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就业问题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695877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9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就业问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五章---就业问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五章---就业问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就业问题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五章第五章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一、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二、下岗改革中城市就业问题*三、农村就业*四、群体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五、灵活就业第五章-就业问题一、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一、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一一)建国初期和建国初期和“一五一五”时期的就业时期的就业(二二)“大跃进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就业和调整时期的就业 (三三)“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就业时期的就业 (四四)改革前期的就业改革前期的就业 (五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第五章-就业问题(一一)建国初期和建国初期和“一五一五”时期的就业时期的就业第一次就业问题:第一次就业问题:1949-1957年年原因原因:1、旧中国遗留的严重的失业问题、旧中国遗留的严重的失业问题2、战争的影响、战争的影响3、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转型的影响第五章-就业问题年份年份城城镇镇失失业业人数人数(万人)(万人)城城镇镇失失业业率率(%)当年就当年就业业人数人数(万人)(万人)19491949 474.2 474.2 23.6 23.6 -19501950 437.6 437.6 -36.6 36.619511951 400.6 400.6 -37.0 37.019521952 376.6 376.6 13.2 13.2 24.0 24.019531953 332.7 332.7 10.8 10.8 43.9 43.919541954 320.8 320.8 10.5 10.5 11.9 11.919551955 315.4 315.4 10.1 10.1 5.4 5.419561956 212.9 212.9 6.6 6.6 102.5 102.519571957 200.4 200.4 5.9 5.9 12.5 12.5表表1:19491:194919571957年我国失业与就业情况年我国失业与就业情况资料来源:国家料来源:国家统计司司编,中国中国劳工工统计资料(料(1949-1985),109页,北京,中国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社,1987。第五章-就业问题 1949-1957年的就业政策年的就业政策1 1、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出路、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出路2 2、采取行政手段维持就业,防止新的失业出现、采取行政手段维持就业,防止新的失业出现3 3、建立、建立“统一就业统一就业”的制度的制度4 4、一定的就业灵活性、一定的就业灵活性第五章-就业问题(二二)“大跃进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就业和调整时期的就业 第二次就业问题:第二次就业问题:1958-1966年年这次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是,城这次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是,城镇劳动力不合理地剧增而后大量精简,镇劳动力不合理地剧增而后大量精简,公开失业被消灭,后期出现一定的待公开失业被消灭,后期出现一定的待业人员。业人员。第五章-就业问题1 1、大量动员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大量动员劳动力就业的政策 2 2、控制城市就业的政策、控制城市就业的政策1958-1966年的就业政策年的就业政策第五章-就业问题(三三)“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就业时期的就业第三次就业问题:第三次就业问题:1966-1976年年该时期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是:该时期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是:国家实行严格的劳动力控制,城镇毕国家实行严格的劳动力控制,城镇毕业学生大规模上山下乡,而后大量返业学生大规模上山下乡,而后大量返城。城。第五章-就业问题1966-1976年的就业政策年的就业政策1 1、制止已上山下乡青年返城的政策、制止已上山下乡青年返城的政策 2 2、大规模上山下乡的政策大规模上山下乡的政策3 3、扩大固定工制度的政策扩大固定工制度的政策4 4、强化劳动力计划控制的政策强化劳动力计划控制的政策第五章-就业问题(四四)改革前期的就业改革前期的就业 第四次就业问题:第四次就业问题:1977-1988年年该时期就业的基本格局是,大规模该时期就业的基本格局是,大规模上山下乡青年返城形成待业即公开失上山下乡青年返城形成待业即公开失业,而后很快得到解决,较长时期维业,而后很快得到解决,较长时期维持低失业状态。持低失业状态。第五章-就业问题1977-1988年的就业政策年的就业政策1 1、调整和结束上山下乡的政策、调整和结束上山下乡的政策 2 2、多方面解决城镇待业问题的政策、多方面解决城镇待业问题的政策3 3、开展就业服务的政策、开展就业服务的政策4 4、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政策、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政策第五章-就业问题表表2:19782:197819881988年我国失业与就业情况年我国失业与就业情况年份年份城城镇镇失失业业人数人数(万人)(万人)城城镇镇登登记记失失业业率率(%)当年就当年就业业人数人数(万人)(万人)19781978 530.0 530.0 5.3 5.3 544.4 544.419791979 567.6 567.6 5.4 5.4 902.6 902.619801980 541.5 541.5 4.9 4.9 900.0 900.019811981 439.5 439.5 3.8 3.8 820.0 820.019821982 379.4 379.4 3.2 3.2 665.0 665.019831983 271.4 271.4 2.3 2.3 628.3 628.319841984 235.7 235.7 1.9 1.9 721.5 721.519851985 238.5 238.5 1.8 1.8 813.6 813.619861986 264.4 264.4 2.0 2.0 793.1 793.1资料来源:国家料来源:国家统计司司编,中国中国劳工工统计资料(料(1997),8页,北京,中国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社,1997。19871987 276.6 276.6 2.0 2.0 799.1 799.119881988 296.2 296.2 2.0 2.0 844.3 844.3第五章-就业问题(五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 第五次就业问题:第五次就业问题:1988-今今本次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是在推本次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是在推进市场经济进程中我国劳动要素严重过进市场经济进程中我国劳动要素严重过剩问题逐步暴露、公开失业与下岗增加剩问题逐步暴露、公开失业与下岗增加的过程,该时期的两大焦点是城镇企业的过程,该时期的两大焦点是城镇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模进城务工。第五章-就业问题1 1、治理整顿控制劳动力的政策、治理整顿控制劳动力的政策2 2、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3 3、强化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的政策、强化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的政策4 4、调整结构、合理配置劳动力的政策、调整结构、合理配置劳动力的政策5 5、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政策、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政策6 6、大力促进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大力促进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7 7、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政策8 8、解决就业难点的政策、解决就业难点的政策9 9、合理控制企业裁员的政策、合理控制企业裁员的政策1010、市场就业的政策、市场就业的政策1988-今的就业政策今的就业政策第五章-就业问题年份年份城镇登城镇登记失业记失业(万人万人 )城镇登城镇登记失业记失业青年青年(万人万人)城镇登城镇登记失业记失业率率(%)(%)当年就当年就业人数业人数(万人万人 )富余人富余人员总数员总数(万人万人 )国有企国有企业富余业富余人员人员(万人万人)下岗职下岗职工总数工总数(万人万人 )国有企国有企业下岗业下岗人数人数(万人万人)19881988296.2296.2245.3245.32.02.0844.3844.3-19891989377.9377.9309.9309.92.62.6619.8619.8-19901990383.2383.2312.7312.72.52.5785.0785.0-19911991352.2352.2288.4288.42.32.3760.0760.0-19921992363.9363.9299.8299.82.32.3736.0736.0-19931993420.1420.1331.9331.92.62.6705.0705.0-19941994476.4476.4301.0301.02.82.8715.0715.079.079.056.256.2-19951995519.6519.6310.2310.22.92.9721.0721.0657.0657.0431.4431.4563.5563.5368.4368.419961996552.8552.8-3.03.0705.0705.0965.0965.0659.3659.3814.8814.8542.0542.019971997576.8576.8-3.13.1-634.3634.319981998570.1570.1-3.13.1-876.9876.9594.8594.819991999575.0575.0-3.13.1-937.5937.5652.5652.520002000595.0595.0-3.13.1-911.3911.365765720012001681681-3.33.3-51551520022002770770-3.63.6-41041020032003800800-4.34.3-2602602004(9)2004(9)820820-4.24.2-第五章-就业问题 表表3:19883:198820042004年我国失业与就业情况年我国失业与就业情况资料来源:资料来源:1.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419942001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2.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200020032003年度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年度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展统计公报;3.3.20042004年上半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年上半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展统计公报。第五章-就业问题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 白皮书白皮书 返回返回第五章-就业问题二、下岗二、下岗改革中的城市就业问题改革中的城市就业问题我国历年下岗职工人数:1993年300万人1994年360万人1995年564万人1996年891万人1997年940万人1998年876.9万人1999年937.5万人2000年911.3万人2001年515万人(国企)2002年410万人(国企)2003年260万人(国企)2004年153万人(国企)第五章-就业问题(一一)下下岗问题产生的原因生的原因人力资源过剩是存在下岗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源过剩是存在下岗的根本原因经济结构调整是出现下岗的一般原因经济结构调整是出现下岗的一般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是导致下岗的基本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是导致下岗的基本原因经济体制转轨是下岗突出的直接原因经济体制转轨是下岗突出的直接原因进入市场困难是职工下岗的具体原因进入市场困难是职工下岗的具体原因第五章-就业问题(二)下岗职工的状况(二)下岗职工的状况下岗职工的自然状况下岗职工的自然状况下岗职工的经济分布下岗职工的经济分布下岗职工的社会状况下岗职工的社会状况1 1、下岗职工年龄偏大、下岗职工年龄偏大 2 2、女性职工下岗比例较大、女性职工下岗比例较大 1 1、行业分布集中于不景气行业、行业分布集中于不景气行业 2 2、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 3、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中、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中 1 1、无业人员和长期下岗人员比重大、无业人员和长期下岗人员比重大 2 2、一部分下岗职工陷于生活困难状态、一部分下岗职工陷于生活困难状态 3 3、下岗职工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较差、下岗职工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较差 第五章-就业问题(三)下(三)下岗的影响的影响-成本与收益分析成本与收益分析 国家的成本与收益国家的成本与收益 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企业的成本与收益 个人的成本与收益个人的成本与收益第五章-就业问题(四)解决下(四)解决下岗问题的原的原则1 1、适应改革原则、适应改革原则22、纳入规划原则、纳入规划原则33、增加岗位原则、增加岗位原则44、搞好过渡原则、搞好过渡原则55、讲求效益原则、讲求效益原则66、调动动力原则、调动动力原则77、不拘一格原则、不拘一格原则88、导向市场原则、导向市场原则第五章-就业问题(五)再就业工程(五)再就业工程再就业工程的由来再就业工程的由来 再就业工程的发展再就业工程的发展 再就业工程的措施体系再就业工程的措施体系第五章-就业问题 再就业工程的由来再就业工程的由来 1 1.再就业工程的提出再就业工程的提出 再就业工程作为我国改革过程中的一种特有再就业工程作为我国改革过程中的一种特有做法,是为解决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出路和帮做法,是为解决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出路和帮助失业职工找到工作而采取的就业措施。助失业职工找到工作而采取的就业措施。1993 1993年年1111月劳动部提出了月劳动部提出了“再就业工程再就业工程”试试点,与解决民工潮的点,与解决民工潮的“有序化工程有序化工程”并称为就业并称为就业工作的两个工程。工作的两个工程。第五章-就业问题 2.2.再就业工程的内容再就业工程的内容再就业工程于再就业工程于19941994年开始在若干城市试点,实行之初年开始在若干城市试点,实行之初的具体政策为:的具体政策为:(1(1)对失失业6 6个月以上者,根据本人情况,要求其参加个月以上者,根据本人情况,要求其参加职业指指导和和转业训练;对失失业1212个月以上者,根据本人个月以上者,根据本人情况,要求其情况,要求其进一步参加求一步参加求职面面谈和工作和工作试用以及生用以及生产自救。自救。(2(2)对关停企关停企业中中经劳动部部门批准批准发放救放救济金的困金的困难职工,一般工,一般发放放3 3个月救个月救济金,并要求他金,并要求他们参加上述四参加上述四项活活动中的一中的一项或几或几项,无故不参加者,停,无故不参加者,停发待待业保保险金。金。(3(3)政府有关部政府有关部门在在资金、金、场地和税收等方面支持和地和税收等方面支持和鼓励失鼓励失业人人员和厂内待和厂内待业人人员自愿自愿组织起来就起来就业和自和自谋职业,以,以实现就就业。第五章-就业问题 再就业工程的发展再就业工程的发展1.1.再就业工程的推行再就业工程的推行 1995 1995年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年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报告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报告提出提出了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时间进度和政策安排,再就业工程在我国全面了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时间进度和政策安排,再就业工程在我国全面启动。启动。2.2.制度化建设制度化建设 国务院联合召开国务院联合召开“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业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并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81998年年8 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会议精神和再就业工作的形势,发布了会议精神和再就业工作的形势,发布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3.3.全面落实政策全面落实政策20022002年年9 9月,国务院为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和进一步落实促月,国务院为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和进一步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政策,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基于这一会议的精进再就业的政策,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基于这一会议的精神,发布了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随着市场就业机制步伐的加快,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取消了再随着市场就业机制步伐的加快,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取消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下岗下岗”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第五章-就业问题 再就业工程的措施体系再就业工程的措施体系1.1.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措施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措施2.2.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 3.3.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政策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政策 Over Over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五章-就业问题 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经济体制改革,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一个新的阶层迅速形成壮大:农民工阶层有一个新的阶层迅速形成壮大:农民工阶层即农工阶层。即农工阶层。农民工阶层的出现与发展壮大,对我国经农民工阶层的出现与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大历史贡献: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大历史贡献:第一第一,为经济起飞持续提供充裕的廉价劳,为经济起飞持续提供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从动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从广袤的农村流动出最年轻、最富活力、最有广袤的农村流动出最年轻、最富活力、最有创意的打工者,形成新兴的农民工大军。他创意的打工者,形成新兴的农民工大军。他们为我国企业家的原始积累贡献了力量,是们为我国企业家的原始积累贡献了力量,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基石。的基石。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二第二,壮大并更新了我国产业大军。,壮大并更新了我国产业大军。工人阶级,历来都是源源不断地从农工人阶级,历来都是源源不断地从农民中得到补充。但农民阶级向工人阶民中得到补充。但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工人阶级人口数量前所未级的转化,工人阶级人口数量前所未有的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有的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分化的最大特征。几乎所有产业,阶层分化的最大特征。几乎所有产业,都有农民工进入。在很大程度上,这都有农民工进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地工人阶级队伍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与更新。形成了一种新生力量,的壮大与更新。形成了一种新生力量,一种将工人与农民联系起来的农工阶一种将工人与农民联系起来的农工阶层。层。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三第三,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法国国,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法国国家亚洲事务研究所中国农业问题专家克洛德家亚洲事务研究所中国农业问题专家克洛德奥贝尔说:奥贝尔说:“1978年刚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年刚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占到整个就业人口候,中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占到整个就业人口的的70%,但到,但到2003年,这个比例就下降到了年,这个比例就下降到了42%,即,即3.13亿人。在这亿人。在这3.13亿人当中,每年亿人当中,每年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占到了一半。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占到了一半。”通过经通过经济发展自然合理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济发展自然合理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是一条艰难的路,甚至是一条漫长市转移,是一条艰难的路,甚至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国改革实践证明,比之西方国家,的路。但我国改革实践证明,比之西方国家,我们的路程一定要短得多,历时一定要少得我们的路程一定要短得多,历时一定要少得多,速度一定要快得多。多,速度一定要快得多。第五章-就业问题 第四第四,农民工成为农村社会脱贫的主力军。,农民工成为农村社会脱贫的主力军。全国平均推算,每个农民工一年的收入是全国平均推算,每个农民工一年的收入是54445444元,农民外出就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当年元,农民外出就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并且呈继续增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并且呈继续增长趋势。这不仅为农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长趋势。这不仅为农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条件,还增强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生活提供了条件,还增强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投入能力、为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了可能。的投入能力、为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了可能。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不仅为城市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不仅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而且为缓解农村资源承载增添了新鲜血液,而且为缓解农村资源承载压力、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压力、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建设全面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了前提。康社会创造了前提。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五第五,大量农民工进城冲击着城市消费,大量农民工进城冲击着城市消费,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城市消费规模、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城市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首先,城市的消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首先,城市的消费规模得到巨大的扩展。凡是农民工进费规模得到巨大的扩展。凡是农民工进城的地方,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食品城的地方,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食品供应与餐饮业也迅速漫延,服装、日用供应与餐饮业也迅速漫延,服装、日用品与普通交通工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品与普通交通工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接下来,便是对教育、文化娱乐、消遣接下来,便是对教育、文化娱乐、消遣之类的精神产品需求。与此同时,政府之类的精神产品需求。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公共产品的供应量。这在整体也加大了公共产品的供应量。这在整体上,对城市现在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大的上,对城市现在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大的硬性调整。硬性调整。第五章-就业问题第六第六,对传统农村的生育观念起,对传统农村的生育观念起到了根本性冲击。城市人的生活,到了根本性冲击。城市人的生活,对于上世纪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至上世纪年代以至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者来说是极大的吸引。年代的打工者来说是极大的吸引。像城里人那样生活成为他们的学像城里人那样生活成为他们的学习目标,成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模习目标,成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模式。少生优生,已经成为他们的式。少生优生,已经成为他们的生育新观念。生育新观念。第五章-就业问题 第七第七,推动了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生,推动了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尽管是流动的,短期的,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尽管是流动的,短期的,临时的,但从整体与长远的角度看,总有一个临时的,但从整体与长远的角度看,总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固定居住人数在城市滞留下来。从日益增长的固定居住人数在城市滞留下来。从辩证的角度看,个体的变动的人口组成了整体辩证的角度看,个体的变动的人口组成了整体的固定人口。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珠三角,长的固定人口。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我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群,改三角,环渤海,我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不断翻番,来自全国各地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不断翻番,来自全国各地农村带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批批地转变为新一农村带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批批地转变为新一代的城市居民。据有关方面推算,到代的城市居民。据有关方面推算,到20202020年,年,我国城市人口可能从我国城市人口可能从20052005年年底的年年底的5.025.02亿增加亿增加到到8 8亿,预计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亿,预计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55%55%左右。几左右。几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改变中国城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大的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第五章-就业问题第八第八,为市场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为市场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首先,从最直观的视野观察,大量用。首先,从最直观的视野观察,大量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形成并繁荣了劳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形成并繁荣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是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两大支柱,犹如车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其次,农民工的收之两轮,鸟之双翼。其次,农民工的收入,最终不是消费在城市市场就是寄回入,最终不是消费在城市市场就是寄回家消费在农村市场,这将从总体上大大家消费在农村市场,这将从总体上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有效需求。再次,廉价劳提高了居民的有效需求。再次,廉价劳动力,超低工资,将商品成本降到最低,动力,超低工资,将商品成本降到最低,这便是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杀手锏。这便是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杀手锏。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九第九,将城市生活的新观念,市场经济运,将城市生活的新观念,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规范,带回了农村。由于他们与行中的新规范,带回了农村。由于他们与农村的血缘家庭纽带,他们是城市与农村农村的血缘家庭纽带,他们是城市与农村最为紧密的联系者。特别是进入网络经济最为紧密的联系者。特别是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由于农民工的出现,城乡互动获得时代,由于农民工的出现,城乡互动获得空前发展。这种互动,由于农民工的介入,空前发展。这种互动,由于农民工的介入,变得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因为它是利益变得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因为它是利益联系紧密的、内在的,甚至在很大成分上联系紧密的、内在的,甚至在很大成分上带有血缘关系的。因为,这种互动来得更带有血缘关系的。因为,这种互动来得更直接,更迅捷,成本更低廉,可信度更高。直接,更迅捷,成本更低廉,可信度更高。第五章-就业问题第十第十,培养着一代新型农民,即农,培养着一代新型农民,即农夫转变为夫转变为“农商农商”。建设社会主义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关键问题是,培养一代新农村,一个关键问题是,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什么是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型农民。什么是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农商”。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第五章-就业问题 事实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已经事实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年龄在年龄在1616岁至岁至3535岁,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各方面素质基础岁,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各方面素质基础较好,是农村中的较好,是农村中的“精英精英”。从相对封闭的农村走向比较开放。从相对封闭的农村走向比较开放的城市,在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融合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组的城市,在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融合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组织意识、生产技能;在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的过程中,开阔织意识、生产技能;在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的过程中,开阔了他们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积累了一定的了他们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以后,不少人萌动了创业的冲动。他们有的在落脚资本和经验以后,不少人萌动了创业的冲动。他们有的在落脚地成了当地企业的骨干,有的自立门户当上了地成了当地企业的骨干,有的自立门户当上了“老板老板”,还有,还有的人,一旦时机、条件成熟,就带着资本、技术和多年形成的的人,一旦时机、条件成熟,就带着资本、技术和多年形成的商业网络,回到自己的家乡经商办厂,扩大非农就业,发展当商业网络,回到自己的家乡经商办厂,扩大非农就业,发展当地经济,成为播向家乡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文明的种子。地经济,成为播向家乡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文明的种子。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中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发展、农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中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度安排而出现的农民工现业现代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度安排而出现的农民工现象,会在经历一个历史时段后而逐步消失。农民工最终会发生象,会在经历一个历史时段后而逐步消失。农民工最终会发生分化,其中绝大部分人会成为城市产业工人,只有少部分人会分化,其中绝大部分人会成为城市产业工人,只有少部分人会回归农民。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我想至少会大约持续半个世纪。回归农民。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我想至少会大约持续半个世纪。第五章-就业问题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工业化与城市化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第五章-就业问题(一)(一)我国我国农村剩余村剩余劳动力力转移的移的总体状况体状况1.农村剩余村剩余劳动力成因力成因(1)过度的农业劳动力及其快速增长,大大超过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纳力。(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3)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经济成分发展滞后,导致农村内部就业条件相对不足。(4)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普遍偏低,加剧了劳动力过剩的矛盾。(2005年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比重为86%)(5)多年来实行城乡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农村人口城市化受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第五章-就业问题2.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1)(1)规模大;规模大;(乡镇企业吸收乡镇企业吸收1 1亿多亿多,农民工农民工1.21.2亿亿)(2)(2)年龄构成低;年龄构成低;(3)(3)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素质偏低;(4)(4)基本流向是由落后地区人口大省向中心城市基本流向是由落后地区人口大省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5)(5)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6)(6)以灵活就业为主;以灵活就业为主;(7)(7)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来源;(8)(8)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还没有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还没有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出来。第五章-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农业经营收入。但是,1997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收入连续四年下降,2001年稍有增长,但仍低于1997年水平,2002年也仅比1997年增加了不到14元。二是增加工薪收入。从全国来看,农村居民工薪收入由1991年的人均151.92元增加到2002年的840.22元,占农民劳动收入的比重由22.5%提高到36.1%。返回 第五章-就业问题(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分析1.1.工业化工业化2.2.工业化程度的确定工业化程度的确定3.3.城市化城市化4.4.城市化的利弊城市化的利弊5.5.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必然联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必然联系第五章-就业问题(三)(三)农村剩余村剩余劳动力力转移的有关理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和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模型 拉尼斯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费景汉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第五章-就业问题经济因素是因素是劳动力流力流动的最主要的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年份年份年份年份城乡收城乡收城乡收城乡收入比入比入比入比年份年份年份年份城乡收城乡收城乡收城乡收入比入比入比入比年份年份年份年份城乡收城乡收城乡收城乡收入比入比入比入比197819782.572.57199719972.472.47200220023.113.11198519851.861.86199819982.512.51200320033.233.23198619862.122.12199919992.652.65200420043.213.21199319932.82.8200020002.792.79200520053.223.22199419942.862.86200120012.92.9第五章-就业问题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模型 刘易斯认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二元刘易斯认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二元的经济的经济的经济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一定条结构: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一定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劳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城市现代部门的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工资率,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工资高于农业工资率,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工业部门转移,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两部门的收入增加,二元结构逐步产率也提高了,两部门的收入增加,二元结构逐步走向趋同。走向趋同。第五章-就业问题n拉尼斯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费景汉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在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先决条件向外转移的先决条件(农业劳动生生产率的提高率的提高 和和剩剩余余产品品总量的增量的增长),从而发展了刘易斯,从而发展了刘易斯“劳动力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的无限供给”理论。他们认为,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理论。他们认为,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应该被分为三个阶段:移应该被分为三个阶段:1.1.绝对剩余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绝对剩余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2.2.相对剩余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低于平均产量相对剩余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低于平均产量3.3.农业工人的工资已经完全同城市一样具有竞争力农业工人的工资已经完全同城市一样具有竞争力第五章-就业问题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的迁移决策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的迁移决策不不仅决决定于城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取决于收入差异,而且取决于预期收入差异期收入差异,如果流入城市的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期收入高于农业的就的就业收入,即使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城市存在失业,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如果农民预如果农民预期城市失业率会很高的话,即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期城市失业率会很高的话,即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很大,他也不会选择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很大,他也不会选择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他将两部门理论单独应用于分析城市,认为在城他将两部门理论单独应用于分析城市,认为在城市中同时并存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一国经济由市中同时并存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一国经济由“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城市中的传统部门城市中的传统部门”、“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所构成。在现实中,农业劳动力很少是直接进入现代所构成。在现实中,农业劳动力很少是直接进入现代部门的,他们大量进入的是城市传统部门。部门的,他们大量进入的是城市传统部门。第五章-就业问题(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l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出发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出发点l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l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分析l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第五章-就业问题解决解决农村剩余村剩余劳动力力转移移问题的出的出发点点 资源有效配置是基本出发点资源有效配置是基本出发点城乡劳动市场的一体化城乡劳动市场的一体化第五章-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1.1.就地转移就地转移 2.2.进入乡镇企业进入乡镇企业 3.3.进入小城镇进入小城镇 4.4.进入大中城市进入大中城市第五章-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成本与收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成本与收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方向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方向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第五章-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对策思路对策思路-疏导疏导协调关系与加强调控协调关系与加强调控完善完善”有序化工程有序化工程”第五章-就业问题讨论:大学大学毕业生就生就业问题1.大学大学毕业生的就生的就业机制机制2.大学大学毕业生的就生的就业渠道渠道3.大学大学毕业生的就生的就业服服务4.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念5.大学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构和教育体制第五章-就业问题四、群体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四、群体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和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和形势(二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三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四四)2005)2005年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年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 第五章-就业问题(一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和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和形势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2001 2001年年6 6月,月,115115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070 2002 2002年年6 6月,月,145145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4647 7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第五章-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供求趋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供求趋势不容乐观 11、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2002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145万人万人,较上年增加了较上年增加了2828万人,增幅达万人,增幅达23.923.9 20032003年为年为212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67万人万人,增幅达到增幅达到46.246.2的高峰的高峰 20042004生毕业生为生毕业生为280280万人,较上年增加万人,较上年增加6868万人万人,增幅达到增幅达到3232l 20052005年为年为340340万人,较上年增加万人,较上年增加6060万人万人,增幅达到增幅达到21.421.4 2 2、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从从2003200320052005年,离校年,离校时未就未就业的的毕业生将分生将分别达到达到7575万、万、9999万和万和120120万。万。第五章-就业问题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值得关注大学生群体值得关注第一类是复习考研者(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第二类是边看边干者(约占“毕业漂族”的20)第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约占“毕业漂族”的50)第五章-就业问题(二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2.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 3.3.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加强 4.4.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5.5.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第五章-就业问题(三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1.1.加强领导,推动改革,协调政策落实加强领导,推动改革,协调政策落实2.2.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备种限制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备种限制3.3.制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制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4.4.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 5.5.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6.6.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 7.7.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8.8.推推行行学学历历文文凭凭和和职职业业资资格格证证书书并并行行的的“双双证证书书”制制度度9.完善灵活就业办法,引导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完善灵活就业办法,引导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10.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第五章-就业问题(四四)2005)2005年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年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共同道共同设计了了大学生就大学生就业职业职业指指导现状状调研研问卷,希望在了解卷,希望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情况的基础上,探上,探索大学生就索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中存在的职业指指导问题,引,引发公众思考,公众思考,为高高校和社会建立校和社会建立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生涯规划体系共同努力。划体系共同努力。参与本次参与本次调研的网友研的网友总人数人数为97789778人,其中男性人,其中男性62066206人人约占占63.5%63.5%,女性,女性35723572人人约36.5%36.5%。其中大部分是。其中大部分是临近近毕业或或者者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年不久的大学生,年龄在在18182121岁的,的,约占占6%6%;年;年龄在在22222424岁的有的有56715671人,人,约占占58%58%。另外,年。另外,年龄在在25252929岁、有相当工作有相当工作经验的有的有26132613人,人,约占占26.7%26.7%;此外年;此外年龄在在3030岁以以上的,上的,约占占9.3%9.3%。接受本次接受本次调查的人,受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的人,受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为主,共有主,共有67306730人,占人,占68.8%68.8%;其次是大;其次是大专文化程度,占文化程度,占17.2%17.2%;硕士及士及以上者有以上者有13071307人,人,约占占13.4%13.4%。第五章-就业问题 1 1、过半毕业生进入中小规模企业就业、过半毕业生进入中小规模企业就业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五章-就业问题 2 2、52.4%52.4%的大学生找工作依赖学校和家人的大学生找工作依赖学校和家人 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五章-就业问题 3 3、毕业生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三不了解三不了解”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五章-就业问题第五章-就业问题 4 4、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忠诚度成问题、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忠诚度成问题 第五章-就业问题 5 5、缺乏职业指导,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缺乏职业指导,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第五章-就业问题 6 6、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备受大学生欢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备受大学生欢迎 第五章-就业问题 7 7、职业指导,怎一个钱字了得、职业指导,怎一个钱字了得overover 返回第五章-就业问题五、灵活就业(一)灵活就业的概念(二)灵活就业的现状(三)灵活就业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四)灵活就业的作用和意义(五)灵活就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五章-就业问题(一一)灵活就业的概念灵活就业的概念1.1.“非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的概念和界定的概念和界定 “非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最初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哈特最初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哈特于于19711971年在一篇讨论加纳城市就业的论文中提出的。年在一篇讨论加纳城市就业的论文中提出的。他界定的非正规部门他界定的非正规部门,是指介于城市现代部门与传统是指介于城市现代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主要吸纳城市非熟练工人、失业农业部门之间的、主要吸纳城市非熟练工人、失业者和农村流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单位。者和农村流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单位。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19721972年在一份关于肯尼亚的经济发展年在一份关于肯尼亚的经济发展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主要指规模很小的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主要指规模很小的家庭作坊,利用适当的技术进行的劳动密集型的生家庭作坊,利用适当的技术进行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产。第五章-就业问题在在1991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中,国际劳工组织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国际劳工组织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人、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市地区那些低收人、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国际劳工局在国际劳工局在1998199819991999年世界就业报告年世界就业报告中中又将非正规部门细分成三种类别:又将非正规部门细分成三种类别:第一类第一类小型或微小型或微型企业类;型企业类;第二类第二类家庭企业;家庭企业;第三类第三类独立的个体劳独立的个体劳动者。动者。第五章-就业问题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概念也是由哈特提出的。他将城市劳动者划分为货币工资雇佣和自我雇佣,非正规就业属于自我雇佣。国际劳工组织在2002年的报告中指出:“非正规就业”是指所有的非正规职业,而不管他是否存在于正规企业或者是非正规企业,或者是家庭式的,或者是多功能的微型经济组织。他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也在发达国家中存在。我国最早使用“非正规就业”概念的是1996年上海市提出的。非正规部门的分类基础是“企业”,而非正规就业的分类基础是“职业”第五章-就业问题2.2.灵活就业的概念(灵活就业的概念(flexible employmentflexible employment)(1 1)所谓灵活就业是在劳动时间、收人)所谓灵活就业是在劳动时间、收人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至少是一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方面(至少是一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研究报告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研究报告(见灵活就业形式图)见灵活就业形式图)第五章-就业问题(2)关于“灵活就业”的其它定义灵活就业人员主要是以从事个体经济或私营经济的形式,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还有为数众多的从业人员,以季节工、临时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从事着社会经济活动。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是指,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并有劳动能力的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依靠提供劳务并获得合法劳动报酬的自由职业者和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含企业破产、撤销、解散、改制等原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非营利机构(机关、事业、团体单位)之外的劳动者都是灵活就业。劳动部门积极支持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的就业。第五章-就业问题灵活就业类型灵活就业类型边缘灵活就业形式边缘灵活就业形式后工业化就业形式后工业化就业形式前工业化就业形式前工业化就业形式非正非正规部部门的就的就业者者小型和微型企业小型和微型企业就业人员就业人员家庭作坊的就业者家庭作坊的就业者正正规部部门的灵活就的灵活就业形式形式临时工临时工季节工季节工承包工承包工劳务工劳务工小时工小时工派遣工派遣工大型企大型企业采取的采取的灵活就灵活就业形式形式非全日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阶段性就业阶段性就业远程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兼职就业产品直品直销员、保保险推推销员等等自雇型就自雇型就业自主就自主就业独立服独立服务型就型就业个体经营个体经营合伙经营合伙经营中介服务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翻译工作者翻译工作者作家和自由撰稿人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律师律师其打零工者其打零工者待命就业人员待命就业人员街头小贩街头小贩家庭小时工家庭小时工图图5 51 1 灵活就业形式图灵活就业形式图第五章-就业问题(二二)中国目前城市灵活就业的现状中国目前城市灵活就业的现状1.中国灵活就业的总体情况2.灵活就业的行业(领域)分布3.灵活就业人员的构成及规模估计第五章-就业问题.灵活就灵活就业的行的行业(领域)分布域)分布(1)城市社区服务业(2)城市公益性岗位(3)加工制造业配套服务领域(4)企事业单位后勤及其他服务项目(5)商业服务业(6)正规部门的灵活就业(7)文化领域、社会中介服务领域以及高科技领域 第五章-就业问题.灵活就灵活就业人人员的构成及的构成及规模估模估计l中国目前灵活就业人员的构成和数量规模可表示如下:进城农民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市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国有企业离岗人员其他1亿l新华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