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门-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385222 上传时间:2024-06-2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扁形动物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扁形动物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扁形动物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第六章 扁形扁形动动物物门门(Platyhelminthes)精品原始无色鞭毛虫 原生原生动动物物原始多细胞动物吞噬虫浮浪幼虫式祖先 多孔多孔动动物物原始三胚层动物腔肠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精品扁形动物 Platyhelmithes Platy:前缀,“扁平”helmithes:蠕虫类蠕虫类v几类动物的统称,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纽形动物和环节动物。v共同特征:两侧对称,没有真正的附肢,发达的皮肤肌肉囊包裹全身。v但不是同一起源,而是差异显著和高度特化的若干动物群。精品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一.身体扁平,两身体扁平,两侧对侧对称称(bilateral symmetry)l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l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同时身体各部分功能也出现分化。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背面:具有保护作用;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l两侧对称体制是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创造了从海洋登上陆地进入空间新环境的条件。精品二二.形成中胚形成中胚层层u中胚层方式精品u中胚中胚层层分化成二种分化成二种组织组织l实质组织:v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组织,也称间质v分布: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使体内无明显的空隙,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v功能:贮存水分和养料;保护内脏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分化和再生新器官。精品l形成肌肉组织: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能产生一系列变化。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摄取食物;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发展导致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相应的异化作用加强出现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精品u中胚中胚层层与中胶与中胶层层的区的区别别v中胶层是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构成的v中胚层是内胚层细胞以端细胞法或体腔囊法形成,能分化出行使不同功能的细胞、组织、器官。u中胚中胚层层形成的意形成的意义义v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v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并促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更趋发达,并向前集中。v储藏养料和水分,使动物耐干旱、饥饿。精品三三.无体腔无体腔 虽然形成了中胚层,但没有继续向前发展形成体腔,器官均包埋在实质组织中。四四.具有皮肤肌肉囊具有皮肤肌肉囊l腔肠动物:上皮细胞内含有胶原纤维,同时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l扁形动物:由于中胚层的产生而分化出了复杂的肌肉结构,如环肌、纵肌、斜肌等,这些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紧贴组成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l除了具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精品五五.出出现现了器官系了器官系统统l消化系消化系统统:有口无肛门,为不完善消化管。l排泄系排泄系统统新陈代谢的加强,代谢产物(CO2、尿素、尿酸、水分等)必然相应增加。CO2的排出及氧气的吸收通过体表来完成;其它代谢产物则由外胚层陷入而形成的原肾管排出。原原肾肾管:管: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构成。精品焰细胞:盲管状,帽细胞位于分支顶端,盖在管细胞上,有两条或多条鞭毛悬垂在管细胞中央。代谢产物 实质组织 焰细胞 小排泄管(鞭毛的摆动)大排泄管 排泄孔。精品l神神经经系系统统 两侧对称体制和中胚层的形成促使神经系统向前端集中产生“脑”的雏形,实际上由一对神经节愈合形成;由神经节向后发出若干纵神经索,且有多条横神经相连,形成梯状神经系统。涡虫和吸虫纲:6条神经索,背腹各二,左右各一,其中腹神经索最发达。绦虫纲:10条神经索,左右两侧的两条最发达。精品l生殖系生殖系统统在腔肠动物中,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或内胚层。扁形动物:n中胚层的出现取代了外胚层或内胚层的生殖功能,使其不但具有了能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生殖腺,n出现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和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的构造。通过这些管腺,生殖细胞可以排出体外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精品六六.海海产产种种类类有典型的螺旋卵裂有典型的螺旋卵裂(spiral cleavage),并且,并且具有牟勒氏幼虫具有牟勒氏幼虫阶阶段。段。l早期卵裂是有规律地进行的,形成32细胞后,卵裂渐不规则。l完全卵裂:多发生在均黄卵或中黄卵的卵子。l螺旋卵裂:完全卵裂中的不等裂,细胞纵裂成四个细胞后,在发生横裂形成八个细胞时,上面四个为小细胞,下面四个为大细胞,此时分裂形成的大细胞和小细胞不互相垂直,而是与纵轴方向形成角度,每个小细胞在两个大细胞中间上方,继续分裂,层层排列至螺旋形。精品螺旋卵裂螺旋卵裂精品l 牟勒氏幼虫:海洋生活中的多肠类,幼虫体呈卵形,全身被纤毛,边缘有八个游泳用的纤毛叶,有脑,眼点等,营浮游生活精品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分纲l涡虫纲(Turbellaria):扁形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体表被纤毛,自由生活,有消化系统。如真涡虫、旋涡虫。l吸虫纲(Trematoda):成虫体表无纤毛,体内、外寄生,有消化系统。如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l绦虫纲(Cestoda):成虫体表无纤毛,全为体内寄生生活,消化系统包括口和肠等全部退化消失,多数具节片。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精品一一.涡涡虫虫纲纲l多数自由生活,少数已过渡到寄生,海产种类较多淡水种类次之,少数生活于陆地湿土中。l代表种类:三角涡虫1.生生态态:生活在淡水溪流的石块下,以小型水生动物如甲壳类或环虫为食。2.外外形形:扁平,眼点、耳突、口。器官位置因种类不同而异。精品l体壁:表皮层:表皮细胞、杆状体、腺细胞;基膜:为非细胞结构,有弹性;肌肉层:分为环肌、斜肌和纵肌,均为平滑肌。3.内部内部结结构构精品精品l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三部分;无肛门,属于不完全消化系统;咽囊和咽由外胚层分化形成,肠内胚层来源。精品l 呼吸、循呼吸、循环环呼吸功能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皮肤呼吸;循环功能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l 排泄器官排泄器官:原:原肾肾管型管型身体两侧各有一对弯曲而分支的原肾管。特点:两侧的排泄管没有沟通,相互保持独立。精品l 神神经经系系统统与感与感觉觉器官器官梯形神经系统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粗大的腹神经索,中间有许多横神经相连。感觉器官 眼点眼点:感光,避强光,趋弱光。耳突耳突:富有感觉细胞,司味觉和嗅觉。精品(6)生殖系生殖系统统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贮精囊、阴茎、前列腺及生殖腔。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阴道、卵黄腺、卵黄管及受精囊。精品精品l涡涡虫虫纲纲分分类类v消化管的有无及复杂程度;v以生殖系统为主,并结合消化管结构;v生殖系统卵黄腺的有无及是否为典型的螺旋卵裂。u无肠目:体小,有口,咽不发达或完全消失,无肠,由内胚层来源的多核体行细胞内消化;无排泄系统;螺旋卵裂,直接发育;海栖;如旋涡虫精品u单肠目:有口和咽,肠简单,呈囊状,直接发育;u三肠目:有口和咽,肠分三支,直接发育;u多肠目:有口,咽发达,肠多分支;间接发育,有牟勒氏幼虫;海栖。如平角涡虫。精品二二.吸虫吸虫纲纲(Trematoda)l营寄生生活,主要寄生在软体动物、变温脊椎动物等的体表或腔隙。l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体表无纤毛;消化系统趋于退化;神经系统不发达,感觉器官消失;出现了附着器官;生殖系统发达,生活史复杂。精品(一)代表种(一)代表种类类:华华枝睾吸虫枝睾吸虫1.外部形态l身体柔软扁平,具口吸盘,虫体前端腹面1/3处有一腹吸盘。l生活时呈肉红色,固定后灰白色,体内器官隐约可见,虫体后1/3处有2个前后排列的树枝状睾丸。l口位于身体的前端,生殖孔位于身体的腹中线上。精品2.内部内部结结构构1)体壁:体表无纤毛。l表皮:由许多大细胞的细胞质延伸、融合形成的一层合胞体结构。大细胞的本体下移到实质组织中,有突起与表面的细胞质层相连。l皮层基部为基膜,基膜内表面为环肌、纵肌。精品2)消化)消化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肠,没有肛门。体壁的皮层。精品3)呼吸与排泄系呼吸与排泄系统统l无专门的呼吸器官。体表:外寄生以及内寄生种类的营自由生活的幼虫阶段。厌氧呼吸:内寄生种类。l原肾管型:身体两侧的纵排泄管汇合形成排泄囊,通过公共的排泄孔排到体外。精品4)生殖系)生殖系统统l绝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l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及雄性生殖孔。l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成卵腔、子宫、雌性生殖孔、受精囊、劳氏管、卵黄腺、卵黄管、总卵黄管及梅氏腺。精品精品成虫受精卵(内含毛蚴)第一中间寄主(沼螺)胞蚴 雷蚴(淋巴间隙)尾蚴(肝间隙)逸出,第二中间寄主(鲤科鱼类)囊蚴(肌肉)误食,进入十二指肠肝胆管 成虫3.生活史生活史精品(二)吸虫(二)吸虫纲纲分分类类l单殖亚纲 体外寄生,个体较小,无口吸盘,体后有发达的附着器官;排泄孔一对,开口于体前端;生活史简单,不更换寄主;直接发育。如三代虫、指环虫。三代虫:寄生在鱼及两栖类的鳃及皮肤上。雌雄同体,卵胎生,在成体的子宫内有子代胚胎,在子代胚胎中又有小胚胎,已经开始孕育着下一代胎儿。精品l盾腹亚纲 吸盘很大,几乎占据身体的整个腹面;排泄孔一个,身体后端;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寄生于软体动物、爬行类、鱼类体内。如盾腹虫。l复殖亚纲 体内寄生,个体较大,吸盘1个或2个;排泄孔一个,身体后端;生活史复杂,需2个以上寄主,有世代交替;幼虫寄主为软体动物,成虫寄主为脊椎动物和人。如日本血吸虫、肝片吸虫、布氏姜片虫精品l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a)精品西汉马王堆女尸血吸虫病患者雄性血吸虫每小时取食30000个红血细胞;雌性成虫是雄虫取食量的10倍,在产卵阶段,一头雌虫每日产卵1000粒,消耗自身体重的10。精品三三.绦绦虫虫纲纲(Cestoda)l内寄生,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肠道内,生活史中没有自由生活的阶段,幼虫期也营寄生生活。纤毛和感觉器官完全消失;消化器官完全退化,借助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寄主营养;体表密布微绒毛,扩大吸收面积;生殖系统发达,身体大多分节。精品1.外部形态:l头节:顶突、吸盘。l颈部:以横分裂法产生节片。l节片: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妊娠节片。(一)代表种(一)代表种类类:猪:猪带绦带绦虫虫精品2.内部内部结结构构2)消化系)消化系统统:完全退化。1 1)体壁:)体壁:皮层有很多微绒毛;精品3)排泄系)排泄系统统:2条腹排泄管有横管相连;头节两对排泄管间形成排泄管丛;成熟节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左右两腹排泄管汇合,由总排泄孔通往体外。4)神)神经经系系统统:梯形,10条,左右两侧两条最发达;无感官。精品5)生殖系)生殖系统统l雌雄同体;l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阴茎囊、生殖腔、生殖孔。l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成卵腔、梅氏腺、子宫、卵黄管、卵黄腺、阴道、生殖腔。精品3.生活史生活史l六钩蚴;l囊尾蚴。精品精品(二)(二)绦绦虫虫纲纲分分类类l单节亚纲 成虫寄生在鱼类肠内,呈叶状,不分节;生殖器官简单;幼虫有10个小钩,称为十钩蚴。如旋缘绦虫l多节亚纲 成虫寄生在人和脊椎动物肠内,呈带状,分节,中间寄主1-2个;幼虫有6个小钩,称为六钩蚴。如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精品第三第三节节 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一.寄生虫摄取养料,使宿主营养不良而贫血。血吸虫、姜片虫、钩虫取食血液;蛔虫取食半消化食物。二.寄生虫损伤宿主组织或细胞而引起溃疡。疟原虫损伤红血细胞三.寄生虫分泌毒素,使宿主中毒。如肝片吸虫四.寄生虫的卵或幼体栓塞微血管、肝管或胆管,使宿主液流通不畅,器官发生机能障碍。精品第四第四节节 寄生寄生现现象和寄主更象和寄主更换换一一.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l共生:两种动物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得利;l共栖(偏利共生):一方得利、一方既无利又无害;l寄生:一方得利、一方受害,即一方依赖于另一方而存在。l寄生是较共生与共栖更广泛存在的一种形式,如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虫、节肢动物中都有相当多的类群是营寄生生活。精品二二.寄主更寄主更换换1.由寄主在由寄主在进进化化过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引起。程中的相互关系引起。最早的寄主应该是在系统发展中较早出现的类群(软体动物),由于某种原因,这些寄主虫扩展到后来出现的高等种类中(鱼类),这样,较早的寄主便成为中间寄主,后来的寄主便成为终末寄主。精品2.是寄生虫是寄生虫对对寄生生活的适寄生生活的适应应1)更换寄主,使其后代分布到更多的寄主体内,可减轻对寄主的危害,使其有更多的生存机会。2)更换寄主会导致大量死亡,且得到寄主的机会是不多的,特别是对多次更换寄主的种类,在发育的每个阶段都得到合适寄主的机会就更少了。3)大量进行有性生殖4)在中间寄主体内进行无性生殖精品第五第五节节 扁形扁形动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物的起源与演化一一.扁形扁形动动物的起源物的起源l郎格的观点:由爬行栉水母进化而来,因其在水底爬行,丧失游泳机能,体形扁平,口在腹面中央等与涡虫纲多肠目相似。l格拉夫的观点:其祖先是浮浪幼虫似的,适应爬行生活后,体形扁平,神经系统移向前方,原口留在腹面,演变为涡虫纲无肠目。l无肠目结构最简单、最原始,后一说法较为合理。精品二二.各各纲纲之之间间的关系的关系1.涡涡虫虫纲纲最原始。最原始。2.吸虫吸虫纲纲是是涡涡虫虫纲纲适适应应寄生生活的寄生生活的结结果。果。l其神经系统、排泄系统等与涡虫纲单肠目极为相似,且部分涡虫营共栖生活,纤毛、感觉器官退化,与吸虫相似;l吸虫幼虫时期也有纤毛,寄生后消失,表明吸虫纲起源于自由生活的涡虫。精品3.绦绦虫虫纲纲的的进进化地位有两种化地位有两种说说法法l是吸虫纲对寄生适应的结果,单节亚纲不分节,类似吸虫,但单节亚纲与其它绦虫关系不大。l起源于涡虫纲的单肠目,因排泄、神经系统相似,且单肠目中有借无性生殖组成链状群体的现象,与绦虫的节片有关系。精品思考思考题题l名词:两侧对称、皮肌囊。l理解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l两侧对称体制和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l理解掌握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l理解掌握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如何适应寄生生活?l理解掌握华枝睾吸虫、猪带绦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l掌握皮肌囊和原肾管在三个纲之间的演化?l掌握寄生虫对寄主有何危害?l了解扁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