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概要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010862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里士多德概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亚里士多德概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亚里士多德概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6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前384前322年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据说有一千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教育学等等。主要著作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克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7、美学:修辞学、诗学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metaphysic翻译而来。亚氏的科学分类理论性科学 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观)实践性科学政治学、伦理学,理财学(行)创制性科学诗学、修辞学(言)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分歧 第一,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式看成宇宙的原型而客观事物只是理式的摹仿的说法,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这些事物都具有物质性。任何事物都是理念与现实、概念与实体的统一。没有现实和实体,理念概念没有意义。第二,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不知道宇宙的本质,就无从知道事物的本质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感觉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否定感觉,就无从知道世界。而且感觉、表象和概念都是从实物中派生出来的。第三,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所主张的,认为情感是理性的对立物,情感会戕害理性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情感并不一定和理性对立,适度的快感的满足反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提高。第四,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人们借思维的反省,回忆到灵魂在理念世界中的经历才能认识真理。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在永恒的变动当中,但它是可以认识的,有规律可循的,现象中就包涵着本质。美学思想 朱光潜: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美学著作主要是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以及政治学 略有涉及。诗学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1-5章为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艺术的本质,各种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模仿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因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又指出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和喜剧的历史形成;第二部分(6-22章),讨论悲剧,主要由悲剧定义、成分、写作风格等,第三部分(23-24章),讨论史诗,第四部分(25章),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26章),比较史诗和悲剧的不同。一、本体论美学他认为,应该在客观世界中去寻找美和艺术的本质,而不是从超感性的理念世界去寻找。每一个事物的本身与其本质是合一的,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从最具体的个别事物(第一实体)出发,然后找出它们的原因,由此描述出整个宇宙的现实图像。&四因说 质料因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形式因事物的实现形状;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动力因事物形成的动力;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目的因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即事物“最善的终结”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相当于组成(材料);“形式”相当于“结构”;“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目的”相当于功能。事物存在状况分两种:潜能 实现 质料 形式第一推动力奴斯(Nous)“心灵”(Nous)。亚里士多德又把它称为“神”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和首要原因的代名词 从动力因看,奴斯是宇宙运动的原则,是第一推动者。宇宙是美的有机体,宇宙运动者,奴斯是一切运动的原因。同时他又是永远不动的,因为它仅仅依赖自身,没有其他物推动他,同时它已经包容了一切,没有地方可动。从目的因看,奴斯是一切运动的目的,是万物追求的绝对目的,(神)是一切事物运动追求达到的最后结果和最高目标,也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本法则,同时,它本身也完美无缺,也是至高无上的善。二、美的体现:整一性“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秩序、对称和确定性”“整一性”“就每一件美的事物来说,无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还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有量度。因为美是由量度和有序的安排组成的。由此,一个非常小的生物不能算是美的(因为我们对它的感觉是瞬间即逝的,因此变得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有生物也不能当作是美的,例如一个100里长的有生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看到它的全部,其完整一体性便不会进入视野范围内)。(崔延强,亚里士多德全集)“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至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wholeness)。”(罗念生诗学)所包含的意思1,美的东西必须是活东西或者说是有机联系的整体。2,美的整一性包括各部分的安排和体积大小。3,美的整一性是可以感知的 “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自然间种种形式包含着相对的性质不仅有整齐与美丽,还有杂乱与丑陋,而坏的事物常常多于好的,艺术也是美的整一性体体体现“悲剧也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它才能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它事,但自然引起它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一件作品只摹仿一个对象;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情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份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份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着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份。”“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美的整一性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17世纪,三一律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三、生活丑向艺术美的生成“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可鄙的动物形象”左图:尘世乐园之地狱(波许,1506年)上图:达摩迪纳地狱壁画,约1410年,博洛尼亚(意大利)圣彼得教堂恶龙、母子、米迦勒及天使,取自圣黎巴纳启示录注,8世纪纽伦堡纪事(局部),15世纪,米兰,私人收藏非洲畸形动物和龙,取自怪物志1642带角毒蛇与阿维西纳毒蛇,1590,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马拉之死耶稣之死产生快感的客观原因:一是人们在欣赏绘画时满足了求知。人们在求知判断中,通过作品认识生活中反映的事物;二是欣赏者不认识摹仿的对象,那么,作品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使人产生快感。四、摹仿理论“摹仿”的希腊词(mimesis)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临摹、仿效。它本来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sentation);二是通过英译的imitation,有外部现象摹本的意思。“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第一,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第一,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节奏 舞蹈语言 散文-摹仿(笑剧,苏格拉底对话)节奏+语言 挽歌,史诗节奏+曲调 器乐节奏+语言+曲调 抒情诗,悲剧,喜剧艺术摹仿三种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好人,一般人和坏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比较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行动,即高尚的人的行动,比较轻浮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的行动 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他造形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摹仿者,那么他必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第二,摹仿是人的天性第二,摹仿是人的天性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维妙维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其原因也是由于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对一般人亦然,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了。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再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假如我们从没有见过所摹仿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的作品,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艺术起源1,人的天性 2,音调感和节奏感 第三,摹仿应表现可然性、必然性第三,摹仿应表现可然性、必然性和类型和类型“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和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然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主要的是荷马把说谎说得圆的艺术教给了其他诗人。秘诀在于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如果假定A存在或发生,B就会存在或发生;人们因此就想到:如果B存在,A也就会存在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推理,因此,如果A是不真实的,而假定A是真实的B就必真实的时候,只把B的真实写出就行了。因为我们既然知道B是真实的,就会错误地推想到A也是真实的。”朱光潜对此的评价历史所写的只是个别的已然的事,事的前后承续之间不一定见出必然性;诗所写的虽然也是带有姓名的个别人物,他们所说所行却不仅是个别的,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因此诗比历史显出更高度的真实性。亚理斯多德对于历史的认识还局限于编年纪事,所以见不到历史也应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他比较诗与历史的用意是明白的,就是诗不能只摹仿偶然性的现象而是要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要在个别人物事迹中见出必然性与普遍性,这就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这正是“典型人物”的最精微的意义,也正是现实主义的最精微的意义。五、悲剧理论1,悲剧定义(亚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四种译法罗念生译文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得到陶冶陶冶。缪灵珠译文为:悲剧,是对一件重要、完整、颇有规模的行为的摹拟,它使用美化的语言,分用各种藻饰于剧中各部,它以行为的人来表演而不作叙事,并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进此类情绪此类情绪的净净化化。崔延强译文为: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行为的摹仿,它借助于富有增华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并把这些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的每个部分,它是以行动而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摹仿对象,通过引发痛苦和恐惧,以达到让这类情感这类情感得以净化净化的目的。陈中梅译文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这些情感得到疏泄疏泄。解读首先,将悲剧性质定义为模仿,和柏拉图没有太大区别。柏拉图理想国用模仿和叙述区别了三种艺术,悲剧和喜剧就是完全模仿的艺术。因此,和乃师没有却别,只是更详细。其实,这一个并不是悲剧独有的,亚里士多德也谈到,史诗也模仿严肃的行动(诗学17页)。其次,悲剧模仿媒介是语言。“有些艺术,例如酒神颂和日神颂、悲剧与喜剧,兼用上述各种媒介,即节奏、歌曲和韵文,差别在于前二者同时使用那些媒介,后二者交替使用。”这里所谓的韵文,指的是古希腊悲剧中对话时使用的语言,歌曲指的是“合唱歌”中使用的语言,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语言是交替使用歌曲和韵文的语言。第三,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动作,而不是叙述。这是由戏剧本身的表演性质决定的。但是这其实也不符合古希腊悲剧的实际。“合唱队跳舞、唱歌,对剧中人表示同情,提出劝告,并向观众解释或预示后来的情节,对剧中事件的发展表示感慨。”希腊悲剧中不仅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还用叙述的方式。2,悲剧的功用:净化说陶冶一词,原文Catharsis,音译“卡塔西斯”,。卡塔西斯在中国的译法一般三种:罗念生的译法,译为“陶冶”;朱光潜、缪灵珠、崔延强的译法,译为“净化”,陈中梅的译法,译为“疏泄”。中外学术界对净化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从医学的角度解释净化,认为净化是以毒攻毒,用顺势疗法,通过悲剧的恐惧与怜悯,宣泄观众的恐惧与怜悯;第二,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认为净化就是净化剧中人物的凶杀行为的罪孽,即净罪;第三,从伦理道德上来看。认为净化是感情的升华;第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净化就是使感情适度。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主要是肯定第四种观点,认为悲剧卡塔西斯的实质就是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的快感,使观众理解悲剧人物遭受厄运的根源,认识到悲剧人物的“过失”所必然要带来的严重后果,帮助观众养成中允平和的“适度”的激情和行动,以利于希腊奴隶制国家“乱中求治”。“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因为像哀怜和恐惧或狂热之类情绪虽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强烈的,一般人也多少有一些。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哀怜恐惧及其他类似情绪影响的人。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理感到一种无害的快感。3.悲剧的缘由:过失说悲剧“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和怜悯之情的事件。”第一,不应写十全十美的好人有好运(顺境)转入厄运(逆境),第二,不应写坏人或恶棍由厄运(逆境)转入好运(顺境),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有好运(顺境)转入厄运(逆境。怜悯恐惧的定义“怜悯的定义可以这样下:一种由于落在不应当受害的人身上的毁灭性的或引起痛苦的、想来很快就会落到自己身上或亲人身上的祸害所引起的痛苦的情绪。”“恐惧的定义可以这样下:一种由于想象有足以导致毁灭或痛苦的、迫在眉睫的祸害而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绪。”“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它之所以限于厄运,不是由于它为非作恶,而是由于它犯了错误,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提厄斯忒斯以及出身于它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人物。”过失说的意义古希腊传统的“命运悲剧”经亚里士多德的解说而倾向于“过失悲剧”,这在西方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神向人的转变4,悲剧的结构:情节中心说悲剧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言词与歌曲就是韵文与歌曲,是“摹仿的媒介”,形象:主要指的是形象的装饰(面具服装等),是“摹仿的方式”,情节、性格和思想则是“摹仿的对象”,所谓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因素”,所谓思想,“指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依重要程度排列情节性格思想语言歌曲形象(1)情节最重要“情节乃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对情节的要求第一,情节要有条不紊;第二,应该按可然律和必然律安排情节,情节中不应有不近情理的事,即情节应合情合理;第三,要写好突转与发现,按可然律或必然律写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使情节惊心动魄;第四,安排情节时把剧中情景摆在眼前,仿佛置身于发生事件的现场中,也就是要求艺术家设身处地,如同身临其境;第五,安排情节可以采用现成的事件,也可编造故事,但都应先勾勒一个简要的大纲。情节的三个成分突转: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俄狄浦斯中的报信人)发现:人物被发现或者被识破苦难:毁灭或痛苦的行动,(死亡,伤害)2.性格的类型化(1)再现相应的性格(2)悲剧人物性格描写的四点要求 第一,人物性格必须善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二,性格必须适合人物身份;第三,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的性格相似;第四,人物性格必须前后一致。(3)情节与性格的和谐统一1表现为在情节中表现人物性格。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2表现为人物性格对情节的决定作用。人物说什么,做什么,以及事件的发展变化,都要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因而,作者如何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来描写人物性格,势必会影响着情节的发展变化 3情节与性格通过可然律和必然律,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 性格是过去行为的产物,所以行为决定性格;反之,性格作为潜能,只有通过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实际上,亚氏已经注意到了情节与性格的互相作用,一方面,在情节中表现性格;另一方面,性格又影响着情节的发展。情节与性格通过可然律或必然律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小结1唯物主义2美学概念 A摹仿现实主义源头 B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照人本来样子描写 C浪漫主义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写 D艺术幻觉似是而非的推断,把谎话说圆D化丑为美E悲剧理论F形式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