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测量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804273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测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测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测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测量第一节线路路径方案的选择第二节选定线测量第三节三角形分布法测距第四节横基线法测距第五节交叉跨越测量第六节平断面测量第七节杆塔定位测量1测量工作依据送电线路测量技术规定线路勘测技术规定2第一节线路路径方案的选择选线工作分为初勘选线和终勘选线选线的目的:选择线路最短、施工方便、运行安全、便于维护。安全和经济一、室内选线经济、技术、安全、环保二、实地勘察3室内选线考虑的因素:4初勘选线图上选线 绘出若干方案作为收资和初勘的依据收资及初勘终勘选线 确定走向,设立临时标桩定位 在选择的路径上定线,断面测绘,配置杆塔5设计测量工作包括:选线测量定线测量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定位测量6第二节选定线测量一、选线测量测定线路中心的起点,直线点,转角和终点位置逐点在实地确定。二、定线测量根据测量的结果,用标桩精确固定于地面7(一)直接定线正倒镜分中法延长直线,或称为重转法。仪器在z,正镜视J,倒转望远镜视A(倒镜),再倒镜视J,倒转望远镜视BJZADB重转定线8矩形法定线(二)间接定线 采用矩形法或三角形法矩形法仪器在B,以A点后视方向测角B90度。依次定出C,D,E,F用钢尺法往返量取距离BC,DECD可视距量取矩形法定线FABCDE9方法与步骤1.在B点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仪器,用一测回法测量ABC=90,用钢卷尺或皮尺量取BC的长度。2.在C点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仪器,用一测回法测量BCD=90。3.在D点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仪器,用一测回法测量CDE=90,用钢卷尺或皮尺量取DE的长度,使DE=BC。4.在E点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仪器,用一测回法测量DEF=90。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一测回法测量角度。2.DE长度一定要与BC长度相等。3.CD长度要绕过障碍物。10三角形法定线三角形法定线尽量采用等腰三角形量取BC长和角ABC,角BCD,计算CD长,角CDE 测定D点,例5,解法一二比较ABCDEP三角形法定线11坐标定线 x yP1、P2为已知控制点,J1、J2为要测设点。定线时,将仪器安置在P1点上,后视P2点转 角,并量取s距离,即定出J1点的位置。同样方法定出J2及其他各点。注意:距离s用钢尺往返测量,相对误差不大于1/200,或者用全站仪直接测量。角度 用测回法施测一测回。半侧回之差不大于 1。P1P2J1J212GPS定线GPS坐标系统坐标系转换定线施测 测量和放样13三、钉标桩定线测量中对所有转角、直线、测站点等都要钉立标桩,并分别按顺序从线路起点开始编号。桩名是唯一的。Z、J、G14测量标桩规格(a)一般标桩;(b 固定标桩注:1.本图注记尺寸以cm为单位 2.标桩长度与埋设深度可视土质而定。15四、测水平转角水平转角直线桩和转角桩的水平角,一般以测回法观测一个测回,取其平均值,半侧回之差不大于1。左转和右转的概念线路转角是指线路中心线之间水平夹角的补角,即转角点的线路前进方向与原线路延长线的夹角。左转右转Z1Z2J216五、距离及高程测量视距法测量时,在平地时不超过400m,在丘陵地带时不超过600m,在山区时不超过800m。采用三角形法和横基法测量距离17第三节三角形分析法测距三角形分析法测距:A、B两点间的距离为待测距离,A、C是根据现场地形布设测定基线。1、选择基线AC或BC。2、分别在B、C点测量3、按照正弦定理知注意:小角应不小于1,基线与所求边夹角应在70110之间;对两个小角需进行实测。ABC18第四节横基线法测距横基线法测距:MN为专用横基线尺,长度2米。使横基线尺的边缘与望远镜的十字丝横丝重合。AMNDB19交叉跨越送电线路与河流,电力线,弱电线路,交通线,地上地下建筑交叉跨越测量的内容测定位置及标高,以确定该档档距及弧垂设计参考交叉角,位置,标高第五节交叉跨越测量20(1)交叉跨越测量,可采用直接丈量、视距法和光电测距仪测距等方法,测定其距离和高度。当采用视距法测量时,以直读视距与加读三丝进行比较;若只能读出二丝时,不得切整数。直读视距与上、下丝读数允许较差相对误差为 1/200。对于有影响的交叉跨越,应就近桩位以正倒镜测定垂直角,其允许高差较差为 0.2M。当距离和高差观测符合限差要求时,成果取中数。(2)若大跨越线路交叉已有电力线,应测量中线交叉点最高线的线高。当线路不是正交或左右不等高时,应测量左右边线有影响一侧交叉点的线高及风偏点的线高。交叉跨越杆塔时,应测量杆塔顶高及平面位置。(3)若大跨越线路跨越弱电线路,应测量交叉点的线高。当左右不等高时,应选测风偏点的线高。对一、二级弱电线路,应施测其交叉角,并注明两侧杆号、杆型、材质及通向。当交叉跨越杆位时,应测量杆顶高,并在平断面图上加以注明。21(4)当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铁路或主要公路时,应测量交叉点轨顶或公路路面高程。注明铁路被交叉跨越的里程。当跨越电气化铁路时,尚应测绘交叉点电力线的高程,并注明数据。(5)当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房屋时,应测量边导线外 15M 内的屋顶高。(6)当大跨越线路通过林区时,应选测、注记主要树种的名称和高度,并表明范围。(7)当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电缆及油、气管道等地下管线时,应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实地位置,测量交叉点的交叉角及地面高程,并注记管线名称和通向。(8)当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架空索道、特殊管道、渡槽等建构筑物时,应测量交叉点顶部的高程,并注记被交叉跨越物的名称、材料及通向。(9)当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其他拟建或正在建设的设施时,应按设计要求和指定的位置进行测绘,并注明其名称、通向、交叉点累计距离、交叉角、地面高程、建构筑物标高等。22交叉跨越测量23平面测量220kv以下 中心线各20m220kv以上中心线各30m其余范围地物可以目测断面测量沿线路中心线,两边或线路垂直方向的地形起伏变化点的高度和距离测量纵断面和横断面第六节平断面测量24断面点的选择不测点:地形变化不大需测点:边界点,影响导线弧垂和杆塔位置确定 反映地形变化的点测量方法视距断面测量25261)平断面测量应根据测量任务书要求,确定平断面测量的范围,应用仪器施测范围内的地物(建构筑物、道路、水系、架空物及地下电缆管道等),并注记接近路径中心线的距离和高度。2)对被交叉跨越的 35KV 以上送电线路,必要时测绘交叉跨越分图,并注明被交叉跨越线路相邻两杆塔的杆号、型式、杆塔高度。3)大跨越线路与弱电线路(电报、电话、有线广播、铁路信号线等)平行接近,经设计估算有危险影响时,应测绘弱电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4)断面测量,可采用视距法或直接丈量的方法测定其距离和高差。5)采用视距法施测时,断面点宜就近桩位施测,不得越站观测。需要临时加设测站时,应进行正倒镜对向观测,其距离较差允许相对误差为 1/150,高差较差允许为 0.2M,成果取中数。6)选测的断面点,应能反映地形起伏变化和地貌特征27横断面两侧对地安全间距,基础施工要求边导线的纵断面和横断面 边线地面高于中线地面0.5米 或1:4的斜坡28平断面测量测量规定8.1 平面测量8.1.1 送电线路的起迄点应施测与变电所相对的平面关系。8.1.2 送电线路中心线两侧各50m范围内的地物应测绘其平面位置。中心线两侧各20m范围内的建筑物、道路、管线、河流、水库、地下电缆、斜交或平行接近的梯田等,均应实测其平面位置。8.1.3 当线路通过森林、果园、苗圃、农作物及经济作物时,平面应实测其边界并注明作物名称、树种及高度。8.1.4 当送电线路平行接近通信线路时,应按设计专业的要求实测或调绘其相对位置。通信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的比例尺,应按平行接近线路的长短参照4.2.6执行298.2 断面测量8.2.1 断面测量可采用视距法、光电测距法、直接丈量等方法测定距离和高差。8.2.2 半测回测定断面点的高差时,垂直度盘的指标差不应大于士0.5,大于时应进行改正。8.2.3 断面点宜就近桩位施测,应遵守“看不清不测”的原则。视距长度不宜大于300m,大于时垂直角应进行正倒镜观测,距离应同向两次观测,其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成果取中数。也可加设测站进行施测,其距离和高差的技术要求,应按第6章的有关规定执行。8.2.4 选测的断面点应能真实反映地形变化和地貌特征,防止漏测。平地断面点的间距不宜大于80m,独立山头不应少于3个断面点。在导线对地距离可能有危险影响的地段,断面点应适当加密。对山谷、深沟等不影响导线对地安全之处可不测绘。8.2.5 当导线的边线地面比中线地面高出0.5m时,应施测边线断面,立尺时应按导线间距准确地立在边线位置。当线路通过高出中线和边线的陡坎或陡坡附近时,应根据需要施测风偏横断面或风偏点。风偏横断面的纵横比例尺相同,可采用1.500或1:l000。8.2.6 当线路通过缓坡、斜交的梯田、沟渠、堤坝时,应特别注意对地有影响的边线断面的施测。8.2.7 送电线路平断面图的比例尺,宜采用纵向1 500,横向1:5000。平断面图的图式及样图见附录C和附录D。30杆塔定位测量设计杆塔型号,确定杆塔位置,将其测设到线路中心线上,并钉立杆塔位中心桩代表档距313233p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pStudyConstantly,AndYouWillKnowEverything.TheMoreYouKnow,TheMorePowerfulYouWillBe写在最后34谢谢你的到来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Learning Is Not Over.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