心理的脑机制方面。特别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科学史可以证明,任何学科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学科理论的替代。这种替代,可以是渐进的,即新理论包含部分旧理论,如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就属于这类关系;另外,这种替代也可以是个革命性的,如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与现代神经科学的解释之间,就是革命性的替代关系。就上述意义上说,无论对异常心理的解释所经历的是渐进性变化抑或是革命性的变化,当年弗洛伊德的说法,都已经失去原有的光彩。,现在,如果我们说,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实践,在现如今已经过时,我想,这个判断应该是中肯的,大概可以被内行人士所理解。当然,如果一定执意强调弗洛伊德在当今心理学中仍有现实作用,那么,我想只能是弗洛伊德当年在科学方法上所犯的错误,至今仍有警示作用,它足以能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贴近人类大脑去探索神经症的奥秘。,任何一门科学的所谓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又把握了真理的一个侧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把握的真理侧面,就是人的生物本能可以是人类心理的动力之一,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真理水平上的判断。尽管这一判断只表达了真理的一部分。,(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当然,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从总体上来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比如,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分,巴甫洛夫曾经有如下说法: “如果想象大脑组织在构造关系上或机能关系上不具有障碍而会有精神紊乱,这是不可能的。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巴甫洛夫,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380381页,戈绍龙译,上海医学出版社,1954年,上海)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出处,同上。),他举例说,生活事件使我们极为兴奋,但我们同时又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于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便产生冲突,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并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巴甫洛夫认为,同样的刺激,“对神经系统较强的人来说,并不引起这类疾病后果”。他认为,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意志过程的薄弱,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同上,第183页)。,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 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抑制、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等。他始终是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而是桑代克(E.L.Thorndike)。尽管目前有许多作者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端,但是,巴甫洛夫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被人尊重的伟大科学家,以极其严肃、诚实的态度,在他的著作中,对此另有结论。,他在1923年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一书第一版的序言中说: “在我们按照新方法开始研究几年之后,我才得知,美国有人在同一方面用动物进行试验,试验者不是生理学家而是心理学家因此应当承认,按时间来说,最先走上这条新道路的荣誉应该归于桑代克;他的实验早于我们两三年;他的著作,无论就其对于当前整个巨大任务的大胆假设来说,或者就试验结果的精确性来说,都应当认为是典范性的。” (巴甫洛夫,1962:3),巴甫洛夫在同一篇序言中,还提出他的研究方向与桑代克以及美国行为主义研究的不同点,他说: “根据桑代克所引用的一篇文章可以推断,务实的美国人的头脑在面对生活实践时,认为更重要的是精确地了解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是猜测人的内心状态,我和同事们的做法略有不同。无论是我们的方法和环境,一切都不越出神经生理学的实事、概念和术语的范围。当然,从不同方面来处理问题,足以扩大被研究现象的范围,非常遗憾的是,我去年为了这个特殊目的所提出的赴美国旅游的申请没有被批准。”,俄国的行为主义和美国的行为主义,从早期的起始点和其后的发展来看,各具特色。但科学史的发展证实,不同特色的学术见解,可以按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最终必然能达到互补的目标。后来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其他各类学习理论的产生,就是这种必然性的佐证。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至今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这为我们对人类变态心理的解释与矫正,开辟了更新的途径。,在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理论也有褒贬之辞。这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是绝对正常的现象。我们暂时抛开其他议论不提,单就行为主义心理学自身的价值来看,它起码是牢牢把握住心理学中的又一真理侧面,即人类无论是在种系进化中,抑或在个体发育中,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和积累经验的本能(或称之为“认知本能”),绝对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之一。巴甫洛夫不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他好象也不曾从哲学高度判断过自己所建理论的意义。但是,科学理论作为客观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它都是存在的。,(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的异常的解释,其实很简单。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潜能,”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而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比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所以他们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叫做人的“基本焦虑”。,严格地说,,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或者说,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只不过是坚定的存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延伸,追其根源,它应是欧洲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哲学的副本。按着存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人自身以外的事物是无足轻重的,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而“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Montague蒙田,15331592,怀疑论者),因为“怀疑论者宣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我们就必须努力打破把我们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锁链。”(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第3页,甘阳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从学术继承角度来看,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核心内容,基本上是来自400多年以前的“怀疑论”。,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既然是一种哲学理念,它就不需要采用任何科学手段去证明任何东西。它只要提出一种假设并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有的特性,再进一步从这种特性推论开来,就能解释一切,便可构成一种“学说”。 事实上也是如此,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似乎与弗洛伊德类似。弗洛伊德提出“力比多”这一心理动力,马斯洛提出驱使个人发展的“潜能”;弗洛伊德赋予“力比多”按“快乐原则”活动的方法,马斯洛设定“潜能”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有“趋于完善”的特性。,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由于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所以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由于至今没有公认的统一判断标准,所以,非专业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依然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对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常识性的区分方法”。,这种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四点:,(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第一种: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第二种: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第三种: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第四种: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第五种: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第一,,医学,标准。(病理性变化),第二,,统计学,标准。(人群的平均值),第三,,内省经验,标准。(病人和观察者),第四,,社会适应,标准。(符合社会要求),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986、1995)认为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比备的基础知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这里所说的精神障碍,是指确诊为神经症医生的精神障碍,含人格变态)。,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适应范围:,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2.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disorders of sensation),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时常常有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二),知觉障碍,(disturbance of perception),1.,错觉,(illusion)对客观世界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2.,幻觉,(hallucination)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2),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患者嗅到的异味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时也有时可见。,(4),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5),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6),内脏性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发作。,按幻觉体验的来源,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真性幻觉,(genuine hallucination)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假性幻觉,(pseudo hallucination)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思维鸣响,(audible thought)或思维回响(thought-echo)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仅见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癔症等。,(三),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视物变形症。,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做“,非真实感,”(derealization)。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还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故称为“,窥镜症,”,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s of the thinking form)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1.,思维奔逸,(fight of thought):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2.,思维迟缓,(retardation of thought):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非常简单。回答时的语速并不减慢,这是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精神症状鉴别要点之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looseness of thought):患者的思维或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5.,破裂性思维,(splitting of thought):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这是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之一。,6.,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谚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段,毫无主题可言,成为语词杂拌(word salad)。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7.,思维中断,(block of thought)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8.,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和,思维被夺,(thought withdrawal):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9.,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又称强制性思维(forced thinking):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0.,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2.,语词新作,(neologism):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3.,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c thinking):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delusion)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常见的有:,(1),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有本人有关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3),特殊意义妄想,(delusion of special significance),(4),物理影响妄想,(delusion of physical influence)多见于精神分裂症。,(5),夸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可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6),自罪妄想,(delusion of sin)又称罪恶妄想。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7),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ly delusion)严重的疑病妄想又称虚无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8),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等。,(9),钟情妄想,(delusion of being loved)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0),内心被揭露感,(experience of being revealed)又成被洞悉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除常见的妄想外,根据妄想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分出很多其他种类的妄想,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和继发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两大类。,(1),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2),继发性妄想,: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2.,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一),注意障碍,(disturbance of attention),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等。,注意狭窄,(narrowing of attention):多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二),记忆障碍,记忆包括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四个过程。,识记,:事物或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也是一种反复感知的过程。,保存,:使这些痕迹免于消失的过程,也即狭义的记忆。,认知(再认),: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回忆,:痕迹的重新活跃或复现。,记忆障碍,(disturbance memory)包括:,1.,记忆增强,(hypermedia)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2.,记忆减退,(hypomnesia)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遗忘,(amnesla)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心因性遗忘症,(psychogenic amnesia),4.,错构,(paramecia)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5.,虚构,(confabulation)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此事。,当患者同时出现记忆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则称之为,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s syndrome),又称,遗忘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三),智能障碍,(disturbance of intelligence),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等。,1.,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2.,痴呆,(dementia),(四),自知力障碍,自知力(insight)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高涨,(elation),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二),情感低落,(depression),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三),焦虑,(anxiety)焦虑和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四),恐怖,(phobia)多见于恐怖症。,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迟钝,(emotional blunting)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情感淡漠,(apathy),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三),情感倒错,(parathymia),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脆弱,(emotional fragility),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二),易激惹,(irritability),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三),强制性哭笑,(spontaneous crying and laughter),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四),欣快,(euphoria),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增强,(hyperdulia),二、,意志缺乏,(adulia),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时,也可见于痴呆患者。,三、,意志减退,(hypobulia),常见于抑郁状态患者和意志减退。,四、,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ement),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五、,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inhibition),(一),木僵,(stupor),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称之为紧张性木僵(cataonic stupor)。临床还可见到抑郁症的抑郁性木僵,心因性木僵,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器质性木僵。,(二),违拗,(negativism),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三),蜡样屈曲,(waxy flexibility),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四),缄默,(mutest),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癔症患者。,(五),被动性服从,(passive obedience),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六),刻板动作,(stereotyped act),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七),模仿动作,(echopraxia),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以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八),意向倒错,(parabulia),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九),作态,(mannerism),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十),强迫动作,(compulsion),多见于强迫症,也可作为强迫状态的一部分见于精神分裂症。,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常见类型,:,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二、偏执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paranoid mental disorders)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acute and brief psychotic disorders)包括了诊断名称不同的一组障碍。,共同特点,是:,(1)在两周内急性起病;,(2)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3)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4)在23个月内痊愈。,如果病程不超过一个月,临床可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effective disorder),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一、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其,特点,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其,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二、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其特点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其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三、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四、持续性心理障碍(恶劣心境)(persistent mood disorder),其,特点,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其,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混合状态。,第三单元 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1)是一组心因性障碍,(2)是一组机能性障碍,(3)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4)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5)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6)神经症是可逆的,(7)社会功能相对良好,(8)自知力充分,一、恐怖症(phobia),恐怖症主要有3种类型:,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二、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临床上可分为两种类型:,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三、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又称强迫症,临床上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强迫思维,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等等。,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和强迫性计数等等。,四、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躯体化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疑病症,(hypochondriasis):以担心或相信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各种体验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消除对疾病的疑虑。,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somatoform autonomic dysfunction):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器官系统发生躯体障碍形式的疼痛归入此类。,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somatoform pain disorders):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五、神经衰弱(neurasthenia),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stress related disorders),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一、,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性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冲动性人格障碍,(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表演性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强迫性人格障碍,( ananka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焦虑性人格障碍,( anxious personality disorder ),依赖性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二、性心理障碍,既往称为,性变态,,是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性心理障碍临床上包括三种,类型,:,性身份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性偏好障碍,(disorders of sexual preference),性指向障碍,(sexual orientation disorders),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一、进食障碍(eating nervosa),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及,神经性呕吐,。,二、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三、性功能障碍(sexual dysfunctions),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泻,、,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第七单元 癔症,癔症,(hysteria)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采纳任何一种要素作为评价另一事物的评估维度,必须满足一个充分和必要条件,即:被采纳的因素与被评估的事物之间,必须有密切相关(正相关或负相关)。,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第一,,体验标准,。,第二,,操作标准,。,第三,,发展标准,。,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一)心理活动强度,(二)心理活动耐受性,(三)周期节律性,(四)意识水平,(五)暗示性,(六)康复能力,(七)心理自控力,(八)自信心,(九)社会交往,(十)环境适应能力,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心理正常,”就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而这里说的“,心理不正常,”,即“异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一、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二、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s),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一),运动障碍,(二),感觉障碍,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到现在为止的工作领域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二)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三)情绪低落,(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躯体疾病患者的上述心理特点,那么,作为一名医生,就不单是要治疗躯体疾病,而且还应给予患者心理辅导;在科学地解释疾病的同时,还应指出光明的前景,从而使患者消除精神压力。,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 概 述,一、,用途,(一)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二)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三)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四)咨询方案的制定,(五)疗效评估,(六)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七)职业培训,(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九)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二、,效度,所谓,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一),症状学效度,第一,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第二,情绪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