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介绍ppt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4128390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68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介绍ppt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介绍ppt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介绍ppt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数 学学:五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简简 介介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五1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介绍ppt课件人教新课标版2(一)数与代数(一)数与代数1 1 1 1数论初步:数论初步:数论初步:数论初步: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九义:六年制十册九义:六年制十册九义:六年制十册九义:六年制十册“约数和倍数约数和倍数约数和倍数约数和倍数”实验:进行适当精简。实验:进行适当精简。实验:进行适当精简。实验:进行适当精简。例如:删去例如:删去例如:删去例如:删去“整除整除整除整除”、“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把等概念,把等概念,把等概念,把“最最最最大公因数大公因数大公因数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分别移至分别移至分别移至分别移至“通分通分通分通分”“”“”“”“约分约分约分约分”前面。前面。前面。前面。2 2 2 2数的认识:数的认识:数的认识: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基本同九义,适当调整。基本同九义,适当调整。基本同九义,适当调整。基本同九义,适当调整。例如,加入例如,加入例如,加入例如,加入“最大公倍数最大公倍数最大公倍数最大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删去,删去,删去,删去“把整数或把整数或把整数或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等。等。等。等。3.3.3.3.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基本同九义。基本同九义。基本同九义。基本同九义。(一)数与代数3(二)空间与图形(二)空间与图形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变换轴对称、旋转轴对称、旋转轴对称、旋转轴对称、旋转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统计(三)统计 众数、复式条形统计图众数、复式条形统计图众数、复式条形统计图众数、复式条形统计图(四)数学思想方法(四)数学思想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逻辑推理逻辑推理(二)空间与图形4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变换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5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轴对称(反射变换)轴对称(反射变换)旋转旋转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进行图案设计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进行图案设计一、教学内容轴对称(反射变换)6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使学生进一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认识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画出出一一个个图形的轴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对称图形。2.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90。3.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7(1 1)全等变换(合同变换)全等变换(合同变换)轴对称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三、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三、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1)全等变换(合同变换)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8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图形重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C A AB B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了讨论的方便,区分为两种。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了讨论的方便,区分为两种。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了讨论的方便,区分为两种。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了讨论的方便,区分为两种。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图形重合,那么就9A AB BC CAAAACC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垂直且被对称轴平分。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垂直且被对称轴平分。ABCAAC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垂直且被对称轴平分。10平移平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v形状、大小不变。形状、大小不变。v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形状、大小不变。11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或垂直的。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或垂直的。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或垂直的。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或垂直的。物体在直线方向上移动,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物体在直线方向上移动,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小学阶段:直观认识平移现象。小学阶段:直观认识平移现象。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或垂直的。物体在直线方向上移动,本身12旋转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一点一点一点O O O 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换叫做旋转换叫做旋转换叫做旋转。v形状、大小不变。形状、大小不变。v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v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13旋转两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两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两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两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改变旋转角改变旋转角改变旋转中心改变旋转中心设计图案设计图案旋转两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改变旋转角改变旋转中心设计图14形状不变,大小改变(图形的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改变(图形的放大、缩小)(2)(2)相似变换相似变换形状不变,大小改变(图形的放大、缩小)(2)相似变换15四、四、具体编排具体编排轴对称轴对称轴对称的性质(例轴对称的性质(例1 1)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画出另一半(例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画出另一半(例2 2)旋转旋转旋转的性质(例旋转的性质(例3 3)根据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例根据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例4 4)欣赏设计欣赏设计四、具体编排轴对称轴对称的性质(例1)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画出另161.1.让学生充分学生充分进行活行活动和探究,以利于培养空和探究,以利于培养空间观念。念。2.2.注意利用已有知注意利用已有知识基基础,把握,把握阶段性目段性目标。3.3.注意有关概念的数学性。注意有关概念的数学性。同一平面内。同一平面内。同一平面内。同一平面内。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区分。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区分。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区分。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区分。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和探究,以利于培养空间观念。五、教学中17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18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2 2、5 5、3 3的倍数的特征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一、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19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 2、5 5、3 3的倍数的的倍数的特征。特征。3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20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1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不再出现不再出现不再出现不再出现“整除整除整除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倍数的概念。和倍数的概念。和倍数的概念。不再正式教学不再正式教学不再正式教学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只作为阅读性材料,只作为阅读性材料,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进行介绍。进行介绍。进行介绍。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2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三、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21四、四、具体编排具体编排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例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例1 1)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例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例2 2)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2 2、5 5、3 3的倍数的特征的倍数的特征 2 2的倍数的特征的倍数的特征5 5的倍数的特征的倍数的特征3 3的倍数的特征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找找100100以内的质数以内的质数四、具体编排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例22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2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23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24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5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 2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1m3 3、1dm1dm3 3、1cm1cm3 3以及以及1L1L、1ml1ml的实际意义。的实际意义。3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问题。4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二、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6三、与九义教材相比三、与九义教材相比1 1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去理解表面积、体积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去理解表面积、体积等概念。等概念。周长、面积、体积周长、面积、体积周长、面积、体积周长、面积、体积2 2更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更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过程。三、与九义教材相比1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去理解表面积、体积27四、四、具体编排具体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识长方体长方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例1 1)长、宽、高(例长、宽、高(例2 2)正方体正方体正方体的面和棱正方体的面和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1 1)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2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积体积和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单位体积概念体积概念体积单位体积单位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及应用(例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及应用(例1 1)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及应用(例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及应用(例2 2)体积单位间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进率体积单位间的常用进率体积单位间的常用进率体积单位间的直接换算(例体积单位间的直接换算(例3 3)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应用(例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应用(例4 4)容积和容积容积和容积单位单位容积概念和常用的容积单位容积概念和常用的容积单位容积的计算(例容积的计算(例5 5)利用容积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例利用容积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例6 6)四、具体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8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建构新知。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9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介绍ppt课件人教新课标版30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四单元31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教学内容32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与除法的关系。2.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二、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33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1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2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教学。3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得出数学知识。4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删去了原来第删去了原来第2 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三、编排特点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34四、四、具体编排具体编排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分数与除法例例1 1(单位(单位“1”1”是一个物体)是一个物体)例例2 2(单位(单位“1”1”是多个物体)是多个物体)例例3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真分数与假分数例例1 1(真分数)(真分数)例例2 2(假分数)(假分数)例例3 3(带分数)(带分数)例例4 4(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例例1 1(分数基本性质的原理)(分数基本性质的原理)例例2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约分约分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例例1 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例例2 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最大公因数的求法)约分约分例例3 3(最简分数)(最简分数)例例4 4(约分)(约分)通分通分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例例1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例例2 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最小公倍数的求法)通分通分例例3 3(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比较)例例4 4(通分)(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例例1 1(小数化分数)(小数化分数)例例2 2(分数化小数)(分数化小数)四、具体编排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例1(单35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2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学概念的意义。3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础上掌握方法。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36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37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一、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8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2.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391.1.更注意更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素材学合学生熟悉的素材学习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2.2.淡化分数加减法意淡化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的教学。3.3.注意引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分数加减法的学生自主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算方法。三、与九义教材相比三、与九义教材相比1.更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素材学习分数加减法。三、与九义教材相40四、四、具体编排具体编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法(例同分母分数加法(例1 1)同分母分数减法(例同分母分数减法(例2 2)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例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例3 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例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例1 1)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例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例2 2)四、具体编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法(例1)同分母分数411.1.注意引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的内在联系。系。2.2.注重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五、42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统计统计第六单元 统计43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众数众数复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一、教学内容众数44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理解众数的含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学上的意义。2.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据的不同特征。3.3.认识复式折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条形、折线统计图直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并能对数据数据进行行简单的分析和的分析和预测。二、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451.1.在学生已有知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和经验的基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式折线统计图。2.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显统计的意的意义和价和价值。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46四、四、具体编排具体编排众数(例众数(例1 1)复式折复式折线统计图(例(例2 2)四、具体编排众数(例1)47.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个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个统计量来描量来描述一述一组数据的数据的总体情况体情况问题,有,有时没有唯一正确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这一点需一点需让学生清学生清楚。楚。.注重注重对统计量在量在统计学上意学上意义的理解,避免的理解,避免仅仅停留在停留在计算算层面。面。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个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48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介绍ppt课件人教新课标版49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渗透用图表的方式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初步渗透用图表的方式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编排特点编排特点:从生活化的情境引入,但更多的是数学化、模型化的过程。从生活化的情境引入,但更多的是数学化、模型化的过程。(不考虑是否每个电话真的是(不考虑是否每个电话真的是1 1分钟,也不考虑相邻两个电话之分钟,也不考虑相邻两个电话之间是否有时间间隔。)间是否有时间间隔。)教学目标:编排特点:50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目标:设计合理的方案,使整个时间最短。目标:设计合理的方案,使整个时间最短。方案一:方案一:教师挨个通知教师挨个通知1515名学生(单层结构):相当于分成名学生(单层结构):相当于分成1515组。组。时间:时间:1515分钟。分钟。方案二方案二:教师通知组长,再由组长通知组员(教师通知组长,再由组长通知组员(双层结构)。双层结构)。问题:分多少组比较合适?问题:分多少组比较合适?每组人数是否应相同?每组人数是否应相同?时间分别是多少?时间分别是多少?在分层结构里,时间分成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有序的和重合的。在分层结构里,时间分成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有序的和重合的。纵向:即用去的时间。纵向:即用去的时间。横向:需考虑同一时间内有多少人在同时打电话,在每一时间内同时横向:需考虑同一时间内有多少人在同时打电话,在每一时间内同时打电话的人越多,用去的时间越少。打电话的人越多,用去的时间越少。活动过程:在分层结构里,时间分成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有序的和51假设分成三组。假设分成三组。子方案一:子方案一:每组都是每组都是5 5人。人。模型:模型:时间:时间:7 7分钟。分钟。子方案二:子方案二:每组人数不同,如分别是每组人数不同,如分别是6 6、5 5、4 4人(还可变化)。人(还可变化)。模型:模型:时间:时间:6 6分钟。分钟。假设分成三组。52假设分成四组呢?(略)假设分成四组呢?(略)假设分成五组呢?假设分成五组呢?子方案一:子方案一:每组都是每组都是3 3人。人。模型:模型:时间:时间:7 7分钟。分钟。子方案二:子方案二:每组人数不同,如分别是每组人数不同,如分别是5 5、4 4、3 3、2 2、1 1人。人。模型:模型:时间:时间:5 5分钟。分钟。假设分成四组呢?(略)53方案三方案三:每个队员接到通知后马上通知别人(多层结构)每个队员接到通知后马上通知别人(多层结构)。模型:模型:时间:时间:4 4分钟。分钟。方案三:每个队员接到通知后马上通知别人(多层结构)。54找到最优化的方案。找到最优化的方案。发现规律:发现规律:第一分钟:第一分钟:1 1人人第二分钟:第二分钟:2 2人人第三分钟:第三分钟:4 4人人第四分钟:第四分钟:8 8人人第第n n分钟:分钟:2 2(n n1 1)人人第第n n分钟能通知到的最多人数就是等比数列分钟能通知到的最多人数就是等比数列1 1,2 2,4 4,8 8,之和之和S Sa a1 1(1(1q qn n)/1)/1q q2 2n n1 1。应用规律:应用规律:5 5分钟、分钟、5050人。人。需要注意:需要注意: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不光需要考虑时间的问题,更要考虑每个人都应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不光需要考虑时间的问题,更要考虑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应该通知谁,否则方案无法实施。该知道自己应该通知谁,否则方案无法实施。第几第几分钟分钟123456几人几人接到接到12481632总人总人数数248163264找到最优化的方案。第几分钟123456几人接到124816355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数学广角数学广角第六单元 数学广角56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逻辑推理(称球问题的其中一类:已知逻辑推理(称球问题的其中一类:已知目标物比其他物体轻或重)目标物比其他物体轻或重)一、教学内容逻辑推理(称球问题的其中一类:已知目标物比其他物57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使学生通使学生通过观察、猜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推理等活动,体,体会解决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的有效性。2.2.让学生初步理解学生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思想。推理的基本思想。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58三、涉及到的两个问题三、涉及到的两个问题1.1.1.1.什么样的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优化的问题)什么样的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优化的问题)什么样的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优化的问题)什么样的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优化的问题)2.2.2.2.在某一方案下,怎样知道用多少次就能保证找出目在某一方案下,怎样知道用多少次就能保证找出目在某一方案下,怎样知道用多少次就能保证找出目在某一方案下,怎样知道用多少次就能保证找出目 标物来?(逻辑推理的问题)标物来?(逻辑推理的问题)标物来?(逻辑推理的问题)标物来?(逻辑推理的问题)需要真实地用天平去称吗?需要真实地用天平去称吗?需要真实地用天平去称吗?需要真实地用天平去称吗?抽象数学的作用如何体现?抽象数学的作用如何体现?抽象数学的作用如何体现?抽象数学的作用如何体现?三、涉及到的两个问题1.什么样的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优化59四、四、具体编排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60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1注意注意让学生体会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区区区区别别于真于真于真于真实实的的的的实验实验操作操作操作操作结结果。果。果。果。2 2重重视让学生在猜学生在猜测、探究中、探究中寻找解决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可可可可让让学生从学生从学生从学生从2 2 2 2个、个、个、个、3 3 3 3个、个、个、个、4 4 4 4个个个个 进行有顺序地探究。进行有顺序地探究。进行有顺序地探究。进行有顺序地探究。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61谢谢!谢谢!谢谢!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