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则与治疗培训ppt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41555860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1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原则与治疗培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防治原则与治疗培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防治原则与治疗培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治原防治原则则与治与治疗疗防治原则与治疗1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2防治原则与治疗目 录2防治原则与治疗2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药的普遍原则。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化。治则指导治法。治则指导治法。3防治原则与治疗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3 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扶正祛邪病治异同病治异同三因制宜三因制宜4防治原则与治疗 第一节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病治异同4治法:汗、吐、下、和、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温、清、补、消5防治原则与治疗治法:5防治原则与治疗5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为“摄生摄生”。预预防防:采采取取一一定定的的措措施施防防止止疾疾病病的的发发生生,包括包括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和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6防治原则与治疗一、养生与预防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6(一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顺应自然规律,注意形体锻炼,重视精神调节,起居有节,劳作适度7防治原则与治疗(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7(二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既既病病防防变变是是指指疾疾病病已已经经发发生生,应应早早期期诊诊断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注重疾病传变规律(防止传变)8防治原则与治疗(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8早期诊治疾病一旦发生,及时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尽快使疾病愈于初期阶段,这是防止疾病发展和传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外邪侵犯人体,如果不及时治疗,病邪就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9防治原则与治疗早期诊治9防治原则与治疗9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患病之后,及时控制病是指患病之后,及时控制病情,防止发生变化,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情,防止发生变化,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先保护人体正气和未受病邪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先保护人体正气和未受病邪侵犯的脏腑。侵犯的脏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10防治原则与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传变)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10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治治病病求求本本,就就是是要要寻寻找找出出疾疾病病的的根根本本原原因因,并并针针对对其其根根本本原原因因进进行行治治疗疗。它它是是辨辨证证论论治治的的一一个基本原则。个基本原则。11防治原则与治疗二、治病求本 11防治原则与治疗11治病求本 正治 正治与反治 反治 治病求本 急则治其标 标本缓急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12防治原则与治疗治病求本 12(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1.1.正治正治 “逆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治”。“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虚则补之”、“实则实则泻之泻之”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13防治原则与治疗(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13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指寒证要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治表寒证,宜用辛温解表的汗法,以发散风寒;治里寒证则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温法,以祛寒温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14防治原则与治疗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14防治原14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寒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指热证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属逆病性而用治的正治法。根据表、里、虚、实之不同,表热证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里热证,实者用清法通里攻下,虚者则用甘凉养阴透热或滋阴清热等法。15防治原则与治疗热者寒之15防治原则与治疗15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弱之象,用补益性质的方药来治疗;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若症状属阴虚,却用补阳药;或症状属阳虚,却用补阴药,自然不但不能补虚,还可能会加重病情。因而补也虚分气血阴阳及五脏,避免出现虚不受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6防治原则与治疗虚则补之:16防治原则与治疗16实则泄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实则泻之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是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用泻法以达到清泻实邪的目的。17防治原则与治疗实则泄之:17防治原则与治疗171.1.反治反治 “从从”,是是指指采采用用方方药药的的性性质质顺顺从从疾疾病病的的假假象象而而施施治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治”。“热因热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通因通因通用通用”18防治原则与治疗1.反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18 是是以以热热治治热热,即即用用热热性性药药治治疗疗具具有有假假热热症症状的病证。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1.1.热因热用:热因热用:19防治原则与治疗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192.2.寒因寒用寒因寒用 适适用用于于里里热热盛盛极极、阳阳盛盛格格阴阴,反反见见寒寒象象的的真真热热假假寒寒证证。虽虽外外见见寒寒象象,但但热热盛盛是是其其本本质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病证。20防治原则与治疗2.寒因寒用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203.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状的病证。适适用用于于因因虚虚而而致致闭闭阻阻的的真真虚虚假假实实证证,如如脾脾虚虚便便秘秘、血血枯枯经经闭闭等等证证,其其治治应应以以补补开开塞塞,不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21防治原则与治疗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214.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症状的病证。适适用用于于食食积积腹腹痛痛、泻泻下下不不畅畅,热热结结旁旁流流,血血瘀瘀崩崩漏漏及及膀膀胱胱湿湿热热所所致致尿尿频频、尿尿急急、尿尿痛痛的的病病证证。治治疗疗可可分分别别用用消消导导泻泻下下、活活血血化化瘀瘀、清清利湿热等方法。利湿热等方法。22防治原则与治疗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22 反反治治法法,主主要要是是顺顺从从疾疾病病反反映映于于外外的的证证候候而而治治,表表面面上上是是与与正正治治法法相相反反,但但在在治治病病求求本本的的原原则则指指导导下下,选选择择了了针针对对疾疾病病的的内内在在本本质质而而治治疗疗的的方方法法,符符合合辨辨证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小结:23防治原则与治疗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23(二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标”与“本”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本与本与标,具有多种含,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具有相对的的特性。特性。“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标”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如以正邪而言,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症状以病因症状论,则病因病因为本,症状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其它如旧病、原发病病为本,新病、本,新病、继发病病为标等。等。24防治原则与治疗(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标”即现象,“本”即本质。“24急则治其标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危重证候。如脾虚所致的鼓胀,则脾虚为本,鼓胀为标,但当鼓胀加重,腹大如釜,二便不利,呼吸困难时,就应攻水利尿,俟水去病缓,然后再健脾固本。大出血者,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血止后再治其本病。25防治原则与治疗急则治其标25防治原则与治疗25缓则治其本 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虽见有其标证,亦应针对其原发病之本来加以治疗。如阴虚燥咳,则燥咳为标,阴虚为本,在热势不甚,无咯血等危急症状时,当滋阴润燥以止咳,阴虚之本得治,则燥咳之标自除。26防治原则与治疗缓则治其本 26防治原则与治疗26标本兼治 是指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必须标本同治,以及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的原则。如见咳喘、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等症,其病本为肾虚水泛,病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俱急之候,所以必须用发汗、利小便的治法,表里双解。如标证较急,见恶寒、咳喘、胸满而二便通利,则应先宣肺散寒以治其标;如只见水肿腰痛、二便不利,无风寒外束而咳嗽轻微,则当以补肾通利水道为主,治其本之急。27防治原则与治疗标本兼治 27防治原则与治疗27三、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为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28防治原则与治疗三、调整阴阳28防治原则与治疗28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损其偏盛实证实证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虚证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偏衰29防治原则与治疗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实证补其偏衰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29(一)(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损其有余”的治法的治法(二)补其偏衰(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病证,采用“补其补其不足不足”的治法。的治法。由由于于阴阴阳阳双双方方具具有有互互根根互互用用的的关关系系,故故阴阴阳阳偏偏衰衰亦亦可可互互损损。为为此此,在在治治疗疗此此证证时时,还还应应注注意意“阳阳中中求求阴阴”或或“阴阴中中求求阳阳”,即即在在补补阴阴时时适适当当配配用用补补阳阳药药;补补阳阳时时适当配用补阴药。适当配用补阴药。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30防治原则与治疗(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30四、扶正驱邪疾病的演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故这是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31防治原则与治疗四、扶正驱邪31防治原则与治疗31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疾病发生正气虚正气虚邪气实邪气实扶正扶正祛邪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饮食调养等。祛祛邪邪,即即是是祛祛除除病病邪邪,减减轻轻或或消消除除邪邪气气的的毒毒害害作作用用,使使邪邪去去正正安安。祛祛邪邪多多用用泻泻实实方方法法,由由于于邪邪气气不不同同,部部位位有有异异,其其治治法亦不一样。法亦不一样。32防治原则与治疗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扶正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盛扶正32v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v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正气的保存和恢复。v单纯扶正法,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又不盛的虚性病证。v单纯祛邪法,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衰的实性病证。扶扶正正与与祛祛邪邪兼兼用用,适适应应于于正正虚虚邪邪实实病病证证,扶扶正正而而不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留邪,祛邪又不伤正。v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v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33防治原则与治疗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单纯扶正法,适用于33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34防治原则与治疗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34感冒感冒发散风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疏散风热清热解暑清热解暑补气解表补气解表久泄脱肛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崩漏出血子宫脱垂子宫脱垂胃下垂胃下垂补中益气补中益气疾病疾病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治疗治疗风寒束肺风寒束肺风热袭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暑热郁表气虚邪侵气虚邪侵中气下陷中气下陷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5防治原则与治疗感冒发散风寒久泄脱肛补中益气疾病病因病机治疗风寒束肺中气下陷35防治原则与治疗培训ppt课件36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不宜原则。如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冬过用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冬季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当慎用寒凉,以防季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当慎用寒凉,以防伤阳;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伤阳;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化湿、渗湿之品。加入化湿、渗湿之品。37防治原则与治疗因时制宜37防治原则与治疗37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剂必须慎用;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剂必须慎用;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外,同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此外,同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地区,多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地区,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地区,多用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羌活、防风、佩兰等。38防治原则与治疗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38防治原则与38(三)因人制宜 指指根根据据患患者者的的年年龄龄、性性别别、体体质质、生生活活习习惯惯等等的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补,用量宜轻。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39防治原则与治疗(三)因人制宜 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39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八法”。具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40防治原则与治疗第二节 治 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401.1.概念: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证: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4.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1)(1)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2)(2)对于表邪已解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3)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4)(4)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一、汗一、汗 法法41防治原则与治疗1.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2.适应证41二、吐二、吐 法法1.1.概念: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4.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1)(1)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2)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3)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4)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42防治原则与治疗二、吐 法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42三、下三、下 法法1.1.概念: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适应应证证:适适用用于于寒寒、热热、燥燥、湿湿等等邪邪内内结结在在肠肠道道,以以及及水水结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3.3.临临床床应应用用:寒寒下下,适适用用于于里里实实热热证证之之大大便便不不通通、热热结结旁旁流流以以及及肠肠垢垢结结滞滞之之痢痢疾疾等等病病证证;温温下下,适适用用于于寒寒痰痰结结滞滞、胃胃肠肠冷冷积积、寒寒实实结结胸胸及及大大便便不不通通之之病病证证;逐逐水水,适适用用于于阳阳水水实实证证;润润下下,适适用用于于肠肠道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4.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1)(1)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2)(2)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3)(3)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43防治原则与治疗三、下 法1.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431.1.概念: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4.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1)(1)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2)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3)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3.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四、和四、和 法法44防治原则与治疗1.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441.概念: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温法的范围。4.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1)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2)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3)(3)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五、温五、温 法法 45防治原则与治疗1.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451.1.概念: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4.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六、清六、清 法法 46防治原则与治疗1.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46 1.1.概念: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腑虚损之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用于脾肾阳虚证。4.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1)(1)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应绝对禁补。(2)(2)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3)(3)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药。七、补七、补 法法47防治原则与治疗 1.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471.1.概念: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痞块等病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4.4.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1)(1)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2)(2)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3)(3)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八、消八、消 法法 48防治原则与治疗1.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48 上上述述治治疗疗八八法法,是是针针对对八八纲纲辨辨证证及及方方药药的的主主要要作作用用而而归归纳纳起起来来的的基基本本治治疗疗大大法法。但但是是,随随着着医医学学科科学学的的发发展展和和医医疗疗实实践践的的需需要要,“八八法法”除除吐吐法法少少用用外外,实实际际上上临临床床已已超超出出“八八法法”的的范范围围,如如熄熄风风法法、镇镇潜潜法法、活活血血化化瘀瘀法法等等,使使中中医医治治法法的的内内容容更为丰富。更为丰富。小小 结结49防治原则与治疗 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49本章总结:六大治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调整阴阳,扶正驱邪,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八大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50防治原则与治疗本章总结:50防治原则与治疗50谢谢!51防治原则与治疗谢谢!51防治原则与治疗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