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787456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78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题解提要题解提要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应:对应、适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之象。应象:相应的征象。阴阳应象大论:是关于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有象对应的理论。是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题解提要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2-本篇内容本篇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内容,“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2.以阴阳理论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法、养生、药食气味的规律,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3.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对自然界事物和人体进行五行归类的“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本篇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内容,“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3-一、阴阳学说的总纲及其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一、阴阳学说的总纲及其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一、阴阳学说的总纲及其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4-原文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泛指自然界道: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1、规律、法则;2、本源纲纪:总纲、纲领,即把一切事物总的归纳起来。(万物之纲纪是言阴阳是分析和归纳万事万物的总纲)父母:根本、本源;(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生:产生;杀:衰亡、消亡;本始:本原、起点;(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本原和起点)神明:变化不测谓之“神”,品物流行谓之“明”,能使万物显露形象和变化的巨大力量,谓之“神明”;即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府:藏聚之所;神明之府,是言阴阳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表现于外的现象的概括。求:推求;本:阴阳。由于人体疾病是阴阳失调所致,故治病必须协调阴阳这个根本。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5-经文分析经文分析概括地说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 1 1、指出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指出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和阳是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探讨阴阳的概念与规律,也就认识了自然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即治病也必须根据自然界规律(即阴阳)来作指导,对内经诊治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经文分析概括地说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6-经文分析经文分析2 2、“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本,本意为草木的根,引申为根基、根本的东西,而在此则指阴阳。为什么要以阴阳作为治病的根本呢?又如何求本呢?第一、从生理角度讲,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之本就来源于阴阳,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第二、从人体结构上讲,人体各器官组织也是由阴阳构成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第三、从病理角度讲,人体疾病的产生,就是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如临床上表现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甚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经文分析2、“治病必求于本”-7-经文分析经文分析2 2、“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第四、从疾病诊断方面上讲,诊断的目的在于弄清阴病,抑或阳病,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第五、从疾病的治疗方面上讲,由于疾病的发生、变化是阴阳失调所致,因而治疗上重在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第六、从养生方面上讲,人体阴阳之气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关键,知“七损八益”以协调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法天地阴阳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用阴阳的理论达到分析生理,探讨病理,指导治疗的目的,故“治病必求于本”是内经中指导辨证论治的最重要原则,是医生必须遵循的法则。经文分析2、“治病必求于本”-8-原文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长,又主杀藏。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9-原文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10-经文分析经文分析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1 1、阴阳的对立、阴阳的对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说明天地是由轻清、重浊两种不同状态物质相互对立组成的。2 2、阴阳的性质:、阴阳的性质:“阴静阳躁”3 3、阴阳的功能:、阴阳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经文分析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11-经文分析经文分析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4 4、阴阳的互根:、阴阳的互根:是指阴阳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双方都以彼方的存在作为已方存在的前提,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以万物的生长收藏说明阴阳互根关系,它包含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事物一年四时中春夏生长、秋冬收藏的正常发展规律;二是认为“阳生阴长”是阴阳之治,而“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经文分析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12-经文分析经文分析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5 5、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转化: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经文分析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13-经文分析经文分析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6 6、阴阳的升降:、阴阳的升降:阳气轻清,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阴气重浊,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是阴阳的发生、升降、演化规律之一。7 7、阴阳反作致病:、阴阳反作致病: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如果因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的升降规律,阳应升而反下降,阴应降而反上升,就会致病,“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经文分析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14-原文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气轻清上浮而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以云雨互变来说明阴阳升降相交之机理,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相交,从而化生万物。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浊阴,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指前后二阴。(清阳之气出于人体的上窍,而有发声、视觉、嗅觉、味觉等功能,糟粕和废水由二阴排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腠理,指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浊阴,指精血津液。(清阳之气发布于腠理,而能温煦体表肌肉,浊阴之气充养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浊阴,指饮食水谷变化的糟粕和水液。归:传化并滋养。(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饮食物则归入六腑)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15-经文分析经文分析 由此可见,阴阳为一相对概念,在不同范畴中所指不同,因此要分别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规定其具体范畴,否则将无法作出正确划分。这一理论对后世治疗学的重要意义:这一理论对后世治疗学的重要意义:经文中提出的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和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的特性,为后世治疗学中多种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用益气升阳之法治疗耳目不聪,采用攻下法治疗肠胃积滞,治疗表证用宣肺发散法,治疗手足厥逆的温阳法,治疗水肿的利水逐水法等,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启发下,发展而成的。经文分析 由此可见,阴阳为一相对概念,在不同范畴中-16-原文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归,有二义,一为生成、充养;一为被生成、被充养。气,也有二义,一为人体之气,一为饮食物之气(食气)。“味归形,形归气”,谓饮食物之五味充养形体,而形体也仰赖人身元气的充养。“气归精,精归化”,谓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而饮食五气又须经过化生作用才能转变为人体之精气。精食气,形食味:食,读为“饲”,即“赖所滋养”。该二句系对“气归精”、“味归形”的进一步说明。化生精,气生形:系对前“精归化”、“形归气”的进一步说明。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17-原文原文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伤形,气伤精:饮食五味虽能充养形身,但五味太过反能伤害形身;饮食五气虽能化生精气,但五气太过也能伤害精气。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指人身之气。人体之精能够化生气,气也可因饮食五味偏嗜而受伤。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系对饮食药物性味功能的概括。吴昆注:“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原文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18-原文原文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少火,历代有二种不同解释:一谓壮火指饮食药物之气味辛热纯阳者,少火指饮食药物之气味辛甘温和者;另一种解释认为火指阳气,壮火即过亢之阳气,少火则指温和而不亢旺之阳气。气,指人身之正气。气衰、气壮,作使动用法理解。壮火食气,气食少火:食,一读若“蚀”,消蚀、耗伤,“壮火食气”谓亢旺之火能耗蚀正气;一读若“饲”,即饲养,“气食少火”谓正气赖阳和之火所温养。原文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19-论述阴阳法则及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1)(1)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气:阳阳 味味:阴阴 (2)(2)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伤伤伤伤 伤伤伤伤 生生生生 生生生生 味味 形形 气气 精精 化化 食食食食 食食食食 伤于伤于伤于伤于 化为化为化为化为 充养充养 依赖人身元气充养依赖人身元气充养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饮食五气化生饮食五气化生 精气精气 论述阴阳法则及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充养 依赖人身元-20-(3)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阴为味 味厚为阴中之阴 泄(泄热通便,如大黄、黄连)味薄为阴中之阳 通(通利小便,如猪苓、茯苓)阳为气 气厚为阳中之阳 发热(助阳发热,如干姜、附子)气薄为阳中之阴 发泄(发汗解表,如薄荷、荆芥)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课件-21-“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酸苦涌泄为阴酸苦涌泄为阴酸苦涌泄为阴”辛走气而性散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发汗解表)甘走脾而灌溉四旁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益气补中)(桂枝汤桂枝汤: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酸主收敛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如乌梅)苦主泻下苦主泻下,又上泛作苦又上泛作苦(如大黄味苦如大黄味苦,通泄通泄)(瓜蒂散瓜蒂散: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阳阳阳阳阴阴阴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阳阴-22-气火关系气火关系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壮火之气衰壮火食(蚀)气,壮火散气 药食气味温和的作用 生理上温煦之火 少火之气壮气食(饲)少火,少火生气壮火壮火少火少火气火关系壮火少火-23-(4)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危害.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耗伤人体的阴精耗伤人体的阴精(气伤精)(气伤精)药物饮食之味太过药物饮食之味太过,损伤人体的形体损伤人体的形体(味伤形)(味伤形)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元气 (壮火食(蚀)气)酸苦涌泄太过酸苦涌泄太过,则机体阳气损伤则机体阳气损伤(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辛甘发散太过辛甘发散太过,则机体阴精耗损则机体阴精耗损(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4)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危害-24-辛甘发散太过引起的热病(阳胜则热)酸苦涌泄太过产生寒病(阴胜则寒)久服辛甘发散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热病,热到了极点就转化为寒证(重热则寒)久服酸苦涌泄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寒病,寒到在极点就转化为热证(重寒则热)辛甘发散太过引起的热病(阳胜则热)2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用酸苦涌泄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正气;反之,过用辛甘发散等阳气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从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26-阴阳偏胜病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病机: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转化)(重、极为转化条件)阴阳偏胜病机:-27-原文原文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亁,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形,指形体;气,指气机。寒为阴邪,故伤人形体;热为阳邪,故伤人气分,扰乱气机。李中梓内经知要:“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寒胜则浮:浮,浮肿。张介宾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湿胜则濡泻:濡泻,指泄泻而大便溏薄,由于湿胜伤脾而致。原文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28-原文原文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悲:新校正:“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七情,七情过激,伤五脏气机,故云“伤气”;寒暑,概指六淫,六淫袭人,先伤肌表形身,故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张介宾注:“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王冰注:“厥,气逆也。逆气上行,满于经络,则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矣。”春必温病:明熊宗立种德堂刊本、道藏本均作“春必病温”。痎疟:痎疟,泛指各种疟疾。原文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29-(1)寒热与肿痛的关系“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2)五气偏胜病机“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燥胜则干”:燥胜津伤,则出现津液干涸的表现。“寒胜则浮”: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各从其类论述外感与内伤引起病证的病理特征临床意义:提出病因辨证的观点,对临床分析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确立治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各从其类论述外感与内伤引起病证的病理特征临床意义:-30-(3)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所伤的病理、病证“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人的精神活动 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 喜怒伤气(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寒暑伤形(六邪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暴怒伤阴(肝气横逆而血乱)暴喜伤阳(心气弛缓而神逸)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情志活动不能节制,使气机逆行向上,盛满于经脉,产生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的昏厥病证)“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说明邪气伤人各从其(阴阳之)类.(3)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所伤的病理、病证-31-(4)转化与伏邪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阴阳在一定条件(重)下相互转化.伏邪:“重重”病变病变 冬冬伤于伤于寒寒春必春必温病温病春春伤于伤于风风夏生夏生飱泄飱泄夏夏伤于伤于暑暑秋必秋必痎疟痎疟秋秋伤于伤于湿湿冬生冬生咳嗽咳嗽(4)转化与伏邪“重”病变 冬伤于寒32二、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二、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二、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33-原文原文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五行归类及五行生克法则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原文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34-1.论理人形(1 1)明确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有脏腑,靠经脉相互)明确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有脏腑,靠经脉相互络属联系。络属联系。(2 2)人体与自然界相通应。)人体与自然界相通应。(3 3)人体与自然界内外相互通应的联系有表里之不同。)人体与自然界内外相互通应的联系有表里之不同。2.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归类及两者的通应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概括、归纳组成天地自然的万物万事 1.论理人形-35-五行之间的相生五行之间的相生同行之间的相生同行之间的相生功能行为的相应功能行为的相应功能行为的相似功能行为的相似五行属性的两种关系 相生关系:相克关系:主要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 通过五行相生和相克关系,描述出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五行之间的相生同行之间的相生功能行为的相应功能行为的相似五36 3 3、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阳阳:天天 上上 气气 男男 左左 火火 外外 阴阴:地地 下下 血血 女女 右右 水水 内内 阴在内阴在内,阳之守阳之守:阴藏精阴藏精,居内以充养固守阳气居内以充养固守阳气 阳在外阳在外,阴之使:阴之使:阳化气阳化气,行外为阴之役使行外为阴之役使阴阳者,相互为用、相互转化为万物之能(胎)始也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原.阴阳者,相互为用、相互转化为万物之能(胎)始也-37-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38-原文原文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 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异名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 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原文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39-原文原文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 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原文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40-(一一)效法阴阳的理论和法则效法阴阳的理论和法则 1.1.阴阳偏胜病候阴阳偏胜病候(以阴阳划分证候以阴阳划分证候)阳盛阳盛 身体发热、无汗而喘身体发热、无汗而喘 阳盛病阳盛病 能冬不能夏能冬不能夏 伤阴伤阴 齿干、烦闷、腹满齿干、烦闷、腹满 阴盛阴盛 身体恶寒,汗出,身身体恶寒,汗出,身 阴盛病阴盛病 寒战慄,四肢厥冷寒战慄,四肢厥冷 能夏不能冬能夏不能冬 伤阳伤阳腹部胀满腹部胀满注意注意:阳热盛极阳热盛极,隔阻气机隔阻气机 阴寒盛极阴寒盛极,凝遏气机凝遏气机死死腹满腹满(一)效法阴阳的理论和法则 死腹满-41-2.法阴阳以养生:知七损八益以协调阴阳,法天地阴阳以养生。四十岁以前阴阳二气旺盛,精力充沛,抗邪能力强,不易生病;四十岁肾脏的精气自然衰减一半,起居衰;五十岁身体滞重,肝肾亏虚,耳目的视听功能减退;六十岁阳痿,九窍不利,阳气衰于下而阴气上逆,涕泣俱出。3.以天地阴阳类比人体形身: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精 东南阳 右 左 阴西北 精4.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治则:“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从养生的角度来调摄阴阳,就要懂和得人体阴阳与自然界阴阳相互通连、相互联系配属的道理。2.法阴阳以养生:知七损八益以协调阴阳,法天地阴阳以养生。-42-(二)、调治疾病如何遵循阴阳法则 1.早期治疗的治则(治未病):“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邪气皮毛筋脉六腑五脏 它告诉医者一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二要防重于治;三要有病早治;2.外邪性质不同,侵袭人体的部位也不同。天上的无形之邪伤害五脏;饮食寒热的有形邪气伤害六腑;地面的湿气伤害皮肉筋脉。3.“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课件-43-4、阴阳学说在诊法上的运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衡阴,规矩阳 “按尺寸”(按、切诊):按尺肤:滑阳,涩阴;切寸口脉:浮阳,沉阴4、阴阳学说在诊法上的运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44-第45页博爱广济德诚业精第 45 页博爱广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