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心理健康

上传人:彧*** 文档编号:240747558 上传时间:2024-05-0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 心理应激和应激策略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二、心理健康的标志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四、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心理健康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随着人类社会的继续快速前进,科学技术继续飞速发展,人类心灵自身遭受的心理压力将无限地增加,这对人类心灵自身会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害。结果是人类心灵自身的疾病,即心理(精神)疾病(主要为抑郁症),将取代各种心身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造成死亡的第三批头号杀手。显然,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二、心理健康的标志(一)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标志的观点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衡量人是否心理健康有10条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二、心理健康的标志2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观点他认为人心理健康的七种标志是:(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感。(4)直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二、心理健康的标志(二)我国学者一般认同的心理健康的标志(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适当表达和调控情绪。(6)人格完整和谐。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1遗传因素的影响2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3化学物品导致的依赖和中毒4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5颅脑外伤的影响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二)心理因素的影响1心理冲突2 挫折3心理应激4 特殊的人格特征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文化因素2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3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四、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讲究心理卫生(三)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四)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第二节 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一、心理应激的概念一、心理应激的概念二、应激源二、应激源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四、心理应激与人类疾病四、心理应激与人类疾病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stress),有人又称为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一般认为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二、应激源(一)生物性应激源生物性应激源是借助于人的肉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二)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失调以及预期的或回忆性的紧张状态。(三)社会文化性应激源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一)认知评价所谓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应激源(即紧张性刺激如生活事件等)的性质、强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等做出的评价。(二)个性(人格)心理特征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往往在面临应激之时,会做出不同的认知评价,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做出不同的应激反应,甚至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身心反应结果,进而对其身心健康状况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三)应对方式1过程性研究它的重点在于研究具体应激(如生活事件)作用的过程中个体采用了哪些应对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应激引发的结果(即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2特质性研究它的重点在于研究个体存在倾向性的、相对稳定和习惯化了的应对风格。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四)社会支持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每一个人都必须在某种群体(即社会关系网)中生存和生活。在其社会环境中,个体都可受到来自社会关系网中各方面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注、支持和援助,这就是社会支持。四、心理应激与人类疾病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各种反应本来是要防止身心受损的,是一种防御性机制。但是如果防御反应不适当,特别是过度的反应,往往又危及人的生理生化和心理机能,甚至造成一系列与应激状态有明显关系的疾病,我们称之为“适应性疾病”或“应激状态病”。这些疾病可以发生在人体内的任何一个系统中,例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糖尿病、斑秃、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各种癌症和各种神经症。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一)控制或消除应激源首先是改善可能成为致应激因素的社会生活环境。其次是改善心理社会环境与要求。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二)增强主体对心理应激的抵抗能力1培养良好的人格(个性)2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识水平3提高实际应付能力4获取社会性支持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三)药物的应用及心理干预1药物应用主要是精神药物的应用问题。2进行适当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或称心理治疗)对于改善和缓解人们的应激状态是很有帮助的。第三节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一、心理异常的概念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一、心理异常的概念我们认为,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主体)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如果这种歪曲反映导致了人的行为紊乱,并破坏了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又不能用一般常人的方法加以纠正,就会是心理疾患(精神疾病)。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一)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1行为偏离问题2人格障碍3性行为异常4不良适应性反应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二)特殊意识状态(1)催眠状态下或梦境状态下的心理变化。(2)社会交往剥夺和感觉剥夺状态。(3)宗教徒的入化状态,气功的销魂状态以及练功者的“走火入魔”状态等。(4)某些药物如致幻剂或海洛因等毒品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三)轻度心理异常1神经症2癔症3轻度心因性反应症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四)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障碍这一类异常是指在躯体各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前后所表现的心理异常现象。它常表现为在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某种内在的情绪或动机的冲突,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以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病变表现出来。因此,在心身障碍发生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行为的异常。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五)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1)大脑发育不全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2)大脑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心理异常。(3)盲、聋、哑、跛等躯体缺陷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六)严重的心理异常(1)病人的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能料理个人生活,不能正常处理人际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3)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处境完全丧失自制力。各种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躁狂抑郁症和严重的反应性精神病都属于这一类。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一)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要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冲突挖掘出来,剥去其伪装,使其上升到意识中来,并让患者对其有所领悟,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得以纠正或消除,从而使病情得以治愈。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移情分析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二)行为治疗它是在巴甫洛夫(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行为矫正治疗技术。1系统脱敏疗法2厌恶疗法3消退训练和强化法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三)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Rogers)所创立的。在求治者中心治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患者自己,患者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观点和感受。治疗者不必加以解释和劝导,更不予以干涉或控制,只要表示理解、同情和乐于倾听就够了。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四)认知心理治疗1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关于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该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为ABC理论。(1)心理诊断。(2)领悟。(3)修通。(4)再教育。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2认知转变疗法这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障碍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的;相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做出的错误推论等也会引起心理障碍。(1)识别自动式思维。(2)识别认知错误。(3)真实性检验。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五)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1系统家庭治疗主要是通过协调家庭各成员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善家庭的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1)结构疗法。(2)行为性家庭疗法。(3)认知家庭疗法。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2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教授创立的,对神经症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心理疗法。森田认为,神经症患者的所有不适都是一种自我感觉而不是真正的病症。因此,只有“保持原状,顺其自然”,不为其所扰,才能使各种不良感受自消自灭。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应激源 应激状态病心理异常人格障碍 神经症心身障碍 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1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地位?(P359)2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什么?(P360)3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362)4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有何影响?(P368)5如何有效地应对心理应激?(P374)6常见的心理异常有哪些种类?(P376)7什么是精神分析治疗?(P380)8什么是行为治疗?(P391)9什么是认知心理治疗?(P3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