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1994690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5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和新的立足点塑造学校文化、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昌吉州教研中心:陈世春,2008年6月11日,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和新的立足点,1,汶川地震的瞬间使7万个生命、7万个梦想与希望灰飞烟灭,这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对每一个个体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理解和感悟,也给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好的启示,使我们感悟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反思我们几十年来德育工作的努力和成效,我认为应当另辟径溪,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立足点和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和构建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德育的尴尬与烦恼 什么是德育?西方发达国家有没有德育?我国古代把“教”字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即德育的意思。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统治者要善于教化民众,比如“得民心以治天下”。我国古代名著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所讲的“教”、“学”都是讲教化即德育之意。我国古代教育家,虽还没有用德育的概念,但都主张统治者对民众施以德育,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手段。,汶川地震的瞬间使7万个生命、7万个梦想与希望灰飞烟灭,2,传统的德育的含义就是指教育者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统治阶级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公民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任何国家都有德育,只是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有很大区别。,我们每个传统的德育工作者都有着自己的苦恼和尴尬。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在苦思冥想采取什么方式、运用什么手段来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难以估量和预测的生命培养成一种固定模式的人或者一种驯服的工具,而很少考虑尊重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观点,符合自然、符合人性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结果势必造成德育工作的难度大、付出多且成效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以人为本!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德育工作,必然会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有理、有利、有效、有成就感。,传统的德育的含义就是指教育者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有,3,二、烦恼和尴尬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对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各异。,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和条件。与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法制特点相适应,西方世界形成了珍惜每一个个体生命,强调竞争、自由,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的文化特点。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竞争、效率。它注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自然界的奥秘,讲究在征服自然中得到人的利益,确立人的价值。,在这种文化传统的指引下,西方国家创造了自然科学史上一个个里程碑,为人类科学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近200年中影响人类工作和生活的每一项重大发明或发现几乎都是西方国家的公民作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以孕育成长,从而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迅猛提高和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二、烦恼和尴尬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影,4,中国文明起源于亚洲的辽阔大陆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满足农业经济对大范围水利灌溉和长期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相适应,中国文化形成了推崇集权专制、重视群体、强调个人的服从和义务承担的文化特点,这一文化特点有其难以避免的历史缺陷。如:缺乏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过分注重人际关系,使原本体现为奉献和给予的互动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牵制、依赖和索取;过分强调个人对家庭、部族和国家的责任,使得个人的权利、尊严被忽视,个人的主体自觉性很难发挥等等(电视剧“亮剑”中某军长的一句台词“美军利害就在于每一项决策,从上到下都能够充分发表意见”)。这种文化传统不利于人们形成自由、竞争、开拓、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压抑了人性的潜能,因而抑制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文明起源于亚洲的辽阔大陆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只,5,未来的世界文化应该是既尊重个体,又着眼于群体;既强调责任,又不忽视义务;既追求效率,又力争公平的新文化。把全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求大同存小异、和谐共处的理念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系统地比较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方文化的优点兼收并蓄,特别是克服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弊端,从而使我们党和国家能够真正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东西方文化的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来的世界文化应该是既尊重个体,又着眼于群体;既强调,6,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重社会、重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7,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个人自由放任,创新发展,张扬个性;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人的天性是向往自由的其实,一切动物也都渴望自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曾经在世界各国广为传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人们不可能在种种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下去创新,人类的一切创新活动只有在自由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才能够得以实现。当然,自由必须是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行言立事,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随遇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个人自由放任,创新发展,张,8,从行为规范上看,西方“重规”、“重法”,中国“重义”、“重情”。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法律来调节,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侵犯他人的权利,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中国人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在发达国家,人们遇到各种个人难题和问题主要寻求法律的途径去解决;在中国,人们遇到各种个人的难题和问题主要寻求拖“关系”、托“人情”去化解,情和义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是国家公职人员的任命也处处是情。在中国无处不在的“情义”,是令西方人难以想象的。而西方人的做事方式令我们中国人也难以想象,比如在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竞选中,同希拉里克林顿夫妇关系密切的朋友许多超级党代表,最后却把票投给了奥巴马。,西方发达国家严格实行罪刑法定主义,即容许人们做法律规定中没有明确禁止的一切行为,只有国家公职人员的言行才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制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让我们难以理解;而我国某省的一位政协副主席的11位情妇联合告状,才把他拉下马来。,从行为规范上看,西方“重规”、“重法”,中国“重义”,9,从社会关系上看,西方文化中人的平等意识比较强,很少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或职位高低为荣,也很少有人以自己的贫寒出身或工人身份为耻,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无论贫富老幼职位高低,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护工作中,日本救护队集体对一位搜救到中国遇难平民默哀致敬,一下就感动了中国,改变了中国民间对日本的观点,似乎打破了中日长期以来形成的坚冰。网上有一篇理性的评价:“不是日本人改变了,而是我们自己改变了”。,希拉里的退选演说:“我希望能打造尊重和拥抱我们每一个人潜力的美国。”、“美国校园人人争当佼佼者”。,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比较强,严格区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家长制”、“一言堂”、“独断专行”等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渗透到社会和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社会关系上看,西方文化中人的平等意识比较强,很少人,10,通过上述对比,我们悟出了什么?我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由于只重视群体不重视个体,使构成群体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湮灭在群体中;由于只讲究不偏不倚,排斥个人的自由放任发展,使我们每个个体天生的创造潜能被泯灭;由于只重视情义,不重视法律,我们公民的许多精力和我们社会各种能量都消耗在“情义”的黑洞中;由于森严的等级观念,只尊重上级不尊重下级,只尊重长者不尊重幼小,使我们各个方面的创造力和智慧在逐渐销蚀,这种文化的巨大惯性影响到我们社会和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从观念到物质的各个角落,以至于虽然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但是,我们的行政、我们的管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漠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着,这种传统的文化惯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否则,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合格公民是难以培养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性是难以发挥出来。,通过上述对比,我们悟出了什么?我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由于只重,11,三、解决德育工作尴尬、烦恼的办法和途径,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作为重要课题被列入了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中。在此,我们将要探索一下培养创新性人才与解决德育工作尴尬、烦恼的办法和途径。,三、解决德育工作尴尬、烦恼的办法和途径,12,首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法和观念,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人的本性和人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如何去做人,彻底摒弃老不尊幼、长不尊少、上不尊下、君不尊臣的传统文化习惯(尊重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加强和深化),珍惜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宇宙,生命消失了,一切就都不存在了。,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过程中,中共中央领导人自始至终倡导和实施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国家领导层与广大公民形成了一种互动交流和理解,改变了我国的一些传统观念和做法(外国军队援助、审计机关介入救灾款的审计、为地震中的遇难平民全国默哀等),激起了全国公众的空前团结和激情。其实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近些年来已经逐步在向各个方面渗透,比如我们的听证会制度的建立。如果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深入到我们社会和公民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必将激起我国每一个公民的难以想象的潜能和创造力。这样我们才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样我们党才能够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才能有永葆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首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法和观念,从人的本性出发,13,目前,我们昌吉州大中小学广泛参与了国家级德育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基础理论体系”,这一课题的目的在于解决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的问题(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使德育工作能够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及高,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螺旋上升,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使德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这一课题的立意和研究方法都很好,但是缺少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理念,这就是“以人为本”。各个承担课题研究的学校如果能够把以人为本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必将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在全国大中小学做得轰轰烈烈就我所知,没有一项课题研究在全国有着如此广泛的参与者。,但是这一课题的设计有一个很大的遗憾,这就是没有明确地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作为贯穿课题研究始终的主线。承担课题研究的一些学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到了这点。因此,课题研究的成效会不同程度地打一些折扣。,目前,我们昌吉州大中小学广泛参与了国家级德育研究课题,14,其次,要始终注意把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德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实质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认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我们把德育最本质的内容定义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因此,德育不仅是规范性的德育,而且更应是发展性、创新型的德育。比如:小学要求有求新、求变、求异的启蒙教育;中学要有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大学要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其次,要始终注意把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公,15,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恰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在东西方的大中小学的校训的比较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中国德育中的“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训中体现最为明显。在有关研究人员所收集的代表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府的101所高等学校的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北京邮电大学的“厚德,博学,敬业,乐群”,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等。不论是“团结”、“乐群”还是“爱国荣校”都反映了中国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体现了东方的文化特色。,当然,不是说重群体不重要,只是对群体的重视应当建立在个体内在的自觉、主动和积极体验的基础上,而不能外在地进行强行灌输。只有尊重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才是对群体的最大的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恰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16,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倡导“自由”、“自我”的个体性取向。在西方高校的校训中,几乎没有“团结”的提法,感觉到更多的是“自由”、“独立”的气息。如,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这些校训凸显了西方的办学理念,体现了西方学校注重学生个体自由发展、提倡学生“特性学习”的文化特色。这不是说西方人不注重团结、不关心群体,恰恰相反,由于把个人的生命价值摆在首位不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在关键时刻他们都会高度团结,比如感动我们的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当始终注意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和选择,给予学生法律所允许的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中学会平等待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倡导“自由”、“自我”的个体性取,17,第三、德育应当以平等、尊重、自由、宽容、责任等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做支撑,校园文化是社会和国家文化在学校里的反映。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聚合力,是学校师生们长期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规则等。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同一个人一样,判断他有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一是看他的外表;二是通过谈话,与之共处后,体察他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外表重要,但这个人的言行气质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同理,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与校园外观有关联,它可以通过崭新的校舍建设,精心构思园林布局来表达它所追求的文化取向。但是,学校外观在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上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这所学校在办学育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高品位校园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场景是:从学生方面讲,学生是自主地而非被动地,积极地而非消极地,开放地而非程式化地,幸福地而非被管制地在学校生活与学习。对班级、学校的发展有主人翁的参与意识。能平等地对待同学,包容他人,欣赏他人的成功。遇到不公正的对待时,能用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等等。从教师方面讲,老师是有尊严地、有成就感地、有秩序地在被关怀和被欣赏、被激励的氛围中生活与工作。,第三、德育应当以平等、尊重、自由、宽容、责任,18,第四、德育应当主要在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实施,我们大多数学校仍未走出传统德育工作的怪圈:压制冲突再压制再冲突。几千年前的大禹治水都知道要疏导,而不能强堵,何况是育人。早已令学生反感的说教和生硬灌输还是学校德育的主导模式,学生比较喜欢同时也是最佳的德育方式社会实践活动常常因考试、升学的压力和安全等因素而被取消。德育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不能从根本上适应当代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成长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离不开实践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弱化和德育缺乏主体参与的实际问题,只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由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成功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面向社会的参与和交往的需要非常强烈,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成长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饯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可以疏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促进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抑郁到阳光、由依赖到独立、由被动到主动、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化,累并快乐着;有利于教师完成由看、管、盯到引导、培养和放手的转变,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师生关系由紧张、对立走向民主、和谐、平等,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第四、德育应当主要在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实施,19,四、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德育工作的启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项智能,只是九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存在“差生”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应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美国大学:人人都争当佼佼者)。,因此,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模式或评价标准,否则就不会有姚明,更不会有刘翔。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却只有一个模式或标准,即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标准,这种评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它使得一部分语言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走到所谓的“差生”行列。加德纳把传统的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教育称为“唯一机会的教育”,他说:“唯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我们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这样的德育才是成功的德育。所以,在对学生评价时,可以设置多个奖项,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潜在强项,并在其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心。,四、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德育工作的启示,20,当前学校德育评价在素质教育理论特别是以人为本理论的指导下,多数学校都建立健全了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德育评价方案。例如:学生自我小结基础上的自评、互评和他评,以及操行等级评价和操行评语;学生个体行为习惯量化考核、小组合作式考核和先进班组评比,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德育实效,但往往也存在浅层的、无差异性的和消极被动等问题。问题的存在关键就在于“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还没有真正渗透到我们德育工作的各个层面,还没有正真正变成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还没有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共识。,当前学校德育评价在素质教育理论特别是以人为本理论,21,五、校园文化和德育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虽然近年来在各种宣传媒体中的出现频率很高,并且纳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要全方位地理解和全面地实施“以人为本”,我们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以人为本”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对简单“物本”的,反对物质发展的成果大于人的发展价值;第二,它是反对“法本”的,即反对将人作为手段的“以组织为本”和“以制度为本”甚至“以群体为本”,而主张在遵循基本组织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组织发展和个人进一步发展的目的;第三,它通过个性化地关注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实现对人的尊重、强化情感的交流等等方法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第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应当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制度和规则。,五、校园文化和德育的核心以人为本,22,以人为本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从价值内涵的意义来说,“以人为本”就是尊重每个人的价值。每一个人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健康存在和幸福存在,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不可抹煞的价值;其二,从条件或者方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依靠每一个个人,民族、国家、社会、组织、家庭,每一个群体和集体的存续发展要依靠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存续和发展,依靠管理者、领导者,依靠教师,也依靠被管理者,依靠群众,依靠学生。每一个人的最优化的发展、全面发展,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全面的小康社会的条件;其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就是我们一切管理的措施、制度设计的价值标尺;我们全部管理工作的归宿或者目的,就在于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从价值内涵的意义来说,,23,以人为本的校园里,不论是校园文化的观念层面,还是校园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层面,都不会把人当作驯服对象来加以限制、束缚和防范;都不会把人当作物用单一性标准去强制性地塑造。,“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学校在各个层面上都要考虑到个体意志的存在,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广泛差异,考虑到人的具体行为的合理性、无限发展方向和多重价值意蕴,而不是仅仅考虑实现管理者的效率和满足管理者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让个体独立于集体之中,集体高于个体却深藏在个体的内心,集体凝聚个体而不是俘虏个体,集体引导个体超越于自我之上而不是将个体踩在脚下。这样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校园。,以人为本的校园里,不论是校园文化的观念层面,还是校园,24,六、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的理想境界,校园文化和德育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校园文化厚实的学校里,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己他不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每个人都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持续的生命过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 理 的 需 要,安 全 的 需 要,社 交 的 需 要,尊 重 的 需 要,自我实现需要,六、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的理想境界,2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比如倪萍,再比如著名影星李连杰最近向媒体宣称,他的前半生的人生目标已经完成,他的后半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汇报社会,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在欠发达国家,人们主要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而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比如“美国人只会赚钱,不会享福”的报道。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层次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和提升。,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26,一个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和品德高尚的人的理想境界应当是,他能够从五个层面上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使自己得到五个层面的满足。即,他的存在和工作,能够为他人和社会提供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或精神资料;他的言行能够使他人感到安全,使自然界感到欣慰如果自然界也有感觉和知觉的话;他周围的人或与他交往的人能够感到愉悦和舒适;他对任何一个与其接触的人表现了充分的尊重,尤其是尊重与他意见不一致的人和不一致的看法观点;他的言行能够包容和肯定他人,并常常能够给人以启示,他自己也常常处于愉悦幸福之中,他与外界处于和谐之中!,一个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和品德高尚的人的理想境界应当是,,27,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优劣,在学校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学校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她)所表现出的整体气质和修养,给人一种宽松和舒适还是相反。校园中,他走过林阴中的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大街上,一只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公众场合,乘公共交通工具,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挤入?一个盲人或残疾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他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样对待来城市打工的农民?他如何对待与他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同学或同事,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是浮想联翩激烈斗争还是心平气和?,总之,我们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德育,承载着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尊重他人、包容万物、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的历史重任,愿我们好自为之!,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优劣,在学校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学,28,参考资料,1、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分歧和交融,马仲良在文化艺术系列讲座上的讲演,2、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一些思考,珠海市紫荆中学 刘红专,3、“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开,题报告,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王鹏,4、解读校园文化内涵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刘 泓,5、高中德育应该突出实践性和自主性 张德庆,6、论普通中学的德育体系 刘伯贤,7、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成晓艳 韩文祥 成长江,参考资料,29,谢谢!,谢谢!,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