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十一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698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十一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十一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十一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十一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高考题组】1.(2015海南单科T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选B。材料中反对新经济政策的理由是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不是已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故A表述与材料不符;从题目看出季诺维也夫反对新经济政策,而且强调不会再有新的退却,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为克服当时的经济政治危机而采取的暂时的妥协,故B正确;从许多领导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复活资本主义可以看出,他们并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错;D内容未在材料中体现,故D错。2.(2014安徽文综T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析】选B。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当时实行的并不是农业税政策而是余粮收集制B正确选项材料中说明苏俄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严重脱离了现实C干扰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干扰选项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3.(2014福建文综T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体制、提高农产品价格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尝试,故只有D最符合题意。【拓展延伸】赫鲁晓夫改革探索性和开创性的表现(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农业入手,选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3)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赫鲁晓夫的改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发性。4.(2013全国卷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具体解析见思维导图:5.(2013全国卷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选D。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最佳选项。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6.(2013福建文综T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时代紧迫性,再结合所学苏维埃社会主义新政权当时面临的严峻局面,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时代必然要求。第(2)题,注意从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局势的特殊性出发,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苏联立足于国内农业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措施。第(3)题,主要根据所学近代英国发展工业化道路的相关史实,简述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以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加以推进工业化历程。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新中国在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力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预测题组】1.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这表明他()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解析】选D。引文表明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能够应对战争,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极大认可,D正确。没有反思该政策存在的问题,就没有新经济政策出台的必要,所以A、B错误;而这一途径是不正确的,C错误。2.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这实质上是()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解析】选B。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正确。【加固训练】“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的俄国这一经济政策()A.适应俄国国内战争的需要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D.首要目的是履行国家义务【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中“农民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经济政策指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实施的,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纳税后的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故B正确。3.1925年以后,苏联开展了所谓的与“耐普曼”的斗争,其主要措施是:(1)缩减和停止对私营商业的供货和信贷。(2)大幅度提高私营工商业的税额。(3)禁止私商采购粮食等原材料。这一斗争()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需要B.背离了新经济政策的初衷C.不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D.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即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故A错误;与“耐普曼”斗争的主要措施是打击工商业,这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衷相背离,故B正确;打击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C错误;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故D错误。4.“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材料说明()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B.勃列日涅夫改革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解析】选C。从“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故C正确。5.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解析】选C。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时间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这一做法是扩大地方权力,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故B错误;材料反映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故C正确;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不是赫鲁晓夫时期,故D错误。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一、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解析】首先由材料一中“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二中现代化发展“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分别概括观点;然后以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工业化的积极影响为论据,论证材料一的观点;以斯大林模式对社会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为论据,论证材料二的观点。答案:要点:材料一材料二观点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论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论证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