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消化系统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2696098 上传时间:2024-09-0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的消化系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昆虫的消化系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昆虫的消化系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九章昆虫的消化系统,第九章昆虫的消化系统,1,前 言,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一根由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化道,以及与消化有关的唾腺。,主要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调节体内水分和离子平衡以及排出代谢废物。,前 言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一根由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2,1、物理加工:,大物质,小物质,暂时贮存。,前肠:磨碎(口腔,前胃),贮存(嗉囊),2、化学加工:,大分子,小分子,可溶性物质。,消化吸收过程,都由中肠完成。,3、排残(排遗):,由后肠完成。,动物进入食物后有三个工序:,1、物理加工:大物质 小物质,暂时贮存。2、化学加工:大分,3,主要内容,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唾腺,昆虫消化道的变异,消化与吸收,昆虫的营养生理,择食过程及其影响因子,主要内容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4,1. 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昆虫的消化道,主要是摄取、运送、消化食物以及吸收营养物质,此外,还具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泌作用的特殊功能。,各种昆虫由于取食方式和取食种类的不同,其消化道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1. 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昆虫的消化道,主要是摄取、运送、,5,昆虫的消化道根据其发生的来源和机能不同,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昆虫消化道的一般构造,昆虫的消化道根据其发生的来源和机能不同,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6,1.1 前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来源与构造,前肠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分为6层,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围膜。,前肠的功能,前肠的主要功能是摄食、吞咽、磨碎和暂时贮藏食物。,1.1 前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来源与构造,7,组 成,前肠从口开始,经由,咽喉、食道、嗉囊,,终止于,前胃,,而以向后伸入中肠的,贲门瓣,与中肠,为界。,(1)咽喉,在,咀嚼式口器,中,咽喉仅是食物的通道。,在,刺吸式口器,中,咽喉上附着的强大扩肌特化成咽喉唧筒。,组 成 前肠从口开始,经由咽喉、食道、嗉囊,终止于,8,(2)食道,仅是食物的通道。,(3)嗉囊,嗉囊是暂时贮藏食物的场所。,(2)食道仅是食物的通道。(3)嗉囊嗉囊是暂时贮藏食物的场所,9,(4)前胃,磨碎食物,作为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活瓣-贲门瓣,过滤,(4)前胃 磨碎食物,10,(5)贲门瓣,使食物可以从前肠直接输入到中肠的肠腔,而不与胃盲囊接触,阻止中肠内食物倒流入前肠。,贲门瓣是,前肠与中肠的分界。,(5)贲门瓣使食物可以从前肠直接输入到中肠的肠腔,而不与胃盲,11,来源:内胚层,1.2 中肠的来源、构造和功能,中肠是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一般昆虫的中肠壁呈管状,前端紧接前胃,后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与后肠分界,。,来源:内胚层1.2 中肠的来源、构造和功能,12,分为6层,由内向外分别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肌和围膜。,组织构造,特点:中肠组织与前肠的不同之处在于:,(1),无完整的内膜,只有围食膜。,(2),肠壁细胞层较厚且分化。,(3),肌肉层较薄,层次相反。这些特点有利于消化吸收的功能。,分为6层,由内向外分别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13,(1)围食膜,保护中肠肠壁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损害的作用,并有显著的选择性穿透功能。此外,围食膜还具有保存消化液的功能。,(1)围食膜保护中肠肠壁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损害的作用,并有,14,(2)胃盲囊,增加中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加强中肠分泌消化液。,有的昆虫胃盲囊特化,失去上述功能。如天牛,吃木屑(粗纤维),难消化,但有一些微生物与天牛共生,微生物的繁殖场所在胃盲囊内。,(2)胃盲囊增加中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加强中肠分泌消化液。,15,中肠的超微结构,组成中肠的细胞有4类:即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再生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中肠的功能,中肠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中肠的超微结构 组成中肠的细胞有4类:即,16,1.3 后肠的组织和功能,组织构造,来源:外胚层,后肠的组织结构与前肠相似,只是肌肉的层次排列同中肠的相似。,与前肠的区别:内膜比前肠的薄,易被水分和无机盐渗透;肌肉的层次排列同中肠的相似。,1.3 后肠的组织和功能组织构造来源:外胚层,17,组 成,在后肠的前端与中肠的交界处,着生有开口进入肠腔的马氏管,在马氏管开口的前方,常有突入肠腔内的,幽门瓣。,幽门瓣有控制中肠内消化残渣进入回肠的功能,当幽门瓣关闭时,仅有马氏管的排泄物进入后肠。,后肠一般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3个部分。,组 成 在后肠的前端与中肠的交界处,着生有开口,18,在回肠与直肠的交界处,有一圈由扮状物形成的直肠瓣,以调节残渣进入直肠。许多昆虫的直肠常特化成卵圆形或有长形的垫状内壁或圆锥状突起,,称直肠垫。,垫上的内膜特别薄,主要功能是吸回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在回肠与直肠的交界处,有一圈由扮状物形成的直,19,后肠的功能,排残(排遗),并参与排泄作用。,吸收功能。可以回收残渣中的水及营养物质。可以回收代谢水。,后肠的功能排残(排遗),并参与排泄作用。,20,2. 唾 腺,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一类多细胞腺体,开口于口腔中。,2. 唾 腺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一类多细胞腺体,开口于口腔,21,润滑口器。,溶解食物和分泌消化酶。,昆虫分泌消化酶的种类与食物有关,肉食性昆虫的唾液中含有蛋白酶和脂肪酶;取食花粉的只有蔗糖酶;取食种子的含有脂肪酶;吸血昆虫的唾液中则含有阻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剂。,不同的昆虫有特殊的功能,,例如:蚜虫,传毒。蚊子,抗血素(吸血时使血不凝固)。胡蜂,加固剂。有些昆虫的唾液里含有外激素。,唾液的主要功能:,润滑口器。唾液的主要功能:,22,3. 昆虫消化道的变异,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1.形态: 短而粗,细而长,2.前肠: 咽喉不发达,发达,唧筒,食道不发达,发达,嗉囊发达,没有,前胃很发达,突 起变成刺,没有,3中肠:短的直筒,细而长,围食膜发达,无,胃盲囊有,无,中肠特化为滤室(同翅目昆虫);,中肠的前后端和后肠的前端包埋在一个结缔组织组成的膜内,。,4后肠:直肠垫发达,无,3. 昆虫消化道的变异 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取食液体食物的昆,23,4. 消化与吸收,昆虫的食物范围非常广泛,从腐烂的有机质、尸体、动植物组织以及她们的汁液和花蜜,一直到一般认为很难消化的毛发和蜡质等,昆虫对食物的适应性,表现在消化道的形态结构、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和营养利用3方面。,4. 消化与吸收 昆虫的,24,4.1 昆虫的消化作用,肠外消化,昆虫的消化作用有两种方式。,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体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再吸回肠内的过程,称为肠外消化。肠外消化常见于具,刺吸式口器,和,肉食性,的昆虫中。,4.1 昆虫的消化作用 肠外消化 昆虫的消化,25,肠内消化,昆虫消化食物主要发生在中肠内,在某些昆虫中,肠道内的共生菌也参与部分消化作用。,(1)糖类,昆虫一般不能吸收食物中的多糖和双糖,只有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中的双糖主要有麦芽糖、海藻糖和蔗糖。由-葡萄糖苷酶和-葡萄糖苷酶分解。淀粉和纤维素可在多种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单糖。,肠内消化 昆虫消化食物主要发,26,(2)蛋白质,昆虫将蛋白质消化成为蛋白肽和多肽后,才能被肠壁细胞吸收。在细胞内肽酶的作用下,还能进一步水解成氨基酸。,(2)蛋白质 昆虫将蛋白质消化成为蛋白肽和多肽,27,(3)脂类,甾醇类 直接吸收,甘油三酯 酶解吸收,在昆虫消化道内,还含有裂解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和短链脂肪甘油酯的两种酯酶,以及消化磷酸酯的磷酸酯酶。,(3)脂类 甾醇类,28,4.2 影响消化酶活性的因素,多数昆虫的消化液PH值=6-8,较稳定。,胃毒剂被中肠吸收,不能被中肠解毒、离解。,苏云金杆菌的毒蛋白的释放一定要在碱性条件下,鳞翅目幼虫的消化液pH值就是8,所以效果较好。,昆虫消化酶活性受肠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4.2 影响消化酶活性的因素 多数昆虫的消化液PH值=6-8,29,氧化还原电位决定生化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同时还影响酶活性和肠壁细胞的吸收。,中肠的氧化还原电位一般是正的。但是幕天蛾幼虫中肠电位,后肠则有很高的氧化电位。这是因为它以羊毛为食,在负电位条件下,角蛋白中的双硫键很容易裂解为-SH基,从而被蛋白酶所消化。,氧化还原电位决定生化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同时还影响酶活性和肠壁,30,4.3 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中肠前部和胃盲囊中,也有在直肠部分,有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随着吸收作用的进行,营养物质通过肠壁细胞进入血淋巴中。,4.3 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中肠前部和胃盲囊中,也有在直,31,4.4 肠液流动循环理论,Berridge(1969)提出营养物质和排泄物质的液流循环理论,4.4 肠液流动循环理论 Berridge(1969)提出,32,(消耗食物干质量-排泄物干质量),消耗食物干质量,100%,消化系数 =,昆虫增加的体重(干质量),消耗的食物质量(干质量),100%,食物转化率=,4.5 营养物质的利用,(消耗食物干质量-排泄物干质量)消耗食物干质量100%消化,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