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珂——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763825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珂——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许珂——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许珂——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为历史见证的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受苦人”的讲述的讲述作作 者:郭于华者:郭于华汇报人:许汇报人:许 珂珂2汇报内容汇报内容31背景与意义背景与意义41.1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 1)作者背景)作者背景(2 2)论文背景)论文背景(3 3)理论传统)理论传统(4 4)国际社会科学研究背景)国际社会科学研究背景5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 1)作者背景)作者背景1.1 郭于华,1956年出生,北京人,清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专业博士民俗学专业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社会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民间文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民间文化与信仰化与信仰等。6研究背景研究背景(2 2)论文背景)论文背景1.11、本文刊登在2008年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2、本文是郭老师在陕北骥村从事10年口述史研究的专著(写作过程中)之导论的一部分。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2013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3、郭老师持续长达十对年对骥村的访问,对7070岁岁以上村民进行遍访遍访,积累了200200小时小时录音和120120万万字口述整理材料。应星:叩开“受苦人”的历史之门读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载社会,2014年1月7研究背景研究背景(3 3)理论传统)理论传统1.1在理论传统的继承和对话上,郭老师的视野焦点不是汉人村庄的研究传统,而是底层研究传统底层研究传统。1949年以前年以前,我国的村庄研究试图通过村庄来认识整个中国,注重村庄的文化面向;新时期新时期的村庄研究重点探讨村庄和国家关系的演变过程,注重村庄多元化的研究。8研究背景研究背景(4 4)国际社会科学研究背景)国际社会科学研究背景1.1 1993年,布迪厄与22位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世界的苦难面世。研究者以社会下层的普通人作为访谈对象,通过“对社会的疾苦、悲惨的境遇、难以明言的不满或怨恨进行探索性的考察”,向人们呈现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故事、他们的痛苦和对痛苦的感受。启示启示1:面对人间疾苦,社会学研究有政治使命和道德意涵面对人间疾苦,社会学研究有政治使命和道德意涵展现普通人的社会疾苦并通过社会学解释,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根展现普通人的社会疾苦并通过社会学解释,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根源;源;启示启示2:为我们探讨普通人为我们探讨普通人“苦难的历史苦难的历史”提供了可借鉴的例证提供了可借鉴的例证和方法论依据。和方法论依据。9研究意义研究意义1.2(1)展现了不为人知或被人视而不见的)展现了不为人知或被人视而不见的“社会痛苦社会痛苦”,并揭示,并揭示了社会苦难的根源和通常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制。了社会苦难的根源和通常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制。(2)为底层发声。突破书写和话语霸权,去发现和书写普通人)为底层发声。突破书写和话语霸权,去发现和书写普通人的历史。的历史。(3)从底层的苦难讲述中建构历史,确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底层的苦难讲述中建构历史,确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宏大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超越社会科学研究中微观与宏与宏大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超越社会科学研究中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二元对立。观之间的二元对立。102方法和思路方法和思路11研究方法研究方法2.1研究方法是口述历史口述历史和人类学方法人类学方法(实地研究、参与观察等)相结合的田野研究口述史与书写的历史是相对的。所谓口述历史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12研究思路研究思路2.2苦难的社会性苦难的社会性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苦难苦难”何以能够成为历史何以能够成为历史从底层的从底层的“苦难苦难”讲述中建构历史讲述中建构历史得出前提:个人性即得出前提:个人性即社会性,个人烦恼也社会性,个人烦恼也就是社会疾苦。就是社会疾苦。社会学研究任务:揭示社会学研究任务:揭示社会苦难的根源和通常社会苦难的根源和通常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制。制。苦难是有重量的;也是苦难是有重量的;也是有力量的,具有颠覆、有力量的,具有颠覆、重构和解放的力量。重构和解放的力量。底层的苦难历史应该底层的苦难历史应该怎样被讲述、被记录怎样被讲述、被记录133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14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3(1 1)苦难的社会性)苦难的社会性(2 2)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3 3)“苦难苦难”何以能够成为历史何以能够成为历史(4 4)从底层的)从底层的“苦难苦难”讲述中建构历史讲述中建构历史15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一、苦难的社会性一、苦难的社会性3布迪厄布迪厄许多最触及个人私密的戏剧场面,隐藏着最深的不满,最独特的苦痛。男女众生但凡能体验到的,能在各种客观的矛盾、约束和进退维谷的处境中找到其根源。这些客观外在的因素到处都是,体现于劳动力市场和住房供应市场的结构之中,表现于学校体制毫不手软的约束之中,铭刻在经济继承与社会继承的机制之中。个人性即社会性。个体遭遇的困难,看似主观层个人性即社会性。个体遭遇的困难,看似主观层面的紧张或冲突,但反映的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面的紧张或冲突,但反映的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16米尔斯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具体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的经验材料和宏观的社会历史之间进行穿梭的能力。影响每影响每一个人的历史乃是世界的历史。一个人的历史乃是世界的历史。克莱曼克莱曼各类的人的问题打破了作为心理学或医学事项的范畴,经常体现了人的问题与社会问题的紧密联系。换言之,痛苦是一种社会经历痛苦是一种社会经历。人类痛苦的形式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体的,经历痛苦的模式既是地方性的,又是全球性的。涂尔干涂尔干在自杀论中,他利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种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17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一、苦难的社会性一、苦难的社会性3总结:总结: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在于揭示了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在于揭示了“个人烦个人烦恼恼”(痛苦)也就是(痛苦)也就是“社会疾苦社会疾苦”。国际社会科学有关国际社会科学有关“社会疾苦社会疾苦”的研究为我们探讨普通人的研究为我们探讨普通人“苦难的历史苦难的历史”提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例证和方法论依据。通过对普通人口述历史了可资借鉴的例证和方法论依据。通过对普通人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我们就有可能在个体的经历和讲述与宏大的资料的搜集,我们就有可能在个体的经历和讲述与宏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建立联系,有可能在个人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建立联系,有可能在个人的“苦难苦难”与与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之间建立联系。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之间建立联系。18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二、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二、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3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展现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展现 “社会痛苦社会痛苦”,更为重要的是揭示社会苦,更为重要的是揭示社会苦难的根源和通常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制难的根源和通常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制。作者关注布迪厄的作者关注布迪厄的世界的苦难世界的苦难的研究。他的研究的的研究。他的研究的目的目的正是要正是要使那种未被阐述、倍受压抑的话语昭然若揭,而使那种未被阐述、倍受压抑的话语昭然若揭,而方法方法就是与各种人交谈,就是与各种人交谈,在深度访谈的互动过程中,协助被访者表述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惨痛的在深度访谈的互动过程中,协助被访者表述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惨痛的悲剧或日常的不幸背后所潜藏的规律,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外在现实的禁悲剧或日常的不幸背后所潜藏的规律,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外在现实的禁锢。最后锢。最后研究结论是研究结论是苦难的政治根源是社会性的丧失和国家运作苦难的政治根源是社会性的丧失和国家运作。从布迪厄等人对于社会苦难的调查、揭示和寻找原因中,可以体验从布迪厄等人对于社会苦难的调查、揭示和寻找原因中,可以体验到到“社会学的的确确有着除魔去魅的效果社会学的的确确有着除魔去魅的效果”,对,对“苦难苦难”经历的讲述成经历的讲述成为一种历史证明,为千百万底层人民的生存作见证。为一种历史证明,为千百万底层人民的生存作见证。19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三、苦难何以能够成为历史三、苦难何以能够成为历史3缺乏表达权、话语权的农民多数情况下被学术界忽视了。本研究突破书写和话语霸权,去发现和书写普通人的历史。(一)(一)“受苦人受苦人”的概念的概念“受苦人”是农民对自身的定义。“受苦人”的概念凝聚了他们世代生活的体验和评价,也构成他们的“历史”。回忆过往的生活,每一个被访者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苦痛。贫穷之苦、劳作之苦、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之苦等等。可以说,苦难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是他们历史的重要部分。结合苦难的社会性,个人讲述具有超越个体的意义,这也就是苦结合苦难的社会性,个人讲述具有超越个体的意义,这也就是苦难能够成为历史的原因之一。难能够成为历史的原因之一。20(二)对苦难的解释和应对(二)对苦难的解释和应对 苦难构成了那个时代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痛苦弥散于生命之中,通常无从归因,因而村民对苦难的表述带有先赋性和宿命论色彩。在革命政权进入乡村社会之后,将个体的身体之苦和精神之苦转变为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痛苦。但无论如何,农民还是不得不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苦难,调动全部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在其中求得生存。这构成了在苦难中挣扎的历史,而正是在此意义上,底层人民创造和推动了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21(三)革命(三)革命解救苦难的过程解救苦难的过程(1)杜赞奇: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共产党能够了解民间疾苦,从而动员群众的革命激情”。杜赞奇已经敏锐地注意到“苦难”所蕴涵的国家社会关系的含义,以及对“苦难”意识的动员在革命中的重要性,他忽视的是“苦难”意识对于整个社会改造所具有的巨大潜力。(2)通过农民口述史我们看到,在中国革命过程中,通过“访贫问苦”、“诉苦”、“挖苦根”、“忆苦思甜”等,凝聚和提炼了农民日常生活中各种“苦难”和“苦难意识”,从而使其穿越日常生活层面,与阶级的框架并进而与民族国家的框架建立联系。(3)革命的目标在于拯救劳苦大众,革命的过程被声言是解救苦难的过程,但救苦救难的革命可能造成与其初衷不同的后果,进而带来新的苦难感受。主要原因在于革命过后旨在巩固执政能力而置国民价值和普通人感情于不顾。22(二)对苦难的解释和应对(二)对苦难的解释和应对(三)革命(三)革命解救苦难的过程解救苦难的过程二、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二、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对苦难的记录可以改写历史甚至重构历史,这是苦难的历史力量;揭示出苦难的社会根源,苦难便不再仅仅是个体的感受,而是具有社会力量;去除先赋性或宿命论的迷障,揭示苦难的社会根源,苦难就会有颠覆的力量、重构的力量,获得解放的力量。从普通人的经历和讲述中理解革命的过程和逻辑23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四、从底层的四、从底层的“苦难苦难”讲述中构建历史讲述中构建历史3(一)底层沉默的原因(一)底层沉默的原因(1)精英史观抹去了底层阶级自主的历史和行动的政治属性。从属阶级是政治上无效的阶级,底层的非政治化导致其在精英创造的历史中销声匿迹。(2)斯科特所概括的底层行动的特点,其所使用的“弱者武器”和“隐藏的文本”遮蔽了底层行动的独特轨迹。底层政治的逻辑是在其经过之处几乎不留痕迹。这种掩盖痕迹不仅可使从属者的危险减至最小,同时底层的历史无从可知。(避免直接的,象征性的对抗,表面承认下的非正式对抗)24(二)底层的苦难是否可以被讲述?(二)底层的苦难是否可以被讲述?“必须得有一束光,至少曾有一刻,照亮了他们。这束光来自另外的地方。这些生命本来想要身处暗夜,而且本来也应该留在那里。将它们从将它们从暗夜中解脱出来的正是它们与权力的一次遭遇暗夜中解脱出来的正是它们与权力的一次遭遇: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次撞击,对他们匆匆逝去的短暂一生,不可能留下片纸只言。”“这些仿佛根本就不曾存在过的生命,只是因为与权力相撞击才有机与权力相撞击才有机会幸存下来会幸存下来,而这个权力本来只希望清除他们、或至少抹消他们的痕迹。正是许多偶然的际遇合在一起,才使这些生命能够在我们这里重现。”福柯无名者的生活福柯既道出了底层现身的困境,同时也点出了突破这一困境的要害,福柯既道出了底层现身的困境,同时也点出了突破这一困境的要害,也就是捕捉住那在刹那间照亮了底层的也就是捕捉住那在刹那间照亮了底层的“光光”。(土改、大跃进、四清和。(土改、大跃进、四清和文革文革)25(三)底层如何被表述?(三)底层如何被表述?(1)肯定底层政治和底层意识的肯定底层政治和底层意识的“自主自主”存在是编纂底层历史存在是编纂底层历史的基础和前提。的基础和前提。底层研究者不同意将底层历史纳入西方现代性叙事之中。底层历史不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自下而上的历史”。没有任何“自下而上的历史”能够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本身的存在、稳定和历史合法性提出挑战。精英史观“明显遗漏的是人民的政治”,资产阶级书写的历史书中的人或公民都是精英,这个意义上底层不能发声。同时底层是一个“自主”的领域,它既不产生于精英政治也不依赖于精英政治而存在。26(三)底层如何被表述?(三)底层如何被表述?(2)底层史观主张历史上未必存在拥有笼罩一切的完整的意识统治角色。底层是一种缺失的叙述,不在官方话语的讲述之列,底层研究的认识论要务从中生产出新的知识,并使之成为独立地进行知识积累的一个领域。这一知识领域的生成,在很大程度要仰仗普通人对自身经历的讲述,而不是依靠历史学家代为讲述。27(三)底层如何被表述?(三)底层如何被表述?(3)现代社会的历史意识无可争辩地为民族国家所支配。需要从底层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历史。杜赞奇批判了“线性历史”。线性历史:线性历史:在线性历史的暴政中,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消失了,只剩下由围绕单一的民族认同组织起来的封闭叙事。杜赞奇提出的“分叉历史”、分叉历史要充当那些被压制的声音的喉咙。受到了李猛的批评,指出线性历史的危险不在于压制了一种没有找到发声机会的“反历史”,而是在于拒绝理解那些没有历史的人们。“置疑有关现代中国的叙事”,杜赞奇在叙述历史时,大量使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的观点来抨击封建对人民的迫害。李猛通过对农民口述历史的分析指出:和线性历史相对的,不是分叉的历史叙事,而是分层的历史生活。如:工作组到村庄中发动群众,既是村庄历史的一部分,又是知识份子改造历史的一部分,同时更是庞大的土改运动的一部分。而普通农民除了模模糊糊地记得工作组成员的名字以外,对这些彻底改变了他们生活的人在村子里的行踪几乎毫无印象。28(三)底层如何被表述?(三)底层如何被表述?(4)口述史研究的要务并非“粘合历史的碎片”、“填补历史的空白”或“治疗充满病患的历史”。口述历史的任务在于以不同的立场,倾听无声的底层发出的声音,记录普通生命的“苦难”历程,书写从未被书写过的生存与反抗的历史。研究者除了将这“历史”记录下来,还须结合社会理论做出分析、加以表达。就此而言,相对于“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我们的努力将致力于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历史,并从中洞悉文明的运作逻辑。294评价与启示评价与启示30评价与启示评价与启示4(1)梅花香自苦寒来(2)借鉴国际社会科学的研究。格兰诺维特和边燕杰的研究(3)提出了口述历史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主张。只不过作者似乎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结合不仅仅是用人类学观察收集到的材料来补充口述史材料,而且应该将人类学方法贯穿口述访谈的整个过程,不仅记录声音,而且还需捕捉姿势,体味沉默,敏察断点。因此在口述史方法论上,与其倡导郭著中所提出的“从观察到倾听的转变”,不如倡导“从单看单听到带着眼睛的倾听的转变”。(4)如何实现底层声音与世界历史之声这两种异质声音的对接,都是跨度甚大又缺乏范例的难题。不过,郭著在这方面的探索即使还算不上非常成熟,但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启示。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