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噎膈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240756471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噎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内科学噎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内科学噎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噎膈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第一节 胃痛第二节 痞满第三节 呕吐第四节 噎膈第五节 呃逆第六节 腹痛第七节 泄泻第八节 痢疾第九节 便秘学习目的: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学习要点: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第四节 噎膈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要点】【名医经验】概述噎膈的概念:噎膈是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格拒,不能下咽。噎虽可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噎膈源流“膈”始见于内经,称作膈、鬲、膈中、隔塞、膈气。在病因上,内经认为本病证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日:“三阳结谓之隔。”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噎”之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日:“噎者,噎塞不通也。”唐宋以后始将“噎膈”并称。太平圣惠方-第五十卷认为:“寒温失宜,食饮乖度,或恚怒气逆,思虑伤心,致使阴阳不和,胸膈否塞,故名膈气也。”对其病因进行了确切的描述。关于其病机,历代医家有不同认识,如医学心悟噎膈指:“凡噎隔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景岳全书杂病谟噎膈目:“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并指出:“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提出:“脘管窄隘。”西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以及食管责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食管憩室、食管炎、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出现吞咽困难等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病因病机】噎膈的发生,以饮食因素较为多见,与情志以及久病年老亦有密切关系。由于气、血、痰互结阻于食道,或津枯血燥,致食管狭窄、食管干涩而成。(一)病因 1七情内伤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滋生痰浊,痰气相搏,阻于食道;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停,瘀血阻滞食道,致使气滞、痰阻、血瘀郁结食道,饮食噎塞难下而成噎膈。2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可助湿生热,酿成痰浊,阻塞食道;或津伤血燥,失于濡润,食道干涩,均可引起咽下噎塞而成噎膈。另外饮食过热,食物粗糙,食物发霉既可损伤食道脉络,又可损伤胃气,气滞血瘀阻于食道而成噎膈。3年老久病年老体衰,肾阴不足;或纵欲太甚,真阴亏损,阴虚液竭,食道干涩而成噎膈。或胃痛、呕吐等病日久,气血不足,痰瘀互结,胃脘枯槁,而成本病。(二)病机 噎膈的基本病机为气滞、痰阻、血瘀互结,阻于食道,而使食管狭窄。病位在于食道,属胃气所主,故其病变脏腑关键在胃,又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因三脏与胃、食道皆有经络联系,脾为胃行其津液,若脾失健运,可聚湿生痰,阻于食道。胃气之和降,赖肝之条达,若肝失疏泄,则胃失和降,气机郁滞,甚则气滞血瘀,食管狭窄。中焦脾胃赖肾阴、肾阳的濡养和温煦,若肾阴不足,失于濡养,食管干涩,均可发为噎膈。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初以标实为主,为痰气交阻于食道胃腑,故吞咽时梗噎不顺,格塞难下;继则痰、气、瘀三者交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饮食难下;久则气郁化火或瘀痰生热,伤阴耗液,病情由标实转为正虚,而以津亏热结为主。如阴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痰气郁结倍甚,病人晚期,证情危重。本病的预后,与病情发展有关。如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只表现为吞咽之时梗噎不顺的痰气交阻证,不向膈证发展,一般预后尚好。如病情继续发展为膈,后期阴津枯槁,阴伤及阳,中气衰败,胃虚不能受纳,脾虚失其健运,后天之气败绝,以致正气不支者预后极差。【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 1初起咽部或食道内有异物感,进食时有停滞感,继则咽下梗噎,甚至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2常伴有胃脘不适,胸膈疼痛,甚则形体瘦,肌肤甲错,精神疲惫等。3起病缓慢,常表现为由噎至膈的病变过程,常由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特别是在高发地区。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以及cT检查等有助于早期诊断。(二)鉴别诊断 1呕吐二者均有呕吐症状。但呕吐无吞咽困难和梗阻症状;噎膈则为饮食难下,食管、胃口有噎塞梗阻,往往呈进行性加重。2反胃二者均有呕吐的症状。但噎膈初起无呕吐,后期格拒,系食管狭窄而致,吞咽食物阻塞不下,食人即吐。噎膈至食入即吐的格拒阶段,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反胃多饮食顺利咽下入胃,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证较轻,预后尚好。3梅核气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但噎膈多为痰、血、郁阻食道,乃有形之物阻于食道,自觉咽中噎塞,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饮不下。梅核气则属痰气交阻于咽喉,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系气逆痰凝阻于咽喉,为无形之邪。【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临床应辨标本虚实。标实当辨气结、痰阻、血瘀之偏重。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二)治则治法 噎膈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也可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在临床上还应注意治标当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治本应保护胃气,不宜多用滋腻之品。(三)分证论治 1痰气交阻 症状:吞咽时自觉食道梗塞不舒,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可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暖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病机析要:气郁痰阻,食道不利,则吞咽困难,胸膈痞满;情绪舒畅可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气结则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干咽燥,大便艰涩;痰气交阻于中,胃气上逆,则嗳气呃逆,呕吐痰涎。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方药:启膈散。常用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解郁,理气和胃;沙参、川贝、茯苓养阴生津,化痰散结;荷叶、杵头糠升清降浊,以和胃气;全瓜蒌、陈皮行气化痰;麦冬、玄参、花粉、白蜜生津润燥。暖气加沉香、陈皮和胃降逆;呕吐食物与痰涎的混合物者,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消痰;若痰气郁结,痞塞满闷,可选用四七汤、温胆汤;大便不通者可选用增液承气汤生津润下。2津亏热结 症状:吞咽梗涩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大部分食物吐出,胸背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冷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病机析要:胃津亏耗,郁热内结,食道失于濡润,故吞咽时梗涩而痛,尤以进食固体食物为甚,热结痰凝,阻于食道,故食入反出;热结灼津,胃肠枯槁,则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渴欲冷饮;胃不受纳,无以化生精微,故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肌肤枯燥。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方药:五汁安中饮合沙参麦冬汤。常用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韭汁活血行瘀;沙参、石斛、麦冬、生地黄、熟地黄补脾胃之阴。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存阴,但宜中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胃火炽盛,格拒不入,用黄芩、黄连、栀子、竹茹、枇杷叶、芦根、天花粉降火止吐。3瘀血内结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则滴水难进,食人即吐,面色黯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或吐下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质紫黯,或舌质黯红少津,脉细涩。病机析要:阴亏血少,血瘀内结,阻于食道或胃口,故胸膈疼痛,食不得下,食入即吐,甚至滴水难进;阴伤肠燥,故大便干结,坚如羊屎;瘀热伤络,血渗脉外,则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长期饮食不入,化源告竭,故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肤色黯黑。治法:破结行瘀,滋阴养血。方药:通幽汤。常用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破结行瘀;甘草益脾和中;升麻升清降浊;三七、丹参、赤芍、五灵脂祛瘀通络;海藻、昆布、贝母、瓜蒌、黄药子软坚化痰;牛乳汁润其燥。呕吐痰涎加莱菔子、生姜汁行气化瘀止呕;气虚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气滞血瘀,胸膈胀痛,用血府逐瘀汤活血破瘀;若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以开膈降逆,其后再服汤剂。4气虚阳微 症状: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咣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病机析要:阴损及阳,脾肾阳微,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浊气上逆,故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沫;脾肾衰败,阳气衰微,气化功能丧失,寒湿停滞,故面色咣白,形寒气短,面浮肢肿而腹胀便溏。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回阳。方药:补气运脾汤。常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补气益脾;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旋覆花、赭石降逆止吐;熟地黄、山茱萸、当归、枸杞滋肾阴;肉桂、附子、杜仲温肾阳。中气下陷,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虚血亏,心悸气短可用十全大补汤;肾阳虚明显,加鹿角胶、肉苁蓉,或以右归丸加减。噎膈至脾肾俱败阶段,一般宜先进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后,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服用。【预防调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为本病预防之要。在饮食方面,进食不宜过快,不吃过烫、辛辣、变质、发霉食物,忌饮烈性酒,免伤胃气。注意起居有常,勿妄作劳,顺应四时变化,避触秽浊之气。调护方面,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宜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后期可进食牛奶、羊奶、肉汁、蜂蜜、藕汁、梨汁等流质饮食,顾护胃气。情志调护方面,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宜内观静养,戒郁怒。【结语】噎膈起病缓慢,多发于中年以上的男性,病变初期仅有噎塞不适感觉,病进则吞咽困难或食入即吐。在病因上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年老肾虚等因素日久而成。病变部位在食道,为胃气所主,并常与肝脾肾有关。噎膈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初起以标实为主,久则以正虚为主。常标本并存,虚实夹杂。标实常有气郁、痰阻、血瘀等,且常相互兼杂,难以截然区分;本虚为津亏血燥,阴损及阳等,共同形成食道狭窄,津液干枯。治疗上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原则,但应根据标本虚实之轻重缓急,辨证论治。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既怕温燥之品以劫其阴,又恐苦寒之属以伤其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其气,当投以轻润和降之品。步步顾胃气,护津液,为治本之法。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