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40913410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新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颌颌面面部部间间 隙隙 感感 染染颌面部间隙感染概概述述口腔颌面部解剖的特点口腔颌面部解剖的特点:1、与外界相通,常驻有各菌。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3、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且静 脉常无瓣膜。5、颜面部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也是细 菌常驻的部位,又暴露在外。概 述口腔颌面部解剖的特点:1、危险三角区: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特点:该区域的静脉常无瓣膜。很容易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2个途径进入颅内海绵窦。危险三角区: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 致病菌:口腔颌面部感染多属于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菌为主。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合感染。内因:患者的年龄、感染发部预后:取决于位、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对细菌的感受性等。外因:致病菌的种类、毒力数量。致病菌:口腔颌面部感染多属于化脓性感染,致 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包括颌面部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 间隙、咽旁间隙、舌下间隙、颏下间隙、颊间隙、眶下间隙、尖牙窝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口底间隙等。病因病因:均为继发性感染。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其次是腺源性感染;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病原菌:病原菌: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感 染少见。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的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感染的来源可以是牙源性感染或腺源性感染。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急性炎症治疗原则治疗原则:1、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2、局部治疗: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治疗原则:1、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切开引流的目的:切开引流的目的: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少毒素的吸收。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和张力缓解呼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向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避免严并发症。可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切开引流的目的: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切开引流的指征切开引流的指征: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给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抽刺抽出脓者。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的切开引流。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切开引流的指征: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切开引流术的要点:切开引流术的要点:切开部位应在脓肿低位。尽可能在口内引流;皮肤部作切口引流应顺着皮纹方向或在面部比较隐蔽处外切口。切口长度应视脓肿大小、深浅和部位而定,原则上不超过脓肿边界以外,且切口内外给应等大。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忌挤压。建立引流。口内切开用橡皮片引流;口外浅层用橡皮条引流;深部用凡士林沙条或橡皮管引流。切开引流术的要点:切开部位应在脓肿低位。一、眶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上界为眶下缘、周界:下界为上颌牙槽突、内界为梨状孔侧缘、外界为、颧骨。一、眶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2、感染来源:以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感染为多见。3、扩散途径:向眶内直接扩散眶内蜂窝织炎。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4、切口部位:口内上颌尖牙或前磨牙磨唇侧口腔粘膜转折处。2、感染来源:以上颌前二、咬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周界:上界为颧弓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外界为咬肌和腮腺。二、咬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3、扩散途径: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髓炎。4、切口部位:下颌角下缘下1.5-2cm,作长5cm的弧行切口。2、感染来源:以下颌三、翼下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内侧骨板之间。上界为翼外肌下缘、下界为翼内肌在下颌角内侧的附着、周界:前界为颞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和腮腺、内界为翼内肌、外界为下颌支内侧骨板。三、翼下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内侧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根尖感染或冠周炎为多见。3、扩散途径:向上扩散至颞间隙和颞下间隙;向前扩散至颊间隙;向前下扩散至下颌下间隙和舌下间隙;向内扩散至咽旁间隙。4、切口部位:切口在下颌角下缘下1.5-2cm,作5cm的弧行切口,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根尖感染四、下颌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下颌下三角区。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周界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深面是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四、下颌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下颌下三角区。2、感染来源:成人:下颌磨牙根炎感染和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婴幼儿:继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3、扩散途径:向前侧颏下间隙;向内上侧舌下间隙;向后内侧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向下侧颈前间隙。4、切口部位:下颌骨下缘下1.5-2cm,作3-5cm长的平行切口。2、感染来源:成 人:下五、口底蜂窝织炎:1、位置:双侧下颌下间隙、双侧舌下间隙和颏下间隙5个间隙的弥散性感染。2、感染来源:多见是下颌牙的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周病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扩散。其次是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后继发口底多间隙感染扩散;扁桃体炎口炎、颏下或下颌下淋巴结炎散。五、口底蜂窝织炎:1、位置:双侧下颌下间隙、双侧舌3、治疗:首先要防治窒息和中毒性休克。局部应尽早作切开引流。4、切口部位:由一侧下颌角至对侧下颌角,作平行于下颌下缘的弧行切口,在颏部加作一纵行切口,类似于“T”或“”形切开。3、治疗:首先要防治窒息和中毒性休克。再再 见见 !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