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石油地质》复习资料--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0903704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PPT 页数:422 大小:3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石油地质》复习资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2页
《高等石油地质》复习资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2页
《高等石油地质》复习资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石油地质学(Advanced Petroleum Geology)1ppt课件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油气生成Generation油气运移-Migration油气聚集-Accumulation油气分布-Distribution成藏基本要素(elements):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成藏地质作用(process):生成过程、运移过程、聚集保存过程2ppt课件勘探家任务:寻找和查明油气藏。油气深埋地下,又是流体,控制它们分布的因素复杂。到何处去寻?-理论基础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任务是阐述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和分布规律3ppt课件4ppt课件主要内容三大部分:油气的成因、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分布规律。生成运移聚集分布5ppt课件6ppt课件7ppt课件8ppt课件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末背斜聚油理论非背斜圈闭理论(地层圈闭理论)(地层圈闭理论)9ppt课件背斜理论背斜理论石油聚集于背斜构造的顶部,沿构石油聚集于背斜构造的顶部,沿构造等高线分布,背斜高点找油最有利。造等高线分布,背斜高点找油最有利。18611861年怀特提出的背斜理论,首先在欧洲年怀特提出的背斜理论,首先在欧洲获得成功,后来在美国推广应用。获得成功,后来在美国推广应用。之后,地面地质测量寻找背斜构造成为找之后,地面地质测量寻找背斜构造成为找油的主要依据,地质家正式成为找油必不可少油的主要依据,地质家正式成为找油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的专业人才。10ppt课件油气成藏理论的形成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成藏要素及成藏作用(生储盖圈运保)(生储盖圈运保)陆相盆地成藏理论(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复(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式油气聚集理论)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运移聚集的流体势理论干酪根晚期生油理论11ppt课件第三阶段:80年代初-现在现代油气生成理论(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油理论)(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油理论)油气运移聚集理论(优势通道、输导体系)(优势通道、输导体系)流体封存箱与成藏动力学(异常压力与成藏、(异常压力与成藏、幕式幕式成藏)成藏)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盖层与断层封闭理论(盖层与断层封闭理论)天然气成藏理论(晚期成藏、动态成藏、深盆气与晚期成藏、动态成藏、深盆气与煤层气成藏理论)煤层气成藏理论)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系统 12ppt课件主要参考书:主要参考书:蒋蒋有有录录,查查明明主主编编.2006.2006.石石油油天天然然气气地地质质学学与与勘勘探探,石石油油工工业出版社业出版社金金之之钧钧,张张一一伟伟主主编编,2003,油油气气成成藏藏机机理理研研究究系系列列丛丛书书1-91-9卷,石油工业出版社。卷,石油工业出版社。(1 1)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2 2)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3 3)典型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典型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4 4)油气生排机理与模式;)油气生排机理与模式;(5 5)油气运移机理及物理模拟;)油气运移机理及物理模拟;(6 6)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研究;)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研究;(7 7)油气田渗流场特征;)油气田渗流场特征;(8 8)油气成藏定量模式;)油气成藏定量模式;(9 9)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图册。)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图册。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20042004,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赵文智等,赵文智等,19991999,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石油工业出版社L LB B马马贡贡主主编编,张张刚刚等等译译.1998 1998.含含油油气气系系统统从从烃烃源源岩岩到圈闭到圈闭,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戴戴金金星星等等.1997.1997.中中国国大大中中型型天天然然气气田田形形成成条条件件与与分分布布规规 律律,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13ppt课件外文及主要参考杂志:外文及主要参考杂志:L.B.Magoon,W.G.Dow,eds.ThePetroleumSystem-FromSourcetoTrap.AAPGMemoir60,1994Law,B.E.,G.F.Ulmishek,eds.,Abnormalpressureinhydrocarbonenvironment,AAPGMemoir70,199AAPG,AAPG,JPG(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JPG(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石油学报,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实验地质,天然气工业,天然气工业,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技情报,国外油气勘探国外油气勘探地学前缘,地学前缘,勘探家,勘探家,地质学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质论评14ppt课件课程网址:课程网址:http:/202.194.145.70/jpkc/C67/zcr-1.htm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页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页人才人才培养培养精品课程信息中心精品课程信息中心课程网址课程网址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欢迎访问国家精品课程欢迎访问国家精品课程“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课程网课程网站站15ppt课件 主讲人:蒋有录主讲人:蒋有录 工作单位:石油大学(华东)油气资源系工作单位:石油大学(华东)油气资源系 办公室:勘探馆办公室:勘探馆30073007 电话:电话:0546-83918260546-8391826 E-mail: E-mail:16ppt课件外文及主要参考杂志:外文及主要参考杂志:L.B.Magoon,W.G.Dow,eds.ThePetroleumSystem-FromSourcetoTrap.AAPGMemoir60,1994Law,B.E.,G.F.Ulmishek,eds.,Abnormalpressureinhydrocarbonenvironment,AAPGMemoir70,199AAPG,AAPG,JPG(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JPG(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石油学报,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实验地质,天然气工业,天然气工业,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技情报,国外油气勘探国外油气勘探地学前缘,地学前缘,勘探家,勘探家,地质学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质论评17ppt课件课程网址:课程网址:http:/202.194.145.70/jpkc/C67/zcr-1.htm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页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页人才人才培养培养精品课程信息中心精品课程信息中心课程网址课程网址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欢迎访问国家精品课程欢迎访问国家精品课程“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课程网课程网站站18ppt课件 主讲人:蒋有录主讲人:蒋有录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系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系 办公室:勘探馆办公室:勘探馆30073007 电话:电话:0546-83918260546-8391826 E-mail:E-mail:(注:该讲课多媒体引用了大量前人及本人的研究注:该讲课多媒体引用了大量前人及本人的研究成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用)成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用)19ppt课件一、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二、低熟油形成理论三、煤成油形成及特点四、现代油气成因模式五、有效烃源岩识别与评价六、油源对比第一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与有效烃源岩评价20ppt课件一.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要点:在成岩作用晚期,有机质主要由干酪根组成,热降解形成大量油气;干酪根是石油的主要前驱物质;沉积岩必须达到一定埋深(温度),即门限深度(温度),才能大量生成石油;油气生成数量取决于干酪根的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时间和温度。21ppt课件将油气生成、有机质演化分为四个阶段:(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大量石油生成于一定埋藏深度(地温)区间(生油窗)内。22ppt课件烃类的形成与生油岩埋藏深度的关系的一般图解23ppt课件该理论产生了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地化参数及研究方法:如(1)成烃演化阶段的划分及生油窗的确定,(2)成烃潜力三要素: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3)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油源判识;24ppt课件不同时代的几种生油岩中主要生油带的起不同时代的几种生油岩中主要生油带的起始温度与埋藏深度的比较始温度与埋藏深度的比较25ppt课件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在勘探中卓有成效。存在问题:(1)忽略了成岩-深成作用早期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油气形成的的贡献;(2)不能很好地解释在生油门限以上形成的大量未熟石油。26ppt课件1.低熟油基本概念(Immature oil)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未熟-低熟油)由可溶有机质经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未成熟(Ro0.5%)(未熟油)和低成熟(Ro=0.5-0.7%)(低熟油)阶段。二.低熟油形成理论27ppt课件80年代初年代初,我国在渤海湾盆地和其它含油气我国在渤海湾盆地和其它含油气盆地不断发现一些成熟度参数较低的原油盆地不断发现一些成熟度参数较低的原油,打打破了原有的生油门限。生油岩中生油母质为低破了原有的生油门限。生油岩中生油母质为低等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类脂物等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类脂物,在低温化学反应条在低温化学反应条件下件下,可以直接转化成油可以直接转化成油,从而提出了未成熟从而提出了未成熟-低低成熟油的新认识。由于生油门限成熟油的新认识。由于生油门限0的降低使的降低使油气资源评价的深度上升了油气资源评价的深度上升了8001000,扩大扩大了评价范围。仅渤海湾盆地就有了评价范围。仅渤海湾盆地就有25亿低熟油亿低熟油资源。经二次资源评价全国有低熟油资源为资源。经二次资源评价全国有低熟油资源为40亿。目前渤海湾盆地已探明亿。目前渤海湾盆地已探明7亿。这是近亿。这是近几年勘探实践在新的认识指导下的重大突破。几年勘探实践在新的认识指导下的重大突破。28ppt课件各种显微组分的热稳定性与生烃活化能不同,生烃时间和生烃潜力不同。若源岩有机质中存在大量化学性质不稳定、活化能较低的富氢显微组分,可生成低熟油。2、低熟油生成的物质基础29ppt课件(1)树脂体早期生烃植物分泌出树脂,随沉积物埋藏,树脂可转化成树脂体。树脂体可在低温条件下率先早期生烃。3、低熟油形成机理30ppt课件(2)木栓质体早期生烃 木栓质体来源于高等植物,在低热条件下,发生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以链状结构为主的烃类。31ppt课件(3)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细菌作用对陆源有机质进行降解改造,提高富氢程度和“腐泥化”程度,使有机质热降解生烃反应所需活化能降低,有利于生成低熟油气。32ppt课件 (4)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高等植物蜡质易于水解形成长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醇。在低温阶段,经脱官能团形成原油中C22+正构烷。33ppt课件(5)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藻类以蛋白质和脂肪物质含量高为特征。藻生物类脂物结构简单,在低温还原条件下,可转化成链烷烃和环烷烃。34ppt课件(6)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干酪根中不同原子间的键能:SS:250kj/mol,SC:275kj/mol,CC:350kj/mol.SS和SC键易断裂,富硫大分子可早期低温降解形成低熟油。35ppt课件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式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式吐哈盆地东海盆地36ppt课件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式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式苏北金湖凹陷临清坳陷板桥凹陷37ppt课件4、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般为重质油,也有凝析油和轻质油。饱和烃含量较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较高,饱/芳比低。甾烷的立体异构化程度低,如C29甾烷20S/(20S+20R)小于0.4为低熟油,小于0.2为未熟油。38ppt课件5.低熟油的分布特征分布广泛,多与陆相沉积或陆源有机质有关。具有早期生烃和分期生烃特点。不是每个盆地都有低熟油,必须具备特定的有机母质和适宜的沉积-成岩环境,才能形成低熟油。湖盆范围小,邻近物源区,有机质搬运距离短,沉积速率高,有利于各种沉积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39ppt课件1.煤成油的基本概念煤和煤系地层中分散和集中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液态烃。Oil from coal Oil derived from coal三.煤成油形成及特点40ppt课件煤系烃源岩特点:有机碳含量高,可溶有机质含量偏低与湖相泥质烃源岩相比,煤和含煤岩系相对贫氢,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是低分子量的烃类。多数情况下,煤系和气藏相联系。41ppt课件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印度尼西亚的库特盆地、北海默里盆地发现了与中、新生界煤系地层有关的重要油气田;吐哈盆地也发现了与侏罗系煤系地层有关的大油田。42ppt课件煤系地层不仅能生成天然气,也生油;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煤成油可从煤系烃源岩中运移出来并聚集成藏,甚至形成大油田。43ppt课件2煤的显微组分及其生烃潜力煤生成液态烃的能力大小,与煤的类型和显微组分组成密切相关。富氢的显微组分具有更大的液态烃生成潜力,煤显微组分的生烃能力从大到小为: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生烃潜力取决于煤中壳质组的数量与组成。44ppt课件商业性煤成油田的形成条件:(1)壳质组含量大于10%;(2)干酪根的氢指数大于100mg烃/g有机碳;(3)煤层的沥青化作用达到了气煤-肥煤阶段;(4)良好的油气聚集、保存条件。45ppt课件3 煤成油的排驱机理及成烃模式煤的微孔隙性,高塑性和高吸附性使煤成油的排驱受到限制,并造成地质色层分异效应。三种排烃机理:压实排驱:低熟阶段,Ro=0.5-0.7%连续沥青网络运移:生油窗,Ro=0.7-1.2%气溶方式运移:成气阶段,Ro大于1.2%46ppt课件煤成油的成烃模式煤成油的成烃模式47ppt课件4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煤成油排驱和运移具有强烈的地层色层效应:分子直径较大和极性较大的油被滞留在源岩内,轻质油和凝析油运移出烃源岩聚集成藏。48ppt课件4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1)密度较轻,饱和烃含量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2)正构烷烃中高碳数组成含量高;(3)具姥鲛烷优势(pr/ph2);(4)具明显的藿烷类和C29甾烷优势,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烃类;(5)13C重,富集重碳同位素。49ppt课件干酪根晚期成烃模式+未熟-低熟油形成模式沉积物(岩)中的可溶有机质和不溶有机质(干酪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成烃演化过程中,随理化条件的改变,处于一种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中。四.现代油气生成模式50ppt课件成岩阶段:部分可溶有机质直接转化为未熟油,另一部分缩合到干酪根中;深成作用阶段:干酪根热降解成烃过程,要经过沥青物质形成的中间阶段;在较高成熟阶段,当干酪根的生烃潜力基本枯竭后,由干酪根衍生而来的缩合沥青成为高成熟轻质石油的主要贡献者。51ppt课件有机质的生烃模式52ppt课件二次生烃:已发生生烃作用的烃源岩由于构造抬升,温度降低导致生烃作用终止,当源岩再次被深埋,受热温度增高并达到有机质再次生烃所需的临界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发生的再次生烃演化。53ppt课件二次生烃特点:(1)烃源岩一次生烃后仍具有生烃潜力;(2)一次生烃与二次生烃间隔时间很长,剥蚀间断时间通常在上亿年;(3)一次生烃过程生成的油气早已散失,商业性油气聚集来自二次生烃过程。(4)二次生烃里程显现出迟滞性,起始成熟度增高,二次生烃峰位成熟度有规律性后移.54ppt课件哈哈西西迈迈斯斯欧欧德德地地区区生生油油岩岩的的埋埋藏藏史史以以及及烃烃类类生生成成和和地地质质时时间间关关系系图图55ppt课件1.烃源岩评价主要内容(1)烃源岩地质特征:岩性,颜色,厚度,沉积环境(2)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含量有机质类型:腐泥型、腐殖-腐泥型、腐泥-腐殖型、腐殖型有机质成熟度:未熟、低熟、成熟、高熟、过熟(3)油源对比五.有效烃源岩评价56ppt课件2.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评价方法岩心或岩屑分析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元素分析、镜检、热解有机质成熟度:镜检、热解、色谱、色谱-质谱(3)油源对比:色谱、色谱-质谱、同位素57ppt课件 随热演化程度加深,低稳定构型(型、R型)甾、萜烷化合物向热力学较稳定的构型(、20S、22S)转化,稳定构型与低稳定构型的比值反映成熟度甾、萜烷异构化比值如C3122S/(22S+22R),C2920S/(20S+20R)值的增加与Ro值的增大呈明显的正相关性。58ppt课件六、油源对比六、油源对比1、油源对比的概念、油源对比的概念油源对比实际上包括了油油源对比实际上包括了油(气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储层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储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两个方面。中油气之间的对比两个方面。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搞清含油气盆地中石油、天然气、源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搞清含油气盆地中石油、天然气、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油气的次生岩之间的成因联系,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油气的次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圈定可靠的油源区,确定勘探目标,有效变化。从而进一步圈定可靠的油源区,确定勘探目标,有效地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地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59ppt课件2油源对比的原理油源对比的原理源岩中形成的油气,一部分运移到储集层中,其源岩中形成的油气,一部分运移到储集层中,其余部分则保留在源岩之中。因此,源岩中的干酪根,余部分则保留在源岩之中。因此,源岩中的干酪根,沥青与来自该层系的油气有着亲缘关系,在化学组沥青与来自该层系的油气有着亲缘关系,在化学组成上也必然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这种成上也必然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继承相继承相似性似性”从宏观的特性到单体化合物组成的范围都存从宏观的特性到单体化合物组成的范围都存在。来自同一源岩的油气在化学组成上也应该具有在。来自同一源岩的油气在化学组成上也应该具有相似性,而非同源的油气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相似性,而非同源的油气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相似性就是我们进行油源对比的基本依据。这种相似性就是我们进行油源对比的基本依据。由于油气形成的漫长性和本身的可流动性,在由于油气形成的漫长性和本身的可流动性,在运移、聚集甚至储层中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这运移、聚集甚至储层中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这样就会模糊甚至完全掩盖这些原生的相似性,从而样就会模糊甚至完全掩盖这些原生的相似性,从而大大增加了对比的多解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对比的多解性和复杂性。60ppt课件3.影响油源对比的潜在因素影响油源对比的潜在因素(1 1)源岩样品中可能含有运移来的石油,它们不代表)源岩样品中可能含有运移来的石油,它们不代表原生烃类。是否为原生沥青可以通过研究其与源岩中干酪原生烃类。是否为原生沥青可以通过研究其与源岩中干酪根的成熟度、同位素组成及热解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加以根的成熟度、同位素组成及热解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加以确认。确认。(2 2)大多数油源对比要求源岩沥青与石油样品在热)大多数油源对比要求源岩沥青与石油样品在热成熟度上相同或相似,但石油的次生热蚀变或烃类运移后,成熟度上相同或相似,但石油的次生热蚀变或烃类运移后,源岩的继续埋深都会掩盖这一特征。源岩的继续埋深都会掩盖这一特征。(3 3)石油常是源岩厚剖面生成运移出物质的混合物,)石油常是源岩厚剖面生成运移出物质的混合物,如果所研究的源岩样品不能代表生成这种石油的剖面的混如果所研究的源岩样品不能代表生成这种石油的剖面的混合成分,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合成分,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4 4)运移可能贯穿石油生成的整个过程,所以即使)运移可能贯穿石油生成的整个过程,所以即使同一储层中的石油成分在不同位置可能也不同。同一储层中的石油成分在不同位置可能也不同。(5 5)多套烃源岩层的存在也会给对比带来困难。)多套烃源岩层的存在也会给对比带来困难。61ppt课件4油源对比的参数选择油源对比的参数选择 油源对比的基础是受地质资料支持的化学相关性。油源对比的基础是受地质资料支持的化学相关性。合理地选用对比参数质及有机地化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合理地选用对比参数质及有机地化资料是十分必要的。油源对比中研究的三个主要对象:源岩中不溶的干酪根,油源对比中研究的三个主要对象:源岩中不溶的干酪根,可溶的沥青以及聚集在圈闭中的石油、凝析油和天然气。可溶的沥青以及聚集在圈闭中的石油、凝析油和天然气。油和源岩间的成因联系依赖于上述研究对象的正相关性。油和源岩间的成因联系依赖于上述研究对象的正相关性。尽管在对比中可能使用多种技术,但基本前提假设是一样尽管在对比中可能使用多种技术,但基本前提假设是一样的,即对比指标在所有非成因过程中保持不变,换句话说的,即对比指标在所有非成因过程中保持不变,换句话说某一特定参数只与成因有关,对于有相同起源的有机物具某一特定参数只与成因有关,对于有相同起源的有机物具有唯一性,且容易测定。这是解释油源对比资料的理论基有唯一性,且容易测定。这是解释油源对比资料的理论基础,一旦忽略,必将造成源岩判断的错误。所以参数选择础,一旦忽略,必将造成源岩判断的错误。所以参数选择必须确定成因与非成因参数。必须确定成因与非成因参数。62ppt课件5.5.对比方法对比方法 过去,在对比研究中由于仪器方面的局限,只能依过去,在对比研究中由于仪器方面的局限,只能依靠油气的总体物化性质,如比重、粘度、凝固点、族组靠油气的总体物化性质,如比重、粘度、凝固点、族组成等。这些参数的获得比较简单。但是它们很容易受外成等。这些参数的获得比较简单。但是它们很容易受外界次生因素的影响。例如,地下水的冲洗,微生物的氧界次生因素的影响。例如,地下水的冲洗,微生物的氧化都会使石油比重、粘度等物化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化都会使石油比重、粘度等物化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以至造成错误的对比。所以,这类参数只能做为辅助参以至造成错误的对比。所以,这类参数只能做为辅助参数。近年来,随着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数。近年来,随着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不仅能较科学地解释油气形成和变化的规律,而且也提不仅能较科学地解释油气形成和变化的规律,而且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地球化学对比指标,使对比研究有了新的供了一些新的地球化学对比指标,使对比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类参数:突破。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类参数:63ppt课件6.油源对比的意义油源对比的意义(1)确定有效油源区(层位)及其有机地化特征。)确定有效油源区(层位)及其有机地化特征。(2)正确认识研究区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正确认识研究区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3)帮助确定油气的运移方向和距离。)帮助确定油气的运移方向和距离。(4)研究油气的次生变化。)研究油气的次生变化。(5)帮助确定远景区。帮助确定远景区。64ppt课件第二章 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运移通道及输导体系运移通道及输导体系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岩石的组构与油气运移岩石的组构与油气运移盆地类型与油气运移通道盆地类型与油气运移通道油气运移研究方法油气运移研究方法65ppt课件(一一)、运移通道及输导体系、运移通道及输导体系通道通道渗透性岩层渗透性岩层断裂断裂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微裂缝微裂缝流体输导系统:渗透性岩层、不整合面、断裂及其组合。即所有运移通道及其相关围岩的总和。66ppt课件输导体系(输导体系(petroleum migration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pathways)是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油气是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体,其要素包括: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体,其要素包括:骨架砂体、层序界面、断层及裂缝。骨架砂体、层序界面、断层及裂缝。有效输导体系有效输导体系是指受砂体高孔、高渗是指受砂体高孔、高渗带,断层性质、形态和幕式活动,以及带,断层性质、形态和幕式活动,以及各类构造脊控制的在一定地质时间和空各类构造脊控制的在一定地质时间和空间内发生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间内发生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67ppt课件 输导体系是连接圈闭与油气源的输导体系是连接圈闭与油气源的“桥梁和纽带桥梁和纽带”油气从分散的油气从分散的“源源”到集中的到集中的“藏藏”。最佳的远景圈闭总是位于最佳的油气运移通道内。最佳的远景圈闭总是位于最佳的油气运移通道内。油气运移通道研究对于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油气运移通道研究对于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优势通道(运移高速公路):有限通道 陆相盆地:短距离运移,一般10-30公里 海相盆地:长距离运移,可达160公里以上68ppt课件69ppt课件油气二次运移只通过局限的通道进行油气二次运移只通过局限的通道进行,油气运移空油气运移空间可能只占据整个输导层的间可能只占据整个输导层的1%10%;输导层油气的输导层油气的运移路径受控于输导层顶面或封盖层底面的三维几何运移路径受控于输导层顶面或封盖层底面的三维几何形态。在生烃凹陷及其附近形态。在生烃凹陷及其附近,油气运移路径形成密集油气运移路径形成密集的网络的网络,而远离生烃凹陷而远离生烃凹陷,运移路径逐渐汇集运移路径逐渐汇集,构成油气构成油气运移的主通道运移的主通道,与生烃凹陷相联系的与生烃凹陷相联系的“构造脊构造脊”是油是油气运移的重要主通道类型。因此可以从生烃凹陷出发气运移的重要主通道类型。因此可以从生烃凹陷出发,利用射线追踪技术进行运移路径的三维预测。利用射线追踪技术进行运移路径的三维预测。70ppt课件 李丕龙等(李丕龙等(20042004)根据济阳坳陷第三系发育的断层、储层、不整合面)根据济阳坳陷第三系发育的断层、储层、不整合面等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组合关系,将输导系统划分为等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组合关系,将输导系统划分为网毯式、网毯式、“T T”型、型、阶梯型、裂隙型阶梯型、裂隙型等四种不同类型。等四种不同类型。输导体系类型输导体系类型 不同学者根据研究方便及需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不同学者根据研究方便及需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方案。71ppt课件油油气气渗渗透透运运移移模模式式:渗渗透透运运移移是是烃烃类类在在饱饱和和水水的的砂砂层层中中以以连连续续相相、水水溶溶相相或或油油(气气)溶溶相相的的形形式式稳稳态态运运移移,其其中中,以以连连续相运移为主。续相运移为主。油油气气幕幕式式或或突突发发式式运运移移模模式式:Hunt(1990)Hunt(1990)在在讨讨论论异异常常压压力力流流体体封封存存箱箱时时指指出出的的。张张义义纲纲(19911991)提提出出了了混混相相涌涌流流的的概概念念,认为混相涌流的运移条件是存在封闭系统和超压。认为混相涌流的运移条件是存在封闭系统和超压。油油气气热热对对流流循循环环运运移移模模式式:由由于于地地层层水水盐盐度度或或温温度度的的差差压压,以以及及天天然然气气大大量量溶溶解解在在地地层层水水中中,产产生生地地层层水水的的密密度度差差,并并导导致致重重力力作作用用或或浮浮力力差差异异,从从而而引引起起热热流流体体的的对对流流循循环环。主主要要发发生在封存箱体内(张义纲等)。生在封存箱体内(张义纲等)。油油气气扩扩散散运运移移模模式式:只只要要存存在在浓浓度度差差,就就会会发发生生扩扩散散运运移移。在在特特定定条条件件下下可可导导致致油油气气的的富富集集,而而在在大大多多数数下下导导致致油油气气的的散散失。失。输导体系的输导机制输导体系的输导机制72ppt课件级差优势通道控油气作用地质概念模型级差优势通道控油气作用地质概念模型 级级差差优优势势通通道道:指指输输导导层层内内孔孔渗渗性性结结构构分分布布差差异异形形成成的的优优势势通道。油气在这类介质中总是通道。油气在这类介质中总是沿着级差优势最大的通道沿着级差优势最大的通道向前运移。向前运移。油气运移通道的基本模式有四种油气运移通道的基本模式有四种 (庞雄奇):庞雄奇):73ppt课件区域盖层分隔槽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和优势通道地质概念模型区域盖层分隔槽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和优势通道地质概念模型a分隔槽向供烃中心左侧运移,油气趋向右侧运移;分隔槽向供烃中心左侧运移,油气趋向右侧运移;b分隔槽向供烃中心右侧运移,油气趋向左侧运移。分隔槽向供烃中心右侧运移,油气趋向左侧运移。分分隔隔优优势势通通道道:指指有有效效烃烃源源岩岩之之上上的的输输导导层层沉沉降降中中心心的的有有序序偏偏移移所所形形成成的的油油气气运运移移通通道道。特特别别要要注注意意断断裂裂和和区区域域性性盖盖层层的的作作用用及及其其二二者者之之间间的的匹匹配配关关系系。区区域域性性盖盖层层底底部部形形成成的分隔槽的分隔槽是最终决定油气流向的地质要素。是最终决定油气流向的地质要素。74ppt课件流向优势通道控油气作用地质模型流向优势通道控油气作用地质模型 流向优势通道:流向优势通道:指油气受指油气受浮力作用浮力作用而形成的优势通道。油气运移方而形成的优势通道。油气运移方向和通道向和通道受浮力和断面(或储集层)倾角的受浮力和断面(或储集层)倾角的控制控制。75ppt课件流压优势通道控油气作用地质概念模型流压优势通道控油气作用地质概念模型a a极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油气顺水流方向运移;极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油气顺水流方向运移;b b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油气大部分顺水流方向运移;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油气大部分顺水流方向运移;c c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部分油气顺水流方向运移;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部分油气顺水流方向运移;d d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只有极少数油气顺水流方向运移。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只有极少数油气顺水流方向运移。流压优势通道:流压优势通道:指油气在运移过程中流压作用形成的优势指油气在运移过程中流压作用形成的优势通道。油气运移的方向和通道受浮力和水流动力的双重作用控制。通道。油气运移的方向和通道受浮力和水流动力的双重作用控制。76ppt课件 潘钟祥在潘钟祥在8080年代提出不整合在油气成藏中的重要作用。不整合面的分年代提出不整合在油气成藏中的重要作用。不整合面的分布具有布具有差异性、继承性、迁移性差异性、继承性、迁移性。不整合类型的差异性控制了油气分布;不整合类型的差异性控制了油气分布;不整合类型的继承性控制着油气的演化;不整合类型的迁移性控制了油气不整合类型的继承性控制着油气的演化;不整合类型的迁移性控制了油气再分配。再分配。特点:(特点:(1 1)不整合面代表一次区域性的沉积间断或剥蚀事件,往往使)不整合面代表一次区域性的沉积间断或剥蚀事件,往往使下伏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和溶解淋滤;(下伏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和溶解淋滤;(2 2)一般有)一般有区域性区域性,可形成时空跨距,可形成时空跨距很大的生、储、盖岩性组合;(很大的生、储、盖岩性组合;(3 3)在时空上具有)在时空上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不整合的性质、岩性构成、上覆地层的性质、发育规模、不整合的性质、岩性构成、上覆地层的性质、发育规模、形成时间和运移期的配置关系、与其它运移通道的配置关系形成时间和运移期的配置关系、与其它运移通道的配置关系等。等。(2 2)不整合输导体系)不整合输导体系77ppt课件 储集砂层输导体系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油气输导系统。储集层构成储集砂层输导体系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油气输导系统。储集层构成输导体系的条件:输导体系的条件:储集层具有一定厚度、平面上连通性好、其分布广、孔渗储集层具有一定厚度、平面上连通性好、其分布广、孔渗性好、围岩封闭性好、古产状有利,与油源区较近性好、围岩封闭性好、古产状有利,与油源区较近。通过模拟认为:通过模拟认为:油的运移呈跳跃式和脉动式,油的运移沿着优势路径进油的运移呈跳跃式和脉动式,油的运移沿着优势路径进行,存在着一个临界注油速率行,存在着一个临界注油速率。通过对均质砂层的油气运移模拟,得出以下通过对均质砂层的油气运移模拟,得出以下结论:结论:油垂向充注进入砂层垂向运移时,油的运移通道比较宽,散失量很大;油垂向充注进入砂层垂向运移时,油的运移通道比较宽,散失量很大;而侧向运移时,运移通道较窄,运移效率较高。而侧向运移时,运移通道较窄,运移效率较高。由于由于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震岩性预测和地层模拟技术的发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震岩性预测和地层模拟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应用,展和综合应用,砂岩输导系统分布的预测能力已明显提高。同时水岩反应砂岩输导系统分布的预测能力已明显提高。同时水岩反应过程和成岩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也为砂岩输导能力的有效预测奠定了基过程和成岩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也为砂岩输导能力的有效预测奠定了基础。础。(3 3)储集砂层输导体系)储集砂层输导体系78ppt课件1 1)骨架砂体识别方法)骨架砂体识别方法:利用骨架砂体等厚图确定可能的运移通道利用骨架砂体等厚图确定可能的运移通道;利用砂岩物性等厚图识别相对高孔渗带利用砂岩物性等厚图识别相对高孔渗带;利用主干厚砂带和相对高孔渗带确定骨架砂体的运移通道利用主干厚砂带和相对高孔渗带确定骨架砂体的运移通道;2 2)输导断层识别方法)输导断层识别方法利用断层封闭性定量分析确定封闭程度利用断层封闭性定量分析确定封闭程度;利用断层性质及其变化确定断层开启性利用断层性质及其变化确定断层开启性;利用断层发育是与成藏期对应关系识别作为运移通道的断层利用断层发育是与成藏期对应关系识别作为运移通道的断层;利用断层面产状与油气藏分布关系确定可能的运移位置利用断层面产状与油气藏分布关系确定可能的运移位置;3.3.输导体系的识别方法输导体系的识别方法79ppt课件3 3)砂体断层组合识别方法)砂体断层组合识别方法骨架砂体分布图与断层分布图叠合图形成平面输导体系骨架砂体分布图与断层分布图叠合图形成平面输导体系;波阻抗反演剖面显示砂体与断层的分布和对接程度波阻抗反演剖面显示砂体与断层的分布和对接程度;4 4)含氮化合物识别方法)含氮化合物识别方法 在油气运移的过程中,烃类的一些特殊化合物的组成会有在油气运移的过程中,烃类的一些特殊化合物的组成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可以反过来预测油气可能的运移路径。规律的发生变化,可以反过来预测油气可能的运移路径。5 5)油气分布方法识别)油气分布方法识别 利用已知的油气藏与有效烃源岩分布的相对位置,由藏到利用已知的油气藏与有效烃源岩分布的相对位置,由藏到源,反推油气运移的可能通道,确定油气输导体系。源,反推油气运移的可能通道,确定油气输导体系。80ppt课件vv(二)、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 李明诚(1989)把运载层中真正发生了运移作用的通道,称为有效运移通道空间;只有得知有效通道空间的大小,才能计算和模拟油气的聚集量,还可以分析二次运移发生的强度和区域盖层可能分布的层位。有效运移通道空间的大小主要受地层岩石的组构控制1.1.概念概念2 2、求取、求取 李明诚(19891998)先后在大民屯、歧口等 8个凹陷,用油气录井资料求得各凹陷有效运移通道空间平均约占整个运载层孔隙空间的5%-10%;西部满加尔凹陷古生界二次运移有效通道空间系数平均为3.9%。81ppt课件vv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82ppt课件vv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83ppt课件vv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 指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和路线,宏观上受地层的沉积相和构造形态控制,具向源性和聚敛性特征;而有效运移空间是受岩石组构控制,无论是在优势通道上或非优势通道上,油气总是沿阻力最小的有效空间(大孔渗部分)运移,两者在概念上有所不同,据目前初步研究,70以上的油气藏位于优势通道上概念概念84ppt课件vv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85ppt课件vv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二次运移的有效空间和优势通道优势通道的追索优势通道的追索勘探策略勘探策略确定烃源岩成熟的时期和空间位置确定烃源岩成熟的时期和空间位置编制烃源岩顶面构造图,划分供烃单元编制烃源岩顶面构造图,划分供烃单元编制烃源岩之上、有效盖层之下的储层顶面构造图编制烃源岩之上、有效盖层之下的储层顶面构造图在储层顶面构造图和剖面图上,标出穿过和没有穿过盖层在储层顶面构造图和剖面图上,标出穿过和没有穿过盖层的断层的断层根据储层顶面和断层面的构造图,追索流线的聚敛和发散,根据储层顶面和断层面的构造图,追索流线的聚敛和发散,确定运移的优势通道确定运移的优势通道根据地表油气显示,反演追索运移优势通道。根据地表油气显示,反演追索运移优势通道。选择优势通道上的最佳圈闭进行勘探。选择优势通道上的最佳圈闭进行勘探。86ppt课件二次运移效率与油气藏的形成二次运移效率与油气藏的形成二次运移的距离二次运移的距离侧向:侧向:10101010100km100km100km100km (商业性聚集多在(商业性聚集多在30km30km30km30km)垂向垂向:5km:5km:5km:2mm (mm=10-3m)2mm d 50m (m=10-6m)50md2 nm2mdd50nm (nm=10-9m)50nmd2 nm2nmd0.8nm0.8nm dd 0.6nm 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500m 500-0.2m250m250-0.1m0.1mvv(三)岩石的组构与油气运移(三)岩石的组构与油气运移88ppt课件岩石中连通孔隙的5种组构孔径孔径 1nm-10nm(1)20%10nm-100nm(2)30%100nm-1m(3)45%1m-10m(4)5%10m-100m(5)砂岩砂岩泥岩泥岩(1 1)90%90%(2 2)10%10%其中包含其中包含(3 3)少许)少许我国陆相泥岩粘土质含量一般硬石膏富含有机质页岩页岩粉砂质页岩钙质页岩燧石岩。蒸发岩的韧性最大。蒸发岩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多形成大型油气田。111ppt课件2、盖层厚度 实际盖层的厚度一般可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如科威特布尔干油田,厚30m的阿赫马迪页岩封闭了740 x108bbl桶油。我国南海崖131气田顶部直接盖层梅二段在崖1311井的单层厚度仅4m。理论上讲,盖层厚度对封闭能力没有直接影响。112ppt课件盖层厚度越大,其封闭能力越强。主要原因:(1)盖层厚度大,说明沉积环境稳定,沉积物的均质性好。可减少或堵截较大孔隙在垂向上的连通性,增强封闭能力。(2)盖层厚度大,可在横向上保持岩性的相对稳定。即使发生断裂破坏,也不易被断裂错开,保持其分布的稳定性。(3)泥质岩盖层厚度越大,形成欠压实的可能性越大,有利于形成超压封闭。(4)盖层厚度越大,油气通过盖层散失的速度越慢,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113ppt课件盖层厚度与烃类含量关系图盖层厚度与烃类含量关系图114ppt课件115ppt课件116ppt课件117ppt课件3、连续性 盖层的大范围连续稳定分布对于油气聚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有利的含气区至少要有一个区域性盖层。面积只有大于油气藏分布范围才能形成有效封闭。盖层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118ppt课件119ppt课件4、成岩程度成岩早期:泥质岩空隙大、渗透率高,排替压力低,封闭能力弱;随成岩程度增加,封闭能力增强。5、矿物成分及含量有机质含量高,孔渗条件差,封闭能力强;次生黄铁矿、方解石含量高,堵塞微渗漏空间,封闭能力强;粘土矿物蒙脱石含量高,封闭能力强。120ppt课件四、盖层封闭性评价标准及研究方法 用于盖层评价的主要参数:宏观封闭特征参数:岩性、厚度、塑性、异常压力、沉积环境、成岩阶段。微观封闭特征参数:排替压力(突破压力)、孔隙度、渗透率、半径、密度、遮挡系数、孔喉半径、最大连通孔隙半径、粘土矿物种类及含量,气柱高度(PA)、突破半径。121ppt课件评价研究方法:(1)地质分析方法:等厚图、单层泥岩厚度图(2)实验室测定排替压力、孔隙结构、矿物成分等122ppt课件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盖层 利用泥岩孔隙度、密度等参数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泥岩排替压力与孔隙度呈负相关。根据泥质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的排替压力与孔隙度关系,建立了PC与的关系式。如泥岩:PC=247.7/-7.4 泥质岩声波时差t与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0.0714t-15.7143 可利用t求取泥岩的排替压力:PC=247.7/(0.0714t-15.7143)-7.4123ppt课件124ppt课件 为了确定岩石中的砂质含量,以便细分岩性,可首先根据自然伽码测井值确定砂质含量,再根据声波时差求得盖层排替压力。在正常压实情况下,同一岩性的地层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孔径减小,排替压力增加。因此,厚度较大的泥质岩层,其底部的排替压力最大。油气穿过盖层向上覆储集层运移,首先受到盖层低部岩石排替压力的阻碍。故盖层低部岩石的排替压力大小对油气影响最大。125ppt课件利用地震资料研究盖层(1)预测盖层的空间分布 厚度较大的区域性盖层,在地震剖面上具有独特的反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进行盖层的横向分布预测。由于受地震垂向分辨率的制约,预测的盖层厚度必须大于垂向分辨率。因此,选择质量好,信燥比高的地震剖面进行预测,主要解决盖层的宏观分布特征。126ppt课件(2)在平面上研究盖层的物性封闭能力 利用地震层速度等资料求取排替压力,在平面上定量、定性评价盖层的封闭性。声波时差与排替压力有一定的函数关系,而声波速度与地震层速度属性相同。因此,泥岩的地震层速度与排替压力之间应具有函数关系。将地震层速度进行适当的校正后,将其倒数代入泥岩排替压力与声波时差之间的关系式中,即可利用地震层速度计算到大量的盖层排替压力值。127ppt课件盖层宏观地质条件划分等级表(据陈章明等,1996)地质因素岩性直接盖层单层厚度(m)累积盖层厚度(m)沉积环境成岩程度等级划分(权值)好(4)膏岩、泥岩、钙质泥岩、含膏(盐)泥岩20300盆地相、陆地相、半深-深湖相晚成岩A亚期较好(3)含泥致密灰岩、含砂泥岩、含粉砂泥岩20-10300-150台地相、台盆相、滨浅湖相早成岩B亚期中等(2)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10-2.0150-50台地边缘相、滨岸相、泛滥平原相、三角洲相、沼泽相晚成岩B亚期、早成岩A亚期差(1)泥质粉砂岩、泥质砂岩2.02.0Mpa盖层与储层压力系数之差0.3已进入生烃门限且具欠压实压力较好(3)盖层排替压力与储层剩余压力差2.0-0.5Mpa盖层与储层压力系数之差0.3-0.2未进入生烃门限且具欠压实压力中等(2)盖层排替压力与储层剩余压力差0.5-0.1Mpa盖层与储层压力系数之差0.2-0.1已进入生烃门限差(1)盖层排替压力与储层剩余压力差0.1Mpa盖层与储层压力系数之差0.1未进入生烃门限129ppt课件五、据封盖机理对圈闭进行分类 已往的油气圈闭分类主要是基于圈闭的形成机理,但不同成因类型的圈闭,封闭油气的机理可能完全相同。根据圈闭封盖油气的机理进行圈闭分类,将圈闭分为单封堵面圈闭和多封堵面圈闭。单封堵面圈闭(One-seal traps)系指那些顶部封堵地层的底面具有闭合等值线的圈闭。多封堵面圈闭(Poly-seal traps)系指那些单个封堵面上(顶部封堵层的底面)不具有闭合等值线的圈闭。130ppt课件,根据封堵面与封堵岩体(如整合、不整合、构造或岩相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亚类划分,再根据封堵层序本身进行三级分类。一个圈闭勘探成败的风险是由封堵面的有效性决定的。封堵面的优劣又是由界面的性质和封闭岩体的性质决定的。研究圈闭的形成史及各种条件匹配关系,特别是研究封堵面的封堵能力,对于评价圈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131ppt课件封堵界面分为三类:(1)沉积界面层理分界面,如层理面或侵蚀接触面,此处封堵岩石的层理平行与封堵面,这种界面称为整一界面(C),若封堵岩石的层理与封堵面呈某一角度时,该界面可称为不整和面(U)。(2)构造界面是指圈闭内外的地层沿该界面地层发生了运动的那些界面(如断层面和盐侵入边缘)(T)。(3)相变界面过该界面地层发生了相变,可能起因于沉积相变、成岩相变、碎裂相变、也可能是流体相变(焦油、冰或气水合物)(F)。132ppt课件单封堵面圈闭:背斜、沉积丘状体(海底扇、礁等),埋藏地形(古地貌圈闭)都是单封面圈闭。高侧位断层圈闭(High-side fault traps)也是单封堵面圈闭,其顶部封堵层底面的一部分为断层面。与单封堵面圈闭有关的风险仅仅是上覆界面封堵的完整性,它由界面的性质和顶部封堵的岩性决定。133ppt课件134ppt课件多封堵面圈闭:指顶部封堵地层面不存在闭合的等值线,它要求一侧或多侧封堵或底部封堵。超覆、隐伏露头、岩性尖灭和低侧位断层圈闭都是多封堵面圈闭。高侧位断层圈闭,当下盘的油水接触面低于上盘顶盖层底面时,也是多封堵面圈闭,因为没有底部封堵面它们就不能存在。多封堵面圈闭可能比单封堵面圈闭的风险大,因为它们需要两个独立的封堵面,其风险是两个独立封堵面风险的乘积。135ppt课件136ppt课件137ppt课件138ppt课件139ppt课件140ppt课件六、油气藏的破坏机理及类型 广义的油气藏破坏,是指原生油气藏中的油气发生蚀变或物理逸散,使油气藏中的轻质油变稠或油气储量变小乃至彻底散失(残留沥青)。油气藏破坏是一种普遍的和自然的现象。圈闭中的石油体积一般均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141ppt课件据对全世界350个大油田的研究,油田形成年令中值为35百万年。即世界上现有大油田的一半在早第三纪渐新世之前尚未形成,绝大多数油田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中生代以前注入石油的油田仅占六分之一,说明油气藏的保存至关重要。这些被研究的350个大油田中的三分之一存在着聚集后遭到破坏的证据。142ppt课件143ppt课件 油气藏的破坏性质可分为物理破坏、化学破坏、生物化学破坏和物理化学破坏四种。物理破坏:构造变动、水动力冲刷、气涌。构造变动是指油气藏破坏的最重要因素,往往是化学、生化破坏的前提。主要包括盖层剥蚀、盖层破裂(断裂)、溢出点抬高等。144ppt课件 气涌:早期形成的油藏被气体占据,使石油散失,或者油藏随埋深增大,地层温度、压力增高,石油发生裂解,将石油挤出(深部)。微渗漏:油气埋藏浅、成岩弱、孔隙度大、油气可通过微渗漏(因盖层质量不好)而机械破坏。145ppt课件 2、化学破坏:氧化、硫化,3、生物化学破坏:有些微生物以烃类为生命活动的能源和碳源,细菌分解,需要自由氧存在,故氧化与菌解相伴生。4、物理化学破坏:扩散、水洗、水力溶失。水洗:原油中的轻烃分子被地层水溶解,使其变稠,往往发生在油藏底部的油水界面附近。水力溶失:油藏中轻烃或气藏天然气溶解在水中并被水带走的现象称之为水力溶失。146ppt课件第四章第四章 油气聚集机理与充注时间油气聚集机理与充注时间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三、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四、油气充注时间的确定147ppt课件v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势差或压差:势差或压差:浮力浮力-水动力机制水动力机制 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渗滤作用、排替作用渗滤作用、排替作用 浓度差或盐度差:浓度差或盐度差:渗透力渗透力-扩散力机制扩散力机制 主要对低分子的天然气起某种作用主要对低分子的天然气起某种作用 148ppt课件含烃的水或含烃的水或游离烃游离烃盖层:对烃盖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