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41643167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16.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1第一节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蜓目原生动物门蜓目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原生动物概述一、原生动物概述真核单细胞动物;真核单细胞动物;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个体微小;个体微小;具有具有“类器官类器官”;有些种类具有骨架或能分泌外壳;有些种类具有骨架或能分泌外壳;生活于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生活于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顶复虫亚门,纤毛虫亚门,微孢虫亚门,肉鞭毛虫亚门顶复虫亚门,纤毛虫亚门,微孢虫亚门,肉鞭毛虫亚门放射虫纲放射虫纲 有孔虫纲有孔虫纲一、原生动物概述真核单细胞动物;放射虫纲有孔虫纲2第一节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蜓目原生动物门蜓目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蜓壳的基本特征二、蜓壳的基本特征蜓又名纺锤虫,具钙质壳,一般大如麦粒;蜓又名纺锤虫,具钙质壳,一般大如麦粒;大者可达大者可达30-60mm,最小者不到,最小者不到1mm;常呈纺锤形、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常呈纺锤形、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二、蜓壳的基本特征蜓又名纺锤虫,具钙质壳,一般大如麦粒;3古生物地史学课件4古生物地史学课件5古生物地史学课件6蜓的生长方式蜓的生长方式蜓的生长方式7研究蜓时,研究蜓时,轴切面轴切面最重要,其次是旋切面,最后是弦切面。最重要,其次是旋切面,最后是弦切面。研究蜓时,轴切面最重要,其次是旋切面,最后是弦切面。8第一节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蜓目原生动物门蜓目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四、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四、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一般认为蜓类是一般认为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生活于水深水深100m左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蜓类最早出现于蜓类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早石炭世晚期,至,至早二叠世早二叠世达到极达到极盛,盛,晚二叠世晚二叠世开始衰退,至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二叠纪末全部绝灭。全部绝灭。古生物学家把古生物学家把生存时限短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地理分布广、保存好保存好、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称为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标准化石。蜓类分布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是划蜓类分布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是划分对比地层很好的分对比地层很好的标准化石标准化石。四、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一般认为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9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腔肠动物概述一、腔肠动物概述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后生动物生动物;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身体多呈身体多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少数两侧对称;,少数两侧对称;体壁由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外胚层细胞可组成;外胚层细胞可分泌钙质或角质外骨骼,但有的腔肠动物不具造骨能分泌钙质或角质外骨骼,但有的腔肠动物不具造骨能力;力;中间有一空腔,司消化和吸收,称为中间有一空腔,司消化和吸收,称为腔肠腔肠;在消化腔中央有在消化腔中央有口口,既是食物进口,又是废物排泄口,既是食物进口,又是废物排泄口,口的周围具一圈或多圈的口的周围具一圈或多圈的触手触手;有些种类具有有些种类具有刺细胞刺细胞,有御敌作用;,有御敌作用;上面的口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上面的口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一、腔肠动物概述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10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腔肠动物概述一、腔肠动物概述大多数为大多数为海生海生,少数生活于淡水;,少数生活于淡水;腔肠动物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腔肠动物的两种基本形态是水螅型水螅型和和水母型水母型。水螅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漂浮生活。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漂浮生活。本门动物自前寒武纪后期至现代均有产出,种类繁多,本门动物自前寒武纪后期至现代均有产出,种类繁多,化石代表丰富。化石代表丰富。一、腔肠动物概述大多数为海生,少数生活于淡水;11古生物地史学课件12海海 葵葵海 葵13水水 螅螅水 螅14珊珊 瑚瑚珊 瑚15水水 母母水 母16古生物地史学课件17 有的腔肠动物生活史中可呈现有的腔肠动物生活史中可呈现水螅型水螅型和和水母水母型型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有的腔肠动物生活史中可呈现水螅型和水母型两个18薮枝螅薮枝螅 薮枝螅 19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腔肠动物概述一、腔肠动物概述腔肠动物门腔肠动物门刺细胞亚门刺细胞亚门无刺细胞亚门无刺细胞亚门水螅纲水螅纲钵水母纲钵水母纲原始水母纲原始水母纲珊瑚纲珊瑚纲栉水母纲栉水母纲一、腔肠动物概述腔肠动物门刺细胞亚门无刺细胞亚门水螅纲钵水母20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腔肠动物概述一、腔肠动物概述珊瑚纲的特征:珊瑚纲的特征:海生。单体或群体。珊瑚纲绝大多数具外骨骼,以海生。单体或群体。珊瑚纲绝大多数具外骨骼,以钙质为主。钙质为主。根据软体的特点,如触手、隔膜数目与排列、硬体根据软体的特点,如触手、隔膜数目与排列、硬体骨骼特征等,一般可分为骨骼特征等,一般可分为横板珊瑚亚纲横板珊瑚亚纲、四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亚纲、六射珊瑚亚纲六射珊瑚亚纲和和八射珊瑚亚纲八射珊瑚亚纲,其中,以,其中,以四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亚纲和和横板珊瑚亚纲横板珊瑚亚纲化石较多,地层意义较大。化石较多,地层意义较大。一、腔肠动物概述珊瑚纲的特征:21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四射珊瑚的基本特征二、四射珊瑚的基本特征四四射射珊珊瑚瑚形形态态单体单体复体复体阔锥状阔锥状陀螺状陀螺状荷叶状荷叶状盘盘 状状圆柱状圆柱状狭锥状狭锥状方锥状方锥状拖鞋状拖鞋状曲柱状曲柱状多角星射状多角星射状块状复体块状复体丛状复体丛状复体多角状多角状互通状互通状互嵌状互嵌状枝枝 状状笙笙 状状二、四射珊瑚的基本特征四射珊瑚形态单体复体阔锥状陀螺状荷叶状22曲柱状曲柱状曲柱状23拖鞋珊瑚拖鞋珊瑚拖鞋珊瑚24犬齿珊瑚犬齿珊瑚犬齿珊瑚25蜂房星珊瑚蜂房星珊瑚蜂房星珊瑚26郎士德珊瑚郎士德珊瑚(多角状)(多角状)郎士德珊瑚27四射珊瑚内部骨骼基本构造四射珊瑚内部骨骼基本构造纵列构造纵列构造横列构造横列构造轴部构造轴部构造隔壁隔壁横板横板鳞板鳞板泡沫板泡沫板中轴中轴中柱中柱边缘构造边缘构造四射珊瑚内部骨骼基本构造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轴部构造隔壁横板鳞板28古生物地史学课件29贵州珊瑚贵州珊瑚犬齿珊瑚犬齿珊瑚贵州珊瑚犬齿珊瑚30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四射珊瑚的基本特征二、四射珊瑚的基本特征根据四射珊瑚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及泡沫板)根据四射珊瑚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及泡沫板)及轴部构造的组合,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可分及轴部构造的组合,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为四种构造类型。二、四射珊瑚的基本特征根据四射珊瑚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及31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四、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四、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横板珊瑚全是复体,也分为横板珊瑚全是复体,也分为块状块状和和丛状丛状两类。两类。块状复体块状复体的个体横断面多为多角形、半月形,复体的个体横断面多为多角形、半月形,复体外形有球形、半球形和铁饼形等。外形有球形、半球形和铁饼形等。丛状复体丛状复体的个体为圆柱状,复体外形有笙状、枝状的个体为圆柱状,复体外形有笙状、枝状及链状等。及链状等。横板珊瑚隔壁不发育或无隔壁。但之所以称之为横横板珊瑚隔壁不发育或无隔壁。但之所以称之为横板珊瑚,是因为其板珊瑚,是因为其横板非常发育横板非常发育。横板珊瑚的横板完整。横板珊瑚的横板完整或不完整。完整的有水平状、下凹状、上拱状。不完整或不完整。完整的有水平状、下凹状、上拱状。不完整的有交错状、漏斗状及泡沫状。的有交错状、漏斗状及泡沫状。四、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横板珊瑚全是复体,也分为块状和丛状两类32古生物地史学课件33古生物地史学课件34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四、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四、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横板珊瑚全是复体横板珊瑚全是复体,它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具有沟通,它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具有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相互连接的一种特征构造,称为个体内腔或使个体相互连接的一种特征构造,称为联接联接构造或共骨构造或共骨,可进一步划分为,可进一步划分为联接孔、联接管和联接板联接孔、联接管和联接板三种。三种。四、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横板珊瑚全是复体,它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具35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五、横板珊瑚化石代表五、横板珊瑚化石代表五、横板珊瑚化石代表36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六、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六、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大多数复体珊瑚生存范围较窄,生活于大多数复体珊瑚生存范围较窄,生活于温暖的正常温暖的正常浅海浅海中,中,水深水深20 m左右、左右、水温水温2530最为适合。单体最为适合。单体珊瑚和少量复体珊瑚生态范围较广,各种深度和低温环珊瑚和少量复体珊瑚生态范围较广,各种深度和低温环境均可有不同类型的珊瑚生存。造礁珊瑚多为群体珊瑚。境均可有不同类型的珊瑚生存。造礁珊瑚多为群体珊瑚。四射珊瑚始现于四射珊瑚始现于中奥陶世中奥陶世,至,至二叠纪末全部灭绝二叠纪末全部灭绝。其发展历程中有其发展历程中有4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横板珊瑚始现于横板珊瑚始现于晚寒武世晚寒武世,晚奥陶世至中二叠世繁,晚奥陶世至中二叠世繁盛,晚二叠世大量灭绝,仅少数残存至中生代。盛,晚二叠世大量灭绝,仅少数残存至中生代。六、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大多数复体珊瑚生存范围37第二节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六、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六、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根据造礁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及其一定的分布根据造礁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及其一定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断各地史时期的规律,可以推断各地史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以及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候的变迁以及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提供重要的古生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证据。珊瑚还可提供物证据。珊瑚还可提供古天文学古天文学方面的资料。方面的资料。六、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根据造礁珊瑚具有严格的38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软体动物概述一、软体动物概述数量多、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数量多、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上均有代表,如蜗牛、田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上均有代表,如蜗牛、田螺、乌贼等;螺、乌贼等;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外套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并且常分泌钙质硬壳;膜包裹内脏团并且常分泌钙质硬壳;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当肺呼吸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当肺呼吸一、软体动物概述数量多、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39软体动物门分类软体动物门分类依据软体和硬壳形态等特征,可依据软体和硬壳形态等特征,可分为十个纲分为十个纲:单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多板纲无板纲无板纲掘足纲掘足纲喙壳纲喙壳纲腹足纲腹足纲双壳纲双壳纲头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竹节石纲软舌螺纲软舌螺纲软体动物门分类依据软体和硬壳形态等特征,可分为十个纲:单板40软软体体动动物物门门代代表表1单板纲(新笠贝)单板纲(新笠贝)多板纲(石鳖)多板纲(石鳖)(乌贼)(乌贼)(鹦鹉螺)(鹦鹉螺)头足纲头足纲软体动物门代表1单板纲(新笠贝)多板纲(石鳖)(乌贼)(鹦鹉41软软体体动动物物门门代代表表2双壳纲双壳纲腹腹足足纲纲掘足纲掘足纲竹节石纲竹节石纲软舌螺纲软舌螺纲软体动物门代表2双壳纲腹掘足纲竹节石纲软舌螺纲42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1.1.概述概述水生、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瓣外壳水生、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瓣外壳双壳纲双壳纲由两瓣外套膜包围成外套腔,腔内具瓣状鳃由两瓣外套膜包围成外套腔,腔内具瓣状鳃瓣鳃纲瓣鳃纲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似斧形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似斧形斧足纲斧足纲有些种类足后伸出一簇丝状有些种类足后伸出一簇丝状足丝足丝,用于附着在外物上,用于附着在外物上,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其足常退化;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其足常退化;背部以背部以铰合构造铰合构造和和韧带韧带相连,壳内以相连,壳内以闭肌闭肌伸缩司壳体伸缩司壳体开合;开合;后方以后方以进、出水管进、出水管司代谢作用。司代谢作用。二、双壳纲1.概述水生、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瓣外壳双壳纲43双壳纲化石代表双壳纲化石代表双壳纲化石代表44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2.2.双壳类基本特征双壳类基本特征两辫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两辫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固着、躺卧、漂游生活者壳形变异固着、躺卧、漂游生活者壳形变异二、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两辫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45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2.2.双壳类基本特征双壳类基本特征喙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壳顶壳顶:包括喙周围壳体最大弯曲区:包括喙周围壳体最大弯曲区铰合线铰合线:两壳后缘铰合的边缘线:两壳后缘铰合的边缘线基面基面:喙与两瓣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系韧带附:喙与两瓣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系韧带附着区着区基面基面二、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46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2.2.双壳类基本特征双壳类基本特征喙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新月面新月面:喙前基面常呈心形,称新月面:喙前基面常呈心形,称新月面盾纹面盾纹面:喙后基面常呈长矛状,称盾纹面:喙后基面常呈长矛状,称盾纹面二、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47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2.2.双壳类基本特征双壳类基本特征前耳、后耳前耳、后耳:喙前和后方翼状伸出部分:喙前和后方翼状伸出部分耳凹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二、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前耳、后耳:喙前和后方翼48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2.2.双壳类基本特征双壳类基本特征同心饰同心饰:同心纹、线、脊、同心层(皱):同心纹、线、脊、同心层(皱)放射饰放射饰:线、脊、褶:线、脊、褶网状饰剌网状饰剌、瘤、节等、瘤、节等二、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同心饰:同心纹、线、脊、49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2.2.双壳类基本特征双壳类基本特征外套线外套线:外套膜近外缘部分附着于壳内面所留下的痕:外套膜近外缘部分附着于壳内面所留下的痕迹。迹。外套湾外套湾:外套线在后腹部形成的凹弯:外套线在后腹部形成的凹弯闭肌痕闭肌痕:司两壳闭合的闭肌在壳体内面留下的凹入印:司两壳闭合的闭肌在壳体内面留下的凹入印痕痕二、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外套线:外套膜近外缘部分50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2.2.双壳类基本特征双壳类基本特征铰合构造由齿及齿窝组成,每一瓣上齿与齿窝相间。铰合构造由齿及齿窝组成,每一瓣上齿与齿窝相间。二、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铰合构造由齿及齿窝组成,51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2.2.双壳类基本特征双壳类基本特征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齿;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齿;主齿主齿位于喙下,较粗短;位于喙下,较粗短;侧齿侧齿远离喙,多呈片状,与铰缘平行;远离喙,多呈片状,与铰缘平行;一些类型的齿未分化,呈梳状(一些类型的齿未分化,呈梳状(栉齿栉齿)。)。二、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52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3.3.壳的定向壳的定向两壳铰合的一方称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腹方;一般喙指向前方;一般喙指向前方;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二、双壳纲3.壳的定向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53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3.3.壳的定向壳的定向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外套湾位于后部;外套湾位于后部;二、双壳纲3.壳的定向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54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3.3.壳的定向壳的定向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二、双壳纲3.壳的定向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55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3.3.壳的定向壳的定向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左壳,右侧壳瓣为,右侧壳瓣为右壳右壳二、双壳纲3.壳的定向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56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3.3.壳的定向壳的定向壳分前、后、背、腹、左、右壳分前、后、背、腹、左、右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一般喙指向前方;一般喙指向前方;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外套湾位于后部;外套湾位于后部;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二、双壳纲3.壳的定向壳分前、后、背、腹、左、右57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双壳纲二、双壳纲5.5.双壳类生态及地史分布双壳类生态及地史分布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生活领域广生活领域广,赤道至两极,潮间至赤道至两极,潮间至58005800,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以海生为主。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以海生为主。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复杂多样复杂多样,基本生活方式为正常底栖、足丝基本生活方式为正常底栖、足丝附着和深埋穴居三种。附着和深埋穴居三种。地地史史分分布布:始始现现于于,为为辐辐射射分分化化期期,S-DS-D进进一一步步分分化新类别、并出现淡水类型,化新类别、并出现淡水类型,MzMz迅速发展,迅速发展,Rec.Rec.达全盛。达全盛。二、双壳纲5.双壳类生态及地史分布生活环境:生活领58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1.1.概述概述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完善、最高级最高级的一个纲的一个纲全部全部海生海生、食肉动物食肉动物、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两侧对称,两侧对称,头、眼头、眼发育、位于前方,中央有口。腕的一发育、位于前方,中央有口。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周围,用于捕食;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的腹部分环列于口周围,用于捕食;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是独特的运动器官。侧,构成排水漏斗,是独特的运动器官。头足类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都较其它软体头足类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都较其它软体动物发达动物发达鳃呼吸鳃呼吸四鳃:具外壳四鳃:具外壳二鳃:具内壳或无壳二鳃:具内壳或无壳三、头足纲1.概述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59头足纲化石代表头足纲化石代表60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1 1)壳形)壳形多种多样:多种多样:直形直形弓形弓形环形环形旋卷形旋卷形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1)壳形多种多样:61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1 1)壳形)壳形外旋环外旋环内旋环内旋环外卷外卷内卷内卷半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半内卷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1)壳形外旋环内旋62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2 2)定向)定向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2)定向63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3 3)壳饰)壳饰光滑或具装饰光滑或具装饰平行壳口边缘:平行壳口边缘:生长纹、生生长纹、生长线长线平行旋卷方向:平行旋卷方向:纵旋纹、纵纵旋纹、纵旋线旋线垂直旋卷方向:垂直旋卷方向:横肋横肋网状饰网状饰壳刺壳刺和和瘤瘤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3)壳饰光滑或具装64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构造)壳的基本构造胎壳胎壳:壳体最初生成的部分:壳体最初生成的部分隔壁隔壁:壳内部分隔壳体的横向:壳内部分隔壳体的横向板状构造板状构造房室房室:由壳壁和隔壁围成的空:由壳壁和隔壁围成的空间间住室住室:最前方具壳口的房室:最前方具壳口的房室气室气室:住室以外的其它房室,:住室以外的其它房室,充满气体充满气体壳口壳口:住室前端软体伸出壳外:住室前端软体伸出壳外之口之口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胎65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构造)壳的基本构造隔壁孔隔壁孔:隔壁上连接两房室的开口:隔壁上连接两房室的开口隔壁颈隔壁颈:沿隔壁孔的周围延伸出的领状:沿隔壁孔的周围延伸出的领状小管小管连接环连接环:隔壁颈之间或其内侧的环状连:隔壁颈之间或其内侧的环状连接小管接小管体管体管:壳内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一条:壳内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一条贯通胎壳到住室的灰质管道。贯通胎壳到住室的灰质管道。体管一般位于壳体中央或偏腹侧,体管一般位于壳体中央或偏腹侧,少数位于背方。体管形状一般为细长的少数位于背方。体管形状一般为细长的圆柱形或串珠状圆柱形或串珠状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隔66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构造)壳的基本构造脐脐:平旋壳中央两侧下凹部分:平旋壳中央两侧下凹部分脐壁脐壁:脐内四周壳面:脐内四周壳面脐接线脐接线:脐部内、外旋环之交线:脐部内、外旋环之交线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脐67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构造)壳的基本构造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体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体管可分为五种类型:管可分为五种类型: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根68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构造)壳的基本构造无颈式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直短颈式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亚直短颈式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凸:隔壁颈短、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凸弯短颈式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全颈式全颈式: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或有或无环或有或无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无69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壳的基本构造构造缝合线缝合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 一般只有剥去壳表皮才能露出。隔壁不褶皱或褶皱,一般只有剥去壳表皮才能露出。隔壁不褶皱或褶皱,则缝合线平直或弯曲则缝合线平直或弯曲 鞍鞍: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 叶叶: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缝70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壳的基本构造构造根据隔壁褶皱的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根据隔壁褶皱的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根71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壳的基本构造构造鹦鹉螺型鹦鹉螺型: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鹦72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壳的基本构造构造无棱菊石型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状状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无73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壳的基本构造构造棱菊石型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棱74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壳的基本构造构造齿菊石型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状: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状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齿75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2.2.外壳类基本特征外壳类基本特征(4 4)壳的基本)壳的基本构造构造菊石型菊石型:鞍、叶再分出许多小齿:鞍、叶再分出许多小齿三、头足纲2.外壳类基本特征(4)壳的基本构造菊76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4.4.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全为海生全为海生现代鹦鹉螺(只有一个属现代鹦鹉螺(只有一个属Nautilus)生活于浅海区,)生活于浅海区,也可达较深的海区,营游泳或底栖爬行生活也可达较深的海区,营游泳或底栖爬行生活化石外壳类都具气室,壳壁较薄,壳面的脊或瘤也化石外壳类都具气室,壳壁较薄,壳面的脊或瘤也是空的,因此推测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其游泳能是空的,因此推测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其游泳能力的强弱因壳形不同而有所差别力的强弱因壳形不同而有所差别三、头足纲4.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全为海生77第三节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头足纲三、头足纲4.4.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地史分布地史分布:始现于晚寒武世,早古生代全为:始现于晚寒武世,早古生代全为鹦鹉螺类,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菊石较为繁盛,鹦鹉螺类,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菊石较为繁盛,尤其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菊尤其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菊石绝灭,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石绝灭,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三、头足纲4.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地史分布:始现于晚78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节肢动物概述一、节肢动物概述门类最庞大,占现生动物的门类最庞大,占现生动物的85%85%,如虾、蜘蛛、蚊子、,如虾、蜘蛛、蚊子、苍蝇等;苍蝇等;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体节愈合成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体节愈合成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成若干节;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成若干节;体披甲壳或厚皮,几丁质或磷酸钙质,脱壳生长;体披甲壳或厚皮,几丁质或磷酸钙质,脱壳生长;三叶虫纲三叶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个纲,也是节肢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个纲,也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一、节肢动物概述门类最庞大,占现生动物的85%,如虾、蜘蛛、79节肢动物门分类三叶虫形超纲三叶虫形超纲三叶虫纲三叶虫纲有螯肢超纲有螯肢超纲蛛形纲蛛形纲坚角蛛超纲坚角蛛超纲甲壳超纲甲壳超纲介形虫纲介形虫纲多足超纲多足超纲六足超纲六足超纲昆虫纲昆虫纲有爪超纲有爪超纲慢步超纲慢步超纲五口超纲五口超纲节肢动物门分类三叶虫形超纲多足超纲80节节肢肢动动物物门门各各类类代代表表1三叶虫纲三叶虫纲三叶虫形超纲三叶虫形超纲昆虫超纲昆虫超纲多足超纲多足超纲肢口超纲肢口超纲节肢动物门各类代表1三叶虫纲三叶虫形超纲昆虫超纲多足超纲肢口81节节肢肢动动物物门门各各类类代代表表2蛛形超纲蛛形超纲甲壳超纲甲壳超纲坚角蛛超纲坚角蛛超纲原节肢超纲原节肢超纲节肢动物门各类代表2蛛形超纲甲壳超纲坚角蛛超纲原节肢超纲82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三叶虫身体扁平,披以坚固的三叶虫身体扁平,披以坚固的背甲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侧为柔软的腹膜腹膜和和附肢附肢。背甲为两。背甲为两条条背沟背沟,纵向分为一个,纵向分为一个轴叶轴叶和两个和两个肋肋叶叶,三叶虫因此得名。,三叶虫因此得名。成分成分:背甲成分以:背甲成分以碳酸钙碳酸钙和和磷酸钙磷酸钙为主,质地较硬。为主,质地较硬。形态形态:背甲呈:背甲呈长卵形长卵形或或圆形圆形,通常,通常长长3-10cm,最小不及,最小不及5mm,最大可,最大可达达70cm。从结构上可分为。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头甲、胸胸甲甲和和尾甲尾甲。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三叶虫身体扁平,披以坚固的背甲,腹侧为柔软83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二、三叶虫背甲构造11、头甲、头甲形状形状:多呈半椭圆形,中间隆起:多呈半椭圆形,中间隆起部分为部分为头鞍头鞍和和颈环颈环,其余扁平部分,其余扁平部分称称颊部颊部;头鞍头鞍:形状一般为锥形、截锥形形状一般为锥形、截锥形或梨形,后端有颈沟与颈环分开;或梨形,后端有颈沟与颈环分开;鞍沟鞍沟:头鞍上横向或倾斜的浅沟,:头鞍上横向或倾斜的浅沟,一般一般5对;对;前边缘前边缘:头鞍之前的颊部。它被:头鞍之前的颊部。它被边缘沟划分为内边缘和外边缘;边缘沟划分为内边缘和外边缘;二、三叶虫背甲构造1、头甲形状:多呈半椭圆形,中间隆84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二、三叶虫背甲构造11、头甲、头甲颊角颊角: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角;颊部颊部面线面线:头甲背面一对穿过眼和:头甲背面一对穿过眼和眼叶之间的狭缝,推测三眼叶之间的狭缝,推测三叶虫叶虫蜕壳时虫体沿此缝蜕出;蜕壳时虫体沿此缝蜕出;面线将颊部分为固定颊与活动面线将颊部分为固定颊与活动活动颊活动颊:是面线之外的颊面,常:是面线之外的颊面,常分散脱离,单独保存为化石;分散脱离,单独保存为化石;固定颊固定颊:面线之内的颊面:面线之内的颊面头盖头盖=固定颊固定颊+头鞍头鞍二、三叶虫背甲构造1、头甲颊角: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85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二、三叶虫背甲构造11、头甲、头甲眼叶眼叶:在面线中部,固定颊外侧:在面线中部,固定颊外侧有一对半圆形突起。对眼起支撑作有一对半圆形突起。对眼起支撑作用。其形状、大小及距头鞍的位置,用。其形状、大小及距头鞍的位置,在分类上十分重要;在分类上十分重要;眼脊眼脊:眼叶前端的一条凸起脊线,:眼叶前端的一条凸起脊线,与头鞍前侧角相连与头鞍前侧角相连二、三叶虫背甲构造1、头甲眼叶:在面线中部,固定颊外86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二、三叶虫背甲构造11、头甲、头甲二、三叶虫背甲构造1、头甲87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二、三叶虫背甲构造22、胸甲、胸甲由若干形状相似,相互连衔接并可活动的胸节组成;由若干形状相似,相互连衔接并可活动的胸节组成;胸节数目最少胸节数目最少2节,最多节,最多40节;节;每一胸节上都有一对每一胸节上都有一对背沟背沟,把胸节分为中央的,把胸节分为中央的轴节轴节和和两侧的两侧的肋节;肋节;各肋节之间为各肋节之间为间肋沟间肋沟所分隔,每个肋节上有所分隔,每个肋节上有肋沟肋沟。肋。肋沟深而宽,间肋沟窄而细;沟深而宽,间肋沟窄而细;肋节末端钝圆,或延长成刺。肋节末端钝圆,或延长成刺。二、三叶虫背甲构造2、胸甲由若干形状相似,相互连衔接88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三叶虫背甲构造二、三叶虫背甲构造33、尾甲、尾甲多呈半圆形或近三角形;多呈半圆形或近三角形;由若干体节愈合而成,少则由若干体节愈合而成,少则1节,多达节,多达30节;节;中央为尾轴,两侧为肋部;中央为尾轴,两侧为肋部;肋沟较间肋沟深而宽;肋沟较间肋沟深而宽;肋节有时部分愈合;肋节有时部分愈合;有时具各种尾刺。有时具各种尾刺。二、三叶虫背甲构造3、尾甲多呈半圆形或近三角形;89古生物地史学课件90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四、三叶虫的四、三叶虫的生态生态及地史分布及地史分布底栖底栖:浅海底栖爬行浅海底栖爬行:身体扁平,眼在上。:身体扁平,眼在上。挖掘泥沙挖掘泥沙:头甲坚硬,前缘似扁铲。:头甲坚硬,前缘似扁铲。游泳游泳:个体小,身体流线型。个体小,身体流线型。漂游漂游:个体小,或多刺,球状,无眼。个体小,或多刺,球状,无眼。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底栖:91第四节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地史分布分布时限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寒武纪至二叠纪;最繁盛期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寒武纪,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急剧衰退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灭灭 绝绝:二叠纪末;二叠纪末;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92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概述一、概述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具真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具真体腔、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体腔、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两瓣壳,大小不等;两瓣壳,大小不等;壳质主要为钙质或几丁磷灰质;壳质主要为钙质或几丁磷灰质;滤食性生物,摄食器官是纤毛腕;滤食性生物,摄食器官是纤毛腕;一、概述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具真体腔、两侧对称的无93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概述一、概述现生约现生约100100属属300300余种。地史时期相当繁盛,已描述余种。地史时期相当繁盛,已描述的有近的有近35003500属,属,3300033000种。在确定地质世代方面有重要意种。在确定地质世代方面有重要意义。义。一、概述现生约100属300余种。地史时期相当繁盛,已描述的94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 1、壳体外形及定向、壳体外形及定向(1)壳体定向及度量)壳体定向及度量 背腹背腹:一般两壳(瓣)大小不等,背壳(瓣)较小,:一般两壳(瓣)大小不等,背壳(瓣)较小,腹壳(瓣)较大。腹壳(瓣)较大。前后前后:壳喙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茎孔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壳体外形及定向(1)壳体定95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 1、壳体外形及定向、壳体外形及定向(1)壳体定向及度量)壳体定向及度量 边缘边缘: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两侧边为侧缘。前缘,两侧边为侧缘。壳长壳长:从壳后端到前边缘的最大距离,平行于对称:从壳后端到前边缘的最大距离,平行于对称面。面。壳宽壳宽:两侧缘间的最大距离,正交于长度线。:两侧缘间的最大距离,正交于长度线。壳厚壳厚: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最大距离。: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最大距离。对称面对称面: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壳体外形及定向(1)壳体定96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 1、壳体外形及定向、壳体外形及定向(2)壳的外形)壳的外形 正视:正视:圆形圆形 长卵形长卵形 横椭圆形横椭圆形 三角形三角形 五角形五角形 方形等方形等 侧视:侧视: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壳体外形及定向(2)壳的外97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 1、壳体外形及定向、壳体外形及定向(2)壳的外形)壳的外形 前视:前视: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壳体外形及定向(2)壳的外98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 2、壳体基本构造、壳体基本构造(1)壳体后部构造)壳体后部构造 喙喙: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腹壳和背壳后端均具壳喙,: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腹壳和背壳后端均具壳喙,一般腹喙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一般腹喙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尖伸作翼状。: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尖伸作翼状。壳肩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壳体基本构造(1)壳体后部99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 2、壳体基本构造、壳体基本构造(1)壳体后部构造)壳体后部构造 基面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叫基面。腹壳和背: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叫基面。腹壳和背壳都有基面,但通常腹基面较发育。壳都有基面,但通常腹基面较发育。茎孔茎孔:喙下基面上常有的圆形或椭圆形孔,为软体肉茎伸:喙下基面上常有的圆形或椭圆形孔,为软体肉茎伸出之处。茎孔有时位于腹喙上。有些腕足动物由于肉茎在成出之处。茎孔有时位于腹喙上。有些腕足动物由于肉茎在成年期退化而无茎孔。年期退化而无茎孔。三角孔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空洞,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空洞,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壳体基本构造(1)壳体后部100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 2、壳体基本构造、壳体基本构造(1)壳体后部构造)壳体后部构造 三角板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有时由两块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壳体基本构造(1)壳体后部101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 2、壳体基本构造、壳体基本构造(2)壳体内部构造)壳体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铰合构造:由铰齿与铰窝组成。与双壳类不同的是,:由铰齿与铰窝组成。与双壳类不同的是,腕足动物铰合构造的齿均在腹壳,而齿窝在背壳。腕足动物铰合构造的齿均在腹壳,而齿窝在背壳。匙形台(匙板)匙形台(匙板)中板中板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壳体基本构造(2)壳体内部102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 2、壳体基本构造、壳体基本构造(2)壳体内部构造)壳体内部构造 腕骨腕骨:纤毛腕的支持构造:纤毛腕的支持构造 腕基腕基:位于背三角孔的两个前侧角的突起,其末端为:位于背三角孔的两个前侧角的突起,其末端为纤毛腕的附着处,其下方可有腕基支板;纤毛腕的附着处,其下方可有腕基支板;腕棒腕棒:自腕基向前伸出的短棒状构造,其末端附着纤:自腕基向前伸出的短棒状构造,其末端附着纤毛腕;毛腕;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壳体基本构造(2)壳体内部103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 2、壳体基本构造、壳体基本构造(2)壳体内部构造)壳体内部构造 腕骨腕骨:纤毛腕的支持构造:纤毛腕的支持构造 腕环腕环:腕棒进一步延伸形成的环节状构造;:腕棒进一步延伸形成的环节状构造;腕螺腕螺:腕棒向前作螺旋状延伸。:腕棒向前作螺旋状延伸。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壳体基本构造(2)壳体内部104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 2、壳体基本构造、壳体基本构造(3)壳饰)壳饰 同心饰同心饰:同心纹、线、层、:同心纹、线、层、皱(影响到壳内部)。皱(影响到壳内部)。放射饰放射饰:放射纹、线、褶:放射纹、线、褶(影响到壳内部)。(影响到壳内部)。网状饰网状饰 刺、瘤刺、瘤等等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2、壳体基本构造(3)壳饰105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三、腕足类化石代表三、腕足类化石代表三、腕足类化石代表106鹗头贝Strtingocephalus Defrance,1825 贝体大,正体大,正视近近圆形,形,侧视近球形;后近球形;后转面明面明显,腹,腹喙尖喙尖长,三角孔上具,三角孔上具铰合三角双板;壳面光滑,合三角双板;壳面光滑,仅具同具同心心纹;壳疹极;壳疹极细;腹壳内无;腹壳内无齿板;背壳内具腕板;背壳内具腕环和高和高强强中隔板。中泥盆世。中隔板。中泥盆世。鹗头贝Strtingocephalus Defrance,1107古生物地史学课件108第五节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四、腕足动物的生态及地史分布四、腕足动物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现代腕足动物一般生活在近现代腕足动物一般生活在近35的正常盐度、的正常盐度、避光避光、安安定定的的浅海浅海环境中。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环境中。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200m左右左右最多。古生代的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最多。古生代的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生物共生。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生物共生。始现于始现于早寒武世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三次大繁盛:奥陶纪奥陶纪、泥盆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石炭二叠纪;二叠纪末急剧衰退;二叠纪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已明显进入衰退期,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已明显进入衰退期,而软体动物大发展;而软体动物大发展;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已接近现代。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已接近现代。四、腕足动物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现代腕足动物一般生活在近35的109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比较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比较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比较110第六节第六节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半索动物门笔石纲第四章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半索动物概述一、半索动物概述口索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笔石纲笔石纲: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绝灭生物,经: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绝灭生物,经石化蒸馏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