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重点虚词讲解课件

上传人:20022****wzdgj 文档编号:240925462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重点虚词讲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重点虚词讲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重点虚词讲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文言虚词之实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重点的虚词考查范围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虚虚词 与实词相对,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我们通常称之为虚词,如“乃”“而”等,一般而言,古代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部分代词。18个重点虚词 之、乎、者、也、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实词一、之一、之“之”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三种用法:代词、动词、助词。(一)用作代词(一)用作代词1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之:代人,作宾语。一、之“之”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三种用法:代词、动词、助词。(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3)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之:代词,他们。(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之:代词,这件事。(5)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之: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1)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2)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3)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4)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之:这。(二)用作助词1.结构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2)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2.结构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结构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1)宋何罪之有?(公输)(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结构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 之 间,使 之 凑 成 四 个 字,只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1)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牛刀小试: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之:人称代词,他。2.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之: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无实际意义。(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乎(一)用作语气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气。可译为“吗”、“呢”。(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气,相当当于“吗”、“呢”。(1)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商量或推测,可译为“吧吧”。(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二乎(一)用作语气助词。(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啊”“呀”等。(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5.语气气助词,用在句子的停顿处。于是乎(二)用作介词用作介词,相当当于“于”,因文境而异异。(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三)用在句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三、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者:的人。2.用在数数词后面。译为“个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2)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三、者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1)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断,不必译出。(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1)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近来我奉命去讨伐他,兴师问罪。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克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气等。(1)何者?严大国之威所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四、也“也”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三种用法,具体如下:(一)句末语气气词1.表示判断断语气气。(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秦王纳谏)“者也”,判断句,可译为“的人”。2.句末语气气词,表陈述或解释语气气。(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气。(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四、也“也”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三种用法,具体如下:(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的语气气。(1)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梁惠王下)5.用在句末,表祈使语气气。(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2)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三)固定句式1.【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2.【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牛刀小试: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2.至于誓天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牛刀小试:课后作业:1.自主找出含虚词“之”、“乎”、“者”、“也”的四个文言文语句,并写出该虚词在语句中的意思。2.自主找到含虚词“而”、“何”、“乃”“所”的四个文言文语句,并写出该虚词在语句中的意思。课后作业:Thank you!文言文重点虚词讲解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