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695320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第二讲: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本讲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成因第二节、老龄化带来的潜在问题第三节、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第四节、中国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脆弱性第五节、中国养老保障体制的未来改革与选择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一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成因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aging)是指某亿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老年人口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变化。老年人口基本可分为:低龄老人(theyoung-old,65-74)和高龄老人(theold-old,74岁以上)。第二,区分人口老龄化和年老型人口。一个动态,一个是静态。第三,人口老龄化不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而是老年人口相对于少儿组人口的增加,是一个年龄结构的相对变化。第四,人口老龄化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变化,还与个体衰老过程紧密联系。个体老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与区别。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1、来势迅猛,速度快2、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富先老”3、人口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的不规则性和累进性4、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地区差异5、中国人口老龄化在未来30年(2000-2030)是高速期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1、来势迅猛,速度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的时间,法国是115年,瑞典是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中国大约需要26-27年。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指标指标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500-14岁少儿比例岁少儿比例65岁以上老年比例岁以上老年比例老少比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36.34.412.222.740.73.68.820.233.64.914.622.927.75.621.025.322.896.96 30.4116.0127.43127.5027.43表: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40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25%,在世界排名109位。而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高于发展中地区,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大提高(为3976美元),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3.62%.但同目前老龄化水平相近的韩国、新加坡、智利、巴西等国相比,中国的人均CDP水平明显偏低。即使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中国人均收入仍属于现在中下收入国家水平。但届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今天发达地区水平,仍是老年型人口中的穷国。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3、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到11.46%,早在1982年既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与此同时,各地区老年人中的大部分分布于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农村。2000年中国8827.4万65岁以上老年人中65.8%分布于农村,农村老龄化程度达到10.89%,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及城市。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图: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为“三普”、“四普”数据;20002070年来自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课题预算数据。4、未来三十年是高速期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影响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有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年龄结构。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主要是由于生育率的下降造成的。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资料来源:从老龄化到高龄化:基于人口学视角的一项探索性研究。罗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5页。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二节、老龄化带来的潜在问题第一,人口老龄化深深地影响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它会引起劳动力资源、劳动就业、劳动生产率、消费品构成等方面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第二,社会的福利制度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第三,社会资源分配和供给矛盾重重。公共支出中为老年人的增多。第四,引发新的老年贫困人口的出现。第五,人口老龄化可能会重塑社会文化、社会秩序和代际关系。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三节、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1、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停滞从1986年开始,农村探索性地开展了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这项试点率先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经过这个阶段的工作,1991年6月,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7542万农民投保。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但1998年以后,农村养老体制改革工作陷入了停顿状态。政府机构改革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这个阶段由于受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及中央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2004年,农村劳动力参保数量为5378万人,比1997年减少了2164万人,下降幅度达到28.7%.农村劳动力参保数量占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例同步下降,由1997年的15.4%下降到11.0%。2005年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4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万人,全年共有30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比上年增加97万人。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很低,主要依靠农户家庭提供养老支持。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43.4%.在不参加工作的农村老年人口中,领取离退休金比例为8.2%、依靠家庭其它成员养老比例为86.2%、其它养老渠道为5.7%.另据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进行了一次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领取离退休的比例为5.4%,领域社会养老金的比例为1.5%,两者合计达到6.9%.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二、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1、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推行之后,农村家庭类型由拓展型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家庭人口规模逐渐缩小。农村家庭常住人口数量由1978年户均5.7人下降到2003年的4.1人。2、人口迁移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加严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是7.5%,而城市只有6.4%.在户籍制度限制下,农民举家流动的比例很小,人口向城市迁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再加上家庭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难于与子女一起生活。加速城市化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3、农村土地的收入和保障功能被不断削弱。虽然土地在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功能,但因规模狭小、流动性差和产权不稳定不仅难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而且也难以发挥其收入保障功能。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依靠非农就业收入来源。4、农村社会网络的作用也在下降。例如,农户家庭之间的转移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由1980年的11.7%下降到2003年的3.7%.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日益弱化,无力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四节、中国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第四节、中国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脆弱性现状及其脆弱性一、中国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1、中国养老制度改革过程1991年:退休费统筹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退休费社会统筹正式在全国推广。文件要求,在企业缴费之外,职工个人也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由地方政府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文件明确提出,劳动部和地方劳动部门负责管理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在筹资模式方面,文件首次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思路在以支定收的同时,多收一些钱并积累起来,用于弥补老龄化高峰期收支缺口。这一“未雨绸缪”的朴素设想,其实只是在现收现付制的框架下作出的一种修正。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1993年:统账结合当年底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企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重大决定。这是一种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相结合的筹资模式。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1995年:个人账户试点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地建立个人账户,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文件同时提出两套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政府选择试点。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1997年:统一缴费比由于各地多种养老保险办法并存,养老保险水平差异大,管理相当困难。同时,基金统筹层次低,调剂能力弱,挤占挪用现象盛行。199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6号文),决定建立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规定了统一的缴费比例和管理办法。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城镇职工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其中个人缴费逐步从4%提高到8%,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划入。企业缴费率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这种筹资模式实质上是传统的现收现付模式与完全积累模式的综合,属于部分积累式的基金筹资模式。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社会统筹部分资金由企业和国家缴纳,用于国家统筹支付当代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现收现付”;个人帐户部分由职工个人缴纳,用于实名制积累,在职工退休后分期全额给付,“完全积累”。“26号文”成为正式确立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框架的纲领性文件,延续至今。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1998年:“老人”、“中人”、“新人”绝大多数省份以1998年作为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分界之年。1998年之前参加工作并业已退休的职工,被称为“老人”,他们将按老规定领取退休工资;1998年之前参加工作但在1998年之后退休者,被称为“中人”,他们将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但可获得适当的过渡期补偿;1998年后工作的“新人”,则完全按新制度施行。由于转轨前退休或者参加工作的职工并未建立个人账户,转轨后一方面要照常支付其养老金,一方面又要在并不增加缴费率的前提下为个人账户作出积累,因此需要支付巨大的转轨成本。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1998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实行职工养老保险全国并轨,由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养老金的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实施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1999:扩大征缴范围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扩大了社会保险费征缴范围。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范围不仅包括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而且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000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国家设立战略储备金机构,以巨额财政一次性注入启动资金,期望通过增值运营,应对社保支付的巨大缺口。同时,国家确定了以减持国有股支付养老制度转轨成本为目标的方案。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001年:国有股减持和“做小做实”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减持国有股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此令推出后,股市大幅下跌,舆论归咎于国有股减持。次年6月,国务院叫停国有股减持,全国社保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失去下文。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同在2001年,中央决定在辽宁试点“做小做实”个人账户,以“做小”来保证“做实”。即降低个人账户中缴费工资比例,所缴费用与统筹账户缴费基金分账管理,以确保个人账户真实积累。由此,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联系被切断,现收现付体系被彻底打破,统筹账户的支付压力远远超出预想。改革背负巨大成本。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003年:扩大试点“做小做实”试点扩大到黑龙江、吉林两省。鉴于辽宁试点沉重的财政负担,黑、吉两省选择了财务压力较小的“补账户”模式。这一模式仅是真实基金积累制的“修订版”,仍具现收现付制的特征。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005年:从11%到8%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是继1997年国务院决定之后,又一指明今后养老保险改革方向的纲领性文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思路被写入文件。文件同时指出,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并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006年:试点再扩大,委托全国社保基金运营2006年9月,国务院对“做小做实”扩大试点方案作出批复。新方案事实上选择了“黑吉模式”,扩大至上海、天津、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八个省(区、市),做实率自3%起步。除了“自掏腰包试点”的上海,中央财政补贴50亿元在12月初下发七个新增试点省份。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006年12月底,七个新增“做小做实”试点省份,以及首批试点的黑龙江、吉林两省,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正式签署了五年合约。他们将中央下拨九省份用于做实个人账户的财政补贴共计104亿元,委托给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运营,后者承诺3.5%的保底收益率。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保障现状随着改革思路日益明晰,城市养老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2005年年末全国共有离退休人员50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3万人。其中,离休人员12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万人;退休人员49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9万人。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4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312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367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870万人和264万人。年末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5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37万人。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程度高。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13%。在不参加工作的城市老年人口中,领取离退休金比例为56.2%、依靠家庭其它成员养老比例为38.8%、其它养老渠道为5.0%。但据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进行了一次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领取离退休金的比例为70.7%,领取社会养老金的比例为12.1%,两者合计达到82.8%.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财政投入加大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提高,改善了城镇离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2003年城镇离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上升到9047元,比1990年增加了7734元,是1990年的5.3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了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过去,我国一直实行养老金由退休人员所在企业发放的办法。1998年,我国养老金社会化率在30%左右。到2003年,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人数达3538.4万人,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9.5%,比1998年提高60.5个百分点。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二、我国城市养老保障体制的脆弱性1、社保基金挪用、挤占和贪污问题2006年的上海社保基金案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在长期被掩盖的社保基金违规非法使用问题上。国家允许的投资方式是购买国债或存放银行。统计显示,在1986年至1997年间,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清理回收挤占挪用基金160多亿元,至2005年底,还有10亿元没有回收入帐。截至“十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接到挤占挪用基金举报案件96件。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问题的根源:社保基金运作及管理机制,地方社保机关集行政管理权与基金经营权为一身的体制,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目前,社保基金都由当地的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代为管理。各级管理中心的归口管理单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该中心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直属事业单位。各地管理中心目前都也为事业单位编制。而这些大大小小的管理中心却承担相当多的行政职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这种“泛行政化”的制度设计,在没有法人资产和独立的经济利益约束下,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的会计审计、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即使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也极易成为美丽的陪衬。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既不是独立的金融企业,也不是政府机构,社保基金管理中心这一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面孔,使其既难以保障社保基金所有者的权益,又因缺乏监管而不具备承担金融风险的能力。而在实际运作中,社保基金的所有者每一个社保基金的缴纳者始终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和监督权。因此,社保基金在地方或部门利益的驱使下,常常会被当作“准”政府资金支配使用。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资金缺口导致的个人账户空帐问题缺口原因:社保体制改革和人口老龄化。对于改革前(1997年)退休的“老人”,以及改革前参与工作、改革后才退休的“中人”,由于他们当前工作时企业并未替其缴纳统筹养老金,也没有个人账户。国家承接了对这部分国企职工未尽的养老义务。这笔庞大的养老金成为国家的“隐性负债”。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用于当期支付的社会统筹帐户存在巨大支付缺口,于是各地社会社保部门均调用个人账户用于当期支付,造成个人帐户“空转”。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法制日报2005年5月8日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目前城市养老金缺口在2.5万亿元,在未来30年时间里将达到6万亿元。这个数据可能低估了养老金缺口的严重程度。世界银行估算养老金缺口3-4万亿元左右。如果假定在50年时间里分摊转轨成本,按3.7万亿缺口和平均利率为4%计算,每年分担的平均转轨成本将为1600亿元左右;如果利率提高到5%,每年的平均转轨成本将为1900亿元左右(孙祁祥,2001)。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名存实亡的个人账户即令未来蒙受巨大风险,也严重打击了当代个人缴费的积极性,更背离统帐结合进入新参与主体的改革方向。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就现实来看,城市养老金的积累和发放仍然采取现收现付制(见图3)。在面临企业缴费不足和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情况下,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2001年之前)使得只好挪用个人帐户积累来填补养老金缺口。1997年空账规模为140亿元,2000年上升到2000多亿,到2005年空帐规模累计达到8000亿元左右,而且每年还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养老金拖欠容易诱发社会问题,国家迫于压力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来填补缺口。而且2001年开始进行“做小做实个人账户”和分账管理的改革,中央政府开始“补缺口”。例如,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就达982亿元,是1998年的5倍多。2005年中央政府对养老保险补助总额达到了500多亿元,5年来中央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金额达到了2093亿元。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3、缴费积极性不足制度设计缺陷是企业缺乏缴费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在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下,差额收缴和差额拨付制度使得社会统筹实际上变成一种企业间的直接转移支付。新的企业因为退休职工较少,不愿意缴费,拖欠、拒缴的现象时有发生。老的企业没有完全剥离由社会承担的保障责任,缴费之后负担企业负担过重。企业平均缴费率高达30%.如果企业逃避缴费,相当于获得了一笔丰厚的盈利。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这是非国有企业不愿意加入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原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以国有企业职工为主,大约占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的80%左右。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无力缴纳保险费。保费收入减少使得社会保障机构不得不提高缴费率,从而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空账和预期收益率低同样削弱了个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积极性。在世界银行推荐的“多支柱”养老保险模式中,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具有强制性,但其产权属于个人。中国没有明确个人账户的产权归属,对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实行统一管理,从而为社会统筹基金挪用个人账户提供了可能性。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在个人账户只是一个名义账户的情况下,为了减轻未来支付养老金压力,政府压低了个人账户基金的回报率。当基金回报率低于其机会成本时,拒缴偷逃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赵耀辉、徐建国,2000)。这样,个人账户不仅难以做实,而且也不利于个人缴费和个人账户积累。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4、社保基金收益率不高从基金运作情况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回报率低。2004年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负债中,银行存款和长期债券比例为53.9%,委托投资比例为35.8%。2001年到2003年,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回报率均低于3%,2004年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回报率为3.3%。这都小于国际上社会保险基金投资长期债券平均6%的实际收益率。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5、覆盖范围有待提高1999年以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对象也没有大幅度提高覆盖范围。2004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只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46.3%,与1995年的水平(45.9%)基本持平。然而,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却使得城市养老负担大幅度上升。1990年,城市离退休人员与城市职工数量比例为1:6.1,但2003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2.7。即使把未来年青农村转移劳动力计算在内,城市养老负担上升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第五节、中国养老保障体制的第五节、中国养老保障体制的未来改革与选择未来改革与选择一、城市养老保障制度的出路1、修补式做法各地对于社保基金被挪用、贪占的查处在深入;中央政府正以分期拨款做实个人账户的方式,逐步偿还巨大的养老金隐性债务;切断社保行政管理权和基金运营权的垄断性纽结,将基金积累性养老金导向市场化运营;社保主管部门正试图继续推进社保监督体制。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2、做实个人账户,向完全积累过渡通过实行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的过渡方式,利用现收现付积累的养老金将中人到2035年前后完全消化掉,届时新体制即可覆盖全部城镇就业者。按照这种向新的养老体制的过渡方式,从现在就开始为新人和中人建立起个人账户,真正步入完全积累的养老保障体系,到2020年,养老负担率会比继续实行现收现付旧体制的情形大大降低,即从44%下降到32%。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如果将农村迁移劳动力吸纳到城市养老保障体系,并采取养老保障的新体制,2020年的养老负担率为25.3%;反之,如果把农村转移劳动力排斥在城市养老保障体系之外,并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制,到2020年的养老负担率达到44.2%。因此,农村劳动力吸纳到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可以提高中人的供养能力,实现城市养老体制的平稳过渡。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3、记账式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NDC)权衡很多社保专家认为,NDC适合中国社保体系发展的方向。主要内容:第一,每个人缴纳其收入的一定百分比,记入记账式个人账户;不同时期的缴费率可以不同。第二,政府事先根据可支付能力预先决定并公布名义利率,根据这个利率定期为账户注入名义利息。第三,退休时,根据预期的寿命,利用调整待遇水平的规则(如根据通货膨胀率调整),以名义利息率作为折现率,将账户中所有的账面积累换算成年金。名义利率应该与所有被养老金制度覆盖的人员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相同,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名义利率来保持财务上的可持续性。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它与“做实”的完全基金积累型不同。优势在于:不受金融市场和行政管理能力不足的制约;而且,由于它的回报能够回避资本市场上短期内资产价值的起伏,所以受保人的风险比较小。这一点,在银行和金融市场体系尚不成熟时十分重要。可以缓解中国当前养老金支付缺口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风险和缺陷:其一,账户永远是空的,工人和企业对于政府未来是否能够兑现养老金没有信心,因此缺乏缴费积极性;其二,这样的体系无需向个人账户注入资金,如果养老金管理部门短期内有资金盈余,那么地方和省政府会习惯于将这些盈余用于其他目的,从而进一步损害工人对该体系的信心;其三,因为记账式体系是现收现付式的,长期来看,养老金缴费比例会非常高。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NDC必须有中央政府的信用担保以及全国统一的管理系统。个人账户里的钱可用以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但到他退休之时,中央政府保证他多年的累积缴费以及利息收入,也就是他的退休养老金。另外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管理系统:以立法形式来制定统一的强制性养老金规则;建立全国统一的缴费管理体系,并且对地方具有强制效力;全国性的养老金系统应该属于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它的费用应该列入中央预算;中央应该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对强制性养老金的财务状况进行测算和规划,还应该对养老金问题进行继续深入的研究。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二、农村的制度选择对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的通过群众自愿和个人缴纳资金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不仅有利于调动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性,而且也不会为让政府背负财政负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经验也证明这点。通过整合用于农村的财政资源和投入,国家目前是有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例如,将对农业的间接补贴为对农民直接收入补贴,以及用于农村的各项扶贫资金进行整合,改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在农村就可以逐步建立起“个人帐户养老金+家庭供养(土地保障)+国家最低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做到人人养老有适度保障。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同时,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将土地流转中使用权益补偿金转化为农民个人帐户的养老金账户,还可以将大大减轻国家提供低保的负担,并促进农村土地流动。在此基础上,积极实现养老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变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举,到最终实现社会养老。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课外阅读财经杂志2006年终刊,2006年度特别话题。第二讲: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