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中医治疗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807002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述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是中老年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肾阳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跟痛症是跟骨周围不同的组织发生病变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跟痛症也常被称为足跟痛。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病因病理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长期劳损使足跟部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如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跟骨高压症和跟骨骨刺等。这些跟骨周围不同组织发生的相应疾病,是形成跟痛症的重要病因。足跟是人体主要的受力负重部位。由于劳累过度,腰脚伤损,骨弱筋弛,加之高年之人,脾肾阳虚,肾精亏耗不足以濡养筋骨,故发足跟疼痛。若起居失慎,露卧贪凉或久居湿地,则风寒湿之邪乘虚而人,痹阻经络,血脉滞涩,则发为痹之症。病因学病理学机械性因素病理学跟骨足底骨刺致病机制病理学病理学神经卡压因素局部软组织炎症骨质增生病理学跗管综合症病理学足跟内高压病理学其它因素跟骨骨折跟骨肿瘤跟骨骨髓炎跟垫挛缩临床表现与诊断1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足跟纤维脂肪垫简称跟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组成,有吸收震荡和防止滑动作用。跟部被硬物刺伤或长期压迫或受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跟垫炎。患者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压痛。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易引起症状,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状物。2跖腱膜炎: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而至于跖骨,是足底较大的弹力腱膜。外伤、劳损及寒冷潮湿可引起跖腱膜炎症,足外翻者尤其容易患此病。患者常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牵扯和紧张感,跟骨结节部位及腱膜中段压痛明显。3跟部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有压痛。如合并感染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4跟腱周围炎:跟腱附着部位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患者跟腱变粗大,局部有压痛,有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时可出现车轴绞轧音。踝关节背伸、跖曲均可加重疼痛。跟腱周围炎常由于穿硬跟、硬帮鞋,长期压迫摩擦形成。5跟骨高压症: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骨退行性变,跟骨内压升高导致跟骨痛。跟骨高压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部疼痛影响行走。早期下肢抬高可使症状缓解,跟骨的内、外侧:及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作跟骨减压治疗有效。6跟骨骨刺:跖腱膜和趾短曲肌或跟腱的反复牵拉损伤,跟骨骨质退行性改变,跖腱膜之跟骨附着部位形成锥状骨质称为骨刺。骨刺方向多与跟腱和跖筋膜方向一致。跟骨骨刺在跟骨侧位X光片上可清楚见到。但有跟骨骨剌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跟痛症。而有跟痛症时,往往在经过治疗使跟骨周围软组织炎症消散症状消失后,而跟骨骨刺仍然存在。跟骨骨刺是老年人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和老年化生理特征性表现。诊断依据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作诊断。但应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一)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烧等全身症状。化验和X光片检查可确立诊断。(二)跟骨结核: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局部症状明显,肿痛范围较大,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化验及X光片检查可鉴别之。治疗跟痛症其病理变化是跟部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改变和跟骨骨内压升高。治疗上主要采用针灸、按摩、理疗、外敷活血通络药物,醋酸氢化可的松25mg加1普鲁卡因2ml或醋酸氢化泼尼松加利多卡因2Tnl痛点局封,使局部无菌性炎症消退。治疗一、西医治疗二、中医治疗一、西医治疗(一)痛点封闭(二)手术治疗(三)现代康复疗法物理治疗(四)现代康复疗法作业治疗(一)痛点封闭用醋酸氢化考的松或强的松龙12.5mg-25mg加1%-2%普鲁卡因0.5ml-2ml局部注射,每周一次,1-3次为一疗程。(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如骨刺切除、蹠腱膜附着处松解或胫后神经跟下支切断术。(三)现代康复疗法物理治疗1.局部热敷2.高频电疗3.激光4.超声波治疗等(四)现代康复疗法作业治疗1.跟部负重训练2.拐杖训练(必要时)3.鞋底内放置软足跟垫返回返回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解析(二)中医分析类型(三)中医治疗方法(一)中医解析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返回返回(二)中医分析类型1.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2.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3.寒湿痹阻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返回返回(三)中医治疗方法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三)中医治疗方法1.熏蒸法 6.小针刀疗法2.内服药物 7.穴位注射疗法 3.药物浸泡 8.皮下留置针疗法4敷药疗法 9.推拿手法 5.针灸调养法 10.耳穴压豆疗法1.熏蒸法当归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苏木5克,红花5克,没药6克,地鳖虫3克,三七3克,赤芍9克,落得打6克水煎30分钟,装入盆内。再将半块泥砖烧热后放入药液内,使药热之气薰蒸患部,待气尽药液温度降低时,可将足跟部痛点烤在泥砖上,边烤边压,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药液可反复应用。2.内服药物 (1)气血瘀滞型:处方:黄芪、威灵仙、白芍各20克,桃仁、川牛膝、当归、川芎、延胡索各12克,鸡血藤25克,红花、乳香、没药、土鳖虫、甘草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气血瘀滞型。症见痛处固定,呈刺痛,晨起足跟着地时疼痛明显,行走后可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患侧踝关节周围常可见瘀斑,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涩。2.内服药物(2)肝肾亏虚型:处方:熟地、鸡血藤各25克,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独活、当归、桑寄生、怀牛膝各12克,杜仲15克,白芍20克,淫羊藿、山茱萸、巴戟天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滋补肝肾,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肾气亏虚型。临床症见患者疼痛位于跟骨内侧,呈钝痛,行走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无力,或耳鸣,舌质淡,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2.内服中药(3)寒湿痹阻型:处方:麻黄5克,熟地、薏苡仁、鸡血藤各25克,白芥子10克,当归、川牛膝各12克,木瓜、鹿角胶各15克,制附子、通草、肉桂、桂枝、炮姜各6克,细辛3克,蜈蚣2条,炙甘草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寒湿痹阻型。症:见呈酸困样痛,痛处较弥漫,休息或足部受凉后疼痛明显,适当活动或足部保暖后可缓解,伴肢冷,食欲不振,乏力,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2.内服中药(4)补中益气丸6g,六味地黄丸6g,每日2次,开水送服。治疗老年下肢无力,足跟疼痛。3.药物浸泡 地鳖虫40g、五灵脂30g、白芥子30g、制草乌30g、三棱30g、威灵仙60g、楮实子60g、马鞭草60g、苏木60g、海草60g、皂角刺60g、蒲公英60g,元胡60g、防己60g。上药水煎煮沸后3-5分钟,加入食醋100毫升,鲜葱100g至温后,患脚放入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每天2次,每剂药浸4次后,更换新药,一般治疗16次,本方活血通络止痛。主治跟骨骨刺。4敷药疗法(1)吴茱萸30g研末,以黄酒伴湿炒热,摊于油纸上,敷患处。(2)没食子40g,猪牙皂角20g,焙干,研极细末,食醋调成糊状,敷于痛处。治疗跟骨骨刺。(3)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各等分,取适量以鸡蛋清调匀涂患处,或将上药2g掺如黑膏药内调匀。5.针灸调养法(1)毫针刺法 取穴:阿是穴、太溪、昆仑、承山、大陵、照海、申脉等穴。方法:以阿是穴为主穴,快速刺入,强刺激,然后再分别将太溪、昆仑、承山刺入,中度刺激。每10分钟捻针1次,30分钟起针,每日1次,6次为1疗程。以上各种症型儿童、青年、老年足跟痛患者都可施用此法。5.针灸调养法(2)电针疗法 在跖筋膜或滑囊周围刺入4针,成四方形,然后通以感应刺激电流,每次20分钟,每日1次,8次为1疗程。5.针灸调养法(3)艾条灸法 将一端燃着的艾条,对准足部疼痛明显处,至局部皮肤发红,然后距皮肤半寸处固定,熏灸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6.小针刀疗法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足跟朝上,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于压痛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2ml作局麻后,右手持4号“汉章”牌针刀(针刀与足底的水平面呈60)快速刺入,达骨刺尖部,将附着于骨刺部的韧带和腱膜割切分离3-5次,出针刀后,挤出少许血液后贴上创可贴即可。小针刀松解后辅以手法对抗牵拉。7.穴位注射疗法在相关穴位中注射药物有不同的治疗作用,疼痛剧烈的急性病症,可以给予强的松龙、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等消炎止痛药,对有粘连的慢性病灶选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药,以消除粘连,软坚散结,去瘀生新,改善组织代谢和缓解疼痛作用,达到止痛的目的。8.皮下留置针疗法针刺并留置针具后,局部产生的刺激通过皮下结缔组织中的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系统,通过经络的隐性感传,直达病灶和病变脏腑、器官,并产生良性生物效应,达到调理营卫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穴位选取:经验治疗点:在足跟内、外侧缘赤白肉际一线,与足底压痛点直线对应处定点即是);太溪;昆仑;侧三里、侧下三里(董氏奇穴)。9.推拿手法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常用手法:法、揉法、点按法、敲击法、擦法等。取穴:然谷、涌泉、阿是穴及跟底部等穴位。操作步骤:(1)揉舒筋松解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用法自跟底部至足心往返操作,与按揉法交替使用,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为5-6分钟。(2)点按通经活络法:继上势,术者用拇指重按、揉足底跟骨基底结节部,以深层有温热感为度。并按揉涌泉、然谷等穴。时间为6-8分钟。(3)屈足敲击痛点法:患足屈膝90,足心朝上。术者一手握其足底部使足背屈以固定踝关节,另一手持敲击锤(或手握空拳),对准跟部敲击数次,要求敲击时用腕力,如蜻蜓点水状,频率要快,有节奏感,不可用蛮力,以被敲击部有麻木感为宜。(4)揉擦理筋结束法:敲击完毕后,术者用掌根按揉足底2分钟,并自跟部沿足底腱膜方向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结束治疗。10.耳穴压豆疗法取穴:取肝、肾、足跟、踝、神门、趾等耳穴穴位。操作:将王不留行籽用创可贴或胶布等制作的耳穴贴压于上述穴位,捏压至耳部发热及疼痛即可。注意事项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间应注意适当的休息,减少负重,控制剧烈运动。症状缓解后,逐渐进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肌力。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注意事项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二、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三、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四、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中药药浴:鸡血藤30g、丹参30g、木瓜15g、牛膝15g、川乌12g、草乌12g、川窖30g、乳香15g、没药15g,加水适量,水煎后泡浴患足;注意事项五、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矫正鞋垫,可以缓解跖腱膜的张力,减轻劳损,减轻局部炎症,而使疼痛缓解;六、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七、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