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课件剖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359561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课件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心理咨询课件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心理咨询课件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炼钢二厂工会炼钢二厂工会 二二O一四年一四年九九月月员工关爱计划之员工关爱计划之我与我身边的心理现象我与我身边的心理现象基础心理学知识基础心理学知识一、概念:一、概念:心理学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是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彼彼 此此 联联 系系 ,密,密 不不 可可 分分 )认知认知(认识)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 是人的喜怒哀乐,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意志意志 是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强弱来评价意志品质)。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 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能力能力 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认知情感 情绪 意志需要 动机能力 人格人格人格 是人对事物的态度。气质气质 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气质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心理心理 是脑的机能,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它是大脑所具有的反映功能。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二、心理学的发展:二、心理学的发展:18791879年德国人冯特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世纪初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德国人冯特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美国人华生人的心理主要是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奥地利弗洛伊德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强不平衡兴奋型胆汁质强平 衡灵 活活泼型多血质强平 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弱抑郁型抑郁质大多数人是介于两种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型或混合型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豪爽,但脾气暴躁;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善于交往,但却难于全神贯注,缺乏耐心;黏液质的人做事有条不紊,认真,但却缺乏激情;抑郁质的人非常敏锐,却容易多疑多虑。弗洛伊德把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自我超我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留下!怎么办?上交!容易犯错误循规蹈矩活的很累人的人的心理结构心理结构: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认为: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意识意识前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生长需要。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一个人可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社 会 心 理 学B(B(行为行为)=fP()=fP(个体个体),E(),E(环境环境)(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一一、社会化:社会化: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13-25年);较好的遗传素质。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二二、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社会角色的分类社会角色的分类: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按角色承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先赋角色:先赋角色:父母、子女等成就角色:成就角色:老师、医生等规定性角色:规定性角色:自由度较小如军官开放性角色:开放性角色:自由度较大如朋友功利型角色:功利型角色:银行家、企业家等表现型角色: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等自觉角色:自觉角色:演员等不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角色失调: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那么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比如老师的角色。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角色不清。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比如从旧角色退出来了,却不知如何或来不及建立新的角色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会造成角色中断。角色失败是最严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比如官员由于渎职下台,就是角色失败。三、自我与自尊三、自我与自尊自我的定义:自我的定义: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自我8个月3岁左右个体对躯体的认识3岁13、14岁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为从青春到成年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自尊=成功成功/抱负抱负四、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四、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影响自尊的因素: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期待。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真诚、热情等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等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际情况。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的区别: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的区别: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重点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影响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五、归因:五、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的原则:归因的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协变原则影响归因的因素: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动机性归因偏差)内 因外 因综合归因综合归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行为做出变化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对不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的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这种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期待。外控者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消极的。协变原则:协变原则:协变原则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协变原则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共同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一致。一致性信息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验验证证归因?高高高,低低高,高低低六、主要的社会动机六、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合动机:亲合动机: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合起源于依恋。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亲合的作用: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关系呈倒U型,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影响亲合的因素: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的重要性:首先,成就动机的重要性:首先,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有可能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其次其次,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体社会成员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全体社会成员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目标吸引力越大成就动机越高;风险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毫无把握的事均不会激发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越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3、权利动机: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引起权利动机的因。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素:社会控制的需要;对无能的恐惧。4、侵犯动机: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侵犯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构成的。伤害行为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伤害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评价指包括(广义的侵犯):反社会性质、亲社会性质、被认可的伤害行为。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的原因:本能论的解释、挫折挫折侵犯学说侵犯学说、社会学习论的观点。挫折侵犯学说挫折侵犯学说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的关系 案例5、利他动机: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利他行为是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好心情好容易利他、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去个性化不容易利他、情境的社会性意义)、时间紧张时不容易利他、利他对象的特点。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好时容易利他、为减轻内疚的心理压力容易利他、人格因素影响利他行为。利他技能:利他技能: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也是重要的。七、社交情绪七、社交情绪社交情绪: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特点: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羞耻: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健康的羞耻感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内疚: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八、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八、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态度转变模型:态度转变模型: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情感成分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行为倾向成份行为倾向成份(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态度的转变就是说服说服的过程。传递者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吸引力。沟通信息方面的因素:信息差异沟通信息方面的因素:信息差异(对威信高的传递者差异较大时、对威信低的传递者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畏惧畏惧(能唤起人们中等强度的畏惧能取得转好的说服效果)、信息倾向性信息倾向性(卷入较浅单一倾向说服效果较好,卷入较深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信息的提供信息的提供方式方式(面对面,口头的沟通效果好)。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已内化的态度难以转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不易转变,与个体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人格因素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的容易说服,自尊水平高、自信的不易转变,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易于说服);个体的心理倾向个体的心理倾向(个体的逆返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预先警告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预先警告(双重作用);分心分心(注意分散);重复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说服)。九、沟通与人际关系:九、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沟通的主要功能:沟通的主要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沟通的种类沟通的种类: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眼睛是非常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可以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形式,但有可能与实际的情况不一致。目光与面部表情如果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是最易为人发现的一种身体语言。其中手势占有重要位置。在正常情况下,个体都会用手势来表达态度和情感。如:摆手,表示制止或否认;双手外推,表示拒绝;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搔头或搔颈,表示困惑;搓手、拽衣,表示紧张;拍头,表示自责;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触摸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解时的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1英尺=0.3048米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1英寸=25.4毫米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自我暴露(自我开放)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自我开放)与人际关系的深度:由浅到深,大致分四个水平四个水平:第一是情趣爱好情趣爱好;第二是态度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隐私。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包容的需要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包容的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支配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情情感需要:感需要:指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对于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爱情。亲合是较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引形式。影响喜欢的因素: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相似与互补:相似与互补: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外貌外貌、才能才能: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这种才能就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魅力。人格品质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与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面、受喜爱程度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装假、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十、社会影响十、社会影响(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从众俗称“随大流”,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行为方面的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个体人格因素: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反之相反;个体独个体人格因素: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反之相反;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情境的明确性:情境的明确性: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从众行为就会减少,反之相反。其他因素: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对从众也有影响。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社会促进(社会助长):社会促进(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第一,结伴效应;第二,观众效应。社会懈怠(社会逍遥):社会懈怠(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懈怠现象。十一、爱情、婚姻与家庭十一、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与喜欢的区别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亲密。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区分依赖、尊重、喜欢和爱情。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区分依赖、尊重、喜欢和爱情。婚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行为决定于婚姻动机。婚姻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包括性)。有学者认为,上古时代: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久?家庭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主要特点:主要特点: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有较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由此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心理异常的群体。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例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是,他们的感觉、知觉可能是正常的。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有的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因此,正常心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由于相当多的精神障碍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暂时将它们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只用精神病性精神病性一词作为描述。而且它也只用于描只用于描述存在: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述存在: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的解释人本主义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固着固着”(曾经受到的挫折造成对未来人格的影响)、焦虑焦虑(自我必须随时随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本我”与与“超我超我”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间的冲突和矛盾)、压抑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巴甫洛夫认为: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冲突造成的。他说:引起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另一个是强难相遇;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刺激。这两个条件,是构成神经症和精神是构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病的原因。马斯洛认为:认为:心理异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存在焦虑”,这种这种“存在焦虑存在焦虑”就是就是“存存在在”和和“责任责任”的冲的冲突。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生物属性)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社会属性)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精神属性)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异常。标 准 化 区 分心心 理理 学学 区区 分分标准化区分:标准化区分:1991年李心天年李心天对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提出四类判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精神障碍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统计学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比较,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但是也存在缺陷。例如智力测验。两个方面:一是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判断。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我们说这种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认为,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的幻觉。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移,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冲突与实际处境不相符合,并且长期持续,无法自拔,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神经症性问题。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所谓无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自知力”或或“自知力不完自知力不完整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与与“自我自我现实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的统一性的丧失。(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人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三、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三、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自知力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形式障碍内容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等妄想妄想、强迫强迫观念、超价观念注意减弱、注意狭窄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神经症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为有自知力。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往往丧失了自知力。情绪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以性质改变为主脑器质性损害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 虑恐 怖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愉快缺失,自我感觉情况比实际差与评价过低忧虑不安,紧张害怕,顾虑重重,劝解不能消除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心情,不必要无法摆脱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正常情绪反应量减少,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逐渐受损,但并无完成丧失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情绪脆弱为细小事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易激惹强制性哭笑为细小事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欣快没有外界影响突然的哭笑,没有心理体验痴呆基础上的情绪高涨,常带刻板的笑容焦虑症状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焦虑症状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尿急、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等。4、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只有焦虑的情绪体验而没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的任何表现,不能合理地视为病理症状。反之,没有不安和恐惧的内心体验,单纯身体表现也不能视为焦虑。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活动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一种是抑郁状态,并不缺乏一定的意志要求,受情绪低落的影响。一种是意志减退,较轻的意志缺乏。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违拗违拗蜡样屈曲蜡样屈曲缄默缄默刻板动作刻板动作模仿动作不言语、不吃喝、不动,言语和动作完全抑制对别人要求他做动作不执行,反应相反主动,不反应被动表现为木僵,并且肢体任人摆布,像蜡塑一样不动缄默不语,有时用手势或点头摇头示意或写字沟通机械、刻板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出现无目地模仿动作,常出现模仿语言,临床表现木僵意向倒错意向活动与常情违背,行为无法理解作态作态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姿势、动作、步态与表情强迫动作强迫动作自己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非常痛苦四、常见精神障碍四、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具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出现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通常是持久的甚至终身存在。妄想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并不荒谬。个别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特点:特点:一是在两周内急性起病;二是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三是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四是在2-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主要是:主要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主要是主要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滞。双相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主要是:主要是: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可以持续多年,有时甚至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神经症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神经症具有五个特点:神经症具有五个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心理冲突是变形的。心理冲突是变形的。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指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并且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反之变形反之变形(神经症神经症)。评定:第一病程评定:第一病程,轻度轻度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中度中度3个月到1年为中程,评分2;重度重度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第二精神痛苦的程度第二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轻度自己可以主动摆脱,评分1;中度中度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2;重度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分3。第三社会功能第三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轻微妨碍,评分1;中度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2;重度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3。总分大于总分大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3分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分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分为可疑病例。许又新神经症评定方法许又新神经症评定方法1 1分(轻度)分(轻度)2 2分(中度)分(中度)3 3分(重度)分(重度)病程病程小于3个月3个月1年1年以上精神痛苦程度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摆脱靠别人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几乎无法摆脱社会功能社会功能轻微妨碍工作交往显著下降不能工作学习完全回避社交 4-5分:可疑神经症=6分:诊断为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郁。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患者受强烈的或灾难性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无反应;植物神经过度兴奋过度警觉、失眠;有自杀观念等,持久可人格改变。在重大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抑郁心境、焦虑,无力应对难以维持现状,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受损,品行障碍等。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以阵发性情绪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攻击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癔症性人格)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心理生理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癔症分离性障碍转换性障碍流行性癔症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证性假性痴呆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五、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五、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神经症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用三类标准衡量:体验标准心理健康用三类标准衡量:体验标准: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操作标准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发展标准: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正常异常健康不健康 一一般般心心理理问问题题严严重重心心理理问问题题神神经经症症性性心心理理问问题题神神经经症症精精神神分分裂裂症症心心境境障障碍碍生生理理心心理理障障碍碍癔癔症症重性精神病重性精神病人人格格障障碍碍应应激激相相关关障障碍碍常形心理冲突常形心理冲突变形心理冲突变形心理冲突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有自知力,主动求助三原则三原则三原则三原则典型特异精神病性症状;典型特异精神病性症状;无自知力;被动求助无自知力;被动求助一般心一般心理问题理问题满足四个条件第一,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第二,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第三,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第四,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严重心理问题理问题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引起的原因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冲冲突是常形的突是常形的。第二,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通常情况单靠通常情况单靠“自自然发展然发展”或或“非专业性的干预非专业性的干预”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泛化。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冲突是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的人格缺陷。冲突是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心理冲突是常形的属心理正常,通常患者有自知力。心理冲突是变形的属心理异常,通常患者没有自知力。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没有泛化。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被泛化。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情绪低落。时间感觉发生变化。精神偏离日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类别的区分(案例)心理不健康类别的区分(案例)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可疑神经症激发因素激发因素常形冲突常形冲突变形冲突持续时间持续时间1-2个月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常常不足3个月情绪反应情绪反应理智控制可能短暂失去理智控制失控常人难以忍受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正常效率下降受到一定影响对学习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人际关系可能受到影响泛化泛化无有有六、压力与健康:六、压力与健康:压力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源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压力反应压力反应:主体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压压力力源源生物性压力源生物性压力源:直接影响主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与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精神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直接影响主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等。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直接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分为两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纯社会性的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纯社会性的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第二类是由自身状况由自身状况(如个人精神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题(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等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内内心心冲冲突突压力源的存在、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背景和社会生存环境,都是产生压力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条件本身并不是心理形式的压力。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乃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的强烈情绪体验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乃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的强烈情绪体验。双趋冲突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时,人的内心便形成了双趋冲突的局面(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趋避冲突个人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目标却有极大危险,这时,便进入了趋避冲突(一件事好坏两个方面一件事好坏两个方面)。双避冲突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两件坏事两件坏事)。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当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避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趋避冲突中(两两件事都有好的、坏的一面件事都有好的、坏的一面)。压压力力的的种种类类按强度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如果我们在某一时间段内,经历着某一事件并努力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破坏性压力(极端压力):破坏性压力(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叠加性压力:叠加性压力:极为严重难以应对的压力,它给人造成的危害很大。同时性叠加压力(四面楚歌)继时性叠加压力(祸不单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人为造成)灾难征候群(非人为造成)灾难征候群的产生及特点有三个阶段:一是惊吓期,灾难征候群的产生及特点有三个阶段:一是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二是恢复期,二是恢复期,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后怕”表现为祥林嫂;三是康复期,三是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压压力力的的适适应应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此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新陈代谢快,释放储存的能量。行为表现: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等。此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心里资源被大量消耗。外在行为平复,但属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个体变得敏感、脆弱、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以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消耗大量的生理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这时已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如果进入第三阶段时,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如果进入第三阶段时,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一个能量资源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能适应,一个能量资源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有可能的。就必然发生危险,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有可能的。一一般般适适应应征征候候群群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压压力力引引发发疾疾病病的的机机制制体质、压力论器官敏感论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无论什么压力都会引起一般性适应征候群。但是,有的人心血管系统比较脆弱,有的人呼吸系统比较脆弱,于是比较脆弱的器官容易出问题。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压力源临床相逻辑流程对压力的响应阶段对压力的响应阶段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临床相阶段临床相阶段各个阶段的逻辑关系对压力的响应阶段:对压力的响应阶段:只有被个体察觉、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的事件容易被觉察。中中介介系系统统的的增增益益或或消消解解过过程程认知系统的作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生物调节系统的作用认知、评估的作用认知、评估的作用:认知的结果有两种可能性;对事件严重性的评估;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影响压力的相对强度。调节控制作用:调节控制作用:行为的自我控制;认知的控制;环境的控制。人格:人格:如何对待、理解和处理事件,都会受到人格的影响。外控型人格(压力强度高);内控型人格(压力强度低)。具体地支持当事人给当事人精神支持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它们的功能状态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反之则不然。临床相阶段:临床相阶段:压力经由中介系统进入临床相阶段后,临床症状又有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两类。及时型症状及时型症状是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滞后型症状滞后型症状是压力在中介系统中进行处理时,由于中介系统的子系统认知系统对事物的性质和意义评估比较模糊,于是作为潜在的模糊观念积存起来,当后来的类似事件出现时,积存的模糊观念又被激活并赋予新的意义。可以看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压力源,是直观的、容易理解的,唯独精神因素作为压力源,确实比较难以理解。生活事件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CSQ)负性生活事件的分值越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的不超过32分。“解决问题”应对因子关系序列图: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求助求助:成熟型2、退避退避自责自责:不成熟型3、合理化合理化: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