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 综合检测2(必修三前三章)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297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轮复习 综合检测2(必修三前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二轮复习 综合检测2(必修三前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二轮复习 综合检测2(必修三前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测试题-必修三前三章综合检测2(9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A.血液B.血清C.淋巴D.原尿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C.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3.运动员在参加剧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D.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4.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多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C.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增多D.生长激素分泌减少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A.aB.bC.cD.d6.人体内多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A.B.C.D.7.(2012杭州模拟)如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B细胞受损B.甲状腺被切除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8.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处理番茄的植株,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B.生长期施放适宜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C.开花期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子果实的形成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加速叶片黄化速度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进行对照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10.(2012九江模拟)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现有一种植物幼苗,为了探究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将其直立生长的胚芽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并用单侧光照射,如图。下列结果及判断正确的是( )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A.B.C.D.11.如图是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BC段说明随生长素浓度的上升,促进作用减弱B.植物细胞生长素浓度在CD段范围内,植物生长受到抑制C.A、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D.AC段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12.(2012盐城模拟)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A.B.C.D.13.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B.体温升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C.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会引起皮下毛细血管舒张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对某些腺体活动具有调节功能14.为了探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轴突与肌肉之间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B.A、B、D三点中任选一点给予适宜刺激,都会使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C.无法得出结论的刺激点是C点D.兴奋在AC之间的传导所用的时间比兴奋从C点到肌肉所用的时间短15.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A.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C.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经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过程16.(2012本溪模拟)小明正在参加高中英语考试(含听力),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下丘脑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B.C.D.17.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B.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是溶酶体,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D.物质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18.如图甲为接受单侧光照的胚芽,图乙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胚根,下列关于生长素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a处和c处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B.a侧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C.b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D.c、d两点生长素浓度相同促进生长19.如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B.靶细胞识别激素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C.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合成肝糖原20.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21.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表示有关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寒冷环境中,均增加B.反射弧的效应器中有肾上腺而没有骨骼肌C.可以作为下丘脑分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有:肾上腺和甲状腺D.的释放量与皮肤的功能无关,与渗透压有关22.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B.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a点的浓度23.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生理过程的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肠道中的物质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B.胰岛素能促进过程,肾上腺素不能促进过程C.血液中物质A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被合成糖原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会使血液的pH明显降低24.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B.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均具有抑制作用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为神经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息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5.如图为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L清水或等渗盐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图。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饮入大量清水后,代表尿流量和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依次是a、cB.当饮入一定量的等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代表尿流量变化的曲线是dC.若曲线d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此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增加D.若曲线c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在这个过程中人体渴觉形成并逐渐增强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26.(16分)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感,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可卡因是一种微细、白色结晶粉状生物碱,具有麻醉感觉神经末梢和阻断神经传导的作用。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结构的名称是_,它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_。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的结构特点。(2)“瘾君子”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 体温升高、 产生幻觉等现象,此时吸食者体内_激素的含量增多。(3)结构能与多巴胺特异性结合,使其所在细胞膜产生兴奋,则细胞膜外的电位表现为_电位,结构的化学本质是_。(4)兴奋在细胞A与细胞B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27.(10分)兴奋剂是为提高竞技能力而使用的能暂时性改变身体条件和精神状态的药物,国际体育界严禁使用。它不仅破坏奥林匹克精神,还严重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属于兴奋剂的一种,化学本质是内源性肽类激素,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图甲是人体细胞模式图,图乙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甲中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_、 _、 _。(2)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受体是一种膜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是在图甲中的 _上合成的。(3)由图乙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够促进骨髓造血组织的活动,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促进机体细胞进行_呼吸提供能量。运动员长期注射EPO会导致血液中血浆比例相对降低,从而影响内环境的_。(4)雄性激素类兴奋剂属于_类化合物,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此类兴奋剂会使血液中雄性激素含量过高,从而_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导致相关激素(如促性腺激素等)的分泌量_,引起自身雄性激素分泌异常,影响身心健康。(5)大型体育运动会都要对兴奋剂进行检测,检测的方式有尿样检测和血液检测,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检测,应采用_检测。28.(8分)(2011安徽高考)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1)某人一次性饮1 000 mL清水,1 h 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分解,抑制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29.(16分)(探究创新题)研究发现在干旱条件下某种植物激素能够刺激植物体增加脯氨酸、甜菜碱等物质的含量,这些物质是重要的渗透压调节物质,有助于细胞保水。该小组推测这种激素可能是脱落酸,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植物抗旱能力不断增强。请完善下面实验设计,以探究上述推测是否正确。材料用具:生长状态一致且良好的大豆盆栽幼苗若干株,高浓度的脱落酸溶液,蒸馏水,喷壶等。(1)实验步骤:第一步:将盆栽幼苗均分为四组,每组多株,编号1、2、3、4(1号为对照组);第二步:_;第三步:将盆栽幼苗进行_(条件)处理后,_;第四步: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细胞内的_含量及细胞的_。(2)预期结果及结论:a.若_,则假设成立;b.若_,则假设不成立;c.若_,则假设不成立。1.选C。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清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淋巴是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与组织液的成分最接近。2.选B。a中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变,是通过神经递质胞吐的过程来实现的,消耗能量。神经递质能够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具有专一性,能够与特定的神经递质结合。是突触小泡,里面含有神经递质,b处兴奋产生后,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误区警示】(1)突触小体不等于突触,二者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2)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3.选A。运动员剧烈运动过程中,产热增加,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来增加散热,同时通过相关激素分泌来维持体温恒定,由于汗液丢失大量的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肌细胞产生的乳酸由NaHCO3中和。剧烈运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葡萄糖,通过分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增加血糖,以维持血糖平衡。4.选B。从题中可知,当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就不会再对垂体起作用,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时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就会减少,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5.选D。图中a、b、c、d分别为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6.选A。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故不能与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7.选D。从题图中曲线看,基因突变鼠在运动后血糖浓度低,因此可能缺乏胰高血糖素或其受体;而胰岛B细胞受损时,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会出现高血糖症。8.选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的萌发,A错误;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成熟,B错误;脱落酸溶液会加速叶片黄化速度,D错误。【误区警示】(1)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不能促进果实成熟。(2)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不能促进果实发育。9.【解题指南】1.知识储备:(1)生长素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2)感受光刺激部位:胚芽鞘尖端。2.解题思路:根据题目信息和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与内因,找出各研究课题的自变量;再根据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找出能形成相互对照的实验组。选A。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所以在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的实验中,尖端是否感光为该实验的控制条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所以在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的实验中,是否进行单侧光照射是该实验的控制条件,应设置进行对照;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是尖端的生长素分布不均,所以在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的实验中,是否有尖端是该实验的控制条件,应设置进行对照。图尖端受光均匀,应直立生长。10.选D。题干信息中给出了单侧光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两种原因,由图可知,若检测到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可以判断单侧光能引起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导致植物向光生长;若检测到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可能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也可能与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因此不能确定。11.选D。A项和B项中,曲线在从A点经B点到C点的浓度范围内,对植物来说都具有促进作用,只是在BC段,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减弱,一旦超过C点后,对植物的生长就起抑制作用。C项中,A、C两点对植物来说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D项中,AC段不存在生长素的抑制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误区警示】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促进作用减弱不等于抑制作用。能说明两重性的实例有: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12.选C。细胞是胰岛A细胞,细胞是肝细胞,物质M是胰高血糖素,物质N应是肝细胞膜受体。细胞是浆细胞,细胞是肺结核杆菌,物质M是抗体,物质N是抗体的受体即抗原。细胞是甲状腺细胞,细胞是垂体细胞,物质M是甲状腺激素,物质N是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细胞是传入神经元,细胞是传出神经元,物质M是神经递质,物质N是神经递质受体。13.选D。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体温升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体温的变化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产热和散热;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是寒冷刺激所造成的,会引起皮下毛细血管收缩。14.选C。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通信”的特异性接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突触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同样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A对;A、B、D点距微电流计两端距离不同,当刺激A、B、D点时,兴奋先到达距微电流计近的一端,引起指针偏转,之后到达距微电流计远的一端,再次引起指针偏转,两次指针偏转的方向相反,B对;C点到达微电流计两端的距离相等,刺激C点,微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同时到达微电流计的两端,C错;兴奋在经过突触时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即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会有突触延搁,耗时远远超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传导过程,D对。15.选D。特异性免疫都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不同的病原体,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参与程度不同,病毒感染先经体液免疫阻止其传播,再经细胞免疫将侵入细胞的病毒暴露于体液中,最后与抗体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方法技巧】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判别(1)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侵入人体所引发的是细胞免疫。(2)自身肿瘤可引发细胞免疫。(3)移植器官引发的是细胞免疫。(4)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5)病毒感染先发生体液免疫,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引发细胞免疫,暴露病毒,最后与抗体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总之,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者各自有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16.选D。在答题时由于有听力,离不开听觉性语言中枢;而在浏览试卷过程中需要视觉,并且要理解题干中给予的信息,则需要视觉性语言中枢的帮助;在经过思考作答时,要用文字形式表现在试卷上,则需要书写性语言中枢。17.选C。A中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有吞噬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B中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中物质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糖蛋白)。18.【解题指南】1.知识储备:(1)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因素:单侧光照、重力。(2)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从向光侧运到背光侧。2.解题关键:明确根横放时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乙图根部是直立的,导致c、d两点生长素浓度相同。选B。根与茎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a处和c处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生长,只是不如b侧生长快而已。b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表现出向光性。c、d两点生长素浓度相同促进生长,使根垂直向下生长。19.选A。靶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能识别激素;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激素Z(胰高血糖素)主要促进靶细胞(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20.选A。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图示中乙处外负内正,则乙处兴奋,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丁区域外正内负,则是K+外流所致。21.选A。A项中,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寒冷时,下丘脑直接发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分泌增多。B项中,骨骼肌是体温调节的效应器。C项中,下丘脑发出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肾上腺是效应器,不是靶器官;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是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D项中,寒冷时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减少,所以的释放量与皮肤有关。22.选C。在单侧光的作用下,e点生长素的浓度大于d点浓度,且e点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d点。23.选C。物质A是葡萄糖,其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即促进过程,但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即过程。当血糖浓度较高时,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合成糖原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时,机体可以通过调节作用使pH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24.选B。兴奋只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细胞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A错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对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均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中也有DNA,也可以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发生在突触小体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25.选D。本题两组实验互为对照,研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和升高时,尿量与抗利尿激素的变化情况。弄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尿量多少呈负相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人体才会产生渴觉。26. (1)由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多巴胺;突触小泡采取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由题干可知多巴胺具有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从而产生“快感”,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 体温升高、 产生幻觉等现象,故食用可卡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导致多巴胺含量增加,吸食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3)图B中为突触后膜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能够接受多巴胺传来的信息。当多巴胺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就会引起局部电流,膜外的电位为负。(4)兴奋在突触上传递的方向为单向,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传递方向只能由A传递到B。答案:(1)突触小泡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2)增多 甲状腺 (3)负 糖蛋白(4)由A传递到B27. (1)促红细胞生成素化学成分是内源性肽类激素,合成和分泌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依次经历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该过程由线粒体供能,而细胞膜不是细胞器,核糖体不具膜结构。(2)受体是膜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3)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机体造血,增加红细胞数量,为组织细胞输送更多的氧气,增强有氧呼吸,但长期注射会导致血浆比例相对降低,影响内环境稳态。(4)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化合物,固醇属于脂质,雄性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长期服用该类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5)该类激素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不能进入尿液,需要通过血液进行检测。答案:(1)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2)核糖体(3)有氧 稳态 (4)固醇(或脂质) 抑制 减少(5)血液28. (1)一次性饮水过多,会使体内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则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排尿量增加,一段时间后,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排尿量恢复正常。(2)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来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减少 负反馈(2)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肝糖原 胰岛素29.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需要以研究的对象脱落酸作为自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要探究在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含量与脯氨酸、甜菜碱含量及渗透压的关系,应设置干旱环境进行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时,应先预测结论,而后反推实验结果。答案:(1)第二步:配制适宜浓度范围内的脱落酸溶液A、B、C,且浓度依次增大(备注:只要体现一定浓度梯度且描述清楚浓度大小次序即可)第三步:干旱 向2、3、4组分别喷施适量且等量的A、B、C溶液,第1组喷施等量的蒸馏水第四步:脯氨酸、甜菜碱 渗透压(2)a.1、2、3、4组细胞的脯氨酸、甜菜碱含量依次增多,且细胞的渗透压依次增大b.1、2、3、4组细胞的脯氨酸、甜菜碱含量依次减少,且细胞的渗透压依次减小c.脯氨酸、甜菜碱的含量以及细胞的渗透压在四组实验中没有明显差异(备注:结果结论的预测应与实验步骤相吻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