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课件

上传人:hloru****lorv6 文档编号:241298979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4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三单元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重庆医药高等专科第一章 血常规检查 血液概述(1)定义: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2)特点:A.占体重8-9%,5000-6000ml,pH7.35-7.45 B.构成:血浆(无形成分)+细胞(有形成分)第一章 血常规检查 血液概述第一节.白细胞计数(WBC)参考范围:p46.临床意义:1.白细胞减少:(1)疾病 流行感冒、麻疹、白血病等 (2)用药 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 伤寒、副伤寒,疟疾等 (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月经前、妊娠、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新生儿及婴儿等 (2)病理性 细菌感染、恶性肿瘤、药物中毒第一节.白细胞计数(WBC)参考范围:p46.第二节.白细胞分类计数(DC)参考范围 p47 1.白细胞分类 (1)细胞质有颗粒:中性、嗜碱性、嗜酸性 (2)细胞质无颗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2.中性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吞噬细胞 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临床意义:A.增多:a.急性、化脓性感染 局部及全 身感染 b.中毒、出血及其他疾病 B.减少:a.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等 b.中毒(重金属等)及用药第二节.白细胞分类计数(DC)参考范围 p47 3.嗜酸性粒细胞 (1)变形运动及吞噬功能 (2)临床意义:A.增多:a.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等 b.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等 c.血液病 嗜酸性细胞性白血病等 d.用药 头孢系列抗生素 B.减少:a.疾病或创伤 伤寒或术后 b.用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 4.嗜碱性粒细胞 (1)无吞噬功能,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 (2)临床意义:A.增多:a.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增多达10%以上;淋巴网细胞瘤等.b.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及铅铋中毒 B.减少:a.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等 b.用药 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等 4.嗜碱性粒细胞 5.淋巴细胞 (1)参与体液免疫(产生抗体)(2)临床意义 A.增多:a.传染病 百日咳、水痘等 b.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等 c.其他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B.减少: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等 6.单核细胞 (1)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 (2)增多:传染病、寄生虫病、血液病等 5.淋巴细胞 第三节.红细胞计数(RBC)1.血液中最多的有形成分 2.作为呼吸载体,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3.临床意义:1.增多:(1).相对增多 由于失水,血液浓缩 (2).绝对增多 生理性增多 病理代偿、继发性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 2.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 营养不足等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4).继发性贫血第三节.红细胞计数(RBC)第四节.血红蛋白(Hb)p51 1.红细胞主要成分,承担运输气体功能 2.临床意义: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 (1)增多:A.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B.创伤 大量失水、烧伤 C.用药 伯氨喹、硝酸甘油等 (2)减少:A.出血 见于大出血 B.其他疾病 减少程度比红细胞严重:缺铁 减少程度不如红细胞:巨幼细胞性贫血第四节.血红蛋白(Hb)p51第五节.血小板计数(PLT)p51 1.作用:(1)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 (2)止血、参与并促进血液凝固 2.临床意义 (1)减少:A.生成减少 贫血、造血功能障碍 B.破坏过多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C.分布异常 脾肿大、血液稀释等 D.其他及药物中毒或过敏 (2)增多:A.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B.创伤 脾摘除术后、骨折等第五节.血小板计数(PLT)p51第六节.红细胞沉降率(ESR)1.定义:血沉,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2.临床意义 (1)增快:A.生理性增快 女性经期、妊娠3月 B.炎症 风湿病、结核病等 C.组织损伤及坏死 D.恶性肿瘤 E.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 (2)病理性减慢: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第六节.红细胞沉降率(ESR)第二章 尿常规检查 1.构成:97%水分,3%固体物质(有、无机物)2.特征:正常尿液黄色或淡黄色,新鲜尿液呈弱酸性 3.尿液检查的目的:(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2)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诊断 (3)职业病,急性汞中毒;慢性重金属中毒 (4)治疗药物检测 具有肾毒或安全窗窄的药物第二章 尿常规检查 1.构成:97%水分,3%固体物质(有第一节 尿液酸碱度(pH)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或弱碱性 1.酸碱度增高 (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等 (2)用药 应用碱性药物碳酸氢钠等 2.酸碱度降低 (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2)用药 应用酸性药物氯化铵等第二节.尿比重(SG)4时同同体积水的重量比 1.升高 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梗阻等 2.降低 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多尿期等第一节 尿液酸碱度(pH)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或弱碱第三节.尿蛋白(PRO)1.生理性蛋白尿 剧烈运动、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病导致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损伤所致 (3)混合型蛋白尿 肾小球、小管同时受损 (4)溢出性蛋白尿 血液中多量异常蛋白质 (5)药物肾毒性蛋白尿 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多肽抗生素第三节.尿蛋白(PRO)第四节 尿葡萄糖(GLU)1.疾病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等 2.饮食性糖尿 健康人短时间内过量进食糖类 3.暂时性和持续性糖尿 暂时性:剧烈运动及头部受伤、脑出血等 持续性:原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4.烧伤、感染、骨折、应用药物等第五节 尿胆红素(BIL)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检出是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的重要指标。1.肝细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2.阻塞型肝炎 化脓性胆管炎、胆结石等第四节 尿葡萄糖(GLU)第六节 尿隐血(BLD)含0.1%以上血液;尿液隐血即反映尿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1.尿血红蛋白阳性 红细胞大量破坏(1)创伤 心瓣膜手术、严重烧伤等(2)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引起血尿的疾病(3)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尿毒症(4)用药 阿司匹林、磺胺药等 2.尿肌红蛋白阳性(1)创伤 挤压综合症、电击伤等(2)原发性肌肉疾病 肌肉萎缩等(3)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 心肌梗死等(4)代谢性疾病及酒精或药物中毒第六节 尿隐血(BLD)第七节 尿中白细胞(LEU)1.离心尿沉淀物中白细胞的数量 2.增多: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混入尿液等第八节 尿沉渣管型 1.尿液中蛋白在肾小管聚集而成,肾实质性病变 2.临床意义:不同的管型反映不同的症状 (1)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2)肾病综合征 (3)急、慢性肾盂炎第九节 尿沉渣结晶 1.主要为无机沉渣物结晶,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 2.不同结晶意义不同 P64第七节 尿中白细胞(LEU)第十节 尿酮体(KET)1.酮体是体内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 2.酮体增高见于:(1)非糖尿病酮尿 婴儿、儿童急性发热 (2)糖尿病酮尿 提示酮酸症中毒第十一节 尿肌酐 1.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肾小管不重吸收 2.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加:A.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B.消耗性疾病 (2)病理性减少:A.疾病 严重进行性肌萎缩 B.其他 碱中毒、肾衰竭等第十节 尿酮体(KET)第十二节 尿酸 核蛋白代谢 1.尿酸增高:(1)疾病 痛风等 (2)核蛋白代谢增强 (3)生理性 使用嘌呤食物过多 (4)用药 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2.尿酸减少:(1)疾病 肾功能不全 (2)饮食 高糖、高脂肪饮食第十三节 尿淀粉酶 由胰腺分泌 1.增高:(1)急性胰腺炎发作期 (2)疾病 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等 2.减少: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 第十二节 尿酸第三章 粪便检查第一节.粪外观 1.特点:正常人黄褐色,婴儿黄色 主要受粪胆素影响 2.影响粪便色泽的因素 (1)饮食:肉-黑褐色;绿叶菜-暗绿色 巧克力-酱色;西红柿、西瓜-红色 (2)药物(原型或代谢物):炭、铋、铁制剂,中草药-灰黑色 大黄、番泻叶-黄色;解热镇痛药-红色;抗生素、利福平-橘红至红色;抗凝血药-红色第三章 粪便检查第一节.粪外观 3.临床意义*(1)稀糊状或水样便 胃肠道疾病、痢疾、肠炎等 (2)米泔水样便:大量分泌水分,见于霍乱等v(3)黏液便由肠道受刺激分泌黏液过多所致,见于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v(4)胨状便*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v(5)脓血便*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v(6)乳凝块便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v(7)鲜血便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v(8)柏油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L)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v(9)白陶土便由于胆汁减少或缺乏,使粪胆素减少或缺乏,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v(10)细条便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3.临床意义*v第二节.粪隐血 1.消化道溃疡: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 2.消化道肿瘤: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v第三节.粪胆原 1.增加:溶血性黄疸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减少:阻塞性黄疸v第四节.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红细胞及吞噬细胞增多:肠道炎症等 2.上皮细胞:肠壁炎症(结肠炎等)3.真菌: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第二节.粪隐血 第四章 肝功能检查v肝脏简述 人体各种物质的代谢和加工中枢,“中心实验室”,“综合性化工厂”。(1)双重血液供应:肝动脉-氧 门静脉-营养物质 (2)丰富的酶类:生物转化和解毒功能 第四章 肝功能检查肝脏简述v第一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存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等组织细胞中,富含AL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LT从细胞释放进入血液,其增高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程度成正比。2.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胆管炎等 (2)其他疾病:ALT来源于其他组织 (3)服用有肝毒药物或接触化学品:A.抗生素类:红霉素、依托红霉素肝毒大 B.抗真菌药:氟康唑、灰黄霉素等 C.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等 D.调血脂药:他汀类 第一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v第二节.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存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及血浆、胆汁、脑脊液及唾液中。2.临床意义:(1)心肌梗死:心梗时AST最高,单纯心绞痛时,AST正常。(2)肝脏疾病:A.急性或轻型肝炎:AST上升幅度低于ALT B.慢性肝炎及肝硬化:AST上升幅度高于ALT (3)用药及其他第二节.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v第三节.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T)1.存在于血清及肌肉外的所有组织中 2.-GT升高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 (2)胰腺疾病:急慢性胰腺炎v第四节.血清碱性磷酸酶(ALP)1.骨、肝、乳腺、小肠、肾脏浓度高 2.ALP增高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阻塞型黄疸、胆道梗阻等 (2)骨骼疾病:骨损伤、骨疾病等第三节.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T)v第五节.总蛋白、白蛋白(A)和球蛋白(G)1.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均在肝脏合成 2.A/G=1.52.5:1 3.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 A.增高:a.脱水所致:呕吐、腹泻等 b.合成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等 B.降低:a.血清蛋白质丢失和摄入不足 b.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等 c.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第五节.总蛋白、白蛋白(A)和球蛋白(G)(2)白蛋白 A.降低:a.营养不良:摄入不足等 b.消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等 c.合成障碍:肝功能障碍 B.增高:严重失水导致的血浆浓缩 (3)球蛋白 以-球蛋白为主 A.增高:a.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 b.自身免疫性疾病 c.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B.降低(合成减少):a.生理性减少 b.免疫功能性减少 c.低-球蛋白血症 (4)A/G比值 A.A/G比值小于1:慢性肝炎、肝硬化 B.急性肝炎早期,A/G比值正常 (2)白蛋白第五章 肾功能检查v肾的功能 (1)分泌和排泄尿液、废物、毒物和药物 (2)调节和维持体液容量和成分(水分和渗透压、电解质、酸碱度)(3)维持机体内环境(血压、内分泌)的平衡第五章 肾功能检查肾的功能v第一节.血清尿素氮(BUN)1.血清尿素氮主要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体外 2.临床意义 (1)增高:A.肾脏疾病: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此值偏离正常,则有效肾单位60%-70%受损 B.泌尿系统疾病:尿道结石等 C.其他 (2)降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等v第二节.血肌酐 v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程序 血肌酐升高临床意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第一节.血清尿素氮(BUN)第六章 血液生化检查v第一节.淀粉酶(AMY)v巨淀粉酶不能经肾滤过 1.主要由胰腺分泌,在体内水解淀粉 2.临床意义 (1)增高:急性胰腺炎等 (2)降低: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v第二节、磷酸激酶(CPK)(大纲2013年新加考点)v磷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为诊断骨骼肌和心肌疾病最敏感的指标v临床意义v1.磷酸激酶增高v(1)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v(2)各种肌肉疾病 v(3)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等。v(4)用药 服用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或他汀类和贝丁酸类药联合应用可增加发生肌病的危险,表现为CPK 升高。v2.磷酸激酶降低 见于肝硬化等。第六章 血液生化检查第一节.淀粉酶(AMY)第三节、血尿酸(大纲2013年新加考点)尿酸为体内核酸中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98%被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临床意义1.血尿酸增高(1)疾病 痛风、高尿酸血症等。(2)核蛋白代谢增强 如粒细胞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3)生理性 食用高嘌呤食物。(4)用药 铅中毒等2.血尿酸减少(1)疾病 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2)饮食 高糖、高脂肪饮食。第三节、血尿酸(大纲2013年新加考点)v第七章 血脂、糖代谢检查 1.血脂:核心:胆固醇酯+三酰甘油酯 外周:胆固醇+磷脂 2.脂蛋白=血脂+载脂蛋白 分类:(1)乳糜微粒(CM)(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3)低密度脂蛋白(LDL)(4)中间密度脂蛋白(IDL)(5)高密度脂蛋白(HDL)若前四项高于正常,或第五项低于正常,称为高脂蛋白血症,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第七章 血脂、糖代谢检查第一节、血糖(GLU)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参与下,糖的动态而平衡状态。临床通过监测空腹、餐后血糖数值的变化来诊断疾病,掌握糖尿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空腹血糖 成人 3.9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7.8mmoLL临床意义1.血糖增高(1)胰岛素功能低下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高血糖。(2)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多(3)其他疾病 颅内压增高等。(4)用药 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可引起葡萄糖调节功能异常,包括诱发糖尿病、加重原有糖尿病和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血糖降低(1)胰岛素分泌过多 胰岛素细胞瘤。(2)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减退 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等。(3)其他病症 长期营养不良、肝癌等。(4)用药 应用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过量,或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奥曲肽等药联合应用。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等。第一节、血糖(GLU)第二节、糖化血红蛋白(HbAIc Ghb)(大纲2013年新加)(一)简述糖化血红蛋白为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物,且结合后不再解离,并持续于红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因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百分率,能客观的反映测定前1-2 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但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且用于糖尿病尤其是1 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疗效观察和用药监测。参考范围:4.8%-6.0%(二)临床意义1.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见于糖尿病、高血糖。2.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见于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等。第二节、糖化血红蛋白(HbAIc Ghb)v第三节.血清总胆固醇(TC)肝脏合成 1.临床意义 (1)升高:A.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B.其他:各种肾病等 C.用药:避孕药等激素药物 (2)降低:A.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肝病 B.各种贫血v第四节.三酰甘油酯(TG)1.临床意义 (1)升高:A.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B.其他疾病 C.生理性:长期饥饿、食用高脂食品 D.应用雌激素等激素类药物 (2)减少: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第三节.血清总胆固醇(TC)肝脏合成v第五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1.主要在血管内合成,肝脏降解 2.增高临床意义:胆固醇酯增高高脂蛋白血症v第六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1.主要在肝脏合成,抗动脉粥样硬化 2.降低临床意义:(1)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蛋白血症 (2)生理性:吸烟、肥胖、营养不良等 (3)其他疾病:肝硬化,糖尿病等第五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v第八章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查)p73v第一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1.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的一种糖蛋白,为乙肝病毒感染最早期血清出现的特异性血清标记物.2.临床意义 (1)慢性或迁延性乙型肝炎活动期 (2)慢性HBsAg携带者: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而HBsAg尚未转阴,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而患者既无乙肝症状也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v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1.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为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临床意义:乙肝恢复期、已接种疫苗第八章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查)p73v第三节.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1.HBV复制的指标,位于HBV病毒的核心部分 2.临床意义 阳性 (1)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活动性 (2)乙肝加重之前,HBeAg即有升高 (3)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的妊娠期妇女,可将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v第四节.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1.HBeAg的对应抗体,非中和抗体,出现于HBsAg转阴之后 2.临床意义 阳性 (1)HBeAg转阴的患者,即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2)(3)第三节.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v第五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1.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对应抗体,非中和抗体,为急性感染早期标志性抗体,主要包括IgM和IgG两型 2.临床意义v(1)抗HBc-IgM 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提示患者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比HBeAg 敏感得多,抗HBc-IgM 阳性尚可见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v(2)HBc-IgG 阳性,高滴度表示正在感染HBV,低滴度则表示既往感染过HBV,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第五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v(3)各种情况下的传染性*1.大三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 临床意义:HBV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应尽快隔离 2.小三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 临床意义:HBV在体内复制减少,传染性小,不需隔离3.母婴垂直传播*:表面抗原和e抗原均阳性,几率很高(3)各种情况下的传染性*本单元结束本单元结束本单元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