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石文化

上传人:Tomo****.明天 文档编号:240719062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玉石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的玉石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的玉石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的玉石文化玉石简介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辞海释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硬玉专指翡翠。软玉属角闪石类(角闪石族矿物的总称,角闪石属闪石族中的一员,是镁、铁、钙、钠、铝等的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矿物)。软玉的种类软玉在我国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其中黄玉最为罕见珍贵,次之则是羊脂白玉(因其温润洁白如羊脂而得名),墨玉的数量也非常少。青玉是和田玉中数量最多的,也是质量和价格最低的一种。中国古代常用玉料中国古代常用玉料和田玉和田玉新疆和田新疆和田蓝田玉蓝田玉陕西蓝田陕西蓝田岫岩玉岫岩玉辽宁岫岩辽宁岫岩独山玉独山玉河南南阳河南南阳肃州玉肃州玉甘肃酒泉甘肃酒泉密县玉密县玉河南密县河南密县淅川玉淅川玉河南淅川河南淅川中国“四大名玉”一:新疆产出的“和田玉”、二: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xi)玉”、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又名南阳玉、四: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田玉千字文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曾誉其为“白玉之精”。中国古籍中称和阗玉的出产地昆仑山为群玉之山、万山之祖。丝绸之路开通(西汉时期)之后,和田玉得以大量进入中原。岫玉因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一类是黄白老玉另一类是岫岩碧玉(亦称瓦沟玉引),属蛇纹石类矿石。岫岩碧玉南阳玉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国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南阳玉颜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南阳有豫山,山山出碧玉”。颜色:褐色、青色、杂色、黑色、绿色、黄色、白色、红色。其中红独山玉又称“芙蓉玉”。绿松石绿松石因形似松球,色近松绿而得名。工艺名为松石。湖北郧县、郧西、竹山一带的最为有名。最古老珍贵的绿松石是在5000多年前埃及皇后(Zer皇后)的木乃伊手臂上戴有四只用绿松石制成的金色手镯,1900年挖掘时,饰品依然光彩夺目,堪称世界奇珍。奥运奖牌历史性的突破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奖牌,一块美玉打破了百年奥运的奖牌传统!金牌上使用白玉,银牌使用清白玉,而在铜牌上使用青玉。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老先生评价说:“佩玉在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史上是从来没有的,金张扬,玉含蓄,配在一起很好。”神玉阶段新石器时代:此时期早已有玉器。此期玉器简单素朴,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商朝:制玉工艺已从石器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这时的玉器已转为赏玩之用,大多作为工艺品。周朝:周玉离开了殷代玉器发展的轨道,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并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礼玉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但并非泛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王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手工业到春秋战国时代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玉器制作精致非凡,在古代玉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春秋战国祟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教。秦汉:此期出土玉器,件头硕大,雕饰豪放,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两汉玉器对以精致著称的春秋战国玉雕艺术是一次重大突破,对后世玉器有着重大影响。隋唐:此期玉器出土甚少,大量出现花鸟、人物饰纹,器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王玉阶段南北宋、辽、西夏、金及元代: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因受工笔画影响,所以非常重视神态。西夏、辽、金、元玉器则以花、鸟、虎、鹿和鱼水纹饰为主,而且以佩饰和嵌件较多。明代:玉雕的趋向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玉制壶杯出现,并与日俱增。此期玉雕具有时代风格,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民玉阶段清代时期,玉器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在玉质之美,做工之精,器形之众,产量之多,使用之广等方面,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玉器所不能媲美的。从乾隆二十五年进入全盛时期,经历了半个世纪,又转向低潮,以至衰落,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我国古代玉器的历史也宣告结束。玉有几德?管仲第一个总结玉德: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礼记中孔子赋予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东汉许慎(字圣)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zh),洁之方也。道教赋予玉的内涵道教以玉为灵物,视为神药。葛洪的抱朴子里对食玉有着详细的描述:“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魏书列传二十一里,征西大将军李预就是食玉的爱好者:“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往攻掘,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预乃椎七十枚为屑,日服食之”“预服经年,云有效验”,“及疾笃”仍笃信“非药过也”。归因于自己“酒色不绝”,未遵食玉禁忌而“自致于死”。食玉之风最盛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的玉器出土较其它时期要少很多,学者认为可能和当时的食玉之风有很大关联。道教赋予玉的内涵本草纲目石部玉释名亦称玉屑。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滋养五脏,止烦躁,宜与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有益。附方小儿惊啼;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玉文化与政治理论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1)万物主宰说(2)天地之精说(3)道德楷模说(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传国玉玺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传国玉玺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代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术,袁术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术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传国玉玺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传国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叛乱被平定。但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却趁乱拿着玉玺潜逃到了广陵,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抢走了玉玺。郭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行台辛术,辛术再转献给北齐朝廷。传国玉玺遂为割据黄河中下游的北齐高氏所有。后来南陈取代了南梁,但是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好办,自己刻一个玉玺。于是玉玺越刻越多,每个割据政权都宣称玉玺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亡北齐。传国玉玺进入北周。四年后,杨坚代周建隋,开皇九年,大隋灭陈后,重新统一全国。那些私刻的“传国玉玺”也就统统被大隋政府没收了。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