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绪论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0827880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自然地理学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自然地理学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授课人:梁会民 考核体系考核体系l平时平时10%l期末考试期末考试90%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时数讲课讲课0 0 绪论绪论3 3第一章第一章 行星地球行星地球3 3第二章第二章 地壳及其运动地壳及其运动3 3第三章第三章 气候气候6 6第四章第四章 水文水文3 3第五章第五章 地貌地貌4 4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土壤3 3第七章第七章 生物生物3 3第八章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综合研究4 4合计合计3232 绪论绪论l人类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同的发人类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范围。展阶段有不同的范围。l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所谓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l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l(一)地理学(一)地理学l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l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l1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l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珠江三角洲平原新加坡风光l各洲人口增长不平衡,从各洲的各洲人口增长不平衡,从各洲的人口增长情况看,非、拉美、亚、人口增长情况看,非、拉美、亚、大洋洲人口增长较快,北美次之,大洋洲人口增长较快,北美次之,欧最慢欧最慢l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速度越速度越来越快来越快l84年年48亿,亿,87年年50亿,亿,90年年53亿,亿,91年年54亿亿,93年年55亿亿,2000年年60亿亿l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69.09亿,亿,其中只有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区。l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预测,到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5亿,比目前增加亿,比目前增加22.41亿亿,人口过亿,人口过亿的国家将增至的国家将增至17个,印度将取代中个,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非洲饥民2饥饥饿饿的的非非洲洲l 综合地理学(统一)综合地理学(统一)l2、三层次、三层次综合自然、经济、人文地理学(综合)综合自然、经济、人文地理学(综合)部门地理学(部门)部门地理学(部门)l理论地理学理论地理学3、三重性、三重性应用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l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l“表层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称为称为“地理圈地理圈”、“地理壳地理壳”、“景观壳景观壳”或或“地球表层地球表层”。l地球具有圈层构造,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地球具有圈层构造,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部有地壳、地幔、地核。l高空和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的环状分布,地球表面附近各高空和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的环状分布,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圈层相互渗透。l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结构特性。结构特性。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又可分为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是人为环境是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农如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三种环境在地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构关系,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态。散逸层,约散逸层,约800km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热离子层,约热离子层,约80-800km中间层,约中间层,约52-80km大气层大气层臭氧层臭氧层约约12-52km平流层平流层约约10-52km对流层对流层约约0-10km生物圈生物圈集中分布地面上、下集中分布地面上、下100米范围内米范围内海洋水层海洋水层全铺地球表面平均水层厚度约全铺地球表面平均水层厚度约2.8km地壳地壳平均厚度平均厚度17km,质量,质量2.61022kg,平均密度,平均密度2.8g/cm3地幔地幔平均厚度平均厚度2900km,质量,质量4.01024kg,平均密度,平均密度4.48g/cm3地核地核平均厚度平均厚度3470km,质量,质量1.951024kg,平均密度,平均密度10.7g/cm3l2.2.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l地球系统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地球系统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地球系统结构示意地球系统结构示意l在地球系统中:在地球系统中:l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表现为表现为上下成层上下成层的组的组合形式;合形式;l海陆表面附近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表现为石圈(上部)和生物圈表现为相互交织相互交织的组合形的组合形式。式。l这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具这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独立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有独立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l3.3.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l3.1 3.1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l范范围围:由由海海陆陆表表面面附附近近的的大大气气圈圈(下下部部)、水水圈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l3.2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l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的的边边界界是是一一种种具具有有一一定定过过渡渡区区间间的的渐变界限。渐变界限。l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l(1 1)把把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的的界界限限划划定定在在一一个个巨巨大大的的空空间范围间范围。l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寻找边寻找边界和确定范围。界和确定范围。l.格里哥里耶夫(格里哥里耶夫(popepope)在)在19331933年提出,地年提出,地理壳的理壳的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大约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大约100100200200公里的深度,公里的深度,那里那里是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后来又认为地理壳包括地壳、对流层、是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后来又认为地理壳包括地壳、对流层、平流层(至臭氧层)、水圈、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即认为地理平流层(至臭氧层)、水圈、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即认为地理壳的壳的上限为臭氧层底部上限为臭氧层底部。lC.B.C.B.卡列斯尼克卡列斯尼克19471947年的观点是:地理壳的年的观点是:地理壳的上限为臭氧层的上限为臭氧层的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25253030公里高度公里高度,因为臭氧层调节了到达,因为臭氧层调节了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使波长小于地表的紫外线,使波长小于0.290.29微米的紫外线不能到达地表;微米的紫外线不能到达地表;下下限则应为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即在海平面以下限则应为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即在海平面以下1515或或2020公里到公里到4040或或5050公里的地方公里的地方,因为普通震源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地球内能来源,因为普通震源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地球内能来源的深度。的深度。l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l .查别林(查别林()在)在19521952年提出,地理壳年提出,地理壳的下限应位于地壳中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的极限,这一深度在的下限应位于地壳中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的极限,这一深度在大大陆深约陆深约5 5公里,在海洋深约公里,在海洋深约11111212公里;而上限则为对流层顶公里;而上限则为对流层顶。l19531953年,年,.伊萨钦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地理壳伊萨钦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地理壳的的上限在对流层顶(约在地面以上上限在对流层顶(约在地面以上10-1210-12公里处),下限在沉积岩公里处),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 56 6公里)。公里)。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所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着太阳所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l19621962年,年,.阿尔曼德(阿尔曼德(ApAp)这样认为:地理壳)这样认为:地理壳的的上限为对流层顶;而下限与整个地壳的界限一致,包括了玄武上限为对流层顶;而下限与整个地壳的界限一致,包括了玄武岩层。岩层。其理由是深成岩也参与地理壳的物质循环,而深处的能量其理由是深成岩也参与地理壳的物质循环,而深处的能量转化又决定着构造作用和普通的地震。转化又决定着构造作用和普通的地震。l原苏联学者中较新近的意见是原苏联学者中较新近的意见是A.E.A.E.科里瓦鲁茨基在科里瓦鲁茨基在19771977年提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中,出的。他认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中,大气循环是根本的。因此他把大气循环是根本的。因此他把对流层的上限作为地理壳的上限,对流层的上限作为地理壳的上限,而把区域性潜水的不透水层顶部作为下限。而把区域性潜水的不透水层顶部作为下限。l(2 2)把自然地理环境的)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l以我国地理学者牛文元为代表。以我国地理学者牛文元为代表。l把自然地理环境限于一个较薄的空间内,视之为一个开放把自然地理环境限于一个较薄的空间内,视之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取名性的系统,取名“自然地理面自然地理面”。自然地理面的。自然地理面的上限放在地表上限放在地表向上约向上约5050100100米的近地面边界层,米的近地面边界层,而而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地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其深度在陆地下面约表的终止线(其深度在陆地下面约20203030米,在海洋可达米,在海洋可达100100米米的深处)的深处)。l(3 3)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定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通常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通常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不同。不同。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涉及的厚度就应薄;研究大范围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涉及的厚度就应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应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到所谓地理的问题,厚度就应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到所谓地理壳的厚度。壳的厚度。l4.4.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l4.1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物质组成、能量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成和要素组成。l(1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l 以宏观的角度可以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以宏观的角度可以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下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为下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l 对流圈对流圈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3/4和几乎全和几乎全部水汽部水汽 。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其主要特征: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其主要特征:l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l 对流运动显著;对流运动显著;l 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l 水圈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主体是海洋,占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主体是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地球表面积的70.870.8,陆地水仅占地球水圈总水量,陆地水仅占地球水圈总水量的的2.82.8,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水圈总水量的,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水圈总水量的0.10.1。l 水的作用:水的作用:l 参与地表物质组成;参与地表物质组成;l 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l 参与地球上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参与地球上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l沉积岩石圈沉积岩石圈亦称成层岩石圈,地壳(及岩石圈)亦称成层岩石圈,地壳(及岩石圈)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类类 。沉积岩石圈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约有。沉积岩石圈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约有5 5公里。公里。它的最上面往往覆盖着一层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它的最上面往往覆盖着一层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后两者是前者的派生自然体。后两者是前者的派生自然体。沉积岩石圈的作用:沉积岩石圈的作用:l给人类提供基本的社会生产活动场所;给人类提供基本的社会生产活动场所;l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地质和半地质资源;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地质和半地质资源;l发生的一些现象和过程如地震、火山对人类产生深发生的一些现象和过程如地震、火山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等。刻的影响等。l生物圈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l 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包括了对流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包括了对流层、水圈和沉积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无层、水圈和沉积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l(2 2)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l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地热能及重力能)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能(地热能及重力能)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上述各种能量均来自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上述各种能量均来自自然地理环境外部,构成为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因然地理环境外部,构成为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因素。素。l(3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l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质、地貌、气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候、水文、土壤和生物。l 地貌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作为形态,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作为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为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为岩石地貌复合体岩石地貌复合体。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但是,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因此,岩石地貌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因此,岩石地貌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部分。部分。中国西南地区活动构造地貌图中国西南地区活动构造地貌图中国西南地区活动构造地貌图中国西南地区活动构造地貌图冰岛和洋底中脊的拉裂(据金性春,冰岛和洋底中脊的拉裂(据金性春,20022002)“中国红石公园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丹霞山地震地貌:山崩、倒石堆、堰塞湖(海子)、堆石坝地震地貌:山崩、倒石堆、堰塞湖(海子)、堆石坝残余等。残余等。火火山山锥锥与与火火山山口口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地貌牛轭湖牛轭湖辫流辫流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扇形三角洲扇形三角洲鸟足状鸟足状三角洲三角洲河流型三角洲河流型三角洲鸟(尖)咀状三角洲鸟(尖)咀状三角洲岛屿形三角洲岛屿形三角洲洪水地貌洪水地貌岩溶地貌岩溶地貌风蚀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风积地貌黄土塬黄土塬黄土丘陵黄土丘陵黄土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冰缘地貌砾石堆积砾石堆积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沙质堆积沙质堆积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海岸地貌l 气气候候是是长长期期的的大大气气状状态态和和大大气气现现象象的的综综合合。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l 大大气气蕴蕴含含着着最最终终来来自自太太阳阳的的热热能能,它它的的物物理理过过程程首首先先支支配配着着地地表表的的热热量量平平衡衡,同同时时支支配配着着海海陆陆间间的的水水分分循循环环,从从而而影影响响了了生生物物分分布布和和陆陆地地水水文文网网的的分分布布,以以及及它它们们的的动动态态。风风化化壳壳和和土土壤壤覆覆盖盖层层的的形形成成,受受着着大大气气过过程程各各种种作作用用的的影影响响。大大气气过过程程还还是是各种地貌的外营力。各种地貌的外营力。l 水文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l水水体体所所起起的的一一种种重重要要的的环环境境作作用用,在在于于其其潜潜热热特特性性。巨巨大大的的水水体体(如如海海洋洋)贮贮藏藏着着大大量量的的热热能能。水水与与大大气气相相互互联联系系,决决定定着着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中中水水热热的的配配置置。地地球球重重力力赋赋予予水水一一定定的的功功能能,使使之之起起着着某某种种对对地地表表形形态态的的塑塑造造作作用用。水水还还滋滋养养着着整整个个地地球球的的生生物物界界,没没有有水水就就没没有有生生命命。因因此此,各各种种水水文文过过程程实实质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质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l 土土壤壤既既是是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派派生生的的自自然然体体,也也是是它它的的一一个个组组成成要要素素。土土壤壤以以不不完完全全连连续续的的状状态态存存在在于于地地球球表表层层(可可称称为为土土壤壤圈圈或或土土被被)。它它的的空空间间位位置置正正处处在在四四个个基基本本地地圈圈紧紧密密交交接接的的地地带带。在在整整个个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中中,土土壤壤是是结结合合无无机机界界和和有有机机界界的的枢枢纽,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纽,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l 生生物物是是行行星星地地球球的的特特殊殊物物质质,作作为为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又把所,同时又把所截获的太阳能截获的太阳能转化为转化为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着周围环境。着周围环境。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人类作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人类作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人类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人类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l 总总之之,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的的各各种种物物质质成成分分在在以以太太阳阳能能和和地地球球内内能能为为主主的的各各种种环环境境能能量量的的作作用用下下,形形成成了了各各种种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组组成成要要素素。每每一一组组成成要要素素都都按按着着自自身身的的规规律律存存在在和和发发展展着着,但但是是,其其中中没没有有一一个个要要素素是是孤孤立立的的。换换言言之之,没没有有一一个个要要素素不不受受其其他他要要素素的的影影响响和和给给予予其其他他要要素素以以影影响响,因因此此,各各个个要要素素相相互互联联系系、相相互互作作用用,使使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组组成成为为一一个个特特殊殊的物质体系。的物质体系。l4.2 4.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l4.2.1 4.2.1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 l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的的结结构构:是是指指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各各组组成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其特点有: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其特点有:l(1 1)分层性)分层性l地地球球的的圈圈层层构构造造特特性性规规定定了了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结结构构的的分分层层性性。分分层层性性是是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最最普普遍遍的的结结构构特特性性。任任何何一一个个自自然然综综合合体体都都必必然然由由不不同同高高度度层层次次的的物物质质成成分所组成。分所组成。l(2 2)交织性)交织性l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互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互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其中每一个基本组成成其中每一个基本组成成分都以自己的物质加入到所有其他组成成分的组成之分都以自己的物质加入到所有其他组成成分的组成之中。例如,空气除构成大气圈的主体外,还渗入到水中。例如,空气除构成大气圈的主体外,还渗入到水体、土体和生物体中;水圈的水除了组成海洋和陆地体、土体和生物体中;水圈的水除了组成海洋和陆地的江河湖泽等水域外,还渗入到大气、土壤、岩石和的江河湖泽等水域外,还渗入到大气、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岩石圈的成分也渗入到大气、各种水体和生物体中;岩石圈的成分也渗入到大气、各种水体和生物体中;生物体更是与所有三个无机圈层完全交织生物体中;生物体更是与所有三个无机圈层完全交织在一起。与其他地球圈层比较,这种交织性正是自然在一起。与其他地球圈层比较,这种交织性正是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个性。地理环境结构的个性。l(3 3)集中性)集中性l 海陆表面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直接接海陆表面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直接接触的部分。各种物质成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在这触的部分。各种物质成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在这里最为显著,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在这里最为活跃,里最为显著,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在这里最为活跃,一系列派生的自然体也在这里诞生。总之,一系列派生的自然体也在这里诞生。总之,在海陆在海陆表面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沿着这里表面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沿着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缘方向,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缘方向,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逐渐分散而减弱现象逐渐分散而减弱。l(4 4)综合性)综合性l综合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其综合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其最鲜明的体现是自然综合体的形成最鲜明的体现是自然综合体的形成。任何自然综合体,。任何自然综合体,其组成成分都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其组成成分都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起作用。在组成上,自然综合体内部相互制约综合地起作用。在组成上,自然综合体内部没有任何一种组成成分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没有任何一种组成成分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在功能上,自然综合体以一个整体与外界发生联系。在功能上,自然综合体以一个整体与外界发生联系。各种自然地理成分的综合作用在海陆表面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地理成分的综合作用在海陆表面最为明显,从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缘方向,这种综合特性不从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缘方向,这种综合特性不断减弱而消失。断减弱而消失。l(5 5)差异性)差异性l自然地理环境各个部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自然地理环境各个部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就是说,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显著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显著。翻越一座高。翻越一座高山或从海岸往内陆跨越一定距离,都可以观察到各山或从海岸往内陆跨越一定距离,都可以观察到各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差异,更不要说从赤道穿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差异,更不要说从赤道穿越到极地了。越到极地了。海陆表面(特别是陆地表面)这种地海陆表面(特别是陆地表面)这种地域差异现象尤其鲜明。域差异现象尤其鲜明。从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边缘从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边缘的方向,地域差异性逐渐减弱。的方向,地域差异性逐渐减弱。l(6 6)多级性)多级性l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的有机组合。的有机组合。因此它因此它可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结构单可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结构单位。位。一般认为:最高级的自然综合体即地理圈,包括对一般认为:最高级的自然综合体即地理圈,包括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整体;第二级自然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整体;第二级自然综合体包括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第三级自然综合体是综合体包括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第三级自然综合体是大陆或海洋的较大范围,包括各大洲和各大洋。其下还大陆或海洋的较大范围,包括各大洲和各大洋。其下还可依次划出各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可依次划出各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部地段,原苏联地理学家称之为地理环境的局部地段,原苏联地理学家称之为“相相”。各级自然综合体等级越高,其重复性越小,水平范围和各级自然综合体等级越高,其重复性越小,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越大;反之,等级越低,重复性越大,水平垂直厚度也越大;反之,等级越低,重复性越大,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越小。范围和垂直厚度也越小。l4.2.2 4.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l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l(1 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l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l 每一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稳定的,它们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化而被另一其自身是稳定的,它们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化而被另一种类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所替代。这样一种在种类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所替代。这样一种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必然时间上稳定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也就具表现为一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也就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空间结构。l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的两个方面,即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l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l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局。l自然地理环境中各个自然综合体均由各种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中各个自然综合体均由各种组成要素所组成,所组成,各种要素之间均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各种要素之间均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方式互联系方式,如一定区域一定的地质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如一定区域一定的地质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地貌和水文特征,发育一定土壤和生长一定的植被,并地貌和水文特征,发育一定土壤和生长一定的植被,并形成一定的气候。形成一定的气候。l不同自然综合体,其要素组合不同,组成要素之间不同自然综合体,其要素组合不同,组成要素之间的垂直联系方式不同,从而具有相应不同的组成结构。的垂直联系方式不同,从而具有相应不同的组成结构。组成结构也可称为垂直结构组成结构也可称为垂直结构。l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构的研究,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构的研究,阐明阐明各种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各种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确定该并确定该自然区域的整体属性和综合特征自然区域的整体属性和综合特征。组成组成结构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结构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但但另一方面,根据自然区域不同部分组成结构的差另一方面,根据自然区域不同部分组成结构的差异,又可划分出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级自异,又可划分出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级自然综合体。然综合体。l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l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系所构成的格局。l 根据组成结构的差异划分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根据组成结构的差异划分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方式的相互联系,并在也存在着一定方式的相互联系,并在水平方向上表现水平方向上表现为一定的分布格局。为一定的分布格局。因此因此地域结构也可称为水平结构地域结构也可称为水平结构。l 这种分布格局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这种分布格局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基本反映。基本反映。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或结构进一步反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或结构进一步反映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正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映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正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众多的和等级不同的自然综合体所组成的整体。众多的和等级不同的自然综合体所组成的整体。l自然地理环境既有自然地理环境既有同一性的整体一面同一性的整体一面,也有,也有差差异性的个体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异性的个体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l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构侧重反映组成结构侧重反映自然综合体内自然综合体内部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整体性。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的个体比较又能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的个体比较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地域结构侧重反映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侧重反映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差异性,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间,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间地域联系的分析,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联系的分析,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l(2 2)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l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l一个空间结构稳定的自然综合体,随着时间的推一个空间结构稳定的自然综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各种过程的方向、强度、形式等会发生一系移其内部各种过程的方向、强度、形式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列变化,如自然现象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等。如自然现象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等。这这些变化都不会导致自然综合体的更替,是在现有的空些变化都不会导致自然综合体的更替,是在现有的空间结构中发生的变化间结构中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该自然综合体的空。也就是说,该自然综合体的空间结构是保持稳定状态的。因为这种随时间发生的自间结构是保持稳定状态的。因为这种随时间发生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是周期性重复出现的或有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是周期性重复出现的或有一定的节律性的。一定的节律性的。l总之,总之,时间结构的差异,也是区别不同自然综时间结构的差异,也是区别不同自然综合体的标志之一合体的标志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还预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还预示着:当随时间的变化超越了稳定状态时,自然地理着:当随时间的变化超越了稳定状态时,自然地理环境的原有结构就遭到破环,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结环境的原有结构就遭到破环,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结构状态。这也就是构状态。这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更替自然地理环境的更替。l 6.6.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l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在在组组成成上上具具有有自自己己的的特特殊殊性性,这这种种特特殊性一般可概括为如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殊性一般可概括为如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l(l 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l 以以太太阳阳辐辐射射为为代代表表的的地地球球外外能能,成成为为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中中各各种种过过程程的的主主要要能能源源。而而以以地地热热和和重重力力为为代代表表的的地地球球内内能能也也进进入入地地球球表表层层。内内外外两两种种能能量量在在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中中相相互互叠叠加加、共共同同作作用用,支支配配了了整整个个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l(2 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l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中中三三相相物物质质并并存存,而而又又以以同同心心圈圈层层分分离离形形成成一一定定界界面面:在在陆陆地地表表面面是是固固态态圈圈层层和和气气态态圈圈层层的的界界面面,海海洋洋表表面面是是液液态态圈圈层层与与气气态态圈圈层层的的界界面面,海海洋洋底底部部是是液液态态圈圈层层与与固固态态圈圈层层的的界界面面,海海洋洋和和陆陆地地边边缘缘部部分分是是特特殊殊的的气气、液液、固固三三态态圈圈层层的的界界面面。在在这这些些界界面面之之间间,三三相相物物质质既既相相互互分分离离,又又相相互互接接触触渗渗透透,发发生生着着多多种种形形式式的的物物质质交交换换和和能能量量转化的过程。转化的过程。l(3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l无无生生命命物物质质与与生生命命体体相相互互转转化化是是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的的特特殊殊过过程程。这这种种转转化化过过程程维维持持了了地地表表自自然然界界的的生生命命现现象象和和生生命命过过程程的的永永恒恒发发展展。生生命命的的存存在在是是自自然然地理环境最典型的特征。地理环境最典型的特征。l(4 4)人类聚居的场所。)人类聚居的场所。l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是是人人类类诞诞生生、生生存存和和发发展展的的环环境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l上上述述特特征征还还表表明明,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不不是是大大气气、水水体体、岩岩石石和和生生物物等等各各种种物物质质成成分分的的机机械械凑凑合合(就就如如同同食食糖糖不不等等于于碳碳、氢氢、氧氧的的混混合合物物那那样样),而而是是一一个个复复杂杂的的具具有有自自己己独独特特性性质质的的物物质质体体系系自自然然综综合体。合体。(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l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征。l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如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要素。如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等。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等。l区域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围可以是全世界,研究范围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一个大陆、一个大文化区、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大陆、一个大文化区、一个国家、国家内一个区划和一个城市。国家内一个区划和一个城市。圈圈层层相相互互作作用用人人地地关关系系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建立以圈层系统为建立以圈层系统为模块,以圈层相互模块,以圈层相互作用为核心,以空作用为核心,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为目标的全观树立为目标的全新的自然地理学课新的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程体系。部门自部门自然地理然地理综合自综合自然地理然地理区域自区域自然地理然地理气候、水文、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地貌、土壤地理、植物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动物地理地理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地貌、区域土壤、区域地貌、区域土壤、区域植被、区域动物区域植被、区域动物区域自然特征、区区域自然特征、区域综合自然区划、域综合自然区划、区域土地类型研究区域土地类型研究自然地理基本自然地理基本规律、综合自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然区划、土地类型研究类型研究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l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部部门门自自然然地地理理学学动动物物地地理理学学普普通通地地貌貌学学气气象象气气候候学学植植物物地地理理学学土土壤壤地地理理学学普普通通水水文文学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l1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l2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展规律。l3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整体性规律、基本规律(整体性规律、空间空间分异规律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利用方向。l4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l5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l1、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如区域经济地理有密切关系,如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l2、与其他地学和生物科学与其他地学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如地貌学是也有密切关系,如地貌学是自然地理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与自然地理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学的边缘学科。l3、与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同样具有密切关系,如水土流失、风沙同样具有密切关系,如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许多问题都与自然地理学有关,于是出现了环境地危害等许多问题都与自然地理学有关,于是出现了环境地学。学。大气科学大气科学水文学水文学地质学地质学生物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l1 1 任务和内容任务和内容l本书的任务是较全面地介绍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本书的任务是较全面地介绍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两方面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自然地理学两方面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l本书内容一方本书内容一方 面包括阐述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面包括阐述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并注意说明该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并注意说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还专门分出一章论述综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还专门分出一章论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力求使读者对整个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力求使读者对整个自然地理学有全面的了解。自然地理学有全面的了解。l第一章对整个地球的形态、动态特征、内层和外层构造作第一章对整个地球的形态、动态特征、内层和外层构造作简单的介绍,旨在说明它作为自然环境形成发展重要背景的地简单的介绍,旨在说明它作为自然环境形成发展重要背景的地理意义。理意义。l第二、三章论述地壳和大气两大圈层的特性和运动形式。第二、三章论述地壳和大气两大圈层的特性和运动形式。它们作为构成景观的基本成分,既是地球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它们作为构成景观的基本成分,既是地球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输入的主要表现者,也是支配景观形成发展和分异的两大基本输入的主要表现者,也是支配景观形成发展和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因素。l第四章介绍水圈的各组成部分,尤其突出了海洋的地位和第四章介绍水圈的各组成部分,尤其突出了海洋的地位和作用。作用。l第五章介绍地貌成因类型、特点及其发育规律。第五章介绍地貌成因类型、特点及其发育规律。l第六章描述了介于无机与有机成分之间的土壤,它是反映第六章描述了介于无机与有机成分之间的土壤,它是反映陆地景观属性的典型。陆地景观属性的典型。l第七章叙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重点说明生物与环境之第七章叙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重点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l第八章系统论述景观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第八章系统论述景观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五、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五、自然地理学的发展l1.1.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l2.2.近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l3.3.现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要追溯到地理学的发展,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要追溯到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表表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l1.1.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l从远古到从远古到1818世纪地理大发现,是古代地理学阶段,世纪地理大发现,是古代地理学阶段,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l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到了后期,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l (1 1)中国:)中国:l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周易周易为古人所遇自然现象为古人所遇自然现象的实录,探索自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原因机理,是最的实录,探索自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原因机理,是最早的早的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禹贡禹贡用自然分区方法记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管子管子.地员篇地员篇依据地貌依据地貌形态研究土地分类、依据肥力研究土壤分类;形态研究土地分类、依据肥力研究土壤分类;l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地理志地理志东汉班固东汉班固汉书汉书、李吉甫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元和郡县志;地图地图裴秀裴秀“制图六体制图六体”;地理专著地理专著水经注水经注、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徐霞徐霞客游记客游记。l(2)外国:)外国:l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地理学、斯特拉波、斯特拉波地理地理、托勒、托勒密密地理学指南地理学指南;l马可马可.波罗游记波罗游记;l瓦伦纽斯瓦伦纽斯地理学概论地理学概论、里西奥利、里西奥利地理学和水地理学和水道改良论道改良论、基尔歇尔、基尔歇尔地下世界地下世界等。等。总之,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纯粹描写地理总之,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纯粹描写地理现象的科学。现象的科学。l从从1919世纪初到世纪初到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洪堡德的的宇宙宇宙和和李特尔李特尔的的地学通论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两书的问世。l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l2.2.近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l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以后德国的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l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标志着地貌学地貌学的建立;的建立;l奥地利沃汉恩的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基础;l英国的华莱士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奠定了基础;l俄国道库恰耶夫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说为的土壤地带学说为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奠定了基础;l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建立了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等。等等。l可见可见,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世纪初,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了。的学科确立了。l(1 1)中国地理学停滞、衰落。)中国地理学停滞、衰落。l(2 2)国外:地理学)国外:地理学从描述性上升为近代的解释性。从描述性上升为近代的解释性。l“宇宙学派宇宙学派”发展为自然地理学,奠基人发展为自然地理学,奠基人亚历亚历山大山大冯冯洪堡,代表作洪堡,代表作宇宙宇宙,创立了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比较法;进行自然地理成因和分布规律研究等。方法,如比较法;进行自然地理成因和分布规律研究等。l“博杂学派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