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基础(项目一)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510122 上传时间:2024-06-30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艺基础(项目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茶艺基础(项目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茶艺基础(项目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艺基础项目一:了解茶艺及茶文化项目一:了解茶艺及茶文化茶 艺 基 础项目一:了解茶艺及茶文化目录CONTENTS认识茶艺1了解茶文化2了解饮茶与健康3目录contents认识茶艺1了解茶文化2了解饮茶与健康3项目一:了解茶艺及茶文化掌握茶艺的定义与分类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播了解茶艺与茶文化、茶道、茶俗的联系了解饮茶与健康项目目标ProjectObjectives项目一:了解茶艺及茶文化 掌握茶艺的定义与分类项目目标项目一:了解茶艺及茶文化项目一:了解茶艺及茶文化0101认识茶艺01认识茶艺任务一:认识茶艺学习目标LearningTarget掌握茶艺的定义。了解茶艺的分类。任务一:认识茶艺学习目标一、茶艺的概念中国人在长达几千年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和方法,还形成了一定的饮茶程式,并历代沿袭,即为茶艺。通俗地讲,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是人们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在茶艺中,泡茶的技艺是基础,只有泡好茶之后,人们才能开始品茶活动。任务一:认识茶艺一、茶艺的概念 中国人在长达几千年的种茶、制茶、二、茶艺的分类任务一:认识茶艺(一)以茶事功能来分以茶事功能来分,茶艺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品茗;二是奉茶待客。经营型茶艺主要是指在茶馆、茶艺馆和茶叶店,以及餐厅、宾馆与其他经营场所为消费者服务的茶艺。表演型茶艺又可分为技艺型茶艺表演(如四川茶馆的掺茶)和艺术型茶艺表演(如各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茶艺表演)。掺茶艺术型茶艺表演二、茶艺的分类任务一:认识茶艺(一)以茶事功能来分以茶事功能二、茶艺的分类任务一:认识茶艺(二)以茶叶种类来分以茶叶种类来分,茶艺可分为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黑茶茶艺、黄茶茶艺及白茶茶艺等。(三)以饮茶器具来分以饮茶器具来分,茶艺可分为壶泡法、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其中,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和瓷器大壶冲泡。壶泡法盖碗杯茶艺二、茶艺的分类任务一:认识茶艺(二)以茶叶 以茶二、茶艺的分类任务一:认识茶艺(四)以冲泡方式来分(五)以民族来分(六)以地域来分以冲泡方式来分,茶艺可分为烹茶法(包括煮茶法和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以民族来分,茶艺可大致分为汉族茶艺和少数民族茶艺。以地域来分,茶艺可分为北京盖碗茶、西湖龙井茶、婺源文士茶等。二、茶艺的分类任务一:认识茶艺(四)以冲泡方式来分(五)以民0202了解茶文化02了解茶文化任务二:了解茶文化学习目标LearningTarget掌握茶文化的概念。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播。了解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的关系。任务二:了解茶文化学习目标 掌握茶文化的概念。一、茶文化的概念任务二:了解茶文化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种茶、制茶及饮茶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有关茶的历史、著作、传说等,以及人类品茶的技艺,还有茶在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中国数千年古老而悠远的文明发展史为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极为丰厚的底蕴。中国茶文化在漫长的孕育与成长过程中,不断融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在民族文化巨大而深远的背景下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个性风采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茶文化的概念任务二:了解茶文化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种茶、制茶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唐代之前:萌芽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化我国是茶叶的故乡。u上古时期,神农氏已经发现了茶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是指茶。u春秋战国之前,由于食物匮乏,先民们常常嚼茶叶果腹,并根据茶叶的味道将其归于苦菜一类。到了春秋战国之后,人们往往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菜汤。u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慢慢在全国范围内传开。普通百姓以茶待客,文人学士以茶助兴,坐而论道。随后,又衍生出茶与道教养生、茶与祭祀等方面的联系。在这个时期,茶叶不仅从之前的生活必需品转变成了饮品,还进入到文学作品和祭祀中,茶开始作为礼仪交往的载体,进而转变为精神的载体。文人学士以茶助兴,坐而论道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唐代之前:萌芽时期任务二:了解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唐代:形成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化到了唐代,饮茶风气已经传遍全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加入到饮茶者之列。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征收茶税。另外,唐朝政府规定每年各地都要选送优质名茶进贡朝廷。贡茶的出现促使各地提高制茶技术,茶叶的加工、贮存和保管技术都上了一个台阶。唐代的茶叶生产以饼茶为主,饮茶方式主要是煎茶法。伴随着饮茶风尚的盛行,出现了很多茶书和与茶相关的文学、绘画作品。其中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他编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对种茶、采茶、制茶、茶具选择、煮茶火候、用水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的论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陆羽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唐代:形成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唐代:形成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化调琴啜茗图(唐周昉)除了陆羽之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柳宗元、颜真卿等100余名文人写了400多篇涉及茶事的诗歌,正宗的茶诗就有近7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当时还首次出现了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如周昉的调琴啜茗图,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等。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唐代:形成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宋代:发展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化宋代时期,饮茶风尚更为盛行,既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又兴起了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茶馆文化达到兴盛时期,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也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于唐代的茶馆,也叫茶楼、茶肆、茶坊等,到了宋代,达到了兴盛期。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这种制茶工艺的出现拓宽了人们对茶的审美范围,即由对色、香、味的品尝,扩展到对形的欣赏,为后代茶叶形制艺术发展奠定了审美基础。宋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更加合乎时代的、高雅的点茶法。龙团凤饼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宋代:发展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四)元、明、清:普及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化元代1处于唐宋、明清这两个茶文化发展高峰之间的元朝,在我国饮茶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茶文化方面仍然延续了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元代除了继续饼茶的生产和使用外,散茶也渐渐在茶叶消费中占据一席之地。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此外,元代的花茶加工工艺已较为成熟,而且品种多样,有茉莉、木犀、素馨等花茶。元代的饮茶方式可以分为清饮和调饮两大类。清饮即饮用不加其他佐料的清茶。调饮即在茶中加入酥油,这种以酥油入茶的饮茶方式,后来流传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影响了这些民族的饮茶方式。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四)元、明、清:普及时期任务二:了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1)废团改散,促进茶及茶文化的发展(2)饮茶方式的变革: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撮泡法,即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3)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明代,由于各文化领域潮流的影响、文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和即时冲泡散茶的流行等,紫砂茶具异军突起,并逐渐走上繁荣之路。(4)茶文化艺术广泛发展:由于饮茶风尚的普及,为茶著书立说在明代达到又一个高峰。此外,明代茶文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也较大,除了茶诗、茶画外,还产生了众多的茶歌、茶戏等。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四)元、明、清:普及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化明代2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二、茶文化的清代形成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奶茶是清宫御膳中的主要饮料,皇帝每次用膳完毕,茶房都要适时备供。此外,闽粤地区嗜饮工夫茶者甚众。在清代,形成茶叶外销的高峰。1886年,我国茶叶出口量达13.41万吨。茶叶的输出常伴以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时期,英国的饮茶风尚逐渐普及,并形成了特有的饮茶风俗、冲泡技艺和礼节,其中有很多中国茶礼的痕迹。在诗文、歌舞、戏曲等文艺形式中,有很多描绘茶的内容。茶开始成为小说描写对象。在众多小说话本中,如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茶文化的内容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成为当时社会生活最为生动、形象的写照。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四)元、明、清:普及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化清代3工夫茶清代形成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奶茶是清宫御膳中的主要饮料,皇帝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五)现当代:弘扬时期任务二:了解茶文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国内的茶文化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是继唐宋以来茶文化出现的又一个新高潮,被称为“再现辉煌期”。2413茶文化社团应运而生茶文化教研机构相继建立茶文化节和国际茶会不断举办茶文化书刊推陈出新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五)现当代:弘扬时期任务二:了解茶三、茶文化的传播(一)茶的陆路传播任务二:了解茶文化中国的茶业,最初兴于巴蜀。秦汉时期,茶业重心逐渐由巴蜀传播至我国东部与南部,湖南出现产茶胜地“茶陵”。唐代,茶业重心开始东移,江南成为茶叶产制中心,茶叶的生产非常繁盛。而到了五代及宋代初期,茶业重心南移,福建建安茶被列为贡茶。到了宋代,茶已在我国各个地区传播开来。随着国内饮茶风尚由南向北的普及,中国的茶文化也开始了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历程。茶是中外贸易中主要物品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物品之一。隋唐时期,茶文化以茶马交易的形式,沿着“丝绸之路”,经回纥及西域各国向西亚和阿拉伯等国家传播,通过陆路向西传到中亚、西亚和东亚等地区。三、茶文化的传播(一)茶的陆路传播任务二:了解茶文化中国的三、茶文化的传播(二)茶的海路传播任务二:了解茶文化茶叶通过国家间的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茶叶传入非洲。160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一次将中国茶叶运至阿姆斯特丹,茶叶传至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葡萄牙,继而传遍欧洲各国。1784年,美国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港,开始了美国与中国正式的茶叶贸易。1812年,巴西引入中国茶叶。1824年,阿根廷购置中国茶籽回国种植。19世纪初,茶由传教士和商船带到了新西兰等地。茶的海外传播三、茶文化的传播(二)茶的海路传播任务二:了解茶文化茶叶通四、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一)茶道的概念任务二:了解茶文化茶道属于东方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一词语,至今已使用一千多年。2000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茶道”的解释为:“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活动。起自中国,传到海外,并形成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茶道强调环境、气氛和情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通俗地说,茶道就是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所应遵循之道。它是人们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而具有一种教化功能,从而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四、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一)茶道的概念任务二:了解茶四、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二)茶俗的概念任务二:了解茶文化茶俗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介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茶俗名目繁多,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类别。四、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二)茶俗的概念任务二:了解四、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三)茶文化和茶艺、茶道、茶俗任务二:了解茶文化u茶艺、茶道、茶俗是茶文化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茶俗是基础,茶艺指技艺,茶道重精神。三者之间相互独立,但又存在着交叉关系,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u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u茶道深深根植于茶俗,借用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的一句话来概述就是“平常心是道”。四、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三)茶文化和茶艺、茶道、茶俗四、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三)茶文化和茶艺、茶道、茶俗任务二:了解茶文化茶艺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茶俗则侧重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茶艺,但绝大多数的茶俗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茶艺。茶俗,或者说大众的茶事活动,是催生茶艺的土壤,也是培育茶道精神的基础。茶艺来源于茶俗,但并非所有的茶俗都可以上升为茶艺。只有那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富于韵味的茶俗才能畅游于艺术世界。四、茶文化与茶艺、茶道、茶俗(三)茶文化和茶艺、茶道、茶俗0303了解饮茶与健康03了解饮茶与健康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学习目标LearningTarget了解茶叶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了解饮茶的养生之道。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学习目标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一、茶叶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一)茶叶的营养成分4氨基酸5糖类6茶叶中的色素7维生素1茶多酚3蛋白质2生物碱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一、茶叶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一)茶叶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一、茶叶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二)茶叶的功效1234帮助消化提神醒脑降血糖、防治糖尿病防龋齿5延缓衰老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一、茶叶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二)茶叶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二、饮茶的养生之道(一)合理选茶1根据体质选茶n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分,而茶叶的药性也有凉性和温性之分。体质不同的人饮茶也有所不同。2根据季节选茶n一般来说,春季适宜饮花茶,夏季适宜饮绿茶、白茶,秋季适宜饮乌龙茶、黄茶,冬季适宜饮红茶、黑茶等。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二、饮茶的养生之道(一)合理选茶1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二、饮茶的养生之道(二)饮茶禁忌忌饮太凉或太烫的茶忌饭前饭后大量饮茶忌饮浓茶忌饮冲泡次数过多、时间过长的茶忌空腹饮茶忌茶水服药任务三:了解饮茶与健康二、饮茶的养生之道(二)饮茶禁忌忌PPT模板下载: 批评指导PPT模板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