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研究财务会计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444060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研究财务会计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研究财务会计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研究财务会计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对利率作用和功能的理解而制定的。作为一个经济变量,利率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但利率的作用、地位以及如何影响宏观微观经济,却值得深入研究。利率政策的效应,是指利率政策的变动能否有效的影响储蓄、投资、产出等经济变量,来达到实现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的的问题,由于利率政策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利率政策的效应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各国货币当局关心的重要问题。从经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也存在分歧。研究利率政策的效应,可以为中央银行完善宏观调控提供比较清晰的理论依据和框架。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明确的关于货币政策的文献描述,而有关利率政策的学术文献也是在 1978 年以后才出现的。从 1978 年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作为金融体制中的重要因素利率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改变了以前严格管制的利率政策,转而开始运用它对经济进行调节,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利率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被确定为中央银行以来,利率政策从无到有并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受到了重视。那么,我国采取的利率调整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中央银行提供适合的利率政策理论依据和框架。【关键词】利率政策;金融;调节第一部分 绪论31.1研究背景31.1.1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31.1.2 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41.1.3 中国利率政策运用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41.2文献综述41.3问题的提出41.4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6第二部分 我国利率政策工具及利率政策特点62.1我国利率政策的各个阶段62.2我国利率政策工具82.2.1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82.2.2 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82.2.3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82.2.4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92.3我国利率政策的特点9第三部分 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析103.1我国利率政策的效应分析103.1.1 利率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103.1.2 完善利率政策有效调控经济运行113.2我国利率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13.2.1 利率政策的局限性113.2.2 利率管理体制和利率形成机制不健全12第四部分 提高我国利率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124.1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124.2完善利率政策传导的市场机制124.3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134.3.1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134.3.2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134.3.3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134.4依据宏观经济形势适度放宽对利率的管制134.5健全金融机构,继而放开利率144.6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14第五部分 结论14参考文献14第一部分 绪论1.1研究背景1.1.1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金融改革日趋深入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市场大大的发展起来,逐步的形成了由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的并具有交易品种多样化、多层次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特征的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在推进国有企业的金融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和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2 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1.1.3 中国利率政策运用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率这一本来应很灵活的经济杠杆,我国运用起来似乎不如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那样灵敏。那么,是利率政策本身有问题,还是我国不具备利率杠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和经济金融环境?还是我们的体制存在问题?还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利率政策效应本身?搞清楚利率政策在对宏观经济调控时究竟哪个环节受阻,如何疏导,怎样才能发挥利率政策应有的调控功能,在我国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2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经济学家很早就对利率问题进行了研究:1.魏克赛尔(1898 )在用德文出版的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了变更银行利率调节经济的政策主张。凯恩斯(1899)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利率理论的开端。2.80 年代中期,以美国经济学家曼昆、萨默斯、斯蒂格利茨(1987)等为代表人物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开始走向主流地位。新凯恩斯主义虽然赞同原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对利率重要性的论述,但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多地考虑利率在不完全信贷市场上的效应,认为利率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3. 唐帕廷金(1991)在货币利息与价格一文中提出观点:均衡利率的水平是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被决定的。他认为,利率是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选择财富保存形式的重要因素。4. 阿赫塔尔霍塞恩、阿尼斯乔杜里(1993)在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增长与稳定中,通过主要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中货币与金融政策的最新发展,把对货币和金融政策的各种观点集合在一个紧凑的框架内,并对其实证发现与理论基础进行了平衡评估。5.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1997)在其著作货币金融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到期收益率是对利率最精确的度量,债券利率的高低并不必然反映投资于该债券的优劣,原因在于投资债券的收益并不一定等于它的利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理论界和业界才逐渐开始了对利率理论的研究。90 年代初期开始,不少我国学者也对我国利率政策效果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具体方向如下:二、关于我国利率政策演变的研究1.巴曙松(2000)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著作中,根据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机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利率政策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实际上逐步消灭了经济中的所有私有部门,中央计划体制得以建立;第二阶段(1958-1978)利率基本被冻结,在宏观政策中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第三阶段(1979 至今)利率的宏观调节作用被逐步发挥出来,利率机制的经济效应及其制约因素开始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内容。2.乔婕(2006)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工具变量效应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文中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就是指货币政策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能否稳定地影响实际产出从而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3.郭田勇(2007)在从加息效应看货币政策体系中提出,在贷款利率小幅调整,紧缩力度小于市场预期,而且并未采取行政时,随着经济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使金融宏观调控更有效率,央行需致力于货币政策体系改革与完善。4.罗书嵘(2009)在关于利率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力关系的一点思考与探索一文中认为,利率政策会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尤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效应在国际间存在传递,加剧了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货币政策效力趋于减弱甚至无效。实际上,利率市场化也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态转化的过程。只有尽快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才能为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研究对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利率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此外,在我国利率即将完成市场化改革的前夕,对我国利率政策相关效应的全面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同时,对于利率理论的分析大多集中于利率政策及其与经济增长方面,而对利率实施所产生的累积效用方面比较全面和权威的研究还很少,本人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甚透彻,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有所提高和创新。 1.3问题的提出利率政策的效应,是指利率政策的变动能否有效的影响储蓄、投资、产出等经济变量,来达到实现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的的问题,由于利率政策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利率政策的效应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各国货币当局关心的重要问题。从经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也存在分歧。 1.4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本文通过对利率政策的工具解读,详细分析了我国利率政策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并提出笔者自己的一点建议。第二部分 我国利率政策工具及利率政策特点2.1我国利率政策的各个阶段(一)计划经济下的利率政策在我国成立之后,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统一经济工作的方针。在这种种方针的约束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财务收支平衡,物价的稳定以及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国当局实行并且区别对待利率政策。区别对待,就是国家银行对公的存款利率低于对私的存款利率;对于一些能实行现金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利率要大大低于一些不施行现金管理的单位。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为了适应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我国在利率政策方面又进行了四次重要的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在1953年的10月份,主要是统一、降低和简化利率水平。第二次调整是在1955年的9月份,主要是为了不断降低存款利率来适应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国家信贷结算机制的需要。第三次调整是在1956年的2月份,为了发展和巩固农业合作化经济建设,银行有序地降低农贷利率,并发放无利息贫农基金贷款,使其降低到国家银行的利率水平。第四次调整是在1957年的11月份,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新形势上总体统一和简化利率。在我国计划经济这30多年里,我国的利率政策一直坚持降低利率水平,并简化利率档次,扩大免息的范围。其特点为:利率政策的设计理念是降低利率水平,其主要的着力点是在于调整生产关系,改变人的思想行为意识;利率政策权利高度集中,并且其主要作用对象是微观经济。(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利率政策这段时期是从1979年到1989年。从金融和经济两大方面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1979年到1984年。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之后,我国进行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工作,极大的恢复了长期被压制的经济,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工业品和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因为存在估计不足的情况,所以这一时期的改革发展、物价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控制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很复杂。面对这些复杂的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采用了反常规的调节方式;一方面扩大信贷规模,另一方面适当提高利率,改正前期的低利率政策。在1979年的4月份,国务院首先调高了储蓄贷款并开始对我国的各种利率分别进行全面的调整,从1979年到1984年国务院分别三次调高贷款利率,针对以前过于简单的利率结构增加了5年、8年等不同的利率档次。在1979年与1980年中两次抬高存款利率后,贷款利率还是处于原本的低水平上,所以出现了存贷利率倒挂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现象,国务院1982年与1983年分别两次提高贷款的利率,改正了存贷利率倒挂的情况。经过了这两次的调整,存贷利率逐渐趋向合理化。国务院还就基本建设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等按照期限的不同实施差别利率。在1983年的9月份,国务院确定了央行专门执行央行的职能,并且另外设立中国工商银行进行城镇储蓄业务和工商信贷业务的办理。这一阶段的做法的方向是正确的,然而因为我国的资金是按照计划进行分配的,又因为国民的存款总数在总资金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提高利率没有成功的抑制人民投资的热情以及潜在物价的上涨。第二个过程是在1985年到1989年之间。在1985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而1984年时工业生产持续上涨,1985年的1月,工业生产由于增长过快以及职工工资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财政出现赤字。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正在1985年初,央行执行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并先后两次提高了存款利率。在1986年,因为前期经济的过度膨胀,为了稳定经济,国务院执行了软着陆的政策。但因为工业生产的下降以及生产速度的下降,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松动。从3月份开始,工业生产逐渐提升,到了第四季度,经济又持续加热,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大大增加。到了1988年,因为货币政策较松,使得信贷过度增长,经济再次升温,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所以,从1988年9月开始,央行采取了严格的紧缩政策,并在1989年继续紧缩,并提高了贷款利率,使利率高达11.34%,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顶峰。2.2我国利率政策工具 2.2.1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中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主要方法之一,制定基准利率职能依据货币政策。当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工具也相应的随之改变。不同的利率水准体现着不同的政策要求,当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在于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就适当提高,来抑制过热的市场需求;反之适当降低。其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2.2.2 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一个杠杆。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为了紧缩银根,抵制通货膨胀,上调存贷款利率。这样大大增进了国民储蓄的积极性,银行的储蓄越多,在市场上的流通资金就越少,达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此外,上调利率政策使得企业的贷款减少,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使得企业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大大减少,人民的购买力下降,同样抑制通货膨胀。相反,在经济萎缩的情况下,为了拉动经济,刺激国民消费,中央银行下调利率,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 2.2.3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浮动利率是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以法定利率为基础确定的利率,金融机构确定浮动利率后,要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全国性金融公司制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和浮动幅度,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地方性金融公司、城乡信用社制定的浮动利率范围、浮动幅度以及管理办法报省人民银行分行批准。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浮动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各金融机构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企业信用等级、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等原则,制定相应的浮动利率管理办法。对国家产业政策优先支持发展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对企业信用等级较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资金占用结构较为合理、产品不积压、应收货款增加少的企业,对贷款风险较低的企业和对贴现贷款、抵押贷款以及不挤占挪用流动资金贷款的企业等,各金融机构应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下浮、不浮或少浮。反之,则要上浮。 2.2.4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第五,调整再贴现率。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第七,直接信用管制。2.3我国利率政策的特点利率政策以成为国家调整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国现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降低利率,可以使大量资金流向市场,扩大内需,缓解金融危机后疲软的中国消费市场,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利率,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流通资金减少,消费需求降低,可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的利率政策还表现出双规特征,就是满足不同货币目标形成的不同的操作特点,表现为在信贷市场中抑制投资增加以及在货币市场中缓解股票的压力带来的货币政策的双规性。银行为了抑制投资过快,所以在信贷市场上保持着比较高的利率。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双规特征的uobi政策受到了金融市场很多方面的制约。第三部分 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3.1我国利率政策的效应分析 3.1.1 利率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一)利率政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1988年,在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央行连续两次上调利率,大大化解了通货压力。但是这样紧缩的利率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工业生产的速度大幅下降,企业负担加重等。根据当时所处的情况,为了缓解矛盾,恢复经济,央行在随后的三年里连续三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在此阶段,增加带宽,银行可以扩大它的影响力,贷款办理人也可以从中获得货币利益。贷款的利益和成本相互间的对比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过度追求资金扩张,忽略了其中的贷款风险。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调整利率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对此有相当的敏感性。在1996年之后,物价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银行的贷款出现了贷款增量的情况。为了刺激经济,央行从这年开始到1999年供7次降低利率。但是这样的利率政策效果没有上一阶段效果明显,国民经济的核心行业的贷款增长缓慢。央行对国有独资企业银行的监督力度的增大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其经营制度的改变,从而降低了利率调整对国有银行影响的敏感性。(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1.利率的变动对上市公司资本的影响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它的变动会大大改变公司的经营能力,影响着公司的经营业绩,导致公司资本价值的改变。利率提升,企业的财务成本与投资成本也会相应的提高,使公司的盈利降低,从而降低了企业股票的分红派息,进而使上市公司的资本增值也随之降低了。与此相反,如果利率下降,会大大的减少企业的利息,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使得企业股票的分红派息增加,刺激了投资。(2)利率变动引起的资本替代效应利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透过股票市场进行传到的重要环节。利率的变化将导致不同投资的收益结构变动。利率的变动使资产发生组合替代效应,使投资者在储蓄和股票之间做选择,使资本实现保值增值。直接和间接金融市场之间具有相互替代作用,资金在两者之间进行流动来获取最大效益。利率的变动直接导致各个融资市场收益的变化,使资金开始流动,影响两者之间的供求关系。换句话说,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股票收益。(三)利率政策对于房地产的影响(1)利率下调对于买房者的影响利率的下调,使消费者的投资方式改变。对于一些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来说,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对于有一些有一定积蓄的家庭来说,银行利率的下调使得他们对于投资理财的方法有所改变。此后,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储蓄会转到其他的投资上,达到资产的增值目的。居民基本通过两种方式满足资产的增值,也就是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当利率降低后,因为证券市场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房地产又具有增值和保值的效果,投资风险不大,所以房地产对于有一定积蓄的家庭来说更有吸引力。(2)利率上调对于房地产中供需关系的影响房地产的价格也受到供需关系的作用影响。在房地产的市场内,当房屋的数目供大于求时,因供求关系的影响会抑制房地产的价格,使之下降;相反,供求关系也会会使房地产的价价格升高;在房地产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时,就形成了均衡价格。 3.1.2 完善利率政策有效调控经济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政策的效应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逐步上升,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利率政策的敏感度很强。但是因为各样的原因,利率政策在总体上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进一步的完善利率政策,达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标。3.2我国利率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利率政策的局限性 大量的数据表明,利率政策和央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想要取得的目标不太可能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国民的经济行为的现实反应和央行的利率政策存在着负效应,也就是说,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较低,其实施起来没能真正的改变国民经济行为的运行轨迹,从而没能达到央行的预期目标,实际的结果可能完全和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相反。与此同时,在利率政策的制定和产生效应期间,因为各样的因素影响,使得利率政策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使利率政策实施的预期目标和真正实施后的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在此注意的是,不断是哪一类利率政策都会有局限性,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率政策局限的大小。 3.2.2 利率管理体制和利率形成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来看,中英银行管理着利率的结构的确定和调整,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浮动权。在实际中,这些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就算是央行也没有变动利率的权力。首先,利率的投资作用大大被弱化,除了少数的民生必需的商品外,对于价格的管制已经开放,而利率的管制和物价水平之间不协调,使得利率管制和市场价格体系之间不协调,进而弱化了利率的导向作用。再者,银行存款贷款的利差小,盈利低,使一些中小银行很难经营下去;利率的结构改变,很容易发生套利的行为。最后,利率的管制让利率在市场经济下的平衡很难真正实现,而信贷资金的供需变化很难使利率发生变动。这些都让利率政策受到影响。第四部分 提高我国利率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 4.1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它又和其他的货币政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尽快的处理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各个政策的目标统一,为经济的调控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制度,央行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率的协调机制增加。 4.2完善利率政策传导的市场机制 一个健全的金融结构是利率政策能够畅通的基础环境,只有建立一个搞笑、发达的金融市场,才会使实惠能够顺利的进行。良好的资金供需关系才有坚实的市场基础,为央行正确的确定利率提供了确切的依据,使得资金在地区间的流动不断扩大,促进了企业间的资金运作。而对于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来说必不可少的应该具有货币市场、资金市场以及衍生品市场。然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我国的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跟不上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要尽量的减少因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避免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利用利率政策,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4.3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4.3.1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融资水平决定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它高扩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以及利率决定,也就是说把利率的决策权力交给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自行根据情况来来自主调节利率的水平,形成以央行的利率为基础,并以货币市场为媒介,根据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市场利率的体系和形成机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思路是:结合我国在加入世贸之后需要开放金融市场的必要,央行将逐步建立起一套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存贷款水平的形成机制使市场机制能够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4.3.2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利率管制失效。在开放经济下政策的制定者要避免利率管制产生负面效应,并参照其他国家的利率机制来改正我国的利率,以此来消除外汇对我国货币的冲击。再者,管制利率使我国国内的资金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利率商场并不是太完善。使得我国银行不能正确的根据风险来确定利率的高低。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流到了大中型的企业中,而中小企业却因为资金的问题陷入了困境。 4.3.3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1.可以根据宏观形势适当的对利率管制放宽。2.可以优先健全金融机构,放开利率。3.要有效的建立监督体制,用适宜的法律法规来取代对金融和利率的直接干预。4.4依据宏观经济形势适度放宽对利率的管制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是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根本条件。其影响是通过企业和银行进行的。在宏观经济比较稳定时,有利于企业和银行之间维持稳定的关系,降低双方信息不完全对于彼此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时,一旦放开利率,再没有真正完善监督机制时,银行会有很大风险,容易引发贷款者择地冒险行为,并且宏观不稳定也会使企业投资变得盲目,对利率市场化不利。4.5健全金融机构,继而放开利率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太成熟,尽管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想要开放利率的前提是金融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和规模化。若没有一定的规模,那么金融产品会缺乏流动性,开放利率也就无从谈起。若没有丰富的金融产品,那么通过利率调节投资者投资方向的目的就无法得到强化,这会阻碍开放利率的目标。所以开放利率要从健全最基础的金融产品开始,逐渐健全金融市场。4.6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首先,应该加强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督职能。在我国新制定的央行管理制度运行以后,因为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作用较强,仍然需要强化央行统一的干预和管理金融体系。其次,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金融监督体系,加强各部分的合作,解决分业监督问题。再者,要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这是实行金融监督的法律保证。最后,要参加国际间的合作,借鉴科学的监督管理理念,再快我国金融贸易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第五部分 结论我国的利率政策有着局限性,在制定的过程中因着多种因素的制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对于政策的效果缺乏精确的估量。因为存在管制利率,利率政策很难精确的显现出来。所以,建议采用降低金融贷款,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方式,对我国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控提供一定参考。参考文献1 耿庆峰,黄志刚,潘长风. 我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工具滞后有效性计量检验J. 三明学院学报. 2009(01) 2 张晓晖,于明霞. 利率政策有效性及阻滞因素的文献综述兼论利率政策阻滞因素研究的必要性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3 殷波. 投资时机、资产价格与最优利率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再解释J. 世界经济. 2009(03) 4 张丹. 我国利率政策调整的有效性分析以200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例J. 企业导报. 2009(05) 5 张亚军. 对我国现行利率政策的评论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6 汤毅林. 我国利率政策的局限性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02) 7 马荧,朱利锋.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9(04) 8 连娟. 中美利率政策有效性的比较分析J. 金融与经济. 2011(08) 9 周立群,伍志文.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兼论加息之争J. 管理世界. 2010(10) 10 李沂,肖继五. 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效果的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 2009(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