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课件

上传人:6**** 文档编号:241300220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6.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二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二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15城乡规划袁唐倩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15城乡规划袁唐倩1主要内容l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l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l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l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主要内容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2PartPart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Part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3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都遭受到各种严重的损失。当时一些欧洲国家与日本的迫切任务是解决战后的房荒、进行若干重点建筑物的恢复与重建,并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整治和建设改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发回人力资源,开展技术革新经济不断增长,更因垄断资本与国家机器日趋融合,大量财富集中到国家手里,于是国家采取政府资助等有效措施制定适应时宜的城市规划综合政策,为有计划、有成效的尽享战后恢复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集合型住宅和建筑工业也大有发展。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4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l以下介绍英国、法国、前苏联、波兰与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以下介绍英国、法国、501英国的城市规划英国的城市规划战战后后重重建建工工作作l大伦敦规划l哈洛新城l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街01英国的城市规划战后重建工作大伦敦规划6大伦敦规划1940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地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大伦敦规划汲取了E.霍华德和P.格迪斯等人的关于以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范围的聚集城市的概念。规划方案在半径约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为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大伦敦规划体现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对控制伦敦市区的不断扩展和改善环境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大伦敦的规划结构大伦敦规划的交通组织大伦敦规划1940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地区工业和人口7哈洛新城哈罗新城,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的卫星城,被誉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哈洛新城哈罗新城,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的卫星城,被誉为第一代新8巧妙地利用了城市的地形地貌,如利用外围的河谷和丘陵保卫城市的大片绿地,利用一道东西向的冲沟和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伸入城市的锲形农地,把城市分为4个居住区。利用这些块与块之间的冲沟和低地辟为主要道路和宽阔绿带。市中心所处地势最高,成为全城的视觉中心。哈洛新城巧妙地利用了城市的地形地貌,如利用外围的河谷和丘陵保卫城市的9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街考文垂市中心平面考文垂商业步行街这两个中心商业步行区的设计是战后英国对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现代化城镇第一批设计完好的步行区。考文垂采用平面分隔,把汽车路与步行区划分很清楚,汽车可在步行区周围通行,设停车场。市中心广场在商业中心东西步行街的终端,这个广场将商业步行区域文化中心连接。斯蒂文内奇步行区比考文垂更为完整,是整个市中心全采用步行区的城市。步行区中央为400多米长商业步行街,又从中央步行街分出两条向东的步行街和一个往西的市政广场。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街考文垂市中心平面考文垂商业1001英国的城市规划英国的城市规划02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Contents01英国的城市规划02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Contents11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战后40年代法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基本实现规划意图的只有Le Havre:沿英吉利海峡的主要港口城市,战前人口15600。远在本世纪初,戞聂提出工业城市的设计蓝图,表现出法国人眼中的工业化时代背景,并最大限度的采用当时建筑和交通先进技能,注重实效。贝瑞在40年代对此城的改建设计直接受戞聂的影响。以两条干道为主要规划轴心,交叉处组织了包括市政厅在内的一个广场;采用模数制,使在规划上更好的组织大片市区用地,是高度工业化施工条件的必然结果,也为道路工程和管网工程的广泛工业化创造了前提。所有建筑物的建筑形式均是采用标准结构构件的基础上形成的;预制构件在此被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为了避免建筑形式不因采用单一构件而雷同,有意识的在建筑体量和节奏上进行了调整 为使这一海港城市成为欧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一个重要枢纽,力图使其具有壮丽的面貌,这个意图通过运用古典构图手法,建造一条庄严美丽的中央干道而体现出来。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战后40年代法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基本实现1201英国的城市规划英国的城市规划02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03波兰、前苏联,日本的战后重建波兰、前苏联,日本的战后重建Contentsl波兰华沙l前苏联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l日本01英国的城市规划02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03波兰、前苏联13波兰华沙的战后重建1945年波兰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城市,制定了华沙重建规划。1945年的规划,规定限制城市工业发展,要求沿现有交通运输线建造住宅区,扩大绿地面积,其中包括建立一条南北向穿过市区的绿化走廊,扩展维斯杜拉河沿岸的绿色走廊。不到一年,华沙人口恢复到47万人,重建了历史性建筑华沙古城,并使它有机地纳入现代大城市的布局之中。规划的原则是:限制增加职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合理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华沙市区和地区内城市组群之间的联系;严格保护环境资源;在森林地、低洼地和肥沃的农业生产地段不设置居住区;扩大绿地系统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波兰华沙的战后重建1945年波兰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城市,制定14前苏联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的战后重建战后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沿伏尔加河将建设长达50km的带型城市,没意见城区距离河流不超过34km。为优化环境,把有害工业区迁往郊区、建设地铁、重整运河系统,并把受战火毁坏的夏宫完全修复。前苏联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的战后重建战后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沿伏15日本的战后重建战后日本把权力用在战后复兴上,经过五年得到初步恢复。1947年,日本对被原子弹破坏的广岛市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和平林荫道”,宽100,并在“原爆”地点辟和平中心。日本的战后重建战后日本把权力用在战后复兴上,经过五年得到初步16PartPart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2Part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7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二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相应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 50年代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现代化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Metropolitan region 即人口由集中的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集聚区Urban agglommermation的形成,这是城市发展新阶段的表现。城市化与郊区化的相互作用使西方国家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城市用地平面布置的形式。自50年代以来,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城市的中心地区人口数量逐步减少,人口、工业、商业等向郊区和周围地区扩散,造成郊区城镇化的现象,城市核心地区却处在衰退之中。但也有些国家(苏联东欧),其大城市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郊区都在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地区也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另一特征是向城市群City cluster发展,在西欧,工业区密集,人口密度大,各城镇之间距离缩短,一个城市群积聚着数十个法律上的城市和居民点,城市群已成为居民点组合的主要形式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二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商业1801瑞典魏林比与英国坎伯诺尔德02朝鲜平壤的重建03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04新西伯利亚科学城05意大利罗马古城与古建筑保护06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步行街和地下商业街20世世纪纪50年年代代的的城城市市规规划划与与建建设设01瑞典魏林比与英国坎伯诺尔德02朝鲜平壤的重建03新建大城19魏林比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01瑞典魏林比魏林比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20英国坎伯诺尔德50年代,英国总结了第一代新城的缺点:密度低、人口规模小、不足提供文娱或其他服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生气和活力等,于1955年决定建设第一个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Cumbernauld 此新城建设目的是吸收格拉斯哥的人口和工业,规划人口7万,用地1680公顷,改进之处:规划上比较集中紧凑,改变了过去邻里单位的结构形式并努力使新城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靠近新城中心地带,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较为紧凑的新城。城市的规划结构建立在有效的交通组织的基础上。道路交通的特点是人车分流,一条主干线穿越市中心英国坎伯诺尔德50年代,英国总结了第一代新城的缺点:密度低、21朝鲜平壤的重建重建特点:平地起家,全部新建,规模大。在建设中注意的原则是:强调城市的人民性,一切从方便人民生活出发,为劳动人民服务;注意城市建筑的多样化,创造丰富美丽的环境;重视城市中的文化建设,使公共文化建设成为教育人民的场所;城市规模不搞过大,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不超过100万人口。规划范围外以绿带控制边界。朝鲜平壤的重建重建特点:平地起家,全部新建,规模大。在建设中22印度昌迪加尔 整个城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政治中心孤立于城市的北缘之外,地势居高临下,处于控制和俯视全城的特殊地位。商业中心位于近期规划的几何中心。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与商业中心挨在一起,使这里成为全市公众的活动中心。于城东,是一个独立地的工业区,对工业类型不予限制。文化区位于西边,设大学及其他文化科学机构;居住区基本上与上述各区不相混杂而分布于全城,这种明确功能分区规划模式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商业布局模仿东方古老的市场街道,从横向穿过每个邻里单位,而从纵向穿过邻里单位的是绿化地带,其中设置学校托幼等儿童机构。缺点问题: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情,把西方文化强加于一个古老民族;构思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建筑间距过大;广场空旷单调印度昌迪加尔 整个城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政治中心孤立于城23巴西新都巴西利亚1956年巴西政府为开发内地,繁荣经济,决定迁都巴西中部原是一片荒原的巴西利亚;此地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建筑师科斯塔设计方案;城市平面模拟飞机形象,象征巴西是一个迅猛发展,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是现代化的,为货运交通设置了专用线,为步行交通设置地下通道和步行街,主干道交叉点设置大型立体交叉。为控制与统一大城市空间以及突出城市的个性,采用的规划手段有三,一是运用高速公路先进技术,而是运用公园绿地湖泊等美化设施,三是处理好东西主干道的空间布局和突出三权广场上的宏伟建筑群。缺点与昌迪加尔相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1956年巴西政府为开发内地,繁荣经济,决定24 整个城市分区明确,保证就近工作、就近居住。根据当地主导风向是寒冷的西南风特点,由水库往东北方向,顺序划分出阻挡西南风的林区、生活居住区、卫生防护带、科研区、市政仓库区 全城有一套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方便、交通安全、车行道与步行道隔开的交通系统 尽量保存和利用自然风景 建立合乎要求的一整套分级文化生活设施 建筑物和构筑物布置结合地形和绿地,建筑物有良好朝向 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04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整个城市分区明确,保证就近工作、就近居住。根据当地主导风向25在城市总体规划上,采取了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规划手法,古城部分,全面保护它的古老风貌,新城建设,尽量发挥其现代化的优势。对地面上留下的古建筑所采取的保护办法是,在不恢复原状的前提下,保护现状。在不损坏现状的情况下,加固维修和制作复原模型。意大利古城市与古建筑采取区别主次,分级分群保护。如古罗马古城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和外观保护区两部分;意大利的组群古建筑分为古希腊建筑群、古罗马建筑群、阿拉伯建筑群、文艺复兴建筑群、巴罗克建筑群、哥特式建筑群等。05意大利罗马古城与古建筑保护在城市总体规划上,采取了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规划手法,古城部分26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步行街和地下商业街50年代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50年代,郊外居住区陆续出现,并进入私人小汽车时代,大批中产阶级迁居郊外,50年代中期后,美国出现了大批郊区购物中心。50年代的美国室内商业街美国从1965年起,开始建设有空调设备的封闭式室内商业街,以满足人们对商业街提出休息、游览、娱乐的要求。为了破除内部空间的单调感和封闭感,又逐渐把许多原来室外的环境设施引入室内商业步行街中。50年代的日本地下商业街日本地下商业街到1955年已有面积3万平米,其后发展更快,规模更大。其原因是:除日本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外,大城市人口稠密,环境恶化,地面交通事故多也是主要原因。地下商业街的兴建,促使城市向地下立体空间发展,增加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地下商业街使大量人流转入地下,疏导了城市地面的交通。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步行街和地下商业街527PartPart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3Part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28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l城市化进程继续,发达国家中小城市不断增长;l第三世界人口大量增加;l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受到重视;l在大城市布局上,封闭的单中心布局发展为开敞的多中心布局。规划范围从国土、区域、大城市圈、合理分布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全国的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与城市规划协调,使城乡融为一体,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l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城市进一步现代化,包括城市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l新的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产生显著影响;建设技术密集型科学园区或科学城市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化进程继续,发29着重研究在增长率水平之下的区域的发展,以关心落后地区的区域性增长成为区域规划的主题。为有效控制巴黎地区的膨胀,克服西部地区的人口急剧下降,农业地区的衰落和煤炭工业地区的不景气景象,制定了21个规划大区的区域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发展8个平衡性大城市,对国民经济实行平衡发展法,在全面考虑全国生产力配置的基础上,限制巴黎地区人口和工业的发展,疏散巴黎的经济活动,使各省的经济能有较大的发展,使荒凉的地区逐步繁荣起来。01法国的区域规划着重研究在增长率水平之下的区域的发展,以关心落后地区的区域性301962年提出全国综合开发计划,重点开发集中于太平洋带状地带,重点开发集中于太平洋带状地带。1969年日本又提出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从整治环境出发,要求扩大国土开发,重新布置工业并调整经济的地区结构,调整人口的过密、过疏状况,把新的大型工业基地配置到日本的东北、西南地区,然后以新干线、高速公路、通讯网把他们和大城市的中枢管理机构连接起来,以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太平洋地带的现象 1977年公布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优先考虑提高公共福利、改善人民生活、保护自然环境、建设健康而文明的生活环境和开发落后地区以确保国土的平衡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其后又制定计划期为19862000年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基本课题为:适于高龄成熟社会,具有安全感和稳定感的国土建设;连接城市和乡村,既美丽又舒适的国土环境;建设向世界开放的有活力和稳定感的国土。01日本的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2年提出全国综合开发计划,重点开发集中于太平洋带状地带31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规划结构从单中心演变成多中心,即划分为8个规划片。二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技术诸方面的问题,相应地制订了地区和郊区的规划。实施效果较好。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城市环境得到改善,800年古城面貌焕然一新。在市界以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城镇,能够作为“平衡锤”,起到“截住”流向市区的人口的作用。然而,莫斯科的最大难题,仍是城市规模的控制问题。有人认为,用环形公路和森林保护带约束市区扩大,会导致市区建筑密度与房屋层数的不断提高并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另一个问题是通过多中心八大片的规划以求得生活、工作、游憩三方面的平衡以达到全市的平衡也确实遇到许多困难,其中包括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体制改革问题等,建立新的平衡也困难重重。02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规划结构从单中心演变成多中心,即划分为32位于伦敦附近的米尔顿凯恩斯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之一,也是英国最后一批第3代新城。于1967年进行规划编制。米尔顿凯恩斯新城的规划理念是:(1)创建一个具有相当大灵活性、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进行调整的城市。(2)注意物质和社会的平衡和多样性。新城范围内居住地区和就业地区就近布置,商业办公、商业配套位于城中心,居住位于周边,设置有商务中心、儿童游乐城、娱乐中心等设施。规划未来将建设新的购物中心、戏院、人造滑雪场。(3)注重景观设计,使新城成为具有吸引力和标志性的城市。新城公园用地占20%,设计呈线性串联成片,10多个人工湖点缀其间,风景秀美,环绕城镇设置茂密的森林。(4)规划引入网格式道路,机非分流。每个网格1平方公里,1个网格就是1个社区,在社区内部,通过较小的网格形成更密集的道路网络。非机动网络系统,全长约30公里,注重慢行交通。03米尔顿凯恩斯的新城建设位于伦敦附近的米尔顿凯恩斯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之33法国新城自60年代开始进行建设,以巴黎新城为代表,把新城作为整个大城市地区的磁石,使产生一种可与巴黎抗衡的力量,为恢复巴黎大城市地区的平衡起到作用;巴黎的5个新城是沿塞纳河两岸两条平行轴线进行建设的。巴黎新城的规划特点是:城市的性质都是综合性的,其规模自2550万人不等;各新城均建立与巴黎老城同等水平的市中心,吸引人们迁往新城居住;英国新城虽规模较小,但建设周期长,一般20年,巴黎新城充分利用原有城镇基础,每个新城都是由现有的10多个或20多个小镇组织起来的,建设周期较短;新城内部的规划结构,英国比较紧凑,巴黎新城由于是由现有小镇组织起来的,因而比较松散,其布局形式有似村镇群组,各村镇之间都有大片的生态平衡带,工业企业分布在村镇边缘,以便利职工上下班。;法国新城的显著特点是占地很广,乡村气息浓重,新城内保存着大片森林,水面和自然景色;建筑风格多样。03法国巴黎新城法国新城自60年代开始进行建设,以巴黎新城为代表,把新城作为34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 只有50年代开始建设的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和80年代建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才称得起名副其实的科学城 筑波于1968年开始建设,目的有二,一是为适应时代要求,促进尖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二是为缓解东京市人口过于拥挤的环境。占地28560公顷,绝大部分是海拔2030m的台地,规划人口20万人,其中学园区10万人,市郊发展区10万人。这两个地区起着相互平衡调节的作用 日本科学城 通过科学园的实践,总结出需要注意的两个首要目标:寻求21世纪的科学新体制和创造一个后工业化社会的城市典型,要兼顾四个方面:振兴学术;发展企业;调整地域结构;以新的方式形成新的城市。提出在全面加强关西地区学术研究的同时,在京都、大阪、奈良交界处建设一座科学城,作为关西科研综合体的核心。关西科学成规划方案的特点:选址特点(区位优势、交通、环境、经济等)网络视点(与日本其他科研网络以及国际大网络相互协作,原有大学之间联系加强等)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环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与发展方式。美国硅谷科学园区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介于旧金山和圣胡安城之间,长48km,宽16km。美国波士顿西南128号公路科学综合体:在波士顿郊区沿着一条近90公里长的环城公路128号公路,设置了一个科学综合体:几百家科技公司、哈佛和麻省理工、林肯实验室。04科学城筑波科学城 04科学城35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日本新宿副中心20世纪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东京都中心三个区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管理中心,人口急剧膨张,城市畸形发展,各种机构高度集中,交通堵塞,建筑拥挤,防火困难。为解决这些矛盾,分散东京都中心的功能,1958年成立了“东京整备委员会”,作出开发新宿、涩谷和池袋三个副中心的决定9。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新宿已经真正成为东京的副中心,在疏解东京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城市职能。建成东京新的CBD,销售营业额位列东京第二,商业商务服务功能高度集,周边地域人口集中趋势明显。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日本新宿副中心36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巴黎德方斯副中心德芳斯目前已经形成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地下有地铁M1,RER-A 线,将拉德芳斯与巴黎市中心区紧密联系起来;地面1-3 层是车型快速干道、立交桥和停车场。拉德芳斯交通系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公共交通相当发达。目前,拉德芳斯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拉德芳斯在建设中非常重视城市景观的营造,保持建筑物的多样性和的特性。该区域标志性建筑新凯旋门建于1989 年,集办公、展览、观光、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身。其气势磅礴,占地总面积5.5 公顷,两侧塔与巴黎市区著名的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等建筑物位于一条轴线上。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巴黎德方斯副中心37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纽约罗斯福岛美国伊斯特(East)河中的岛屿,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和皇后区之间。行政上属曼哈顿区。1828年划归纽约市,在此建立工作站和监狱,因而恶名远播。旧名布莱克韦尔岛,1921年改名福利岛,1973年为纪念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再次改名。1934年老旧机构被市立医院取代。70年代该岛以高架轨道电车系统连接曼哈顿区,也建立中等收入住宅及购物综合体。有一座桥梁通往皇后区。巴比坎中心巴比坎中心位于伦敦中心地区,即伦敦城(City of London)的辖区内,是英国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自1666年伦敦大火后,这个地区一直是把经贸区和生活居住用地严格隔开,以致白天人满为患,而晚上空无居民,成为社会治安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二次大战期间,这个地区几乎被夷为平地,仅剩下一座教堂和古代残留的城墙。战后为振兴内城,于1955年开始规划设计,于1981年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为内城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它表明了对内城改建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性,增强了城市当局对减少中心人口往郊外疏散和避免内城中心地区日益衰颓的信心。这个地区的城市更新和改建的成功,曾博得各国规划界的好评。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纽约罗斯福岛38古城和古建筑保护法国巴黎1)历史中心区,即18世纪形成的巴黎旧区,主要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维持传统的职能活动。2)19世纪形成的旧区,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办公楼的建造,保护19世纪统一和谐面貌。3)对周边的部分地区则适当放宽控制,允许建一些新住宅和大型设施。瑞士伯尔尼老城绝对保护区英国威廉斯堡日本京都、奈良古城和古建筑保护法国巴黎39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和地下街市CBD的建设城市中心的改建城市广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城市广场,为避免交通干扰和创造安谧谢赫、丰富生动的城市环境景观,有从平面型广场向下沉式空间型广场发展的趋势。城市广场设计趋向于实现广场的步行化、多样化、小型化和个性化。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和地下街市地下街市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和地下街市CBD的建设40居住环境与居住区建设1、居住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围绕改善居住条件和优化人居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推动工作,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设试点工作。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并在内罗毕成立“联合国人居中心”(现改名为联合国“人类居住”署)。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中的“人类社区”纲领性文件。1996年6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第二次“人类居住”会议,并发表了宣言。国外的居住环境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科学化、完善化。2.工作居住综合区3.整体式居住小区1)住宅连续布置,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组成为整体。2)住宅坐落在公共设施上组成整体平台式小区。3)一栋楼组成一个整体式小区。居住环境与居住区建设1、居住环境41PartPart对未来城市的设想4Part对未来城市的设想42对未来城市的设想1.空间城市、插入式城市、行走式城市2.海上城市、海地城市、摩天城、吊城、地下城市、山洞城市3.沙漠城市、太空城市、外星城市4.仿生城市对未来城市的设想1.空间城市、插入式城市、行走式城市43二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课件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