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931381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成语“立木为信立木为信”的典故么?想一想当时的秦王为什么要重用商鞅推行变法呢?商鞅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商鞅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他就先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一位士兵手持赏金大声喊道: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一位士兵手持赏金大声喊道:“快来看!快来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看!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地问道:一位百姓疑惑地问道:“咦!这上面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地说:另一位百姓神秘地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赏十金呢!”有一有一位百姓插了话: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百姓们纷纷说道:百姓们纷纷说道:“就就是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不要上当!”一位士兵把看到的情景一位士兵把看到的情景,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百姓议论着:金。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上前问明事情后于是他上前问明事情后,扛着木头向北门走去。结果他真的拿到了扛着木头向北门走去。结果他真的拿到了50金。金。百姓们惊讶地议论起来:百姓们惊讶地议论起来:“天哪!真的赏他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说到做到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这就是这就是“立木为信立木为信”的典故。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让我们走进第鞅变法的经过吗?让我们走进第7课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成语“立木为信”的典故么?想一想当时的秦王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2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程等情况。4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前进的动力之一。学习目标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2第二第二单单元元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时时期:早期国家的期:早期国家的产产生和社会生和社会变变革革 第第7 7课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7课3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公元前475公元前公元前221年年2.战国七雄的形成战国七雄的形成背背景景经过春秋近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年的纷争,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过过程程(1)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战国初年,晋国晋国被被韩、赵、魏韩、赵、魏三三家大夫瓜分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田氏代齐:齐国齐国由大夫由大夫田氏田氏取代取代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军事上的变化(一)军事上的变化-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七七雄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齐、楚、燕、韩、赵、魏、秦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2.战国七雄的形成背3.战国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目的目的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特点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战役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过程过程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魏国、齐国、赵国、秦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结果结果地处西部的地处西部的秦国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3.战国时期的战争目的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秦秦魏魏赵赵燕燕齐齐楚楚韩韩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齐齐 楚楚 秦秦 燕燕 赵赵 魏魏 韩韩东东 南南 西西 北北 上上 中中 下下三家分晋晋田田田田田田 巧记战国七雄巧记战国七雄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1)齐楚燕韩赵魏秦(起初严寒找围巾)齐楚燕韩赵魏秦(起初严寒找围巾)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战国时期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自己的“老板老板”废黜了废黜了,自己当自己当“老板老板”。这就是这就是“田氏代齐田氏代齐”。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晋国是一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春秋末年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三家一合计一合计,把自己的把自己的“老老板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这就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秦魏赵燕齐楚韩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齐楚秦燕6秦秦魏魏赵赵燕燕齐齐楚楚韩韩齐齐 楚楚 秦秦 燕燕 赵赵 魏魏 韩韩东东 南南 西西 北北 上上中中下下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不同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不同?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并存。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秦魏赵燕齐楚韩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7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有何不同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有何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争霸”为目的,为目的,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兼并”为目的,就是说强大的诸侯为目的,就是说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拓展疆域,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争。争。战争的规模比较大,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要大于春秋时期。但通战争的规模比较大,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要大于春秋时期。但通过这些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国家统一的趋势得到加强。过这些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国家统一的趋势得到加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是什么?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有何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8齐齐魏魏赵赵邯郸邯郸大梁大梁围围魏魏救救赵赵桂陵桂陵庞涓庞涓孙膑孙膑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如桂陵之战、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发生在齐魏两个国家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发生在齐魏两个国家,同时同时也是孙膑与庞涓两个人的战争。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也是孙膑与庞涓两个人的战争。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同出于鬼谷子门下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两个人都很有才华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后来两个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人分道扬镳。桂陵之战时桂陵之战时,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者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你将怎样去救赵国?齐魏赵邯郸大梁围魏救赵桂陵庞涓孙膑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桂9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10秦赵长平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纸纸上上谈谈兵兵反反间间计计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公元前公元前260年年的秦赵的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40多万人被坑杀,只有多万人被坑杀,只有200多个不满多个不满13岁的未成岁的未成年人被放回去报信。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年人被放回去报信。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攻了。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反间计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11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战争的影响(战争的影响(P32P32):):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秦国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强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强国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那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那么,为秦国最终能够完成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的物质么,为秦国最终能够完成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的事件就是商鞅变法基础的事件就是商鞅变法。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12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政治上的变化(二)政治上的变化-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铁制农具和牛耕牛耕的使用的使用已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已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铁制铁制农具的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农具的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而牛耕技术而牛耕技术解决人力耕作费劲解决人力耕作费劲的的问题。问题。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铁制农具和牛耕牛耕的使用的使用得到得到进一步进一步推广,促使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出现封建剥削方式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于是封建地主和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于是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封建农民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如: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如: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等。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法等。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已为13视频:商鞅变法视频:商鞅变法视频:商鞅变法14立立木木为为信信你知道有关商鞅的故事吗历史剧:历史剧:商鞅舌商鞅舌战群臣战群臣商鞅(约公元前商鞅(约公元前390前前338年)年)立木为信你知道有关商鞅的故事吗历史剧:商鞅舌战群臣商鞅(约公15商鞅变法商鞅变法1.背景、目的、时间、人物背景、目的、时间、人物背景背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势的势力增强力增强目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时间、人物人物公元前公元前356年,年,秦孝公秦孝公任用任用商鞅商鞅主持变法主持变法商鞅变法1.背景、目的、时间、人物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2.内容(措施)内容(措施)政治政治(1)建立县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 3)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禁止私斗经济经济(1)废除井田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徭役(3)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军事军事奖励军功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政治方面政治方面(1)确立县制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全国共建有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全国共建有31个县个县,县令、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免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免,加强了国家集权。加强了国家集权。(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必然引起贵族的不满必然引起贵族的不满,他们一定会破坏他们一定会破坏变法的。商鞅也考虑到地方上的反对势力变法的。商鞅也考虑到地方上的反对势力,所以才有上面的这条法所以才有上面的这条法令。令。(3)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秦国的都、乡、邑(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秦国的都、乡、邑(yi)、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个人户籍。轻罪用重刑规定居民要登记个人户籍。轻罪用重刑,还增加了还增加了连坐法连坐法,责令互相监督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则十家同罪连坐。(4)严明法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所谓私斗禁止私斗。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而是指指“邑斗邑斗”。“邑邑”是指一般的城镇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做法是: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做法是:为私斗者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处以刑罚。经济方面经济方面(1)废除井田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承认地主和自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这是商鞅变法所公布经济方面的第一条法令。同学们是商鞅变法所公布经济方面的第一条法令。同学们,能发能发现其现其“变变”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吗?国家承认土地私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吗?国家承认土地私有有,实际上是通过法律手段实际上是通过法律手段,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也也是为了使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变法。这项法令的是为了使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变法。这项法令的“变变”体现体现在经济制度上在经济制度上,有利于促进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国为秦国实现富国奠定了基础。秦国迈出了走向富国的第一步实现富国奠定了基础。秦国迈出了走向富国的第一步,再再看下面的告示看下面的告示,变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变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2)鼓励耕织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条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条法令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获得更多的法令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获得更多的“私田私田”,同时同时,刺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这是秦国这是秦国实现富国的重要一步。实现富国的重要一步。(3)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斩并赏赐土地。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斩敌首级一颗赏爵一级敌首级一颗赏爵一级(首级的来历首级的来历),田一顷,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庶子”一人。爵位越高,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族没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强兵的重要措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强兵的重要措施。施。2.内容(措施)政治(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济3.意义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基础。3.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19 商鞅铜方量,又叫铜方升,是在秦孝公商鞅铜方量,又叫铜方升,是在秦孝公十八年十八年(公元前公元前344年年)由商鞅督造、颁发的标由商鞅督造、颁发的标准量器。图片中的铜方量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准量器。图片中的铜方量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铭文中有有铭文。铭文中有“十八年十八年”等字样,等字样,“十八十八年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公元前344年年)。商鞅铜。商鞅铜方量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器物。方量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器物。商鞅铜方量商鞅铜方量商鞅铜方量,又叫铜方升,是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20经济:经济:国家承认土地私国家承认土地私有有,允许自由买卖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制(变变)军事:军事:奖励耕战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奖励军功军功授爵军功授爵政治:政治:建立县制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治理地方提高了农民积极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变变)军队战斗力军队战斗力增强(增强(变变)国国富富兵兵强强加强中加强中央集权央集权(变变)变法内容变法内容 作用作用 意义意义时间:时间:公元前公元前356年年 废废除除了了旧旧制制度度,为为以以后后秦秦国国统统一一全全国国奠奠定定基基础础经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变)军事: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军功授爵21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1 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目的是建立封建土地的目的是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所有制,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2 2)“鼓励耕织鼓励耕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富)。(3 3)“奖励军功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兵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兵强)。(4 4)“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这也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主要原因。(5 5)“建立县制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的行政管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的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理制度有重大影响。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22假如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或者奴隶主贵族,你是怎样看待这场商鞅变法的?大家一起谈:假如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或者奴23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说明当时的社会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低潮和阻碍的。尽管商鞅死了,但是他的新法却保留了下来,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死,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尽管由于守旧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尽管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商鞅被处死,但是,他推行的势力的反对,商鞅被处死,但是,他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正是依靠商鞅变法,秦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正是依靠商鞅变法,秦国才走上了强国之路,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国才走上了强国之路,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前人总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前人总结历史经验时曾说:结历史经验时曾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24各诸侯国都先后通过变法各诸侯国都先后通过变法,逐步废除了奴隶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度制度,封建制度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取封建制度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代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于是我国的封建社于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大变革的时代真正体现会形成了。大变革的时代真正体现“变变”的的,是社会性质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先后通过变法,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确立起来25 他曾修筑了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灌溉他曾修筑了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嬴得了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嬴得了“天府天府之国之国”之之美誉,美誉,2008年,经历了年,经历了512特特大地震的考验。保卫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大地震的考验。保卫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两千年来,一直造福生命和财产安全,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于人民。他是谁?他是谁?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三)经济上的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三)经济上的变化-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变害为利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变害为利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想了,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改造开始改造自然自然,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典型的典型的代表就是代表就是都江堰。都江堰。都江堰作为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作为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使成都平原获得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美称的美称,至今仍在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赞颂它是中造福于人民。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赞颂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甚至超越了长甚至超越了长城。城。他曾修筑了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灌溉了大片农田,使26视频:都江堰视频:都江堰视频:都江堰27都江堰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28始知李太守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伯禹亦不如。-岑参岑参始知李太守,29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30背景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公元前256年,年,蜀郡郡守蜀郡郡守李冰李冰主持主持,在成都附近,在成都附近的的岷江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上修建了都江堰结构结构由由渠首渠首和和灌溉网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三个主体工程体工程修建(时间、修建(时间、人物、地点人物、地点)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作用作用防洪、灌溉、水运防洪、灌溉、水运影响影响(1)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2 2)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国人民的智慧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1)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兴修兴修水利水利变法变法运动运动兼并兼并战争战争战国国时期期的的社社会会变化化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江堰变变秦秦完完成成统一一军事事政政治治经济课课 堂堂 小小 结结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先进生产工具工具(铁器、牛耕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秦国通过较为彻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兴修水利变法运动兼并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33随堂演练随堂演练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悲惨的生活,A,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洪水,他治水他治水13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子。材料二:材料二:B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在化害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在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随堂演练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34(1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 A和和B B分别指的谁?分别指的谁?(2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么?(3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因有哪些?(4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谁?35(1 1)A A:大禹。:大禹。B B:李冰。:李冰。(2 2)都江堰。)都江堰。(3 3)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4 4)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民服务的精神。的精神;为民服务的精神。(1)A:大禹。B:李冰。36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英国作家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法国科学家)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麦考利英国作家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伯克美国想思家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美国政治家)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英国诗人)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