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导论--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421164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导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学导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学导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1.1.课程最初的含义课程最初的含义中国中国始见于始见于唐宋唐宋时期。时期。唐代的唐代的孔颖达:孔颖达:“维护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制。”(课程(课程=秩序)秩序)宋代的朱熹在宋代的朱熹在朱子全书朱子全书论学论学中提到中提到“宽着期宽着期限,紧着课程限,紧着课程”,“小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课程,大作工夫”等。等。(课程(课程=功课及其进程)功课及其进程)西方西方源于拉丁语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意指,意指“跑马道跑马道”。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斯宾塞的的什么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有价值一文中。一文中。课程课程=学习的进程学习的进程3ppt课件2.2.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含义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含义 把课程看作教育者试图达成的一些教育教学把课程看作教育者试图达成的一些教育教学目标,或者希望学习者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结果目标,或者希望学习者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结果 代表人物:博比特、泰勒等代表人物:博比特、泰勒等4ppt课件3.概念从狭义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二、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6ppt课件(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分科教学的是孔子,在欧洲当推亚里士多德。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1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理论名称理论名称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主要观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布鲁纳1.注重学科基本结构为学习中心。基本结构包括科学知识的注重学科基本结构为学习中心。基本结构包括科学知识的基本慨念、原理、态度。基本慨念、原理、态度。2.依学习者思维发展阶段的特地但采用螺旋上升方式编制课依学习者思维发展阶段的特地但采用螺旋上升方式编制课程,程,3.倡导发现式学习法,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倡导发现式学习法,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考能力。范例方式的课程论范例方式的课程论瓦根舍因瓦根舍因1.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2.教材要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内容教材要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内容-举一反三举一反三3.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综合性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综合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我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我呢提的能力呢提的能力发展主义课程论发展主义课程论赞可夫赞可夫主张主张“一般发展一般发展”,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发展,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发展,即整个个性的发展。即整个个性的发展。8ppt课件(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可分以下几种:一是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四是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13ppt课件现代课程理论现代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理论名称理论名称代表代表人物人物主要观点主要观点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经验课程理论经验课程理论杜威、杜威、克伯克伯屈屈1.打破学科界限,以打破学科界限,以学生兴趣和需要学生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组织教学。2.活动活动中教和学,把教学从教的外在重心转移到学的内在重心上来。中教和学,把教学从教的外在重心转移到学的内在重心上来。3.反对把教材视为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主要代表:卢梭的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杜威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主要代表:卢梭的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杜威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课程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课程论14ppt课件名称名称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内涵内涵例子例子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学科中心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程理论1.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2.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精华。3.不足在于容易忽视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不足在于容易忽视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容易忽略社会的现实需要。的生活经验,也容易忽略社会的现实需要。语文、数语文、数学、学、“六六艺艺”“”“七七艺艺”等。等。我国古代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最早提出分科教学分科教学的是孔子。的是孔子。综合课程综合课程1.相关课程相关课程2.2.融合课程融合课程3.广域课程广域课程4.核心课核心课程程而对于学校课程编制思想,真正具有革新而对于学校课程编制思想,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意义的是核心课程。是核心课程。人口教育课、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环境教育课、社会技能课等社会技能课等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儿童中心课程)程)1.学习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出发;学习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出发;2.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发挥协助作用。学习,教师发挥协助作用。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探索学习、实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实践、社会服务、健康教育务、健康教育等等15ppt课件2根据课程的呈现状态,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状态,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的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美国学者杰克逊在1969年提出的。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16ppt课件依据依据名称名称内涵内涵课程课程呈现呈现形式形式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主要特征是计划性。隐形课程隐形课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的隐性课程的主要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名解)(名解)。(名解)隐性课程:(名解)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美国美国杰克逊杰克逊在在课堂中的生课堂中的生活活首次首次提出提出“隐形课程隐形课程”一词一词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课程可分为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工工具性课程、具性课程、知知识性课程、识性课程、技技能性课程、实能性课程、实践践性课程。性课程。古德莱德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关于课程的分类:理想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17ppt课件3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程有利于学生达到社会的统一要求,形成学生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人才的个性化成长。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其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或编订本地区需要的教材。它既可以安排学科类课程,也可以安排各种活动课程;既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三、学校课程的三种物化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1.课程计划(1)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意义它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3)内容学科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例:普通高中课程计划22ppt课件2.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基本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编写教科书、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25ppt课件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1)教材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逻辑-按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心理-以学生为本位,兴趣、需要、能力、经验等(2)教材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螺旋式排列: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第三节当代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实质是课程现代化问题,一般要从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着手。1.课程管理(简述当代课程管理改革的趋势?)(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3)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依据依据名称名称内涵内涵课程设课程设计、开计、开发和管发和管理主体理主体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属一级课程属一级课程,是基础课程的主体。保证国家确定的,是基础课程的主体。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先进水平,规定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先进水平,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国家对教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育的基本要求。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属二级课程属二级课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安排的课程况自行安排的课程,包括特色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包括特色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选用。省市级课程编定的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选用。省市级课程编定的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满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要求课程的内容,满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要求和各地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和各地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可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可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29ppt课件2.课程结构(简述当代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组织和配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包括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包括(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31ppt课件3.课程内容(简述当代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与本土化。(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协调整合。(4)强化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创造性学力。课程的开发与评价课程的开发与评价(附)一、课程开发1 1、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园本)课程(园本)课程2 2、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对课程而言是潜在的,本身不是为课:对课程而言是潜在的,本身不是为课程而存在的,只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才被考虑进来,程而存在的,只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才被考虑进来,作为一种素材或条件的资源。作为一种素材或条件的资源。3 3、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33ppt课件课程开发的策略:1、需求导向的策略(客观的需要:升旗)2、增强特性的策略(如学校、老师自身的特性:废物利用)3、因地制宜的策略(地区的资源优势)34ppt课件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35ppt课件36ppt课件37ppt课件38ppt课件二、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课程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39ppt课件(1)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提出的,是课程评价发展进程中最早出现、也是最完备的评价理论模型。这一模式以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为基础,以目标为中心,目的在于确定课程方案达成目标一致的课程评价模式。但这种评价只是将结果与预定目标相比照,而此过程中的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以及目标以外的结果却被忽视了。40ppt课件(2)CIPP评价模式。CIPP模式最早由美国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目标的达成程度,而应成为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CIPP模式主要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种评价是对教育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与课程决策密切相连。41ppt课件(3)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目标游离模式是美国教育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过于关注预定目标,而对目标以外的副效应(非预期效应)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提出的。这种评价强调应把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即主张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标准的“游离”,使课程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既定目标的制约,而专注于课程实施的实效。这一模式着力于打破课程制定者对课程评价的垄断,为更多的人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42ppt课件新课程改革(附)(1)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改革项目及目标)改革项目及目标改革项目改革项目新课改前新课改前新课改后新课改后课程功能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双基”,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学习。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规划课程门类和比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内容教材本位,“难、繁、偏、旧”课程内容联系社会,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双基”课程。教学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 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课程管理集中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43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4ppt课件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45ppt课件1.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 B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2.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三级”是指()。A国家、地方、学校 B国家、学校、教师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县市教育局 D国家、地方、教师46ppt课件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学科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4.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人是()A.布鲁纳B.阿特金森C.C.斯斯腾豪斯D.斯塔弗尔比姆5.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A.课程计划 B.教学计划 C.C.教科书教科书 D.教学大纲47ppt课件6目前我国初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 D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7强调应把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的课程评价 A目标评价模式 BCIPP评价模式 C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D外貌模式 8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属于()。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48ppt课件 9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是哪种课程理论的反映?()A学科中心课程论 B活动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问题中心课程论10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是()。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隐性课程11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属于()。A学科中心课程论 B活动中心课程论C社会中心课程论 D问题中心课程论49ppt课件12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13.教学、评价、考试的依据是教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教学、考试、评价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50ppt课件14.教材即是教科书。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需要为师生编写的教学材料。它的范围比教科书要广,主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学指导书、学习指导书、活动指导书、补充读物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51ppt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