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培训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0923212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中职职生理学基生理学基础础全套全套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绪论1345细胞的基本功能27血液36血液循环4345消化与吸收6呼吸52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 肾的排泄8345感觉器官的功能9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345内分泌11345 能量代谢与体温7 神经系统的功能10 生殖12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绪论1764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 绪论第一节概述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2 2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3 3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4 4熟悉正反馈与负反馈。熟悉正反馈与负反馈。5 5了解生理学任务和研究方法。了解生理学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的任务一、生理学的任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包括生命活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从而阐明各种生理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从而阐明各种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 5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一)生理学的实验方法1 1动物实验动物实验 通常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类。通常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类。2 2人体实验人体实验(二)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二)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对生命活动的研究需要从整体、器官和系统、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对生命活动的研究需要从整体、器官和系统、细胞和分子三个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细胞和分子三个不同的水平上进行。1 1器官和系统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2 2细胞和分子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3 3整体水平整体水平(三)生理学的学习方法(三)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生理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整体的、动态的、对立统一学习生理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整体的、动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角度来综合观的观点去看待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角度来综合观察和理解机体的生命活动。察和理解机体的生命活动。学习中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中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实验技能,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实验技能,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维和动手能力。绪论第一节概述 6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绪论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多种多样,生物学家通过对各种生物体的研究,发现生命活动至生命活动多种多样,生物学家通过对各种生物体的研究,发现生命活动至少有三种特征,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少有三种特征,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一、新陈代谢 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过程,称为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二、兴奋性 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一)刺激(一)刺激 (二)反应(二)反应 (三)兴奋性的指标(三)兴奋性的指标7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生殖三、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是生物体得以繁衍后代、延续种系的基本生命特征为生殖。生殖是生物体得以繁衍后代、延续种系的基本生命特征 。绪论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8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 环境是机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机体所面临的环境包括外环境和环境是机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机体所面临的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内环境。一、外环境与适应一、外环境与适应外环境是整个机体生存的环境,对人类而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外环境是整个机体生存的环境,对人类而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刺激,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刺激,机体也不断地做出反应,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机体也不断地做出反应,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类不但有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还有客观地认识环境和能动地改人类不但有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还有客观地认识环境和能动地改造环境的能力。造环境的能力。绪论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9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内环境与稳态二、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一)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体内各种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各种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二)稳态(二)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简称稳态。它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简称稳态。它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机体的生存过程中,内环境稳态总是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在机体的生存过程中,内环境稳态总是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绪论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10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 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能协调一致,保持其自身的稳态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能协调一致,保持其自身的稳态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是因为机体具有比较完备的调节机制,它能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其调节的是因为机体具有比较完备的调节机制,它能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其调节的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一、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一、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1 1基本方式基本方式2 2反射类型反射类型(1 1)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2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3 3调节特点调节特点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并具有高度的协调和整合功能。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并具有高度的协调和整合功能。所以,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所以,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绪论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1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1 1基本方式基本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其化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其化学物质主要是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体液调节可分为全身性和学物质主要是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体液调节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方式。局部性两种方式。(1 1)全身性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2 2)局部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2 2调节特点调节特点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范围广泛、持续时间较长。体液调节作用缓慢、范围广泛、持续时间较长。(三)自身调节(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由自身对刺激产生的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由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改变等。自适应性反应。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改变等。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生理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一定意义功能的调节具有一定意义。绪论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2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二、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实际上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实际上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息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根据反馈信息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一)负反馈(一)负反馈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二)正反馈(二)正反馈 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绪论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345细胞的基本功能214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熟悉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方式及特点。熟悉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方式及特点。2 2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3 3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功能。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功能。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是在细胞的基础上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是在细胞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阐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行的。因此,要阐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等,必须首先从细胞生理开始学习。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执行不同的功能,但许多必须首先从细胞生理开始学习。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执行不同的功能,但许多基本的功能活动是共同的。本章主要介绍细胞具有的共同的基本功能,包括细基本的功能活动是共同的。本章主要介绍细胞具有的共同的基本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和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和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5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生物膜,也称为质膜。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生物膜,也称为质膜。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以下几种方式: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单纯扩散(一)单纯扩散 (二)易化扩散(二)易化扩散1 1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 2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具有以下特征: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具有以下特征:特异性:特异性:饱和现象: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16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主动转运(三)主动转运(四)出胞与入胞(四)出胞与入胞 对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可通过出胞和入胞进行转运。对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可通过出胞和入胞进行转运。1 1出胞出胞 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或团块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或团块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2 2入胞入胞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入胞指细胞外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17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细胞膜的受体功能二、细胞膜的受体功能(一)受体与配体(一)受体与配体受体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与激素等化学物质受体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与激素等化学物质相结合,而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相结合,而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配体是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和药物配体是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和药物等。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等特点。等。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等特点。(二)受体的功能(二)受体的功能受体的功能一是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配体;二是能转发化学信息。受体与激素受体的功能一是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配体;二是能转发化学信息。受体与激素等化学物质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在等化学物质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在MgMg2+2+的共同催化下,细胞内的的共同催化下,细胞内的ATPATP被被转变为环一磷酸腺苷(转变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cAMP)。)。cAMPcAMP可激活细胞内许多酶系统,产生生理效应。可激活细胞内许多酶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18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 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电变化,简称生物电。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电变化,简称生物电。现以神经纤维为例介绍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现以神经纤维为例介绍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转运。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转运。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动作电位(一)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为动作电位。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9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0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21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骨骼肌收缩的形式三、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骨骼肌的收缩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其意义在于完成一定的躯体运动。肌肉骨骼肌的收缩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其意义在于完成一定的躯体运动。肌肉兴奋后引起的收缩可因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收缩形式。兴奋后引起的收缩可因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收缩形式。(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一)前负荷(一)前负荷(二)后负荷(二)后负荷(三)肌肉收缩能力(三)肌肉收缩能力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22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7血液362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功能。掌握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功能。2 2掌握血液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血液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3 3掌握血型的分型及输血原则。掌握血型的分型及输血原则。4 4熟悉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和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熟悉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和血细胞的生理特性。5 5了解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了解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它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它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从而完成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免疫与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从而完成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免疫与防御等功能。防御等功能。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4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混悬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混悬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一)血液的比重 (二)血液的黏度(二)血液的黏度(三)血浆(三)血浆pHpH值值 (四)血浆的渗透压(四)血浆的渗透压 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5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 血浆指的是血细胞的细胞外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机体内外环血浆指的是血细胞的细胞外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机体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境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血浆的主要成分为水,占血浆的主要成分为水,占91%91%92%92%,其余为溶质。,其余为溶质。(一)无机盐(一)无机盐血浆中的无机盐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血浆中的无机盐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二)血浆蛋白(二)血浆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液第二节 血浆26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血浆渗透压二、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一)血浆晶体渗透压(一)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其中80%80%来自来自NaNa+和和ClCl-。(二)血浆胶体渗透压(二)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约为由血浆中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约为3.3kPa3.3kPa或或25mmHg25mmHg。血液第二节 血浆27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红细胞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99%。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 O2 2和和COCO2 2,其运输,其运输O O2 2的功能主要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的功能主要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现;COCO2 2的运输主要表现为的运输主要表现为HCOHCO3 3-的形式。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具有一定的缓冲的形式。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变化的能力。酸碱度变化的能力。(二)红细胞生理特性(二)红细胞生理特性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可塑变形性和渗透脆性,它们都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可塑变形性和渗透脆性,它们都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有关。1 1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血液中的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血液中的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2 2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3 3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可用来表示红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可用来表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28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1 1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生成(1 1)生成部位:)生成部位:(2 2)生成原料:)生成原料:(3 3)成熟因子:)成熟因子:2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正常情况下,体内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恒定。当机体所处环境或功能状态发生变正常情况下,体内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恒定。当机体所处环境或功能状态发生变化时,红细胞生成的数量和速度会发生适当的调整。化时,红细胞生成的数量和速度会发生适当的调整。(1 1)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2 2)雄激素:)雄激素:(四)红细胞的破坏(四)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120天。天。90%90%的衰老红细胞在脾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称为的衰老红细胞在脾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还有血管外破坏;还有10%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冲击而破损,称为血管内破坏。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冲击而破损,称为血管内破坏。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29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白细胞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根据白细胞的胞浆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根据白细胞的胞浆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粒细胞又根据所含嗜色颗粒的特性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又根据所含嗜色颗粒的特性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无粒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粒细胞;无粒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4.010.010.0)10109 9/L/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50%70%70%,嗜酸粒细胞占,嗜酸粒细胞占0.5%0.5%5%5%,嗜碱粒细胞占,嗜碱粒细胞占0 01%1%,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占3%3%8%8%,淋,淋巴细胞占巴细胞占20%20%40%40%。(二)白细胞的功能(二)白细胞的功能1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2 2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有微弱的吞噬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粒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情况。细胞增多的情况。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30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3 3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胞质中有较大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嗜碱粒细胞胞质中有较大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主要在过敏反应中起质等。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主要在过敏反应中起作用。作用。4 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变为巨噬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吞噬作用,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变为巨噬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吞噬作用,能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能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其他细能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能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其他细胞的生长;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胞的生长;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5 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按其发淋巴细胞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免疫功能的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和免疫功能的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T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一类是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一类是B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31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血小板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碎片形成的,具有生物活性。血小板的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碎片形成的,具有生物活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如下:生理功能如下:1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 2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过程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过程其发挥的作用是:其发挥的作用是:(1 1)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破口缩小,有利于出血停)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破口缩小,有利于出血停止。止。(2 2)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暂时堵塞小的出)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暂时堵塞小的出血口,形成初步止血。血口,形成初步止血。(3 3)促进血液凝固过程,并进一步使血块收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最后完成)促进血液凝固过程,并进一步使血块收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最后完成生理性止血过程。生理性止血过程。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32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二)凝血过程(二)凝血过程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1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1 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2 2)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2 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被激活,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被激活,形成凝血酶。3 3纤维蛋白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由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使之成为纤维蛋白单体。由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使之成为纤维蛋白单体。血液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3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抗凝作用(三)抗凝作用1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 2体内抗凝物质体内抗凝物质二、纤维蛋白溶解二、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体内存在着纤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体内存在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通过纤溶系统的作用,体内已形成的纤维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通过纤溶系统的作用,体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得以溶解。其生理意义是保证血流畅通,且有利于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得以溶解。其生理意义是保证血流畅通,且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供血与修复。受损组织的供血与修复。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生理情况下,血凝与纤溶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这样既保证出血时能有效止血,生理情况下,血凝与纤溶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这样既保证出血时能有效止血,又能适时疏通血管,维持血流的正常运行。又能适时疏通血管,维持血流的正常运行。血液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34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血量一、血量 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包括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流动的循环血量和小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包括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流动的循环血量和小部分贮存在肝、肺、腹腔静脉等处的贮存血量。部分贮存在肝、肺、腹腔静脉等处的贮存血量。二、血型二、血型 血型是指血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血型是指血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一)(一)ABO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1 1分型依据分型依据2 2凝集反应凝集反应血液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35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二)Rh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RhRh血型是人类红细胞表面与血型是人类红细胞表面与ABOABO血型系统同时存在的另一种血型系统,是红血型系统同时存在的另一种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1 1RhRh血型分型及分型依据血型分型及分型依据2 2RhRh血型系统的特点血型系统的特点(1 1)在人群中,)在人群中,RhRh阳性占多数(中国大致为阳性占多数(中国大致为99%99%以上),只有少数人为以上),只有少数人为RhRh阴阴性。性。(2 2)人的血清中不存在能与)人的血清中不存在能与RhRh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3 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 1)RhRh阴性的人接受阴性的人接受RhRh阳性的血液后,可产生抗阳性的血液后,可产生抗RhRh抗体。当此人第二次接抗体。当此人第二次接受受RhRh阳性血液时,将会发生抗原阳性血液时,将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使输入的抗体反应,可使输入的RhRh阳性血的红细胞阳性血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出现破裂溶血。发生凝集反应,出现破裂溶血。(2 2)Rh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次妊娠期中,若胎儿为阴性的母亲在第一次妊娠期中,若胎儿为RhRh阳性,其红细胞或阳性,其红细胞或D D抗原抗原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后,可使母体产生抗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后,可使母体产生抗RhRh抗体。若母亲再次妊娠,胎儿又抗体。若母亲再次妊娠,胎儿又为为RhRh阳性时,母体内的抗阳性时,母体内的抗Rh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发生溶血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发生溶血反应。反应。血液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36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输血当相对应的抗原与抗体相遇时,将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凝集的红细胞在当相对应的抗原与抗体相遇时,将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凝集的红细胞在补体作用下发生破裂溶血。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反应,若在机体中发生,将会补体作用下发生破裂溶血。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反应,若在机体中发生,将会成为一种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输血时必须遵守输血原则,成为一种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输血时必须遵守输血原则,保证输血安全。保证输血安全。1 1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2 2同型血相输:同型血相输:3 3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情况下,异型血相输采取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情况下,异型血相输采取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原则。集原则。4 4若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有凝集者,不管次侧结果如何均为配血不合,绝对若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有凝集者,不管次侧结果如何均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相输。不能相输。血液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37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736血液循环4538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掌握心动周期和心率概念。掌握心动周期和心率概念。2.2.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3.3.掌握血压概念、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掌握血压概念、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4.4.熟悉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熟悉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5.5.熟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熟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6.6.熟悉神经因素、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神经因素、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由心和血管组成。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血液循环系统由心和血管组成。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实现血液的各项功能;血管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只有统内循环流动,实现血液的各项功能;血管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只有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才能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恒定,保证细胞新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才能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恒定,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39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与心率(一)心动周期与心率1 1心率心率2 2心动周期心动周期(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二)心脏的泵血过程1 1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根据心室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将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根据心室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将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1 1)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2 2)射血期:)射血期:2 2心室舒张与充盈过程心室舒张与充盈过程根据心室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将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充盈期。根据心室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将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充盈期。(1 1)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2 2)充盈期:)充盈期: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40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输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射出的血量多少,是衡量心功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心输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射出的血量多少,是衡量心功能好坏的重要指标。1 1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1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每搏输出量(搏出量):(2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2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凡影响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凡影响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都能影响心输出量。(1 1)心脏前负荷:)心脏前负荷:(2 2)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3 3)后负荷:)后负荷:(4 4)心率:)心率:(四)心力储备(四)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健康成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健康成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5L5L,强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达,强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达252530L30L,为安静时的,为安静时的5 56 6倍,说明正常心脏的泵血功能有相当大的储备量。倍,说明正常心脏的泵血功能有相当大的储备量。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41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 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2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 0期和复极过程的期和复极过程的1 1期、期、2 2期、期、3 3期、期、4 4期,一共期,一共5 5个期:个期:(1 1)0 0期(去极化期(去极化过程过程):):(2 2)1 1期(快速复极初期):期(快速复极初期):(3 3)2 2期(缓慢复极期或平台期):期(缓慢复极期或平台期):(4 4)3 3期(快速复极末期):期(快速复极末期):(5 5)4 4期(静息期):期(静息期):(二)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特点(二)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特点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42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心肌的生理特性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它心肌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它们反映了心脏的兴奋功能。收缩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它反映了心脏的泵们反映了心脏的兴奋功能。收缩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它反映了心脏的泵血功能。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共同决定着心脏有序而协调的活动。血功能。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共同决定着心脏有序而协调的活动。(一)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一)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二)心肌的兴奋性(二)心肌的兴奋性1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 1)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2 2)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3 3)超常期:。)超常期:。2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4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传导性(三)传导性传导性是指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传导性是指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1 1传导通路传导通路2 2传导特点传导特点(四)收缩性(四)收缩性心肌细胞收缩具有以下特点:心肌细胞收缩具有以下特点:1 1对细胞外液对细胞外液Ca2+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2 2“全或无全或无”式收缩(同步收缩)式收缩(同步收缩)3 3不发生强直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44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四、心音与体表心电图四、心音与体表心电图(一)心音(一)心音1 1第一心音第一心音2 2第二心音第二心音(二)体表心电图(二)体表心电图1 1P P波波2 2QRSQRS波群(简称波群(简称QRSQRS波)波)3 3T T波波4 4PRPR间期间期5 5QTQT间期间期6 6STST段段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45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 血管系统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血管系统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弹性储器血管:弹性储器血管:分配血管:分配血管:阻力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容量血管:血液循环第二节 血管生理46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一)血流量(二)血流阻力(二)血流阻力(三)血压(三)血压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1 1动脉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是指动脉内的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是指动脉内的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二)动脉血压的形成(二)动脉血压的形成1 1前提条件前提条件2 2根本因素根本因素3 3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血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血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液循环第二节 血管生理47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 1搏出量搏出量2 2外周阻力外周阻力3 3心率心率4 4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5 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四)动脉脉搏(四)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的节律性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脉搏的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的节律性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脉搏的节律和频率能反映心律和心率;脉搏强弱、波幅大小、紧张度高低与心肌收节律和频率能反映心律和心率;脉搏强弱、波幅大小、紧张度高低与心肌收缩力、动脉血压及管壁弹性有密切关系。因此,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缩力、动脉血压及管壁弹性有密切关系。因此,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血管的功能状态。血液循环第二节 血管生理48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静脉血管是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静脉血管是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一)静脉血压(一)静脉血压(二)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二)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静脉中的血液顺其压力梯度由小静脉向心房方向的流动,称为静脉回流。静脉中的血液顺其压力梯度由小静脉向心房方向的流动,称为静脉回流。1 1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2 2重力和体位重力和体位3 3呼吸运动呼吸运动4 4骨骼肌和静脉瓣骨骼肌和静脉瓣血液循环第二节 血管生理49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四、微循环四、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一)微循环的组成(一)微循环的组成 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1 1迂回通路迂回通路 2 2直捷通路直捷通路 3 3动动-静脉短路静脉短路(三)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三)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 1 1微动脉微动脉2 2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3 3微静脉微静脉血液循环第二节 血管生理50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五、组织液生成与淋巴循环五、组织液生成与淋巴循环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组织液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毛细血管滤过换的场所。组织液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毛细血管滤过-重吸收完成的,少量组重吸收完成的,少量组织液进入组织间隙中的淋巴管,形成淋巴。织液进入组织间隙中的淋巴管,形成淋巴。(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三)淋巴循环的意义(三)淋巴循环的意义 淋巴循环的意义在于:淋巴循环的意义在于:1 1回收蛋白质:回收蛋白质:2 2运输脂肪:运输脂肪:3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4 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分子。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分子。血液循环第二节 血管生理51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都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都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一)心脏的神经支配(一)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1 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2 2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二)血管的神经支配(二)血管的神经支配1 1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2 2舒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体内有少部分血管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外,还接受舒血管神经纤维的体内有少部分血管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外,还接受舒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支配。(1 1)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2 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三)心血管中枢(三)心血管中枢(四)心血管反射(四)心血管反射1 1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 2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血液循环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2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1.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2.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二)肾素(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系统(三)血管升压素(三)血管升压素(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五)激肽释放酶(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系统血液循环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三、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三、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人的一切活动,包括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一般来说既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人的一切活动,包括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一般来说既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又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支配。因为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同时又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支配。因为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人格特征等均可会属性。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人格特征等均可以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而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的活以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而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发现急躁、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争强好胜、怀动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发现急躁、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等不良性格的人,对应激事件往往产生激动、愤怒、紧张等情有戒心和敌意等不良性格的人,对应激事件往往产生激动、愤怒、紧张等情绪反应,伴随着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血压升高等心血管活动的变化,冠绪反应,伴随着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血压升高等心血管活动的变化,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也大大增加。极度紧张的气氛,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不良心病发病的危险也大大增加。极度紧张的气氛,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不良社会环境,可使人烦躁、焦虑,进而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促使高血压发病社会环境,可使人烦躁、焦虑,进而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促使高血压发病率增加。率增加。血液循环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4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7364呼吸555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掌握呼吸的全过程及其生理意义掌握呼吸的全过程及其生理意义2.2.掌握肺通气的动力与阻力掌握肺通气的动力与阻力3.3.掌握肺容量与肺通气量掌握肺容量与肺通气量4.4.熟悉呼吸运动调节熟悉呼吸运动调节5.5.了解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了解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肺通气是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通气是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有加温、湿润、过滤和清洁等作用;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并对吸入的气体有加温、湿润、过滤和清洁等作用;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个力的相互作用,即推动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个力的相互作用,即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与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流动的动力与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呼吸第一节 肺 通 气56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一、肺通气的动力一、肺通气的动力(一)呼吸运动(一)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是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1 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1 1)平静呼吸:)平静呼吸:(2 2)用力呼吸:)用力呼吸:2 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是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主要引起胸壁的明显起胸式呼吸是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主要引起胸壁的明显起伏。伏。3 3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指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为指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为12121818次次/分。呼吸频率分。呼吸频率可因年龄、性别、机体功能状态而有所差异。可因年龄、性别、机体功能状态而有所差异。呼吸第一节 肺 通 气57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肺内压(二)肺内压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三)胸膜腔内压(三)胸膜腔内压1 1胸膜腔胸膜腔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的腔隙。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的腔隙。2 2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1 1)胸膜腔负压的形成:)胸膜腔负压的形成:(2 2)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的运动而扩张和回缩。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的运动而扩张和回缩。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的压力,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的压力,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呼吸第一节 肺 通 气58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二、肺通气的阻力二、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的阻力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前者约占总阻力的肺通气的阻力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前者约占总阻力的70%70%,后者约占,后者约占30%30%。(一)弹性阻力(一)弹性阻力弹性阻力是指弹性组织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弹性阻力是指弹性组织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1 1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张力在肺泡内表面覆盖一层稀薄的液体,与肺泡气之间形成液在肺泡内表面覆盖一层稀薄的液体,与肺泡气之间形成液-气界面,由于液体分气界面,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大于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致使液体表面积趋于缩小,形成一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大于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致使液体表面积趋于缩小,形成一种使肺泡表面积缩小的力,即表面张力。种使肺泡表面积缩小的力,即表面张力。其生理意义是:其生理意义是:使肺回缩力减小,利于肺的扩张,保证肺通气的顺利进行。使肺回缩力减小,利于肺的扩张,保证肺通气的顺利进行。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的生成,避免肺水肿的发生。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的生成,避免肺水肿的发生。2 2肺的弹性回缩力肺的弹性回缩力肺组织内含有弹性纤维,具有弹性回缩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肺逐渐扩张,其肺组织内含有弹性纤维,具有弹性回缩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肺逐渐扩张,其弹性回缩力增大,肺弹性阻力也增大。反之,就减小。弹性回缩力增大,肺弹性阻力也增大。反之,就减小。(二)非弹性阻力(二)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呼吸道阻力,它是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其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呼吸道阻力,它是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其大小主要受呼吸道口径、气流速度和气流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