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三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706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三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三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三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人记事类散文(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老屋父亲李翰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都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显得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化大革命”早期的大学生,在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盖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则绕树追逐着它毛茸茸的短尾。杏花败,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朵朵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发出声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也渐渐热起来。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房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王力的古代汉语中有介绍格律诗写作的内容,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黯黑。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彼此的诗作。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大学一二年级,我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绉绉的,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后来读到围城里方遁翁写日记,不禁莞尔。读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待不了几天。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看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变老。2014年6月24日,周二的凌晨,母亲打来电话,父亲走了。我的山塌了。他走得静悄悄的,除了亲戚与生前好友,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离去,也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父亲的离去让我明白,原来我最在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中年伤于哀乐,凋零之场景,将不断上演。这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仁慈。那边的世界,积攒着此生最珍贵的情感,有我们最爱的人,所以当我们临近谢幕,将不会孤独和恐惧。此生亦可恋,是因为我们又做了父亲、母亲,在人间播种了下一轮的爱。除了指点江山的大人物,万千众生都是一样的琐碎、平凡,父母与子女,则是我们在尘世扑腾的最大动力。这五年里,长长短短,也写了不少文字,却不曾为父亲正经写过一篇。近来渐渐明白,既然以文学为主业,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村口的阿牛与邻家的小芳,那些川流不息流淌在时空中,却消失于历史的芸芸众生,才是我应该去关注、书写与研究的小城的高楼相继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仿佛我的父亲,还有同时代众多离开的人,不曾生活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历史所遗忘的,都收纳在文学的容器里。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仍未湮灭。即便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也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写于己亥清明前。(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清明前撰文纪念父亲,正是对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一传统价值观念有意识地继承和延续。B.文章对父亲的追忆深情诚挚,泪中含笑,笑里带泪,借围城中迂腐可笑的方遁翁的形象写出了父亲可亲可爱的一面。C.文章以小见大,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寄托对父亲的哀思,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D.作者把对父亲的怀念上升到对平凡人的敬意以及对文学力量的信心上,这其中包含了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项,“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表述不当,曲解文意。从原文看,作者写老屋有关季节的内容主要在35段,由“父亲又种上竹子”“每年春天”“春暮夏初”等叙述和时间安排上看,并没有描写老屋的四季变迁。另外,从“读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等内容上看,文章也并不都是童年的回忆。2.情到深处,怎样描写都动人。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3分)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提示“情到深处,怎样描写都动人”,这提示考生分析画线句子时需要从描写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两方面思考。第句,“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是动作描写,“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是环境描写,父亲坐在窗前,与茶相伴的情境,可以烘托出父亲的稳重、慈祥;“立时觉得笃定、安宁”,表现了父亲给予归家的儿子以力量和信心。这也照应了上文所讲的“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这句话。第句运用的是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看见儿子归来的欣慰与幸福。“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表明亲情带来的温暖体验。将句联系起来看,作者利用老屋这一特定环境表现父子之间相互传递的亲情和温暖。答案: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1分)烘托出父亲的稳重、慈祥,表现了父亲给予归家的儿子以力量和信心。(2分)第句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表现了父亲看见儿子归来的欣慰与幸福。两句将父子之间相互传递的亲情和温暖置于老屋这一特定环境中,给人以强烈感染。(2分)3.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暗示考生解答时需要思考:本文的哪些元素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哪些元素”需要从写作对象(人物环境)、表达主题、所用手法等角度思考。“古典意味”指的是人物所带有的古典气质,环境所含有的古典文化气息,文章所运用的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古典文学写作手法,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需要传承的传统价值观念等。考生回答时结合原文从以上角度分条回答即可。比如,从文章主旨上看,作者在清明前撰文纪念父亲,文章既传递了传统孝道的情感价值,也突显了“慎终追远”的社会意义,这是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延续,也是本文写作中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的体现。答案:人物形象:父亲是一位带有浓郁古典气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怀有陶渊明情结,生活在田园风光式的老屋里;他热爱古诗文,爱和诗友交往、唱和。自然环境:老屋的春景,竹子、杏花等意象,屋子的风格,小院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氛围,都洋溢着传统的生活气息。人文环境:父亲和房老师以及诗友的交往,吟诵古诗,撰写楹联,点评诗歌,都有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写作手法:作者借用老屋这一具象承载对父亲的追忆怀念,是典型的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古典文学写作手法。文章主旨:文章既传递了传统孝道的情感价值,也突显了“慎终追远”的社会意义,是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延续。(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二、(2020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马灯里的将军王宗仁我要说的是一盏马灯,今天的人们大概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到它了。马灯主体结构为铁质,圆形的底座,玻璃做的灯罩,用铁丝横竖固定着。底座上有可拧开的盖子,好灌煤油、汽油,还有可以调大调小以及闭合的开关。这只是马灯中的一种,形形色色的马灯到底有多少种类,恐怕谁也难以理出个眉目。我说的只是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馆看到的一种马灯,也就是60年前慕生忠将军挂在昆仑桥头的那盏马灯。慕生忠将军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1954年之夏,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7个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起了2 000千米青藏公路。那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只有10个工兵的工程连,加上临时征来的2 000个民工,1 200把铁锹,1 200把洋镐,300公斤炸药,100辆大卡车。这就是将军的队伍和全部家当。如果把他修筑青藏公路比作一本书,那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盏马灯,充其量只是这部书里的一个标点符号。2009年7月,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室里看到这盏马灯时,它浑身锈迹斑斑,底座也有几处凹陷。但是我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它还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在当年的筑路工地上将军踏上修路征程前,特意到西宁东大街一个回民小店买了这盏旧式马灯。那个年代,不要说电灯,手里攥个手电筒也是奢侈品。将军说这盏马灯就像他的第3只眼睛,夜里看得见大家干活,干活的人也能看见他。领导和群众不分离,才能互相吸取温暖的力量。深夜将军休息了,马灯就挂在他的帐篷外面,灿灿的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新筑成的公路在亘古荒原上一千米一千米地向拉萨延展。修路进入昆仑山不久,一道无法通过的断崖挡住了筑路队伍前行的脚步。此处是达布增河和舒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公路必经的地方。只见汹涌澎湃的激流,顺着山势直泻而下,蹦蹿出数尺高的排空巨浪,在两道石崖中间削出一条深不可测、面宽约10米的石谷,谷底的水声发出撕人心肺的吼声。架桥,必须在石谷上架一座桥,公路才可以跨过这道险崖!作难的是,没有架桥的木料(那个年代使用水泥对于他们太困难了)和设备。工具倒好说,铁锹、十字镐和炸药,虽然简陋,总能作为。最要命的是用什么架桥?筑路队从兰州带来的一些红松木和杂木最长的只有9米,而石岸的宽度也是9米,木料根本搭不到对岸。将军下了死命令:石岸哪怕是一座碉堡,我们也必须在3天内拿下它!那一夜,星月全无,昆仑山的夜色很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黑。雪上加霜的是天还变了脸,不紧不慢的雪花在风里不安分地旋飞着,天地间一片混沌。没有电,挂在临时军用帐篷里的那盏马灯,已经添过3次油了,将军主持召开的“神仙会”还在热热火火地进行着。战士、民工、技术员你献计,他送策,一个又一个闪亮着普通人智慧的架桥方案,早就超过了马灯光焰的亮度。“神仙会”还迟迟没有结束。将军说:“我们要拿出最省钱最能解我们燃眉之急的架桥方案,献给为难我们的昆仑山神”第3天,这样一架桥就稳稳妥妥地飞跨在天涯岸上;在两岸斜坡的石壁上,各凿出宽与桥面同样宽的平台,再给每个平台上凿出5个石窝,栽起5根木桩做顶柱。这样,顶柱上端就离开岸边1.5米左右,两边相加3米,原先9米宽的沟岸经过这一番炮制就缩短了3米,变成6米。然后,在立柱与岸壁之间的夹角里填满石头。9米长的松木就宽宽绰绰地搭在上面了。这座桥诞生于1954年12月的一个黎明,慕生忠将军兴奋之极等不到天亮,他就举着马灯指挥一辆大卡车稳稳当当地过了桥。随后,他将马灯挂在桥头,用随身带的钢笔在一夜硬纸壳上写下3个字:天涯桥。那张硬纸壳在桥头贴了好些日子,白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夜里将军让人把马灯挂在那里照亮3个字。他在昭示什么还是在炫耀什么?没有人去问他,他也不说。两年后,陈毅元帅率领中央慰问团进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路过天涯桥。他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最后他给这座桥改了名字:“天之涯、海之角的形势已经成为过去,我看就叫昆仑桥吧!”“昆仑桥”这3个字至今还刻在这座桥的桥头。据说,这3个字亦出自慕生忠将军之手。(有改动)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段先介绍马灯的构造及种类,突出了已成陈迹的马灯的平凡,自然引出作者要写的马灯及有关的人和事。B.文章用“书”“标点符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青藏公路工程的浩大、重要及马灯在筑路过程中既微乎其微又不可或缺。C.第段中写“汹涌澎湃的激流”“深不可测、面宽约10米的石谷”“水声发出撕人心肺的吼声”,直接表现了路段地质条件的恶劣及筑路人的大无畏精神。D.文章写陈毅元帅“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意在表达陈毅元帅对修桥壮举及筑路人智慧、精神的赞叹。【解析】选C。C项,应为“侧面衬托出筑路人的大无畏精神”。5.请赏析文章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答:_答案:这组句子是环境描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浓重、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营造了紧张、压抑、沉闷的气氛(答“暗示人们焦虑、踌躇的心态”也可)。(每点2分)6.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命为“马灯里的将军”而不是“马灯”?请结合文本简述。(6分)答:_答案:文章重在写人,主要写在马灯照耀下将军率人修筑青藏公路的事迹,而马灯只是线索;“马灯里的将军”更有意蕴,借物写人,用马灯的光亮象征修路人的智慧和精神,永不熄灭;用“马灯”修饰“将军”,组合别致,题目醒目,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并激发阅读兴趣。(每点2分)【加固训练】(2020昆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拔草李娟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天气炎热,风势不减。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儿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今天的任务还多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风依然很大。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我们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迎风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回到家,我妈说:“啧!今天捡了这么多!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我老老实实地承认:“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这群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槽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命。由于嘴尖的原因,一个个特能挑食。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每次注满水后,鸭子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鸭!”它们就“啊!”地回答一声。我妈要是叫:“鸭鸭!”它们就:“啊!啊!”我妈:“鸭鸭鸭!”它们:“啊!啊!啊!”(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写到自行车,透露了家中生活的贫苦,所以“我”与妹妹外出拔草也就成了理所应当之事,妹妹那么能干、好强也与此有关。B.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新疆拔草时节自然环境的特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C.文章对鸡鸭的描写活灵活现,例如写鸡“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鸭子“扭着身子假装游泳”,细节中富含农村生活气息。D.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解析】选B。“直接表现”不准确,应是间接表现。2.结合上下文,谈谈“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这句话的含意。(6分)答:_【解析】理解语句含义,要将分析语句本身含义与分析语境结合起来。画线句本身的意思是走在这条路上,人没有存在感。结合上文看,苞谷地如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土路显得孤独,人走在这路上,显得很渺小。再结合下文看,姐妹俩在走过的路上垛着一堆堆的草,在广阔的自然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人用自己的劳动对抗着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感。答案:苞谷地如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渺小的人走在其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每隔不远就垛着的草堆,是在生活之路上努力行走留下的印迹,对抗着这种“消失”。(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3.作者在“拔草”时感到刮大风的天气也是幸福的,围绕“拔草”,其实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请从文中举出三处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题干要求围绕“拔草”列举出事件中人物的幸福体验,一要概括出有关事件,二要分析人物的幸福体验。可以浏览全文,分块切片,分别概括与提炼。例如文中写“我家没有草场”,“我”与妹妹去捡草和拔野草,收获颇丰,内心也感受到收获的幸福;再如“我们”拔草回家,被母亲夸赞,内心感到开心、幸福等。答案: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或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捡草途中,遭恶狗狂追,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在捡草拔草途中欣赏自然的伟大神奇美丽,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有微妙的幸福;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