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699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综合检测学生用书P355(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江西六校联考)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BC D2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A人类不合理灌溉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D夏季风强劲解析:第1题,图中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大的共同原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对;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对。第2题,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答案:1.B2.C(2019南昌十校模拟)下表是在对某区域5块不同林地连续9年的观测分析后所得到的侵蚀模数与滞留水模数的相关数据。不同树种随树龄变化的水土流失特征,为该地区人工植被建设中的树种选择及抚育管理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树冠大、高度较矮、树叶密度大、郁闭度高的林地拦截雨滴击溅的作用大,能延缓和分散降雨对地面的打击作用,水土流失量较小。)据此完成34题。5地9年统计数据表监测年限1#小区2#小区3#小区4#小区5#小区毛竹林灌混交杉木茶叶松树第1年1/11/11/11/11/1第3年0.3/1.20.5/2.10.7/1.53/0.94/0.7第5年0.2/1.40.3/2.60.5/1.73.1/0.93/0.7第7年0.1/1.70.3/2.90.4/24/0.83.2/0.6第9年0.1/20.2/3.50.2/2.44.5/0.86/0.5注:表中数据分别是侵蚀模数/滞留水量模数(相对值)3与前三个小区相比,随着时间的增长,茶叶与松树林试验径流小区的侵蚀模数变化有差异的原因是()茶树每年要进行施肥与采茶,人为干扰程度大松树林的树冠形状与郁闭度对延缓和分散降雨对地面的打击作用有限茶树根浅,固土能力弱松树林落叶量小,护土能力弱A BC D4若用下列树种进行城市绿化,则从长远来看最易于起到海绵城市作用的是()A毛竹 B杉木C林灌混交 D松树解析:茶树是经济作物,采摘后对雨水的截留作用有限,松树树叶呈针状,树冠的形状对雨水截留作用弱。林灌混交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答案:3.A4.C(2019新乡调研)牛肝地是指在红层分布区,受人为干扰,地表原有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在各种外力的综合作用下,土层快速被侵蚀,红色基岩或其风化壳裸露,呈现的红色荒漠景观。下图示意广东省南雄盆地红层荒漠化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变化。据此完成56题。5图示区域植物群落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多的是()A常绿阔叶林 B马尾松林C次生灌丛 D草丛6下列对牛肝地进行生态恢复的措施中,合理的有()封山育林 退牧还草退耕还林 把水平梯田修成坡耕地A BC D解析:第5题,由题中信息可知,红层荒漠化是土地生产力衰竭的极端性土地退化过程,只有在土壤肥力高(有机质含量多)的条件下,才能使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最大,且多样性指数最高。第6题,广东省南雄盆地位于南方湿润地区,符合该地区的生态保护要求;由图可知,在红层荒漠化不同演替阶段中,主要是林地变成了荒地,因此不符合生态恢复要求;水平梯田具有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把水平梯田修成坡耕地,加大了水土流失,因此不符合生态恢复要求。答案:5.A6.C(2019洛阳联考)元阳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南段,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光、热、水、矿产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严重。下表为元阳县水土流失强度变化情况统计。读表,回答79题。侵蚀强度等级1999年2005年2010年面积/km2比例/%面积/km2比例/%面积/km2比例/%低度侵蚀187.818.58153.707.0295.824.38轻度侵蚀1 202.0954.89793.7036.24723.7533.05中度侵蚀601.1127.45621.6228.39685.9031.31强度侵蚀169.777.75348.8915.93377.3317.23极强度侵蚀27.981.28230.7310.54264.0112.06剧烈侵蚀1.120.0541.251.8843.071.977.20052010年元阳县水土流失增长速度最快的侵蚀强度等级是()A轻度侵蚀 B中度侵蚀C强度侵蚀 D极强度侵蚀8元阳县水土流失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多呈点状,其成因最可能是()A修筑公路 B居民点建设C矿产开采 D过度放牧9在农业生产中,该县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是()调整农业结构 修建梯田发展“处方”农业 采用滴灌技术A BC D解析:第7题,读表可知,20052010年元阳县水土流失轻度侵蚀呈负增长;中度侵蚀变化比例为2.92%;强度侵蚀为1.3%;极强度侵蚀为1.52%。第8题,修筑公路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线状;一般情况下,居民点建设不会造成剧烈的水土流失;山区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片状。第9题,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来蓄水、保土等措施都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处方”农业主要是为了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采用滴灌技术主要是为了节水,多用于干旱缺水地区。答案:7.B8.C9.A(2019桐乡模拟)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1011题。10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11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0题,从图中看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与干燥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全部湿地和沼泽湿地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沼泽湿地随干燥度的变化最明显。第11题,黄河下游湿地主要是河流入海口的沼泽湿地,上游来水量大,河口的沼泽湿地面积就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需要加强蓄水工程建设,以满足提水的需要,增加的主要是湖泊湿地;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不宜发展水稻生产,因此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并不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答案:10.C11.A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9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马达加斯加岛(如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 km,南北长达1 700 km,东西宽约600 km,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来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6分)(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10分)答案:(1)热带雨林。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2)岛屿长期与大陆隔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13(2019厦门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8分)(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6分)(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10分)解析:(1)明确黄泛平原是黄河决口泥沙堆积形成,即可分析多沙地的原因。(2)注意红薯生长习性:“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沙地本身就疏松,同时起垄地势较高而利于排水、不易涝。(3)红薯“喜温”与当地冬季寒冷不符,故冬季不能种植而地表裸露;起垄必然翻动土地,在春季大风下会加剧风沙活动。“冬小麦红薯”模式解决了冬春季地表裸露问题,故能抑制风沙。答案:(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2)沙地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