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 象

上传人:kfc****60 文档编号:240756606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脏 象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中医基础理论脏 象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中医基础理论脏 象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脏 象第二章第二章 脏脏 象象 (一)脏象与脏象学说 1.脏象古作“藏象”。(1)藏象的含义藏象的含义藏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象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化反映于外的征象。2(2)脏象的含义 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征象。2.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形成形成:古代解剖知识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主要是以外测内以外测内,以象定脏以象定脏 3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2.脏腑分类及其区别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中医学的脏腑中医学的脏腑是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是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 是人体功能的模型是人体功能的模型 4五脏五脏心、肝、脾、心、肝、脾、肺、肾之合称。肺、肾之合称。“藏精气藏精气”即化生和贮藏精微物质,即化生和贮藏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生理生理功能功能“藏而不泻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满而不能实”功能功能特点特点(属实体性器官)属实体性器官)六腑六腑胆、胃、小肠、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大肠、膀胱和三焦之合称。三焦之合称。“传化物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传化和排泄糟粕。“泻而不藏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实而不能满”生理生理功能功能功能功能特点特点(属中空的管腔器官(属中空的管腔器官)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脑、髓、骨、脉、胆、女子脉、胆、女子胞之合称。胞之合称。形态结构多为中空,与腑相似;形态结构多为中空,与腑相似;功能多主藏精气,与腑有别而功能多主藏精气,与腑有别而类于脏。类于脏。5形体官窍形体官窍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七窍七窍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九窍九窍官(五官)官(五官)目、舌、口、鼻、耳目、舌、口、鼻、耳窍窍官窍官窍皮、肉、筋、骨、脉皮、肉、筋、骨、脉体(五体)体(五体)6第一节第一节 五五 脏脏 一、心(附:心包络)胸腔之左,横膈之上。其外有心包络围护。胸腔之左,横膈之上。其外有心包络围护。心系统以及心的阴阳五行属性心系统以及心的阴阳五行属性 (一一)解剖形态解剖形态 (二)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君主之官”7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 含义含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v 心心血血脉脉(由心所主宰)v 心脏有节律的搏动,使之脉管亦随之产生心脏有节律的搏动,使之脉管亦随之产生节律的搏动,称之为节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脉搏”。“脉诊脉诊”心的阳气充沛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心力、心率、心律血液充盈血液充盈 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心有所主心有所主脉道通利脉道通利-血府血府v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8v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行血行血输送营养物质。输送营养物质。生血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血血心的化赤作用心的化赤作用 胃、小肠、脾、肺、心心v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心主血功能的状况92.心主神志(心藏神、心主神明)心主神志(心藏神、心主神明)v 神神的含义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阴阳不测谓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广义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和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心所主之神。狭义v 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形体用神10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其生理作用有二v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主宰主宰全身生命活动全身生命活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之所舍也。”神明之心具有接受、处理和反映外神明之心具有接受、处理和反映外界客观事物或信息,从而进行意识、界客观事物或信息,从而进行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生理作用思维和情志活动的生理作用。主主“任物任物”。v 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的关系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的关系 心血(心主血脉)心神养主宰11v 五脏藏神学说五脏藏神学说v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五神为神、魂、魄、意、志的统称,分别为五脏所藏,五神为神、魂、魄、意、志的统称,分别为五脏所藏,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但主要还是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于心的生理功能。12(三)生理特性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附附心包络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二)生理功能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13二、肺二、肺(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 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华盖”清虚之脏 娇脏“相傅之官”肺系统以及阴阳属性肺系统以及阴阳属性1肺主气肺主气2肺朝百脉肺朝百脉3肺主宣肃肺主宣肃4肺主行水肺主行水 5肺主治节肺主治节 141肺主气肺主气 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诸气者,皆属于肺”(1)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司呼吸司呼吸”)v 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之为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之为呼吸呼吸。v 肺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v 肺主呼吸的作用正常的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正常的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呼浊吸清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吐故纳新气的生成升降出入新陈代谢v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 又称肺“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15(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 指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v 1参与宗气的生参与宗气的生成成 v 2调节全身气机调节全身气机 宗气 肺内肺内结合 自然界的清气(肺肺)水谷精气(脾)(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一呼一吸运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16 2肺朝百脉(3)肺主呼吸与肺主一身之气的关系肺主呼吸与肺主一身之气的关系吸清呼浊宗气生成升降出入气机调节肺主呼吸肺主一身之气 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至全身的作用。血液不断输送至全身的作用。v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助心行血 结构基础肺朝百脉功能基础肺主气、司呼吸“血非气不运”173肺主宣肃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1)肺主宣发肺主宣发输布精微和津液输布精微和津液排出浊气排出浊气宣发卫气宣发卫气向外布散向外布散向上升宣向上升宣经口鼻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滋润和濡养滋润和濡养(2)肺主肃降肺主肃降向下通降向下通降肺气清肃肺气清肃吸人清气吸人清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清肃异物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肃清异物,保持洁净,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肾、膀胱排出体外排出体外18(3)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的关系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的关系肺主宣发升、外肺主肃降降、入升降出入相反相成4肺主行水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为水之上源。”全身、皮毛全身、皮毛 皮肤汗孔皮肤汗孔充养,润泽和护卫充养,润泽和护卫 排出体外(汗)排出体外(汗)肺气的宣发肺气的宣发(向上向外向上向外)肺气的肃降肺气的肃降(向下向内向下向内)体内脏腑组织器官体内脏腑组织器官 下输于肾下输于肾 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 充养和滋润充养和滋润 排出体外(尿)排出体外(尿)水水液液195.肺主治节 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治节,即治理调节之意。肺主治节 肺司呼吸肺司呼吸 调节气机调节气机助心行血助心行血调节水液的代谢调节水液的代谢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20(三)生理特性 1肺为肺为华盖华盖 五脏六腑中居位最高,覆盖心君和诸脏腑肺主一身之表,护卫肌表肺主一身之气“肺为脏之长”肺为华盖 2肺为肺为娇脏娇脏 3肺气与秋气相通应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 肺居高位,为华盖而覆盖诸脏,又为百脉之所朝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21三、脾三、脾(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主要依赖脾气的气化和升清脾气的气化和升清以及脾阳的温煦脾阳的温煦作用。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22(1)运化水谷)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水谷小肠胃水谷精微糟粕脾脾心肺气血“散精”全身升清腐熟受纳饮食物水谷精微脾气的气化脾阳的温煦全身“化化”“运运”包括“化化”和“运运”两个过程。受盛化物泌别清浊23饮食物饮食物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人体出生之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人体出生之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后天之本”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消化吸收转输脾胃脾胃v 脾胃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v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24(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 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水饮水饮胃胃脾脾肺肺全身滋润、濡养 膀胱排出转输转输宣发肃降肾肾气化尿枢纽枢纽252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统血(1)脾主生血 脾脾心肺心肺血液血液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气化指脾具有生血的功能指脾具有生血的功能。(2)脾主统血 指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指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逸于脉外的作用。v 实际上是气对血的统摄作用的具体体现。v 主要和脾气的旺盛与否密切相关。v“脾不统血”263脾主升清脾主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升,即上升和升举之意;清,指轻清的精微物质。“脾气主升”v 脾主升清是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的。水谷精微向上输布 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 v 生理作用生理作用27(三)生理特性(三)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 脾的气机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2.脾喜燥恶湿 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3.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28四、肝四、肝(一)解剖形态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二)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2肝藏血 29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生理作用包括:(1)调节精神情志(2)促进消化吸收(3)维持气血运行(4)调节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功能 30(1)调节精神情志)调节精神情志“肝主谋虑”v 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v 肝失疏泄 v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正常的情志活动 v 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2)促进消化吸收)促进消化吸收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 分泌排泄胆汁 肝主疏泄 气机疏通畅达 脾升清胃降浊消化功能正常 v 胆汁肝之余气 肝主疏泄 胆汁正常分泌和排泄 助脾胃消化吸收31(3)维持气血运行)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 气血调和 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肝藏血、调节血量气行则血行 气血正常运行(4)调节水液代谢)调节水液代谢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三焦气治 气行则水行 脾运化水湿,肺布散水津,肾蒸化水液 v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v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理气治水 32(5)调节生殖功能)调节生殖功能 隶属于肝“女子以肝为先天”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调理冲任调理冲任:调节精室调节精室:肾闭藏作用 肝疏泄作用司精关之开合33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2肝藏血肝藏血(1)贮藏血液)贮藏血液(2)防止出血)防止出血(3)调节血量)调节血量 维持肝的阴阳平衡制约肝阳,防止其过亢肝疏泄正常固摄力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v 此外,肝藏血调节血量对女子的月经和胎产起重要的作用。v 肝血不足和肝不藏血 v 肝藏血和主疏泄的关系 34(三)生理特性 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2肝为刚脏肝为刚脏“将军之官”v 肝气、肝阳常有余 v 五脏之贼 肝肝心心脾脾肺肺肾肾水不涵木水不涵木心肝火旺心肝火旺木火刑金木火刑金木旺乘土木旺乘土353肝体阴而用阳肝体阴而用阳 4肝气与春气相通应肝气与春气相通应“体阴”“用阳”肝属膈下,属阴脏肝主藏血,血属阴 肝主疏泄,其性属阳肝阳易亢,肝风易动 血、静、阴气、动、阳v 概括了肝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了肝在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v 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常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凉肝泻肝等法。36五、肾五、肾(一)解剖形态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二)生理功能“腰者,肾之府。”1肾藏精 2肾主水液 3肾主纳气 371肾藏精肾藏精 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之精气的作用。v 精的含义 v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v 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统称。它包括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以及气、血、津液等。38v 精的来源及分类 1.先天之精先天之精 又称肾本脏之精 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的构成人体的原始生命物质。v 胚胎发育过程中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v“生殖之精”先天之精肾中藏于后天水谷之精充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生殖之精决定着子代的禀赋和体质。392.后天之精后天之精 又称五脏六腑之精 是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的水谷之精。五脏六腑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五脏六腑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肾肾剩余部分肾肾藏藏五五脏脏六六腑腑之之精精 v 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40v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 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充养培育充养培育 肾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肾所藏之精,又称为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参与血液生成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生理作用。v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41(1)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生长发育 年龄年龄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生长发育生长发育幼年逐渐充盈齿更发长,骨骼生长,身体增高青年进一步充盛发育成熟,智齿生长,骨骼长成壮年充 盛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老年衰 少发脱齿落,形神衰老v 补肾填精抗衰老、治疗老年病。42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素问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43(2)主生殖繁衍)主生殖繁衍 v 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功能的成熟,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发育到青春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体内便产生发育到青春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体内便产生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作用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精微物质。v“天癸天癸”幼年青春期壮年中年老年v“肾主生殖”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v固肾保精 44(3)化生血液)化生血液 肾精髓血生化(4)抵御外邪)抵御外邪 v 精血同源“血之源头在于肾”v 临床上治疗血虚常用补肾益精填髓的方法。抗邪力强肾精正气生命力强45肾阳温煦蒸腾气化2肾主水液肾主水液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水脏”肾阳对水液的气化作用 脾水饮肾肾胃肺肾肾膀胱排出尿清者浊者462肾主水液肾主水液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水脏”肾阳对水液的气化作用 v 水液代谢清者浊者肾的气化作用肾的气化作用濡润滋养排出体外v 肾阳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肺、脾、膀胱等脏腑尿液的生成和排泄v 肾阴和肾阳肾之开阖(开则水液输出和排泄,阖则关闭)473肾主纳气肾主纳气 纳受纳、固摄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清气(肺)肾(摄纳)下归防止呼吸表浅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v 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48(三)生理特性(三)生理特性 1肾主闭藏肾主闭藏 固胎v 是对肾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藏精主水纳气v 治肾病以多补少泻为宜。养生学强调保养阴精。2肾主一身阴阳肾主一身阴阳 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主一身之阴阳 3 肾气与冬气相通应肾气与冬气相通应 49附附命门命门(一)位置 1左肾右命门说(二)功能 1命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2命门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3命门包括肾阴与肾阳的功能4命门为人身阳气之根本 2两肾总号命门说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 50第二节第二节 六六 腑腑 v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v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肛门为魄门。v“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v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51一、胆一、胆(一)解剖形态 位于右胁下。“中精之腑”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二)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肝的疏泄作用胆汁(肝之余气)藏于胆排泄肠中促进消化吸收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52(三)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 2性喜宁谧 指胆的升发条达之性。53二、胃二、胃(一)解剖形态(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二)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主受纳水谷 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受纳,即是接受、容纳之意。“太仓”、“水谷之海”2主腐熟水谷主腐熟水谷 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v 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 v 胃气(1)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脾胃功能活动在脉象上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54(三)生理特性(三)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 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v 胃宜降则和 v 胃主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胃小肠大肠饮食降排出2喜润恶燥喜润恶燥 喜滋润而恶燥烈。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55三、小肠三、小肠(一)生理功能(一)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主受盛化物 v 两个方面受盛化物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而来的初步消化了的食物。将饮食水谷进一步消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2主泌别清浊主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是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1)分清:小肠化物水谷精微脾升清散精心肺全身(2)别浊:糟粕大肠粪便排出(3)吸收大量多余水液肾脏的气化膀胱尿液排出v“小肠主液小肠主液”v“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利小便所以实大便”56(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 升清降浊 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57四、大肠四、大肠(一)生理功能(一)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主传化糟粕“传导之官”食物残渣粪便排出2大肠主津大肠主津 再吸收部分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 通降下行 58五、膀胱五、膀胱(一)生理功能(一)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排泄尿液 肾的气化作用 膀胱开合有度(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 司开合。贮尿排尿v 膀胱肾气的固摄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59六、三焦六、三焦 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一)解剖形态(一)解剖形态“孤府”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二)生理功能(二)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通行元气 三焦是元气通行的道路。v 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2疏通水道疏通水道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v“三焦气化三焦气化”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60(三)生理特性(三)生理特性 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 3下焦如渎下焦如渎 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主纳”“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指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中焦主化”“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主出”“下焦如权,非重不沉”61第三节第三节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 一、脑一、脑(一)解剖形态(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二)生理功能“髓海”1主宰生命活动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2主藏元神主藏元神 3主感觉运动主感觉运动 生命之枢机(三)脑与五脏的关系(三)脑与五脏的关系(四)脑与气血精津液的关系(四)脑与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1脑与气血脑与气血 2脑与精脑与精 3脑与津液脑与津液 62(一)解剖形态(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二)生理功能 1养脑养脑 2充骨充骨 3生血生血 二、髓二、髓(三)髓与五脏的关系(三)髓与五脏的关系63三、女子胞(附:精室)三、女子胞(附:精室)(一)解剖形态(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二)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孕育胎儿(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女子胞与脏腑女子胞与脏腑(1)女子胞与肝(2)女子胞与脾(3)女子胞与肾(1)女子胞与冲、任二脉 2女子胞与经络女子胞与经络(2)女子胞与督脉(3)女子胞与带脉 附附精室精室64第四节第四节 形体官窍形体官窍 、形体、形体 即五体。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为构成即五体。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为构成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织。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织。(一)脉(一)脉 即血脉,也称脉管、脉道,为血气运行的通道。又称“血府”。1解剖形态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运行血气(2)约束血行(3)反映全身信息 65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心主脉(2)脉与肺、肝、脾 66(二)皮(二)皮 是皮肤和附着于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毫毛等组织。1解剖形态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护卫肌体(2)调节津液代谢(3)调节体温(4)调节呼吸汗孔汗孔气门、玄府气门、玄府“腠理腠理”卫气盛衰、腠理疏密卫气盛衰、腠理疏密出汗出汗排汗排汗汗孔汗孔67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肺主皮(2)皮肤为正经分布所主 肺输布精气以充养皮毛。肺宣发卫气以外达皮毛。皮肤作为屏障以抗邪护肺。68(三)肉(三)肉 包括解剖学所指的肌肉、脂肪及皮下组织。1解剖形态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主司运动(2)保护内脏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脾主肉“分肉”“赤肉”“溪谷”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肌肉运动以促进脾胃纳运。69(四)筋(四)筋 在五体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1解剖形态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连接关节(2)协助运动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肝主筋 筋为十二经脉所系“膝为筋之府”“宗筋”“十二经筋”70(五)骨(五)骨 骨,泛指人体的骨骼。1解剖形态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支撑人体(2)保护内脏(3)协同运动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肾主骨(2)骨与督脉“骨者,髓之府。”附附齿齿“齿为骨之余”“齿为肾之标”71二、官窍二、官窍 七窍九窍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官(五官)窍目、舌、口、鼻、耳官窍共同的生理功能:共同的生理功能:1.是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2.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3.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72(一)舌(一)舌 1解剖形态 金津,玉液 2生理功能 感知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舌为心之苗窍(2)舌与其他脏腑(3)舌与经络 73(二)鼻(二)鼻 1解剖形态 山根2生理功能(1)气体出入之门户。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鼻为肺之外窍(2)鼻与其他脏腑(3)鼻与经络 准头、面王(2)主司嗅觉,协助发音。脾、胆 明堂明堂74(三)口(三)口 1解剖形态“四白”2生理功能(1)进饮食、磨谷物、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口为脾之外窍(2)口与其他脏腑(3)口与经络(2)助肺呼吸和协助发音。心、胃、肾、肝 75附附咽喉咽喉 1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1)行呼吸发声音 喉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喉为肺系所属(2)咽为胃腑所系(3)咽喉与其他脏腑(2)通利水谷 咽(3)咽喉与经络“金破不鸣”“金实不鸣”肝、肾 76(四)目(四)目 1解剖形态“精明”、“命门”2生理功能(1)主司视觉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目为肝之外窍(2)目与其他脏腑(3)目与经络(2)心神之窗“五轮”学说 77(五)耳(五)耳 1解剖形态 耳穴 2生理功能 主司听觉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耳为肾之外窍(2)耳与其他脏腑(3)耳与经络 心、肝胆、脾胃 78(六)前阴(六)前阴 1解剖形态“宗筋之所聚”2生理功能 男性:排尿和生殖,并同男子的第二性征有密切联系。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前阴为肾之所司(2)前阴与其他脏腑(3)前阴与经络 女性:排尿、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肝、脾 79(七)后阴(七)后阴 1解剖形态“下极”2生理功能 排泄粪便。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后阴为肾之所主(2)后阴与其他脏腑(3)后阴与经络 大肠、肺、脾胃、肝80三、五脏外华三、五脏外华 五脏气血的盛衰,可相应地集中反映于面、毛、唇、爪、发的色泽变化,称为五脏外华。(一)心,其华在面(一)心,其华在面 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心血的盈亏。(二)肺,其华在毛(二)肺,其华在毛 皮毛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滋润。(三)脾,其华在唇(三)脾,其华在唇 口唇的色泽可反映气血盛衰,即脾的功能状态。(四)肝,其华在爪(四)肝,其华在爪 爪甲有赖于肝血的濡养。(五)肾,其华在发(五)肾,其华在发 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壮而有光泽。81第五节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一)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心心肺肺血血气气宗气宗气82(二)心与脾(二)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心主血脉。心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行血。脾统血。83(三)心与肝(三)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血液运行 精神情志 心主血脉。心行血。肝藏血。防止出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84(四)心与肾(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血互生 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相交精化气生神 神驭精役气 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肾为相火相火在下上下交济 心阳与肾阳 85(五)肺与脾(五)肺与脾 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 水液代谢 肺主呼吸自然界清气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气 肺主宣肃。主行水。脾主运化。主运化水湿。宗气 86(六)肺与肝(六)肺与肝 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协同调节方面。调节气机 肝主升发之气。肺主肃降之气。87(七)肺与肾(七)肺与肾 主要表现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液互资三方面。水液代谢呼吸运动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总司气化,为主水之脏。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阴液互资金能生水 水能润金 肺肾阴液相互滋生88(八)肝与脾(八)肝与脾 主要表现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依存、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消化功能 血液运行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吸收。脾主运化。主运化水谷。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89(九)肝与肾(九)肝与肾 主要表现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液互养等方面。精血同源藏泄互用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阴液互养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肺肾阴液相互滋生相互资生,相互转化 均化源于水谷精微 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v 肝肾同寄相火。90(十)脾与肾(十)脾与肾 主要表现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以及水液代谢方面。先天与后天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肾藏精,寓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肾为主水之脏。91二、腑与腑的关系二、腑与腑的关系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生成输布、废物的形成排泄等方面的相互协作关系。v“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顺”v 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v“六腑以通为补”92三、脏与腑的关系三、脏与腑的关系 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其根据主要有四经脉络属结构相连气化相通病理相关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 93(一)心与小肠(一)心与小肠 心心主血心火下降于小肠,小肠化物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v 利小便以清心火 v 心移热于小肠 94(二)肺与大肠(二)肺与大肠 肺 主肃降大肠主传导气机调畅呼吸正常传导排便正常95(三)脾与胃(三)脾与胃v 纳运相得v 升降相因v 燥湿相济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脾性恶湿脾喜燥则阳健而能运胃性恶燥胃喜润则阴足而能纳96(四)肝与胆(四)肝与胆 v同司疏泄 v共主勇怯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 胆附于肝,藏泄胆汁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疏泄胆汁,帮助消化情志活动正常 97(五)肾与膀胱(五)肾与膀胱 肾肾为水脏气化津液,下输膀胱膀胱膀胱为水腑储存、排泄尿液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开合有度98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