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242416547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整理课件,*,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整理课件,*,简介,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整理课件,简介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利什曼病及病原种类,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引起。,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2,整理课件,利什曼病及病原种类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在印度,,一、形态,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体的巨噬细胞内,卵圆形或圆形,,虫体很小 2-3m。,有一较大圆形核,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状,高倍镜下可见,基体,和,根丝体,3,整理课件,一、形态无鞭毛体 (利杜体)3整理课件,1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Leishmania,amastigotes,细胞内充满大量的利杜体,4,整理课件,1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 Le,1 无鞭毛体,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增殖,5,整理课件,1 无鞭毛体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前鞭毛体,(鞭毛体),虫体呈梭形,大小为1020m1.54m,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发出一鞭毛,长与虫体相近,弯曲,寄生于白蛉的胃内。,前鞭毛,核,动基体,基体,6,整理课件,前鞭毛体 (鞭毛体) 前鞭毛核动基体基体6整理课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 多条前鞭毛体聚集成菊花状,中央为缠绕成团的鞭毛和附着的培养基物质。,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虫体成纺锤形,前端具一鞭毛。,7,整理课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 多条前鞭毛体聚集成菊花状,2 前鞭毛体,细胞质呈淡紫色,核呈紫红色,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8,整理课件,2 前鞭毛体细胞质呈淡紫色,核呈紫红色8整理课件,无鞭毛体,前胃、食道、咽,雌蛉叮咬,胃,7天后,大量前鞭毛体聚集于口腔、喙,前鞭毛体二分裂,生活史,:,在白蛉体内发育,9,整理课件,无鞭毛体前胃、食道、咽雌蛉叮咬胃7天后大量前鞭毛体聚集于口腔,分裂繁殖,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巨噬细胞,在人体内发育:,白蛉叮咬,生活史:,10,整理课件,分裂繁殖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巨噬细胞在人体内发育:白蛉叮咬生活史,白蛉 (Phlebotomus ,,sand fly,),体小,3,约为蚊子1/3,驼背状,全身密生细毛,灰黄色,11,整理课件,白蛉 (Phlebotomus ,sand fly )体小,白蛉,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二分裂法繁殖,12,整理课件,白蛉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二分裂法繁殖12整理课件,生活史小结,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巨噬细胞内,),传播媒介:,白蛉,感染阶段:,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感染方式:雌性,白蛉吸血,,前鞭毛体随,唾液,注入人体,保虫宿主:,狗,(主要),13,整理课件,生活史小结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三、利什曼原虫病的症状,1、长期不规则发热。,2、脾、肝、淋巴结肿大。,(1)脾肿大,导致全血减少,RBC 贫血,血小板 鼻衄、齿龈和皮下出血,WBC 免疫力,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常见并发症,肺炎、痢疾等。,不治疗死亡率高,一经治疗,痊愈率高。,脾肿大出现率95以上。,14,整理课件,三、利什曼原虫病的症状 1、长期不规则发热。 2,(2) 肝肿大,白蛋白明显,球蛋白明显,15,整理课件,(2) 肝肿大15整理课件,3、肾损害,病人排蛋白尿、血尿。,出现肾小球淀粉样变。,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4、皮肤损害,我国常见结节型,皮肤出现肉芽瘤样结节,结节处皮肤发红,表面光滑,不痛不痒,不麻木,无溃疡。,16,整理课件,3、肾损害,黑热病,病人-,肝脾肿大,17,整理课件,黑热病病人-肝脾肿大17整理课件,黑热病人,示脾肿大,黑热病俗称“大肚子病”,18,整理课件,黑热病人示脾肿大18整理课件,黑热病,病人,12岁男孩,脾肿大,贫血,严重消瘦,19,整理课件,黑热病病人12岁男孩19整理课件,四、致病特点,1.潜伏期长:常为35个月或更长。,2.肝脾、淋巴结肿大:其中以脾肿大最为显著。原因是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增生。此外还有脾内血流受阻,充血和纤维组织增生。,3.全血性贫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均显著降低(白细胞减少导致抵抗力降低,患者常死于细菌性肺炎)。,主要原因:,脾功能亢进;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免疫溶血,20,整理课件,四、致病特点1.潜伏期长:常为35个月或更长。20整理课件,4.A/G倒置:,血清白蛋白下降:肝功能受损,合成白蛋白减少;肾功能受损,部分白蛋白从尿中排出。,球蛋白上升:浆细胞增生,产生球蛋白增多。,5.蛋白尿、血尿:,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引起免疫病理损害,引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间质性肾炎。,6.,内脏利什曼病预后:患者不经治疗,死亡率达,70,90%,。,21,整理课件,21整理课件,五、免疫特点,1.患者免疫力受抑制,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故利什曼素试验阴性。,2.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但无保护作用。,3.患者治愈后细胞免疫恢复,可获得终身免疫,能抵抗同种利什曼原虫的再感染。,22,整理课件,五、免疫特点1.患者免疫力受抑制,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23,整理课件,23整理课件,皮肤型黑热病结节型(瘤型:面、颈) 褐色型(花斑型) 淋巴结型黑热病,24,整理课件,皮肤型黑热病结节型(瘤型:面、颈) 褐色型(,内脏利什曼病,25,整理课件,内脏利什曼病25整理课件,皮肤利什曼病,26,整理课件,皮肤利什曼病26整理课件,皮肤,利什曼病,27,整理课件,皮肤利什曼病27整理课件,皮肤利什曼病,28,整理课件,皮肤利什曼病28整理课件,皮肤,黑热病,29,整理课件,皮肤黑热病29整理课件,六、,病原检查,1、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检查,2、皮肤活组织检查,取皮肤组织液涂片染色检查。,3、培养法,穿刺液接种于三N培养基内,培养、观察有无前鞭毛体。,4、动物接种法,5、免疫诊断法,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试验。,穿刺液接种在地鼠皮下或腹腔内,取骨髓压碎涂片,脾穿刺涂片,染色检查无鞭毛体。,(确诊黑热病主要方法,),骨髓穿刺髂骨或脊突,(检出率高80-90%),淋巴穿刺腹股沟,颈部肿大淋巴结,(检出率低46-87%),30,整理课件,六、病原检查 1、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检查 2、,七、流行,1. 世界: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为主。,2. 我国: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更多见。我国在黑热病防治工作成绩卓著 ,19581960年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的要求 。 1958年山东省率先在全国达到基本消灭要求 。,现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00人。,31,整理课件,七、流行1. 世界: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为主。31整理课,八、,治疗,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纳,,疗效可达97.4。,2. 抗锑病人采用戊脘脒、二脒替、羟眯替。,3. 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脾高度肿大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32,整理课件,八、治疗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纳,疗效可达97.4。32,九、预防,1、消灭病狗,减少传染源。,2、灭蛉防蛉,切断传播途径。,3、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白蛉叮咬。,33,整理课件,九、预防33整理课件,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